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詩經·秦風》與早期秦文化及甘肅的關系

楊玲

(蘭州大學)

研究文化與地域之間的關系通常從三個角度切入:一是傳世文獻,二是考古發現,三是民俗遺存。秦早期文化與甘肅的密切關系隨著隴南禮縣大堡子山秦文化遺址以及周邊相關遺址的發掘已得到證明。至于從民俗方面看二者的關系,也有學人曾經予以探討。但是從傳世文獻,特別是秦國流傳下來的屈指可數,因而顯得彌足珍貴的文學作品入手考察秦文化與甘肅的關系,還有一定研究空間。現存最有代表性的秦國文學是《詩經·秦風》。《詩經·秦風》收錄詩歌凡十篇,是秦人、秦地的土風樂歌,是早期秦人社會生活的生動寫照,因此也是研究秦人歷史、地理、禮制、文學、思想極其寶貴的經典傳世文獻。《秦風》各篇大致產生于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至秦康公十二年(公元前609年),其間歷襄公、文公、寧公、出公、武公、德公、宣公、成公、穆公、康公等朝,共計161年,時間跨度在十五國風中最長。對《秦風》進行深入研究可以發現,作為進入周王朝視域的秦地文學,它生動鮮明地表現了甘肅南部西漢水流域的地理特征,以及秦文化產生于斯成長于斯的歷史必然性。從中可以看出,沒有甘肅隴南西漢水流域這片神奇土地的孕育,就不可能有后來學者們津津樂道的秦文化。

一、秦人善養馬與其早期生活地域的關系

據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人的發展歷史與馬關系密切。秦人的祖先因駕御或養馬而發跡。秦人的先祖之一費昌曾為商湯駕車,助湯打敗了夏桀,因此立功。另一先祖中衍因御技高超,被太戊帝請來駕車,嬴姓子孫由此顯貴。中衍的后裔造父又因善駕立功,得到周穆王的寵幸,封于趙城,造父族人從此姓趙。中衍后裔的另一支非子居犬丘,擅長養馬。周孝王讓他在汧、渭之間管理馬匹。馬匹在非子精心管理下大量繁殖,周孝王因此賜給非子秦地作為封邑,讓他接管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1)可見,早期秦民族發展過程中的幾次關鍵轉折都離不開馬。因此,《詩經·秦風》對馬與秦人的密切關系有間接表現。

馬在先秦人的生活中既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又在戰爭中扮演著不能缺少的角色,所以《詩經》中多有關于馬的描寫。如《小雅·采薇》有“戎車既駕,四牡業業”“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等詩句。“業業”“骙骙”“翼翼”都是形容馬匹的雄壯威武之詞,是人對馬的主觀感覺的描寫。《大雅》中的《桑柔》《崧高》《烝民》《韓奕》同樣有類似描寫,卻無一涉及馬匹具體外形。《秦風》則不同。《車鄰》說:“有車鄰鄰,有馬白顛。”朱熹《詩集傳》解釋:“白顛,額有白毛,今謂之顙。”這就是非常具體的關于馬的形體的描寫。通常要對馬有仔細觀察,了然于心,方能為之。《秦風·小戎》是《詩經》中寫車的名篇,寫車必然涉及駕車之馬,其中對馬的描寫也非常細致。第一章有“文茵暢轂,駕我騏馵”。朱熹釋曰:“騏,騏文也。馬左足白曰馵。”“文”通“紋”。騏文指馬的皮毛呈青黑色,有如棋盤格子花紋。詩人不僅注意到馬之皮毛的紋路,還能關注到馬的左腳顏色。假如不是近距離的細致觀察,假如不熟悉馬匹,斷然做不到如此細微的描寫。第二章中有“騏騮是中,騧驪是驂”。騮指赤身黑鬣的馬,即棗騮馬。騧特指毛皮為黃色、嘴是黑色的馬。驪指黑馬。如此具體地刻畫馬的外形皮毛的詩句在《詩經》中實為少見。能與《秦風》相媲美的只有《魯頌·駉》。《駉》言“僖公牧馬之盛”(2),即歌頌魯國牧業興旺發達。故其中寫到各種毛色不同、形態迥異的馬匹:“有驈有皇,有驪有黃……有騅有駓,有骍有騏……有驒有駱,有騮有雒……有骃有騢,有驔有魚。”這說明重視牧業、擅長養馬、經常與馬匹打交道的地區的人在寫馬時更能抓住細節,因為他們對馬已經熟悉到仿佛庖丁對牛、文與可對竹一樣,胸中有馬。由此可知,《秦風》之所以多有關于馬的描寫,且對馬的描寫能夠做到細致入微,反映的正是秦人對畜牧的重視和他們與牧馬的密切關系。而秦人之所以擅長駕御和養馬,又與他們的發祥地隴南不無關系。

