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十六國時期的慕容鮮卑散文

高人雄

(西北民族大學(xué))

東漢三國以來,鮮卑逐漸強大。居于蒙古草原、東北等地的鮮卑族部落一批批向南內(nèi)徙,東起遼東,西至新疆,南到淮河、長江,到處都有他們活動的蹤跡。按其發(fā)源地和后來遷徙分布的狀況大致可分為東部鮮卑、北部鮮卑和西部鮮卑。東部鮮卑經(jīng)檀石槐、軻比能等部落聯(lián)盟時期,發(fā)展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鮮卑主要是拓跋氏。西部鮮卑主要由河西禿發(fā)氏、隴右乞伏氏以及青海甘肅等地的吐谷渾組成。其中慕容氏、乞伏氏、禿發(fā)氏,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期分別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涼;拓跋氏建立代國,后又建立北魏,并統(tǒng)一北方;宇文氏建立北周;吐谷渾在今甘南、四川及青海等地區(qū)建立統(tǒng)治政權(quán),一直延續(xù)到隋唐之后。慕容氏,亦稱慕容部,是鮮卑諸部中漢化最早的一支,在十六國時期先后在北方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政權(quán)。曹魏時期慕容部活動于太原、高柳(治今山西陽高西北)以東的代郡、上谷邊塞內(nèi)外各地,遼西、右北平、漁陽塞外等地區(qū),與漢文化交流頻繁。至前燕建國,統(tǒng)有燕、趙、齊、魯、幽、并、遼西之地,據(jù)有了漢文化傳承的腹心之地。內(nèi)徙慕容氏,尤其是他們的部落大人,受地域人文的影響,重視子弟的文化教育,崇尚儒學(xué)。

考察十六國時期的慕容鮮卑文學(xué),鮮卑慕容歌多是流于口頭的通俗文學(xué),而鮮卑慕容散文則是出于文人之手。也就是說,前者多是民歌和無名氏作品,后者則是出于有一定漢文字語言素養(yǎng)的文化人之手。因而可窺見鮮卑慕容散文由簡入繁的發(fā)展過程,亦即鮮卑慕容深刻接受中原傳統(tǒng)文化的進程。這些散文,社會內(nèi)容充實,真實反映了鮮卑慕容在十六國時期群雄紛爭的戰(zhàn)亂中謀求生存,貴族集團爭霸天下的種種心理與歷史事件。同時也反映出十六國時期北方多民族融合期的文學(xué)發(fā)展現(xiàn)象。慕容氏是鮮卑諸部中最早接受漢族文化,最早建立政權(quán)的鮮卑部族,他們對北魏拓跋鮮卑的漢化與文化的進步也起到了先導(dǎo)作用。

一、慕容廆與前燕的散文創(chuàng)作

文獻記載最早的慕容鮮卑歌是慕容廆思念庶長兄吐谷渾所作的《阿干歌》。慕容廆有較好的漢文化修養(yǎng),《晉書·慕容廆載記》:“時二京傾覆,幽、冀淪陷,廆刑政修明,虛懷引納,流亡士庶多襁負歸之?!谑峭婆e賢才,委以庶政,以河?xùn)|裴嶷、代郡魯昌、北平陽耽為謀主,北海逢羨、廣平游邃、北平西方虔、渤海封抽、西河宋奭、河?xùn)|裴開為股肱,渤海封弈、平原宋該、安定皇甫岌、蘭陵繆愷以文章才俊任居樞要,會稽硃左車、太山胡毋翼、魯國孔纂以舊德清重引為賓友。平原劉贊儒學(xué)該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國胄束修受業(yè)焉。廆覽政之暇,親臨聽之,于是路有頌聲,禮讓興矣?!?a href="../Text/Chapter-3_0017.html#ch1" id="ch1-back">(1)廆推廣儒家文化,注重任用漢族文士,將漢文化教育作為立國之本。慕容廆《與陶侃箋》(2)反映了與侃同盟的決心,陶亦有答書。全文如下:

