- 中國新經濟發展報告2020
- 中國科學院大學動善時新經濟研究中心主編
- 6593字
- 2020-08-10 18:05:36
深化創業板改革 更好服務新經濟
李鳴鐘
2020年4月27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總體實施方案》,中國證監會和深交所相繼發布主要制度規則公開征求意見,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正式啟動。回顧創業板10年發展歷程,作為推動創新與資本有效融合的核心平臺,創業板始終堅持服務創新創業企業的定位,已經成為中國新經濟企業的重要集聚地。在當前背景下,推進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有利于提升創業板市場功能,對于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資本市場樞紐作用、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支持“雙區”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創業板筑成新經濟企業集聚地
2009年10月設立的創業板的定位為服務創新創業企業,與主板服務大盤藍籌企業、中小板服務傳統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形成錯位和補充,尤其是差異化的發行上市門檻,使得境內資本市場真正擁有了專注于服務創新創業企業的平臺,大大提升了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包容性。截至2020年3月底[18],創業板上市公司共有803家,占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21.08%,總市值6.40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11.37%。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733家,占比為91%;戰略性新興產業公司558家,占比為70%;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興產業聚集效應明顯,產業結構與主板、中小板形成明顯差異。創業板公司過去10年的平均研發強度超過5%,其中,759家公司合計擁有3.81萬項發明專利,105家公司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24家公司擁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196家公司擁有國家火炬計劃項目,62家公司為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創業板公司成為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踐行者。
創業板針對創新創業企業的經營特點和發展需要,提供多元化的政策支持,帶給企業增信效應和聲譽效應,助力新經濟企業邁上新臺階。2009—2016年,創業板公司營業收入、凈利潤復合增長率分別達到23%、15%,遠高于同期其他板塊的水平;2017—2018年,受內外部多重因素影響,創業板公司業績增長承壓;2019年重回增長態勢,凈利潤同比增長近30%,新經濟發展動能強勁。經過10年的發展,創業板已經聚集了寧德時代、邁瑞醫療等一批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市場影響力的新經濟標桿企業,2019年營業收入超過30億元的公司達96家,凈利潤超過5億元的公司有51家;有6家公司市值超千億元,29家公司市值超300億元。
二、創業板主要新經濟產業發展現狀
創業板公司主要分布在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4個行業的集聚效應尤為明顯。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
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為創業板戰略性新興產業之首,共有211家公司,總市值17756.58億元,占創業板總市值的27.73%,2019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4726.02億元,同比增長14.87%,合計實現凈利潤132.80億元,同比增長194.54%。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包括信息網絡、電子、軟件和信息服務、互聯網等細分領域,具有研發投入大、科技水平高、技術進步快、與其他產業關聯密切等特點,同時伴隨著較高的技術迭代風險。在網絡信息安全領域,創業板聚集了行業近六成的上市公司,比如,深信服引領了國內下一代防火墻技術的變革與發展,其安全產品VPN、上網行為管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位居國內第一。我國半導體芯片產業長期受國外壟斷,創業板聚集了一批芯片設計企業,率先邁出進口替代步伐。比如,景嘉微成功研發了國內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圖形處理芯片,打破了國外在GPU領域的壟斷,并率先實現軍用GPU國產化。
(二)生物醫藥行業