早期西漢水流域是少數民族聚集地,不但有與秦人長期對立的西戎,還有氐人。《逸周書·王會解》說:“正西昆侖,狗國,雕題。”“狗國”即西戎,“雕題”即氐族。(3)這兩個民族都善于畜牧。《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天水、隴西、北地、上郡與關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為天下饒。”受周邊少數民族影響,秦人也逐漸發展起養馬之業。而隴南一帶豐茂的牧草,富含鹽分的水源為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水經注·漾水注》說仇池山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豐水泉,所謂清泉涌沸,潤氣上流者也”(4)。又說:“西漢水又西南,逕宕備戍南,左則宕備水自東南,西北注之。右則鹽官水南入焉。水北有鹽官,在嶓冢西五十許里,相承煮鹽不輟,味與海鹽同。故《地理志》云:西縣有鹽官是也。”(5)仇池山、鹽官鎮均位于隴南市西和縣境內,自古鹽業發達。經鹽水滋潤的牧草對馬匹的成長非常有益,故而這一帶富產良駿。《秦風·車鄰》所言“白顛”之馬就是俗稱的戴星馬,著名的良馬之一的盧。《史記·秦本紀》記載造父因善御得到周穆王的賞賜:驥、溫驪、驊騮、騄耳之駟。《括地志》也說:“隴右成州、武州,皆白馬氐。”白馬氐是氐人的一支,因奉白馬為圖騰而得名。其中反映的均是早期秦人生活的隴南一帶多駿馬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隴南禮縣出土了兩件家馬鼎,其上銘文曰:“天水家馬鼎,容三升,并重十九斤。”“天水家馬鼎,容三升,并重十斤。”家馬是秦官,其職責是給天子提供私用的馬匹。班固《漢書》有:“太仆,秦官,有兩丞,屬官有大廄、未央、家馬三令。”顏師古云:“家馬者,主供天子私用,非大祀、戎事、軍國所需,故謂之家馬。”恰說明秦人生活的西漢水流域一帶養馬業非常發達,否則國家不會在此設養馬官。畜牧業的發達還帶動了這里的騾馬交易,所以在隴南禮縣鹽官鎮形成了西北最大的騾馬交易市場。

二、從《蒹葭》看秦人早期生活環境

《詩經·秦風》中最引人注目、最令讀者不解的是《蒹葭》一詩。人們不明白在彪悍好武的秦地何以會產生《蒹葭》這樣柔媚深情,被王國維先生稱之為最得“風人之旨”的言情詩篇。方玉潤說:“此詩在《秦風》中氣味絕不相類。以好戰樂斗之邦,忽遇高超遠舉之作,可謂鶴立雞群,翛然自異者矣。”(《詩經原始》,李先耕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73頁)而陳繼揆和陳子展兩位先生不僅注意到《蒹葭》一詩風格與《秦風》其他詩的不同,還指出了此詩呈現的地域特點。陳繼揆《讀風臆補》說:“意境空曠,寄托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氣,竹影仙風。”《蒹葭》使讀者想象到的情景是迷離縹緲的蓬萊仙境,是綠竹茵茵的江南水鄉。陳子展在《詩三百解題》中說:“不錯,我們不能確指其人其事。但覺《秦風》善言車馬田獵,粗獷質直。忽有此神韻縹緲不可捉摸之作,好像帶有象征的神秘的意味,不免使人驚異,耐人遐思。在《三百篇》中只有《漢廣》和這首詩相仿佛。”(6)陳先生不僅注意到《蒹葭》與《秦風》中其他詩歌的不同,而且還注意它與產生于漢水流域的《周南·漢廣》的相似。這種相似從表面看是詩歌風格的相似,深層卻是二詩產生的地域在氣候、地貌等自然條件上的接近。《蒹葭》所描寫的自然環境與人們通常對甘肅的理解和認識有很大差距。一說到西北,一說到甘肅,人們立刻想到的是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漫漫黃沙。自然環境對文學作品的創作有巨大影響。即使同一個詩人,作于西北的詩歌與作于江南的詩歌也常常是兩種不同的風格。如唐代大詩人王維筆下既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豪邁粗獷,也有“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清新靈動。之所以有這種區別,主要在于詩人所處的自然環境。那么,《蒹葭》為什么表現出濃郁的水鄉澤國氣象?假如我們對早期秦人活動的甘肅南部西漢水流域的地理和氣候特征有所了解,答案就瞬間明了了。