明公使君轂下:振德耀威,撫寧方夏,勞心文武,士馬無恙。欽高仰止,注情彌久。王途險遠,隔以燕越,每瞻江湄,延首遐外。

天降艱難,禍害屢臻,舊都不守,奄為虜庭,使皇輿遷幸,假勢吳楚。大晉啟基,祚流萬世,天命未改,玄象著明。是以義烈之士,深懷憤踴。猥以功薄,受國殊寵,上不能掃除群羯,下不能身赴國難,仍縱賊臣,屢逼京輦。王敦倡禍于前,蘇峻肆毒于后,兇暴過于董卓,惡逆甚于榷汜,普天率土,誰不同忿!深怪文武之士,過荷朝榮,不能滅中原之寇,刷天下之恥。

君侯植根江陽,發(fā)曜荊衡,杖葉公之權(quán),有包胥之志,而令白公、伍員,殆得極其暴,竊為丘明恥之。區(qū)區(qū)楚國子重之徒,猶恥君弱臣強。臣不及先大夫,厲己戒眾,以服陳鄭;越之種蠡,尚能弼佐句踐,取威黃池。況今吳土,英賢比肩,而不聞輔翼圣主,陵江北伐。以義聲之直,討逆暴之羯,檄命舊都之士,招懷存本之人,豈不若因風(fēng)振落,頓坂走輸哉!且孫氏之初,以長沙之眾,摧破董卓,志匡漢室。雖中罹寇害,雅志不遂,原其誠心,乃忽身命。及權(quán)據(jù)揚越,外仗周張,內(nèi)憑顧陸,拒魏赤壁,克取襄陽。自茲以降,世主相襲,咸能侵逼徐豫,令魏朝旰食。不知今之江表,為賢俊匿智,藏其勇略邪?將呂蒙、凌統(tǒng),高蹤曠世哉?況今兇羯虐暴,中州人士,逼迫勢促,顛沛之危,甚于累卵。假號之強,眾心所去,敵有釁矣,易可震蕩。王郎、袁術(shù),雖自詐偽,皆基淺根微,禍不旋踵,此皆君侯之所見聞?wù)咭印?/p>

王司徒清虛寡欲,善于全己,昔曹參亦崇此道,著畫一之稱也。庾公居元舅之尊,處申伯之任,超然高蹈,明智之權(quán)。于寇難之際,受大晉累世之恩,自恨絕域,無益圣朝,徒系心萬里,望風(fēng)懷憤。今海內(nèi)之望,足為楚漢輕重者,惟在君侯。若戮力盡心,悉五州之眾,據(jù)兗豫之郊,使向義之士,倒戈釋甲,則羯寇必滅,國恥必除。魔在一方,敢不竭命。孤軍輕進,不足使勒,畏首畏尾,則懷舊之士,欲為內(nèi)應(yīng),無由自發(fā)故也,故遠陳寫,言不盡宣。(3)

《與陶侃箋》洋洋數(shù)百言,儼然以匡扶天下為己任,文義婉轉(zhuǎn)而語氣鏗鏘。通篇文辭華美,已帶有駢儷氣息。該文或許有他屬下文士參與,共同商榷撰寫而成,但仍足以說明慕容廆漢化較深,且有一定的文學(xué)素養(yǎng)。

《晉書·慕容皝載記》云:“皝雅好文籍,勤于講授,學(xué)徒甚盛,至千余人。親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誡》十五篇,以教胄子?!彼浴渡蠒x帝表》《與庾冰書》出自其親筆是可能的。晉成帝咸康七年(341年),前燕使劉翔至建康,求封慕容皝為燕王,晉朝許之。事見《晉書·慕容皝載記》?!稌x書》載有《上晉帝表》《與庾冰書》原文,皆有文采。

慕容皝善著文,且勤于講解,文化程度之高,與其早年所受教育密切相關(guān)?,F(xiàn)錄皝之公文《上晉成帝表》如下:

臣究觀前代昏明之主,若能親賢并建,則政致升平;若親黨后族,必有傾辱之禍。是以周之申伯,號稱賢舅,以其身藩于外,不握朝權(quán)。降及秦昭,足為令主,委信二舅,幾至亂國。逮于漢武,推重田蚡,萬機之要,無不決之。及蚡死后,切齒追恨。成帝暗弱,不能自立,內(nèi)惑艷妻,外恣五舅,卒令王莽,坐取帝位。每覽斯事,孰不痛惋!設(shè)使舅氏賢若穰侯、王鳳,則但聞有二臣,不聞有二主。若其不才,則有竇憲、梁冀之禍,凡此成敗,亦既然矣。敬能易軌,可無覆墜。(4)

