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有道:締造家族企業的百年輝煌
- 楊一波
- 7236字
- 2020-08-04 16:19:45
一、鋼鐵巨獸的非正常死亡
在李海倉的故鄉聞喜縣川口村流傳著這樣一個歌謠:“川口不川,三嶺依山,嶺上是旱地,嶺下是堿灘,年年糧歉收,家家糊口難。”在農業立國的中國,自然條件如此惡劣的村子,人們連生存都有困難。
“現在我們每天的三個饅頭,就有兩個是李海倉給的。”川口人這句話形象地說明了李海倉對于聞喜縣的貢獻。
現在提起海鑫鋼鐵,大家可能只記得幾個關鍵字或者些許的片段:槍殺;李海倉;胖胖的李兆會某一次公開接受采訪時說“我不要做敗家子”;以及八個月沒有領到工資的工人聚集在海鑫鋼鐵門口等。
與這些津津樂道的戲劇性的轉折相比,李海倉的發家史就少了一些傳奇色彩,因為那個年代成就一番事業的杰出人物如過江之鯽不可勝數,李海倉就沒那么顯眼了。但是這個高中畢業的農村青年白手起家,掙得第一桶金后加入鋼鐵行業,用15年時間,建了一座占地3.6平方公里的鋼鐵廠,從開始的連拆帶借的40萬元啟動資金到他去世前總資產沖破50億元大關,總資產增長了12500倍,創造了“全國最大的民營鋼鐵企業”。
這些數字是如此輝煌,甚至震撼人心。大概只有站在改革開放的風口浪尖,順應中國積蓄幾十年的發展潛力噴薄而發的大勢,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創造如此輝煌的商業奇跡吧!
1.貴人相助,事業起步
1955年12月,李海倉出生于山西運城。
1972年,17歲的李海倉從高中輟學回家,這已經是那個年代難得的高學歷了。畢竟當時的人們普遍持有“讀書無用論”,對上學不重視;農村落后的生活條件使上學變成一件極其奢侈的事情,17歲的棒小伙,已經是一個合格的勞動力了。
但李海倉卻沒有像他的同齡人一樣,被土地束縛一輩子。天生不安分的他很早意識到要掙錢,就要做生意,所以他先到聞喜縣東鎮川口村的榨油廠做工人,兩年之后又在東鎮川口村建了一個肥皂廠。1981年,做了東鎮川口村經銷部經理。開經銷部難免走南闖北,他那雙大腳也幾乎走遍了全國的省市。常年東奔西走,年青的李海倉有了超越同齡人的見識和格局。
李海倉并非商業天才,所謂“天才”,往往都是從笨蛋開始的。李海倉經營小賣部失敗后,在侯馬、臨汾一帶倒賣車皮,因為經常在火車站發運糧食和焦炭,認識了安泰集團的李安民。李安民是遠近聞名的焦炭大王,李海倉主動給李安民當售貨員,幫助安泰公司發焦炭,而且從來不提回報。時間長了,李安民對這位熱心、樸實、勤奮的小伙子另眼相看。
李海倉獲得了李安民這位商場前輩的指點——與其販賣焦炭,不如自己生產焦炭。這句話是李海倉以后平步青云的登天之梯,所以年輕人謙虛、勤快一點沒什么不好,那些大佬一句話的點撥可能就是你一生事業的起點。
李海倉拜李安民為師,學習煉焦技術,從生產的每一道工序到生產管理,從原料購買到成品銷售,李海倉都如饑似渴地把這些東西一股腦裝進了自己的腦袋里。可以說,拋開李海倉勤奮好學的品性,李安民的提攜與扶持是李海倉發家非常重要的外部條件。
李海倉也對這位“師父”敬重一生,無論是管理幾百人的聯合煉焦廠還是幾萬人的海鑫鋼鐵,身份地位的改變不能改變李海倉對李安民的感謝之情。兩人同時出現的場合,李海倉始終謙遜地站在李安民的身后。在以后李安民也進軍鋼鐵行業的時候,“同行是冤家”的定律也沒有影響到兩人的感情,李海倉甚至還親自帶著工程師和圖紙,幫李安民設計高爐。
真心這個東西,只能用真心來換。
1987年4月,李海倉拿出賣肥皂、開經銷社掙的20萬元積蓄,聯合大哥李天倉,與好友辛存海、侯嵐云以四個人的名義向信用社貸款10萬元,聞喜縣國營白水泥廠又出資10萬元,湊了40萬元成立了聞喜縣聯合焦化廠。