《詩序》說:“蒹葭,刺襄公也。”言下之意,此詩作于秦襄公(公元前777—前766)時。彼時秦人尚未東遷,生活區域就在現今隴南一帶。所以《蒹葭》表現的凄美迷離的秋晨美景就是西漢水流域水邊秋色的寫照。隴南地處秦巴山區,古屬梁州,是甘肅境內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也是甘肅四大地理區域中唯一的南方地區。隴南氣候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境內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錯,氣候垂直分布,地域差異明顯,既具南國之靈秀,又具北國之雄奇。作為早期秦人發祥地的西和、禮縣、天水等地在氣候與地貌上更是得天獨厚,頗具江南風情。著名秦史研究專家祝中熹先生說:“以西邑為中心的西漢水上游這一地帶,又是一片肥沃的河谷盆地,即今日西起大堡子山、東至祁山的永興川。西和河(古建安水)由南而北與西漢水匯合,山川交錯,河流縱橫,地勢開闊平坦,氣候溫潤,物產豐饒,人煙稠密。”(7)了解了隴南的氣候和地理特點,再來讀《蒹葭》就不會詫異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隴南秀麗的山水孕育出的秦民族雖然好戰,但那是為了生存不得已而為之。和平時期,秦地兒女面對青山綠水、奇峰幽峽也會自然而然流露出情深意長的一面,發為“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絕妙好辭。假如沒有此般充滿詩情畫意的自然美景,詩人單憑想象,即使手握生花妙筆,也很難寫出這么空靈優美的詩篇。

《兼葭》之外,從《秦風·車鄰》所述“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楊”及《晨風》所描寫“山有苞櫟,隰有六駮”(8)“山有苞棣,隰有樹檖”也可以看出秦人早期生活環境的特點。阪指山坡,隰指濕地。漆指漆樹,落葉喬木,大體生長在北緯25°~42°,東經95°~125°之間的山區。秦巴山地和云貴高原為漆樹分布集中的地區。栗即栗樹,桑指桑樹,雖然我國南北廣泛栽培,但以長江流域為多。苞櫟即櫟樹,分布在北半球溫和地區。在中國,陜西、四川是其產地。檖,落葉喬木,高可達10米,分布于長江流域各省及山東、河南等低海拔地區。從這些樹木也可判斷出早期秦人生活的西漢水流域氣候接近陜南和西南地區。另,《小戎》有:“在其板屋,亂我心曲。”板屋指用木板做的屋。朱熹特別指出以板制屋是西戎的習俗。這樣的習俗須有一個前提就是當地盛產各種樹木。《漢書·地理志》說:“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恰說明了這一點。屈原《九歌·國殤》有“帶長劍兮挾長弓”。洪興祖注《漢書·地理志》云:“秦地迫近戎狄,以射獵為先,又秦有南山檀柘,可為弓干。”都說明早期秦人的居住地植被豐富,林木眾多。據統計,現今隴南有各類樹種1100多種,有不少被列為國家級、省級保護的珍稀樹種,如銀杏、紅豆杉、香樟、法國梧桐、油松、華山松、冷杉、樺柏等優質喬木。一些溫帶和亞熱帶植物如生漆、板栗、茶樹、楠木、棕櫚等也在這里生長。可見《秦風》相關詩篇的描寫完全是對先秦時期這一地域自然條件的真實反映。