創業板共有84家生物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總市值14430.29億元,2019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595.13億元,同比增長18.60%,合計實現凈利潤197.44億元,與2018年持平。生物醫藥行業分為生物制品、化學制藥、醫療器械等六大細分行業,具有研發投入大、研發周期長、盈利能力強、頭部企業集中度高等特征。在醫療器械領域,創業板匯聚了31家公司,市值占該細分行業整體市值的65.43%。邁瑞醫療作為醫療器械國際化龍頭企業,擁有1936項發明專利,建立了基于全球資源配置的研發創新平臺,為19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優質醫療設備及服務。一批創業板公司,在疫苗和新藥研發上不斷斬獲新成果,逐步突破海外醫藥巨頭對國內市場的壟斷。比如,貝達藥業自主研發了我國第一個小分子靶向抗癌藥,打破了肺癌治療領域進口藥品的壟斷,惠及近20萬名肺癌晚期患者,獲得化學制藥行業第一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三)新材料行業
創業板共有88家新材料行業上市公司,總市值8179.05億元,占創業板總市值的12.77%,2019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681.62億元,同比增長12.07%,合計實現凈利潤166.70億元,同比增長17.62%。新材料行業包括鋰電池新材料、碳纖維、電子材料等多個細分領域,具有技術壁壘高、研發周期長、產業化進程慢、量產難、毛利率高于其他傳統材料行業等特征。創業板龍頭企業寧德時代,作為全球鋰電池行業領軍企業,其鋰電池出貨量全球第一,全球市場占有率超過20%。寧德時代還加入了ISO、IEC、SAE等多個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工作組,主導或深度參與了20多項國際標準的制定,提高了我國鋰電池產業的全球競爭力。碳纖維是國防裝備的關鍵材料,其國產化程度相對較低,不少創業板公司在突破技術壁壘、實現國產替代進口的路上砥礪前行。比如,我國碳纖維行業領軍企業光威復材,主導或參與了8項國家標準的制定,突破了高模量碳纖維制備的多項關鍵技術,保障了國防軍工領域碳纖維的自主供應。
(四)高端裝備制造行業
創業板共有81家高端裝備制造行業上市公司,總市值4195.97億元,2019年合計實現營業收入944.81億元,同比增長5.30%,受部分公司計提大額減值準備的影響,行業略有虧損。高端裝備制造行業分為智能制造裝備、航空裝備、軌道交通裝備等五大細分產業。盡管高端裝備制造行業仍然面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技術水平和利潤率偏低等問題,但也呈現出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集群效應初現、研發能力持續增強等良性發展態勢。在“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升級的大背景下,創業板公司致力于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行業制高點。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創業板聚集了該領域42%的上市公司,其中,產業翹楚新松機器人多款產品比肩世界一流水平,開創國產機器人走出國門的先河,累計出口3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3000多家企業提供產業升級服務。在其他高端裝備制造領域,一批創業板公司通過多年積淀和技術突破逐步實現國產化,如匯川技術作為我國工業控制領域的領軍者,自主研發的電梯一體化控制器、變頻器、伺服系統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國產品牌第一,每3臺新能源客車、每4臺電梯就有一臺使用了匯川技術的產品。
三、創業板多維度支持新經濟發展
(一)直接融資功能有效發揮,增添發展動能
直接融資是資本市場最基礎的功能,創業板公司IPO募資累計4200.79億元,再融資募資累計3654.16億元,股權融資合計7854.95億元,這些資金直接投向創新創業領域,進一步推動了新經濟發展。第一,創業板的推出大幅降低了A股市場的上市門檻,使更多處于成長階段的新經濟企業登陸資本市場。據統計,34%的創業板公司上市前3年的累計凈利潤少于1億元,同花順、億緯鋰能、信維通信等不少公司在上市后都取得了良好發展。比如,信維通信在2010年上市時的營業收入僅為1.4億元,凈利潤不足0.5億元,到了2019年,信維通信的收入已達51億元,凈利潤超過10億元,市值達483億元,成為全球領先的泛射頻元器件供應商。第二,創業板放開無形資產占比限制,更加契合新經濟企業特征,邁瑞醫療、康龍化成等61家公司首發前一年無形資產占比超過20%。第三,創業板有效發揮再融資功能,及時疏通企業資金瓶頸。比如,藍思科技通過定向增發、公開發行可轉債共募集80億元,將這些資金用于消費電子外觀防護玻璃等項目,相關項目已貢獻收益超30億元,進一步鞏固了藍思科技在消費電子防護玻璃領域的龍頭地位。
(二)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不斷增強,助力轉型升級