文章談及用人之道,情辭懇切,頗有文采。又如《下令賜封?!窂娬{(diào)農(nóng)業(yè)為國家的根本:“君以黎元為國,黎元以谷為命。然則農(nóng)者國之本也?!睘榱嗽鰪娹r(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苑囿悉可罷之,以給百姓無田業(yè)者”,“樂取官牛懇官田者,并依晉魏舊法”,“溝洫溉灌,有益官私,主者量造,務(wù)盡水陸之勢”,“百工商賈,數(shù)四佐與列將,速定大員,馀者還農(nóng)”。慕容皝還鼓勵直言納諫,如令中說:“詩不云乎:‘無言不酬。’其賜錢五萬!宣明內(nèi)外,有欲陳孤過者,不拘貴賤,勿有所諱?!?a href="../Text/Chapter-3_0017.html#ch5" id="ch5-back">(5)

慕容皝于咸康四年(338年)稱燕王,南摧石趙,東滅高句麗,北并宇文部,西平段部,開地三千里,益民十萬戶,成為東北唯一的強國。慕容皝聽取昌黎人封裕的建議,把官有的獵囿牧苑辟為耕地,借官牛給無牛的流民從事農(nóng)耕。并制定了一系列勸課農(nóng)桑、減低賦稅、興修水利的政策。從這些文字可看出他的治國舉措。

皝第二子慕容俊善于講論,《晉書·載記》曰:“俊雅好文籍,自初即位至末年,講論不倦,覽政之暇,唯與侍臣錯綜義理,凡所著述四十余篇?!痹趪揽删嫛度瞎湃貪h三國六朝文》中僅存有《手令敕常煒》《下令追崇祖考》《下書定冠冕制》等三篇。

如《下書定冠冕制》:“《周禮》:冠冕體制,君臣略同,中世以來,亦無常體。今特制燕平上冠,悉賜廷尉以下,使瞻冠思事,刑斷詳乎。諸公冠悉顏裹屈竹,錦纏作公字,以代梁處施之金。令仆尚書填而已,中秘監(jiān)令別施珠。庶能敬慎威儀,示民軌則?!狈从沉饲把嗄饺菔蠈θ寮夜诿岫Y制的重視,這一制度的主要標(biāo)準(zhǔn)是:“今特制燕平上冠,悉賜廷尉以下,使瞻冠思事,刑斷詳乎。諸公冠悉顏裹屈竹,錦纏作公字,以代梁處施之金。令仆尚書填而已,中秘監(jiān)令別施珠?!敝饕康氖恰笆芫瓷魍x,示民軌則”(同前)。此外,慕容俊還仿效漢制,追崇祖考,如《下令追崇祖考》:“追崇祖考,古人之令典也。其追尊武宣王廆為高祖武宣皇帝,文明王皝為太祖文明皇帝?!?a href="../Text/Chapter-3_0017.html#ch6" id="ch6-back">(6)

慕容俊漢化更深,文章著述也較父輩為多,語言表述得心應(yīng)手,文辭流暢。

俊第三子慕容暐在《答慕容恪、慕容評》中申述了二人在朝廷中的至關(guān)重要的地位:“朕以不天,早傾乾覆,先帝所托,惟在二公。二公懿親碩德,勛高魯衛(wèi),翼贊王室,輔導(dǎo)朕躬,宣茲惠和,坐而待旦,虔誠夕惕,美亦至矣。故能外掃群兇,內(nèi)清九土,四海晏如,政和時洽。雖宗廟社稷之靈,抑亦二公之力也。”令中還表達了他括清天下的愿望:“關(guān)右有未賓之氐,江吳有遺燼之虜,方賴謀猷,混寧六合,豈宜虛己謙沖,以違委任之重!王其割二疏獨善之小,以成公旦補袞之大。”(7)表達對此二人的殷切期望:“且古之王者不以天下為榮,憂四海若荷擔(dān),然后仁讓之風(fēng)行,則比屋而可封。今道化未純,鯨鯢未殄,宗廟之重,非惟朕身,二公所憂也。當(dāng)思所以寧濟兆庶,靖難敦風(fēng),垂美將來,侔蹤周漢,不宜崇飾常節(jié),以違至公?!?a href="../Text/Chapter-3_0017.html#ch8" id="ch8-back">(8)慕容暐即帝位,在位十一年,為秦苻堅所擒,前燕傾覆。文章真實地反映了一位亡國之君的悲沉情態(tài),全然沒有了帝王權(quán)勢者的口吻,唯有痛定思痛,系一線希望于國勛舊臣。文章語詞自然流暢,情感真實。又如《下書祈雨》是在“亢陽三時,光陰錯緒,農(nóng)植之辰,而零雨莫降”的背景下寫就的,反映了農(nóng)業(yè)是國家的根本,所以“其令有司徹樂,大官以菜食常供祭奠”(9),也堪稱言辭得體的公文。