三、秦人好戰與其早期生存環境的關系

今人一說到秦文化,首先想到的是好戰。公允地說,好戰非秦人本性,而是因其早期所處地域鄰近西戎等少數民族,為了生存不得已而戰,由此形成了好戰之風。

從《史記·秦本紀》記載可以看出,秦人和西戎關系錯綜復雜,時好時壞。為了使強悍的西戎臣服,秦人曾與其通婚。但是借周室內亂,西戎反王室,滅了秦人的一支犬丘大駱之族。大駱是非子的父親。周宣王即位后,授命非子的后代秦仲為大夫,誅討西戎,卻被西戎殺害。(9)其后,周宣王召見秦仲的五個兒子,交給他們七千兵卒,于是秦人與西戎展開了又一場激戰,將其打敗。秦人立國前后在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始終處于與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中。2004年,甘肅禮縣考古發現與西北少數民族密切相關的寺洼文化遺址22處,它們與同一地區發現的周秦文化遺址既有各自的分布范圍,又有彼此對峙、交錯的地段,考古學界認為此即文獻中與秦人敵對的戎人的遺存(10),由此證實《史記》所言秦與戎或毗鄰或部分混居之言不虛。張天恩先生形象地描寫這一情景:

試想使用著兩類不同考古學文化的人群,同時居住在一條河谷的南北,將會出現一種什么樣的生活場景呢?當然不難想象這是一種對峙狀的分布,或彼此進退,殺伐之聲盈耳;或雞犬之聲相聞,而互不來往;或和平相處,互通有無。既然以趙坪、大堡子山等周代遺址基本已經肯定屬于秦文化,那么,同時居住于西漢水上游地區的寺洼文化,應該就是與秦發生過許多糾葛的西戎族的考古文化無疑。周秦與西戎的種種矛盾糾紛,從考古學方面觀察,實際就是存在于周秦文化與寺洼文化之間。(11)

這種特殊的居住狀況決定了秦人必須為生存而戰,由此培育了秦文化鮮明的軍事性和好戰的特點。秦之好戰從《詩經·秦風》可一睹其風貌。

《無衣》和《小戎》是《詩經·秦風》中描寫征戰的名篇。《小戎》中的女子對在前方與敵作戰的丈夫思念心切,為此心煩意亂,輾轉反側。但她同時想到的又是丈夫出征時秦軍威武雄壯的場面:戰車列陣,兵強馬壯,武器精良,置身于其中的丈夫英姿勃發。其中表現出的豪邁之情遠遠多于思念的憂傷。聯系此詩寫作背景,我們就明白為什么女主人公雖然承受著劇烈的思念痛苦,卻沒有怨言、不憎恨戰爭的原因。《詩序》說得很清楚:“(《小戎》)美襄公也,備其兵甲以對西戎,西戎方強,而征伐不休,國人則矜其車甲。夫人能閔其君子焉。”朱熹《詩集傳》說:“西戎者,秦之臣子所與不共戴天之仇也。襄公上承天子之命,率其國人往而征之,故其從役者之家人,先夸車甲之盛如此,而后及其私情。蓋以義興師,則雖婦人亦知勇于赴敵,而無所怨矣。”(12)因為是對西戎的戰爭,因為關系到秦人的生死存亡,所以詩中的婦人雖然飽受思念之苦,卻無絲毫埋怨之情。

說到《秦風》中的戰爭詩,最典型、影響最大的還數《無衣》。班固《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中有:“山西天水、隴西、安定、北地處勢迫近羌胡,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山西”即隴山之西。秦漢時期有“山東出相,山西出將”(13)之說。天水、隴西、安定、北地加上上郡、西河,合稱“六郡”,或是秦人生活居住的區域,或鄰近秦人生活居住區,也就是秦文化的發祥地。“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即出自《秦風·無衣》。《毛傳》說:“《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而不與民同欲焉。”但是在解釋第一章時卻又說:“上與百姓同欲,則百姓樂致其死。”前后矛盾顯而易見。拿毛氏對《小戎》主題的闡發做對比,這一矛盾就更加明顯了。于是,宋代朱熹《詩集傳》對《無衣》進行了全新解讀:“秦俗強悍,樂于戰斗。故其人平居而相謂曰:豈以子之無衣,而與子同袍乎?蓋以王于興師,則將修我戈矛,而與子同仇也。其歡愛之心,足以相死如此。”把《無衣》的主題由“刺”——諷刺國君好戰,轉而為“美”——稱贊士卒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結合同為表現戰爭的《小戎》,我們可以斷定朱熹說更切合詩意。《無衣》巧妙選取“共衣”這樣一個角度表現士卒們齊心協力、保衛家園的決心,使全詩洋溢著昂揚的斗志。一般來說,如不是為了保衛家園,士卒很難有如此高漲的士氣。