民間有傳聞稱:李海倉、辛存海、侯嵐云曾經“桃園三結義”,結成異姓兄弟。這種方式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也十分常見,在缺乏契約約束的年代——人們也不喜歡冰冷冷的契約形式,而更傾向于對著關二爺或者孔老夫子發個誓。“結義”或者拜為“把兄弟”,就成為找尋同盟的一種很重要的方式。但是這種同盟又是很松散的,它只取決于個人心中把道義看得有多重,所以后來辛存海在李兆會接班中扮演的角色也頗為值得玩味。
2.兼納并蓄,大業初成
焦化廠建成后,因為運輸問題難以解決,工廠遷址到東鎮。當然,這年又虧損了,年底上門討債的建行行長兩手空空地來,又兩手空空地走了。
從1987到1991年,李海倉成立了四個焦化廠,后來把四個焦化廠合并成聞喜縣三鐵聯合焦化總廠。1993年9月,聞喜縣三鐵聯合焦化總廠與湖南冶金廳、河南冶金廳、上海冶金廳、北京鐵路局共同投資9800多萬元,以聯合股份制的形式在聞喜縣東鎮成立山西省海鑫鋼鐵有限公司。
當然這些合并行為并不能說明李海倉的經營多么成功,因為不僅沒有盈利,負債還很高。聞喜縣農村信用社王主任曾于1996年間親自查過焦化廠賬務,這位王主任說,從1987到1993年,企業虧損已經達到1000萬元,而工廠的經營資金大部分來自聞喜縣農行、工行、建行。但是這是小馬駒長成高頭大馬必須要吃的草料,“馬兒想要跑,就要多吃草”,海鑫在金錢的滋潤和李海倉等人的辛勤照料下,身子骨慢慢長成了。
1995年,成立山西鑫光水泥有限公司、海信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
2002年8月,山西海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組建,注冊資本135.3億元。核心優質資產煉焦、煉鐵、煉鋼合并組成海鑫軋鋼。
2002年12月,海鑫軋鋼變更為山西海鑫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這時距李海倉被槍殺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了,李海倉還沒好好品味自己多年打拼的成果,就被死神帶走了。他的奮斗打拼更像是為兒子李兆會的出現做鋪墊,他多年心血熬煉出的基業仿佛只是為了提供給李兆會如流星般劃過星空的資本,這或許是李海倉留給兒子的最后的也是最昂貴的禮物吧,更是留給世人最沉重的一聲嘆息。
3.少帥接班,雛鳳清于老鳳聲
李海倉的兒子李兆會的接班也歷經了一番曲折,在后文中會詳細敘述。僅從李兆會接手初期的表現來看,李兆會不僅是合格的,而且是優秀的。
2003年,海鑫鋼鐵集團總產值50億元,上繳利稅超過10個億,為當地財政貢獻3個億。這是海鑫集團發展最迅速、最好的一年,與此同時,李兆會憑借24億元的個人財富排在胡潤百富榜第19位。
2004年,海鑫鋼鐵總產值70億元,利稅12個億,當年全國民企納稅第一名。這一年,李兆會掌握實權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拋出6個億進入資本市場。
2005年,國家發布《鋼鐵產業發展政策》,在不利的市場形勢下,海鑫鋼鐵年銷售額80多億元,凈利潤超4億元。
2005~2007年,海鑫鋼鐵主營業務連續三年收入蟬聯山西百強企業第一名。
2006年,李兆會入選中國富豪榜400名富豪,排名第5位,是上榜富豪中最年輕的企業家。
2007年,海鑫鋼鐵主營業務收入104.75億元,凈利潤4.46億元。
2008年9月30日,海鑫鋼鐵總資產124.92億元,凈資產61.45億元。
也就是說,海鑫鋼鐵在李兆會手中,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規模翻了一番還多。不僅如此,李兆會在金融投資市場也頗有斬獲。
2004年,李兆會以每股3.7元的價格接手了民生銀行1.6億股,總金額5.9億元,一舉成為民生銀行第十大股東。2007年上半年,李兆會拋售出1億股,套現10億元。這是李兆會掌權后的第一個大動作,也是他最成功的一次投資。