縱觀前燕主君臣的散文,不難看出,其漢文學(xué)素養(yǎng)逐代提高。

二、后燕慕容垂等的散文創(chuàng)作

后燕慕容垂為慕容皝第五子,前燕時封吳王,后為苻堅部將。苻堅淝水之戰(zhàn)失敗,慕容垂趁機起兵稱帝,是為后燕。慕容垂現(xiàn)存公文多篇,有《上苻堅表》《上書請伐》《濟河下令》《報丁零及西人令》《遺令》《與僧朗書》等,其中不乏可讀之作。

《上苻堅表》可謂代表之作,錄全文如下:

臣才非古人,致禍起蕭墻,身嬰時難,歸命圣朝。陛下恩深周漢,猥叨微顧之遇,位為列將,爵忝通侯,誓在戮力輸誠,??植患啊Hハ幕笡_送死,一擬云消,回討鄖城,俘馘萬計,斯誠陛下神算之奇,頗亦愚臣忘死之效。方將飲馬桂洲,懸旌閩會,不圖天助亂德,大駕班師。陛下單馬奔臣,臣奉衛(wèi)匪貳,豈惟陛下圣明,鑒臣單心,皇天后土,實亦知之。臣奉詔北巡,受制長樂。然丕外失眾心,內(nèi)多猜忌,令臣野次外庭,不聽謁廟。丁零逆豎,寇逼豫州,丕迫臣單赴,限以師程,惟給弊卒二千,盡無兵杖,復(fù)令飛龍潛為刺客。及至洛陽,平原公暉復(fù)不信納。臣竊惟進無淮陰功高之慮,退無李廣失利之愆,懼有青蠅,交亂黑白。丁零夷夏,以臣忠而見疑,乃推臣為盟主。臣受托善始,不遂令終,泣望西京,揮涕即邁。軍次石門,所在云赴,雖復(fù)周武之會于孟津,漢祖之集于垓下,不期之會,實有甚焉。欲令長樂公盡眾赴難,以禮發(fā)遣,而丕固守匹夫之志,不達變通之理。臣息農(nóng)收集故營,以備不虞,而石越傾鄴城之眾,輕相掩襲,兵陳未交,越已隕首。臣既單車懸軫,歸者如云,斯實天符,非臣之力。且鄴者臣國舊都,應(yīng)即惠及,然后西面受制,永守東藩,上成陛下遇臣之意,下全愚臣感報之誠。今進師圍鄴,并喻丕以天時人事。而丕不察機運,杜門自守,時出挑戰(zhàn),鋒戈屢交,恒恐飛矢誤中,以傷陛下天性之念。臣之此誠,未簡神聽,輒遏兵止銳,不敢窮攻。夫運有推移,去來常事,惟陛下察之。(《晉書·載紀·慕容垂傳》)