《無衣》和《小戎》之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秦風》中的《車鄰》和《晨風》對秦土多戰爭的含蓄反映。

《車鄰》主旨,眾說紛紜。諸種描述中,認為《車鄰》是對享樂生活的歌詠這一觀點雖然后出,卻平實且貼近詩歌本意。如高亨《詩經今注》說“這(《車鄰》)是貴族婦人所作的詩,詠唱他們夫妻的享樂生活”。把《車鄰》主旨從前人所說的寫君或君臣轉到夫妻家庭生活方面。但是高亨先生說得過于簡略、籠統,沒有交代首章婦人“未見君子”的原因何在。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的解釋彌補了這一欠缺:“婦人喜見其征夫回還時歡樂之詞。”此說甚得詩歌要意。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把《車鄰》《駟驖》《小戎》和《無衣》歸為一類:“皆言車馬田狩之事。”那么“車馬田狩之事”具體指什么?“田狩”即狩獵,是古代練兵的一種方式,因此從宏觀角度說田狩詩可以歸入戰爭詩。姚際恒《詩經通論》有言:“此篇(《駟驖》)言平時講武完備整暇,見在我為習練之師。惟其豫習平時,故臨敵勇往,是《駟驖》正《小戎》之張本也。”此說道出田狩詩與戰爭詩的關系。“車馬”在《詩經》時代有兩種用途,一種是充當交通工具,另一種是作戰車戰馬。班固既然提到了《無衣》《小戎》這兩首著名的戰爭詩,那么這里的車馬一定指戰車戰馬。由此可知他所說的“車馬田狩之事”就指戰事。《車鄰》全詩找不出一點兒田狩的跡象,顯然與《駟驖》不類,因此,依班固所言,它應該與《無衣》《小戎》相同,屬戰爭詩。

通過分析《車鄰》的詩句,我們也可以看出它是一首反映秦土多戰爭的詩歌。朱熹《詩集傳》解釋“鄰鄰”:“眾車之聲。”“鄰鄰”通“轔轔”。假如是一兩輛,兩三輛車是難以用“鄰鄰”形容的。所以認為說此詩描寫朋友到訪,表達了友人相聚之樂顯然說不通。那么,什么情況下才有眾多車馬集聚到一起?在《詩經》時代一般來說只有兩個場合,一是出征,二是凱旋。而從《車鄰》表現的喜悅之情判斷,應該是寫將士凱旋。“有馬白顛”句通過馬匹的與眾不同突出女子思念的男子獨出于眾。“寺人”即侍從。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說:“寺人者,即侍人之省,非謂《周禮》寺人之官也。”高亨《詩經今注》釋“寺人”為官名:“寺讀為侍,侍候王侯貴族的人。”所以“未見君子,寺人之令”是說女子急切地希望見到勝利歸來的丈夫,但是一時見不到,只能等待丈夫身邊近侍的通報。此句再次強調女子的丈夫不是一般士卒,而是秦軍將領。二、三章寫女子終于與夫君相見,喜悅之情難以按捺,夫妻二人“并坐鼓瑟”“并坐鼓簧”。打仗必有傷亡。女子的丈夫能夠平安歸來,夫妻相見感慨萬分,因此發出“今者不樂,逝者其耋”“今者不樂,逝者其亡”的慨嘆。那種經歷了生死離別后再次相聚產生的巨大喜悅溢于言表。戰爭的殘酷也使他們認識到相聚不易、歡樂難得,因此要抓住眼前機會盡情享受。所以藍菊蓀先生《詩經國風今譯》認為《車鄰》主旨是“婦人喜見其征夫回還”(14),非常正確。牛運震《詩志》評《車鄰》說:“莽莽草草,寫出古風霸氣。讀其詩,可以知其俗。讀此篇,簡易之風、悲壯之氣俱見。”(15)牛運震作為清代評點《詩經》的著名學者,在人生經歷上與其他評點者不同的是曾長期為官秦地(在現今的甘肅天水和徽縣做過縣令),對秦地風土人情有著深切體察,這是他理解品評《秦風》得天獨厚的條件。這一特點體現在《車鄰》一詩上就是他對此詩主旨的把握貼切而精準。“莽莽草草,寫出古風霸氣”指詩的第一章短短數句就寫出了秦軍凱旋的盛大場面、昂揚的士氣,展現了戰車涌動、戰馬嘶鳴、戰將意氣風發的景象。“讀其詩,可知其俗”意即通過讀《車鄰》可了解秦人為了生存不得不戰以及秦土多戰爭的特點。“簡易之風、悲壯之氣”顯然指《車鄰》第二、三章表現出的秦人坦率開朗的性情和那種經過戰爭洗禮后對生死的豁達認識。重逢、美酒、音樂本是歡樂的元素,但是面對無常的生命,歡樂背后是難掩的悲傷。悲至極致,又化而為及時行樂的瀟灑。