創業板充分發揮平臺優勢,支持上市公司在深耕主業的同時,積極通過并購重組進行產業整合和轉型升級,實現跨越式發展。創業板公司累計完成重大資產重組431單,交易金額3954億元,其中超過七成的創業板公司以產業整合為導向,將重組標的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行業,符合國家經濟轉型升級方向。有的創業板公司通過并購切入新經濟領域,如中際旭創2017年以28億元收購高速光模塊制造商蘇州旭創,將業務重心轉移到通信行業光模塊領域,率先布局5G商用市場,成為華為、Google等國內外知名廠商的供應商,2019年其凈利潤已達并購前的50余倍。有的創業板公司通過并購實現了新經濟領域的產業整合,如北京君正2019年以72億元的作價收購北京矽成,實現對全球領先的DRAM、SRAM存儲芯片制造商ISSI的跨境整合,將現有的CPU芯片業務延伸至存儲芯片業務,增強了北京君正的行業地位和盈利能力,也推動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
(三)人才集聚效應持續顯現,夯實發展根基
創業板在資本與人才之間建立了堅實紐帶,通過股權激勵、員工持股計劃等資本工具激發員工創新創業熱情,人才聚集效應逐步顯現,為企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一方面,創業板公司積極實施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共469家公司在上市后推出763期股權激勵計劃,覆蓋12.77萬名員工;共196家公司推出272期員工持股計劃,涉及員工4.75萬名,員工持股規模達355.91億元,對吸引和留住優秀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端人才集聚效應逐步顯現。創業板公司與159位院士開展深入合作,聚集了165名國家級或省級“千人計劃”專家人才,為創業板公司的創新驅動發展保駕護航。如康龍化成聚集了近百名學科帶頭人,其中3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其核心實驗室化學業務已躋身全球第一梯隊,業務覆蓋了全球前20大跨國制藥企業。
(四)加速創新與資本融合,建立新經濟發展生態圈
一方面,創業板培育了激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夯實了新經濟發展的生態基礎。在創業板公司中,143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曾就職于高校或科研院所,51家公司的創始人由海外歸來。這些人的成功創業對其他專家人才創新創業形成了示范作用,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投身創新創業的熱潮。另一方面,創業板帶動了創投產業的快速發展,推動了資本“投資、退出、再投資”的良性循環。481家創業板公司在上市前累計獲得393.24億元的創投機構投資,以目前股價模擬測算,其投資增值達11.77倍。這些創投資本退出后又重新投入早期階段的新經濟企業,實現了創新與資本的良性循環。2009年年底,我國創投機構管理資本量僅1605億元;到2018年年底,我國創投機構管理資本量已增長至2.4萬億元,居世界第2位,這與創業板的快速發展密切相關。
四、深化改革更好服務新經濟發展
過去10年,創業板在創新驅動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時代浪潮中,為新經濟發展不斷注入強勁動能。進入新的歷史時期,與日益增長的多元化投融資需求相比,與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相比,創業板市場的功能尚未充分發揮,還存在市場包容性不足、融資機制不夠順暢、優勝劣汰機制尚不健全等不適應、不匹配問題,迫切需要深化改革。
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意見》提出,“研究完善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并購重組制度,創造條件推動注冊制改革。”2020年4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總體實施方案》,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正式啟動。本次創業板改革以試點注冊制為主線,統籌推進創業板改革與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統籌推進注冊制與其他基礎制度建設,統籌增量改革與存量改革,通過實施一攬子改革措施,完善基礎制度,增強對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的服務功能,更好地促進新經濟發展。
(一)以試點注冊制為主線
本次改革落實新《證券法》要求,在創業板IPO、再融資、并購重組同步實施注冊制,充分發揮市場功能,釋放市場活力。實施注冊制要堅持以信息披露為核心,按照規范、透明、公開的總體原則,優化注冊審核程序和制度安排,提高注冊審核透明度和可預期性,由投資者自主進行價值判斷,真正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同時,建立市場化的發行承銷機制,對新股發行定價不設任何行政性限制,建立以機構投資者為參與主體的詢價、定價、配售機制,提升直接融資功能,優化市場化資源配置。
(二)完善板塊定位