該文是這些公文中文學(xué)水平較高的一篇,曹道衡指出:“慕容垂率領(lǐng)丁零、烏丸之眾以攻苻堅子丕于鄴,慕容垂曾上表,苻堅亦有報書,俱有文采。”(10)首先垂突出了在圣朝之德,苻堅之才,認為自己的功勞是苻堅皇恩浩蕩,指揮得當(dāng)?shù)慕Y(jié)果:“臣才非古人,致禍起蕭墻,身嬰時難,歸命圣朝。陛下恩深周漢,猥叨微顧之遇,位為列將,爵忝通侯,誓在戮力輸誠,??植患?。去夏桓沖送死,一擬云消,回討鄖城,俘馘萬計,斯誠陛下神算之奇,頗亦愚臣忘死之效。方將飲馬桂洲,懸旌閩會,不圖天助亂德,大駕班師。陛下單馬奔臣,臣奉衛(wèi)匪貳,豈惟陛下圣明,鑒臣單心,皇天后土,實亦知之?!蹦饺荽惯€說明了自己與丕之交戰(zhàn)實屬無奈,并且表達了自己的懺悔之情:“今進師圍鄴,并喻丕以天時人事。而丕不察機運,杜門自守,時出挑戰(zhàn),鋒戈屢交,恒恐飛矢誤中,以傷陛下天性之念。臣之此誠,未簡神聽,輒遏兵止銳,不敢窮攻。夫運有推移,去來常事,惟陛下察之?!?a href="../Text/Chapter-3_0017.html#ch11" id="ch11-back">(11)

另外,后燕慕容垂三子慕容農(nóng)(遼西王),在《在龍城上表》中表達了自己不遺余力為國效力的志愿:“臣頃因征即鎮(zhèn),所統(tǒng)將士,安逸積年,青徐荊雍,遺寇尚繁,愿時代還,展竭微效,生無馀力,沒無馀恨,臣之志也?!敝劣谀┐笱嗑髂饺菔?,《晉書·載記》(12)稱:“盛聽詩歌及周公之事,顧謂群臣曰:‘周公之輔成王,不能以至誠感上下,誅兄弟以杜流言,猶擅美于經(jīng)傳,歌德于管弦。’至如我之太宰桓王,承百王之季,主在可奪之年,二寇窺窬,難過往日,臨朝輔政,群情緝穆,經(jīng)略外敷,辟境千里,以禮讓……”知后燕在喪亂之際,仍然不廢文學(xué)。盛是慕容垂孫,封長樂公,后即帝位,寫有《告成太廟令》《下令公侯贖罪不得以金帛》等公文,也是堪讀之文。

三、南燕慕容德等的散文

南燕統(tǒng)治者建都齊魯,普遍而言,文字素養(yǎng)較高。南燕主慕容德《上慕容暐疏請圖關(guān)右》(13)也是公文中的佳作。此錄全文下:

先帝應(yīng)天順時,受命革代,方以文德懷遠,以一六合。神功未就,奄忽升遐。昔周文既沒,武王嗣興,伏惟陛下則天比德,揆圣齊功,方闡崇乾基,纂成先志。逆氐僭據(jù)關(guān)隴,號同王者,惡積禍盈,自相疑戮,釁起蕭墻,勢分四國,投誠請援,旬日相尋,豈非兇運將終,數(shù)歸有道。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機之上也。今秦土四分,可謂弱矣。時來運集,天贊我也。天與不取,反受其殃。吳越之鑒,我之師也。宜應(yīng)天人之會,建牧野之旗。命皇甫真引并冀之眾,徑趣蒲孤;臣垂引許洛之兵,馳解圍;太傅總京都武旅,為二軍后繼。飛檄三輔,仁聲先路,獲城即侯,微功必賞,此則郁概待時之雄,抱志未申之杰,必岳峙灞上,雪屯隴下。天羅既張,內(nèi)外勢合,區(qū)區(qū)僭豎,不走則降。大同之舉,今其時也。愿陛下獨斷圣慮,無訪仁人。

慕容德為前燕慕容皝少子,暐為皝孫,即前燕帝位時為苻堅所擒,封新興侯,趁前秦內(nèi)外交困之際,欲僭號稱帝,故上書慕容暐,請圖關(guān)右之地。文章首先體現(xiàn)了“先帝”尊崇天命、以文懷德的思想:“先帝應(yīng)天順時,受命革代,方以文德懷遠,以一六合?!钡上У氖窍鹊畚茨芡瓿纱髽I(yè):“神功未就,奄忽升遐?!倍艺J為,子繼父業(yè)乃天經(jīng)地義之事:“昔周文既沒,武王嗣興,伏惟陛下則天比德,揆圣齊功,方闡崇乾基,纂成先志?!北碇羞€數(shù)落了敵方的罪狀及個人欲圖關(guān)右的意愿:“逆氐僭據(jù)關(guān)隴,號同王者,惡積禍盈,自相疑戮,釁起蕭墻,勢分四國,投誠請援,旬日相尋,豈非兇運將終,數(shù)歸有道。兼弱攻昧,取亂侮亡,機之上也。今秦土四分,可謂弱矣。時來運集,天贊我也。天與不取,反受其殃。吳越之鑒,我之師也。宜應(yīng)天人之會,建牧野之旗?!毕日蔑@自己的身份,繼而引用周武嗣興之史,說明苻氐無道,天佐他起兵得勝,以擁有天下。申之以理,訴之以情。但最后以“愿陛下獨斷圣慮,無訪仁人”句結(jié)尾,說明自己勢在必行,極具威懾力!