《晨風》的主旨亦多種。朱熹的“婦女念其君子”之說影響較大。他在《詩集傳》中言:“婦人以夫不在,而言鴥彼晨風,則歸于郁然之北林矣;故我未見君子,而憂心欽欽也。彼君子者,如之何而忘我之多乎!此與《扊扅之歌》同意,蓋秦俗也。”朱熹明言女子是因為丈夫不在,故而看到歸林的晨風鳥而起憂思之情。又因憂思而生埋怨,“如何如何,忘我實多”。女子的丈夫為什么不在,朱熹沒有解釋。從詩歌表現出的濃郁思念之情來看,應該是夫妻暫時離別。傅斯年《詩經講義稿》也說:“(《晨風》)丈夫在外,其妻思之。”我們再繼續追尋下去:夫妻為什么離別?在《詩經》時代,要么是男子出差役,要么去打仗。結合秦地多戰爭的特點和《晨風》內容,此詩所述夫妻離別的原因應是女子的丈夫上了戰場。《晨風》詩凡三章,采用重章疊唱的方法表達憂思之深:“未見君子,憂心欽欽。”“未見君子,憂心靡樂。”“未見君子,憂心如醉。”謝枋得《詩傳注疏》說:“始曰欽欽,中曰靡樂,終曰如醉,一節深一節。”“未見君子”之后緊跟憂愁的描寫,這種句式在《詩經》中出現十次,除《晨風》三次外,其他七次下文均有“既見君子”之樂。另外,《詩經》中還有十六次寫到“既見君子”之樂,而無“未見君子”之憂的詩篇。只寫“未見君子”之憂而無“既見君子”之樂的僅《晨風》一篇。這種寫作上的獨特情形,加之對憂傷一層深過一層的描寫,說明詩中女子面對的不是出差役這種尋常的分別,她的丈夫是出征打仗。此去生死未卜,所以她無盡思念,深深擔憂,思念、擔憂至極時不免淡淡埋怨。朱熹特別強調“彼君子者,如之何而忘我之多乎”一句“與《扊扅之歌》同意,蓋秦俗也”。《扊扅之歌》寫秦相百里奚在虞滅亡后,流離失所,后被識才的秦穆公拜為相。百里奚發達后,一日在府中舉辦宴席,千里尋夫的百里奚之妻扮作洗衣女傭為眾賓客操琴撫弦而奏,唱道:“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扅。今富貴,忘我為!”百里奚聽后大為驚訝,仔細詢問,方知是失散的妻子,于是夫妻團圓。導致百里奚與其妻分離的原因是戰爭。虞君不聽百里奚之言,貪圖晉國之寶,致使虞君和百里奚被俘,虞國滅,百里奚被迫逃亡,因而與妻離散。朱熹認為《扊扅之歌》中百里奚妻對丈夫的思念和埋怨與《晨風》中女子相同,而且說這是秦俗。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一句話。為什么《晨風》與《扊扅之歌》所述妻子對丈夫的思念和埋怨被朱熹視為秦俗?把《晨風》中女子的憂思與秦地頻繁爆發的與周邊西戎族的戰爭聯系起來,這一問題就迎刃而解。早期秦人在與西戎戰爭中付出了慘重代價。秦仲被殺,世父被俘,于此可以想見普通將領和士卒在戰爭中的境況只會更危險。男子在疆場上拼殺,他們的妻子在家既擔心他們的安全,又因思念而生憂傷,所謂“憂心欽欽”“憂心靡樂”“憂心如醉”即是。時間久了,難免因思念之痛、擔心之重而產生些微埋怨,認為丈夫“忘我實多”!戰爭頻仍,被思念與擔憂裹脅的女子就多,以至成為秦地一種普遍現象。所以詩中的女子只有“未見君子”之憂,無“既見君子”之樂。