本次改革根據近年來經濟形勢變化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實際,將創業板定位調整為“深入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大趨勢,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創業板延續服務創新創業的板塊定位,保持相對較廣的覆蓋面,既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支持傳統產業與“四新”深度融合,同時制定行業負面清單,進一步突出創業板的定位和特色。創業板和科創板將錯位發展,形成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的適度競爭格局,給予新經濟企業更多選擇的機會,共同提升資本市場對新經濟的覆蓋面。
(三)豐富發行上市條件
在精簡發行條件的基礎上,創業板引入預計市值等指標,制定多元化的上市條件,提高創業板對新經濟企業的包容性。一是創業板取消“最近一期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的要求,支持創新企業實現盈利后盡快上市。二是根據多層次資本市場各板塊的定位分工及創業板發展實際,創業板適當提高盈利上市標準,新標準為“最近兩年盈利且累計凈利潤5000萬元以上”或“預計市值10億元以上,最近一年盈利且營業收入1億元以上”。三是創業板允許具有一定規模且已經盈利的紅籌企業、特殊股權結構企業上市,以適應創新創業企業差異化的股權結構和控制權需要。四是創業板增設“預計市值50億元以上且最近一年收入3億元以上”的上市條件,為未盈利企業在創業板上市預留空間。
(四)優化資本工具供給
一是完善再融資制度。2020年2月,證監會修訂創業板再融資制度,取消非公開發行股票連續2年盈利的要求,以及公開發行證券資產負債率高于45%的要求;調整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定價和鎖定機制;延長批文有效期至12個月。本次改革新增向特定對象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的融資方式,將小額快速融資額度提高至每年3億元且不超過凈資產的20%,將配股比例提高至50%,進一步提高融資便利性。二是完善并購重組制度。在2019年10月取消創業板重組上市限制政策的基礎上,本次改革進一步優化重大資產重組認定標準,將營業收入指標調整為占比超過50%且絕對金額超過5000萬元;放寬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價格下限,即不得低于市場參考價的80%,給予企業更多價格彈性,讓并購雙方充分博弈;設置時間較短(5天)的注冊程序,為創業板公司自主、便利和高效地利用并購重組做大做強主業,提升“硬實力”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撐;明確并購重組標的要符合創業板定位,或者與上市公司屬于同行業或上下游,從而持續推動強強聯合或上下游緊密銜接。三是完善股權激勵制度。本次改革將激勵規模提高至總股本的20%;放寬對激勵對象的限制,允許5%以上股東及其近親屬成為激勵對象;建立更為靈活的股份授予和解限安排,緊密結合資本與人才情況,激發企業創新創業熱情。
(五)健全退出機制
創業板要以促進優勝劣汰為目標,優化退市程序、標準及風險警示機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創業板采取的措施包括簡化退市程序,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完善退市標準,取消單一連續虧損退市指標,引入“扣非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于一個億”的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新增市值退市指標;設置退市風險警示暨*ST制度,強化風險揭示。
推進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是深化資本市場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提升資本市場功能的重要安排。改革以注冊制試點為主線,完善發行、上市、信息披露、再融資、并購重組、交易、退市等基礎制度,提升創業板對新經濟的包容性和適應性,暢通資本、產業、科技之間的循環聯動機制,必將有力增強創業板對新經濟企業的服務功能,推動創業板在更大范圍、更高水平上服務國家戰略全局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
李鳴鐘先生,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兼任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董事、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董事、資本市場學院理事。長期從事交易所上市公司監管工作,近年來參與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上市公司并購重組等改革創新和企業畫像系統建設等工作。
戰略新興產業
本分類規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對經濟社會全局和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新能源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相關服務業九大領域。
——《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國家統計局令第23號),2018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