疏文雖不駢儷,但文辭流暢,語氣鏗鏘。其文還有《下詔增名為備德》《與僧朗書》等,文辭簡要,事理明暢。

其他南燕君臣所作文,如慕容超《下書議復(fù)肉刑》(14)、慕容鐘《傳檄青州諸郡討辟閭渾》等應(yīng)用文字也不失為公文中的佳作。

慕容超尤其看重刑法在亂世和國家基業(yè)草創(chuàng)時的功用,其《下書議復(fù)肉刑》云:“陽九數(shù)纏,永康多難。自北都傾陷,典章渝滅,律令法憲,靡有存者。網(wǎng)理天下,此焉為本,既不能導(dǎo)之以德,必須齊之以刑。且虞舜大圣,猶命咎繇作士,刑之不可以已也如是!先帝季興,大業(yè)草創(chuàng),兵革尚繁,未遑修制。朕猥以不德……”而且認為“肉刑者,乃先圣之經(jīng),不刊之典,漢文易之,輕重乖度。今犯罪彌多,死者稍眾。肉刑之于化也,濟育既廣,懲慘尤深,光壽、建熙中,二祖已議復(fù)之,未及而晏駕。其令博士已上,參考舊事,依《呂刑》及漢、魏、晉律令,消息增損,議成燕律”。值得注意的是,慕容超還極其重視儒家文化中的孝道,認為不孝就是最大的罪過:“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鬃釉唬骸鞘ト苏邿o法,非孝者無親?!舜髞y之道也?!睍羞€指出了刑法之重要:“王者之有刑糾,猶人之有左右手焉。故孔子曰:‘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是以蕭何定法令而受封,叔孫通以制儀受奉常。立功立事,古之所重,其明議損益,以成一代準(zhǔn)式。周漢有貢士之條,魏立九品之選,二者孰愈,亦可詳聞?!庇纱丝芍?,一向主張“仁”的學(xué)說的孔子,也沒有廢棄刑法,法令之重要可見一斑。文章引經(jīng)據(jù)典,氣勢貫通,讓人無法反駁。

四、西燕慕容泓、慕容沖等人的散文

西燕慕容泓《與苻堅書》(15)、慕容沖《命詹事答苻堅》等也是現(xiàn)存的較好的應(yīng)用文字。慕容泓,前燕慕容俊弟,封濟北王,燕亡入秦,為北地長史。苻堅敗,慕容泓聞慕容垂已起兵,則從關(guān)內(nèi)出奔關(guān)東,時慕容沖為平陽太守也起兵河?xùn)|,率眾二萬,與慕容泓相和,集眾十多萬。時泓之謀士高蓋以沖之德望高于泓,且泓持法苛峻,乃殺泓,擁沖為皇太子。385年慕容沖即皇帝位,是為西燕。

慕容泓《與苻堅書》是一封戰(zhàn)書,語氣比慕容垂《上苻堅表》強硬得多。這與泓的性格是一致的。試看其文:

秦為無道,滅我社稷,今天誘其衷,使秦師傾敗,將欲興復(fù)大燕,吳王已定關(guān)東,可速資備大駕,奉送家兄皇帝,并宗室功臣之家。泓當(dāng)率關(guān)中燕人,翼衛(wèi)乘輿,返還鄴都,與秦以虎牢為界,分王天下,永為鄰好,不復(fù)為秦之患也。鉅鹿公輕戇銳進,為亂兵所害,非泓之意。(《晉書·載紀·苻堅傳》下,又見《魏書·慕容泓傳》,又《十六國春秋》三十八)