有學者認為,“甘肅東部周秦遺址的出現是伴隨著軍事征服與人口遷徙而實現的,秦人進入西漢水上游地區具有軍事殖民性質。考古發現和文獻記載都表明,先周文化晚期和西周早期,周、秦文化已經先后進入甘肅東部的牛頭河流域和西漢水流域。而這種進入,是隨著周人勢力的擴張,在對戎人征伐的過程中實現的”(16),這就決定了秦人在其發展中必須重視軍事,好戰是早期秦人迫不得已的選擇,因為它關系到生存。周人在其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只是他們沒想到,由他們一手培養出的好戰的秦人,最終埋葬了周王朝。秦人后來雖然東移至今陜西,但他們在甘肅西漢水流域形成的早期文化特點一直伴隨著他們。因為那是秦文化的根柢。于此可見甘肅對秦文化的影響。

其后,這種軍事性與商鞅變法的獎勵軍功不謀而和,因而造就了戰國時期秦兵聞戰而喜的好戰風格,使得在農耕文明、禮樂文化熏陶下的六國面對秦的大力進攻,只有招架之功,無還手之力,最終土崩瓦解,被秦國統一。


(1)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36頁。

(2) [宋]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318頁。

(3) 關于“雕題”與氐族的關系,詳見趙逵夫:《古代神話與民族史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2年第1期。

(4)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葉光庭、葉揚譯注:《水經注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98頁。

(5) [北魏]酈道元著,陳橋驛、葉光庭、葉揚譯注:《水經注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97頁。

(6) 轉引自趙逵夫注:《詩經》,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11年版,第146頁。

(7) 祝中熹:《秦史求知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42頁。

(8) 《毛傳》:“駮如馬”。《疏》陸機云:“駮馬,梓榆也。其樹皮青白駁犖,遙視似駮馬,故謂之駮馬。下章云:山有苞棣,隰有樹檖。皆山隰之木相配,不宜云獸。”宋沈括《夢溪補筆談·辯證》:“梓榆,南人謂之樸,齊魯間人謂之駁馬。駁馬,即梓榆也。”(按,駁、駮同)今人潘富俊認為“駮”是鹿皮斑木姜子,常綠喬木,分布于河南、華中、華南及西南各省低海拔闊葉林中。見《詩經植物圖鑒》,世紀出版集團2003年版,第181頁。

(9) [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36頁。

(10) 王輝:《尋找秦人之前的秦人——以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為中心的考古調查發掘記》,《中國文化遺產》,2008年第2期。

(11) 張天恩:《甘肅禮縣秦文化調查的一些認識》,《考古與文物》,2004年第2期。

(12) [宋]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96頁。

(13) [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492頁。

(14) 藍菊蓀:《詩經國風今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52頁。

(15) 聶石樵、李山:《詩經新注》,齊魯書社2000年版,第236頁。

(16) 王志友:《考古材料所見早期秦文化的軍事性》,《蘭州學刊》,2014年第5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禄丰县| 红安县| 溆浦县| 师宗县| 怀仁县| 鄂托克前旗| 陆河县| 安仁县| 溧水县| 乌拉特中旗| 刚察县| 惠水县| 湖口县| 内丘县| 北京市| 滦平县| 朝阳区| 阳原县| 碌曲县| 津南区| 云阳县| 探索| 华阴市| 抚松县| 吉林市| 涞水县| 崇州市| 民丰县| 沛县| 巍山| 汤原县| 虎林市| 思茅市| 滦平县| 满城县| 邮箱| 舞钢市| 通渭县| 东辽县| 六安市| 镇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