慕容沖,泓弟,小字鳳皇,封中山王,年十二而燕亡,苻堅納其姊清河公主,姊弟專寵,后為平陽太守。堅敗起兵,及泓被殺,嗣立為皇太弟,據(jù)阿房,以晉太元十年僭即皇帝位,改元更始,都長安,為其部下段木延等所殺。慕容沖《命詹事答苻堅》(16)

皇太弟有令:孤今心在天下,豈顧一袍小惠?茍能知命,便可君臣束手,早送皇帝,自當(dāng)寬待苻氏,以酬曩好。終不使既往之施,獨美于前。(《晉書·載紀·苻堅傳》下:“堅遣使送錦袍一領(lǐng)遺沖,稱詔云云,沖命詹事答之,亦稱云云?!保?/p>

語氣雖委婉,但欲自立于天下之心是一致的,只是兩書表現(xiàn)出的個性文風(fēng)不同而已。與南燕始主慕容德《上慕容暐疏請圖關(guān)右》中所表現(xiàn)的欲擺脫氐秦自立稱王一樣,西燕慕容泓《與苻堅書》也表達了“興復(fù)大燕”和與苻堅“分王天下”的愿望。慕容沖云:“孤今心在天下,豈顧一袍小惠?”較前者貌似少點霸氣,細品之則其語意更為剛毅。

這些公文涉及燕國統(tǒng)治者與前秦苻堅的往來關(guān)系,也是資以考察當(dāng)時錯綜復(fù)雜的社會政治關(guān)系的重要的歷史文獻。

此外,南涼禿發(fā)利鹿孤,河西鮮卑人,烏孤弟,以晉隆安三年襲兄位,僭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西平王,逾年改元建和,其明年僭稱河西王,以晉元興元年死,謚曰康王。(參見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他留有《下令封爵》《求極言》《遺令》。

南涼禿發(fā)傉檀,是利鹿孤弟。傉檀之子禿發(fā)歸是河西鮮卑人中較具文學(xué)才能的作家。《十六國春秋·南涼錄》:“歸雋爽聰悟,檀甚寵之,年始十三,命為《高昌殿賦》,援筆即成,影不移漏,檀覽而喜之,擬之曹子建。”雖然歸之文學(xué)才能不能和曹子建相比,但從他身上也可以看出一個少數(shù)民族作家的文學(xué)程度之高。河西鮮卑民族文學(xué)盛況的出現(xiàn)與河西良好的文學(xué)傳統(tǒng)是密切相關(guān)的,其重要標(biāo)志就是茂倩(牧犍)上表宋文帝,全用駢文,且文采優(yōu)于北魏。河西的這種文化傳統(tǒng)對北魏文化的影響也很大,促進了北魏儒家文化的復(fù)興。涼州號稱多士,其文學(xué)之盛,冠絕一時。

余論

鮮卑慕容氏漢化較早,十六國時期的慕容氏散文多是應(yīng)用文字,而魏晉以來,文章的駢儷化傾向,首先是在應(yīng)用文字中發(fā)展起來的。三國曹魏以陳琳、阮瑀等人掌書記,文章華美,多用俳句、對句。曹丕說:“蓋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保ā兜湔摗ふ撐摹罚┎苤病肚笞栽嚤怼肪婉墐珰庀⑤^重,阮籍《為鄭沖勸晉王箋》《答伏義書》等公文對句較多,對仗也工整。值晉末宋初之際,駢文興盛。南朝的文人篇章,駢文占了很大比重。在當(dāng)時,駢文一般被認為是典雅的正式文章。在慕容鮮卑建立諸燕時,君臣崇仰底蘊深厚的漢文化,努力學(xué)習(x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應(yīng)用文字的行文風(fēng)格上也盡量追隨南方文風(fēng),所以十六國時期諸燕慕容的一些應(yīng)用文字,寫得比較華美,與東晉一些人的文章相比,差別是不太大。當(dāng)時,入主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大抵漢化較深,具有用漢文寫文章的能力。如后燕的創(chuàng)立者慕容垂《上苻堅表》宣布背離前秦而自立,文字修養(yǎng)很高。慕容垂自稱:“臣竊惟進無淮陰功高之慮,退無李廣失利之愆,懼有青蠅,交亂黑白。丁零夷夏,以臣忠而見疑,乃推臣為盟主。臣受托善始,不遂令終,泣望西京,揮涕即邁。軍次石門,所在云赴,雖復(fù)周武之會于孟津,漢祖之集于垓下,不期之會,實有甚焉?!保ā稌x書·載紀·慕容垂傳》)苻堅答書曰:“方任卿以元相,爵卿以郡侯,庶弘濟艱難,敬酬勛烈,何圖伯夷忽毀冰操,柳惠倏為淫夫!”又說:“失籠之鳥,非羅所羈;脫網(wǎng)之鯨,豈罟所制!翹陸任懷,何須聞也!”這些句子對仗工整,又多引用歷史典故,語言簡約而用意良多,和南朝同類文字實不相上下。慕容垂為鮮卑族,苻堅為氐族,他們的文章尚且很駢儷化,說明十六國時期北方的文風(fēng)和南方的風(fēng)氣是彼此溝通的,差別不是太大。十六國時期盡管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紛爭,文章之道并未衰歇。所以《周書·王褒庾信傳論》敘述十六國文學(xué)狀況說:“章奏符檄,則燦然可觀;體物緣情,則寂寥于世?!北容^客觀地評價了當(dāng)時的文學(xué)現(xiàn)象。

如果說南朝人的文章以駢文為多,那么在北朝,駢文的數(shù)量和比重都比南朝小。北方自西晉以來長期戰(zhàn)亂,如《隋書·經(jīng)籍志》說:“其中原則兵亂積年,文章道盡。后魏文帝,未能變俗,例皆淳古。齊宅漳濱,辭人閑起,高言累句,紛紜絡(luò)繹,清詞雅致,是所未聞。后周草創(chuàng),干戈不戢,君臣戮力,專事經(jīng)營,風(fēng)流文雅,吾則未暇。其后,南平漢沔,東定河朔,訖于有隋,四海統(tǒng)一,采荊南之杞梓,收會稽之竹箭,辭人才士,總萃京師?!备爬吮背膶W(xué)的大致狀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北方文風(fēng)不同于南方的根本原因在于戰(zhàn)亂,文人很難有安定的環(huán)境進行創(chuàng)作。但在十六國時一些應(yīng)用文字,卻往往寫得比較華美,和東晉一些文人的篇章相比,差別不大。因為入居中原的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大抵漢化程度較深,他們不僅利用大量漢族文人的文章表達意愿、治理邦國,同時也自己用漢文寫文章?!吨軙ね醢仔艂髡摗窋⑹鍪鶉膶W(xué)的狀況說:“競(章)奏符檄,則粲然可觀;體物緣情,則寂寥于世?!薄绑w物緣情”指詩賦美文。詩賦的衰落,必然也會使應(yīng)用文字缺乏文采。各種文體之間總是互相影響的。正像在南朝,詩賦屬對、聲韻等技巧的不斷發(fā)展,也推動了文章的駢儷化。至北魏初期,南北文章差別反而被拉大。


(1) [唐]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806頁。

(2)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卷一百四十九,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318頁。

(3) [唐]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811~2813頁。

(4)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319頁。

(5)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319頁。

(6)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320頁。

(7) [唐]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850頁。

(8) [唐]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2850頁。

(9)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320頁。

(10) 曹道衡:《南北朝文學(xué)編年史》,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0年版,第37頁。

(11) [唐]房玄齡等:《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084頁。

(12) [唐]房玄齡:《晉書》,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3100頁。

(13)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327頁。

(14)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327頁。

(15)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325頁。

(16) [清]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32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阳县| 南皮县| 中山市| 阜平县| 冕宁县| 乐业县| 岑溪市| 忻城县| 内乡县| 苗栗县| 新邵县| 南岸区| 江门市| 海伦市| 桐城市| 忻州市| 银川市| 灵山县| 澄江县| 睢宁县| 大同县| 平乐县| 泰安市| 闵行区| 板桥市| 彝良县| 赣榆县| 锦屏县| 南城县| 砀山县| 南阳市| 永胜县| 蛟河市| 万安县| 大化| 林甸县| 大渡口区| 文昌市| 赤壁市| 松溪县| 疏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