雖然數字是實實在在的,但這個數字里面有多少功勞是屬于李兆會的,卻有待商榷。并不是因為結局的灰暗就否定過程中的閃光點,一棍子把李兆會打死,硬要給他貼上“敗家子”的標簽,而是因為李海倉遺澤太厚。
1)盈利良好的企業。李海倉從一家土焦廠起家,經過一次又一次合并和修整,剔除冗汰資產,最終建立了海鑫鋼鐵。相當于一個小瘦子先是努力增肥,然后又努力減肥、練成肌肉,變成了肌肉男。李海倉去世時正是籌備海鑫鋼鐵A股上市的關鍵期,交到李兆會手里的就是一個打磨成型的具備良好盈利能力的企業,可以說李海倉留給了李兆會一頭“現金奶牛”。
2)正確明晰的發展戰略。李兆會在李海倉去世十年之后還曾說:他(李海倉)對海鑫的超常規、跨越式發展進行了非凡的引航。李海倉在戰略布局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曾被稱為“資本運營的魔術師”,他去世前已經為海鑫定下未來十年的發展框架。最實在的是,他去世前囤積了一大批原材料,并且是以相當低的價格買入的,李兆會上任后的成績與此不無關系。
3)良好廣泛的人脈圈子。李海倉與聞喜縣委班子的友好關系自不必言,甚至李兆會對民生銀行的成功投資和李海倉也不無關系,眼光敏銳、消息靈通是買股票的前提條件。
4)鋼材行業整體飄紅。李兆會掌權之后,正趕上鋼材價格的上升期,不得不說,李兆會的運氣很好。
4.公子哥的“七年之癢”
從2005年4月開始,中國鋼材市場的價格開始一路下滑,海鑫生產的鋼鐵價格開始大跳水,由4800元下滑至4500元、4300元,然后到4000元、3000元,最后落至每噸2000元,這幾乎是成本價。
當時國家有關部門對鋼材市場需求的預測是:2010年市場需求約3.3億噸。但是2005年的全國鋼材生產總量就是3.3億噸。換句話說,2005年的鋼材生產能力已經能滿足2010年的鋼材市場需求了。
全國鋼鐵企業進入了寒冬,而這場嚴寒持續得格外久,當時全國鋼鐵行業都做好了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準備,人們普遍認為會死掉一批企業,尤其是建設資金主要來自銀行的民營企業。
這是最考驗一個企業耐心與堅韌的時刻,這時,李兆會的優勢與不足一覽無余——年輕,年輕的有點過分。這位倉促接手的少帥前幾年交出了不錯的答卷,順風飛翔是一件容易的事,誰能想到正在父親的遺澤慢慢耗盡之際,鋼鐵業的寒流來襲,雙重考驗之下,海鑫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只有最堅強的人才能帶領企業生存下去。
可惜,李兆會似乎完全不當一回事。他在2006年元旦前夕安排140人的干部家屬團赴南海觀光旅游六天五夜;1月6號,對完成任務的四個工廠各獎勵20萬元……這些舉措也可以說是李兆會收攏人心的舉措,但是這個“手大”的年輕人不開源、不節流,從哪來的錢呢?
2007年,李兆會拋售民生銀行1億股股票,套現近10億元,此后在資本市場也頗有動作并屢有斬獲。2007年海鑫在資本市場的收益達20億元,即使在市場慘烈的2008年,其收益亦逾10億元。所以李兆會在用從海鑫賺的錢投資股票,賺了錢再反哺海鑫。他很少回海鑫,而是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都市的燈紅酒綠中流連,在股票和期貨中一擲千金。此時的李兆會的事業重心已經完全不在海鑫。
“共富貴易,同患難難”,李兆會在最初兩三年的勵精圖治后,還是顯現出一個年輕人的好大喜功和虛浮游移。李兆會對海鑫已經產生了“七年之癢”,不能給他帶來刺激感的海鑫在他心中淪為了“黃臉婆”,他一再在資本市場上找到想要的東西。上任之初面對尸骨未寒的李海倉對海鑫立下的誓言更像是一個不痛不癢的笑話,畢竟,海鑫鋼鐵只是一個“童養媳”,“資本市場”才是李兆會自由戀愛的對象。
管理者都是這種心態,更何況是執行者。后來前來提貨的客戶必須打點好李兆會的親信以及倉庫管理員才能順利把貨取走。“果實從內部開始爛”,海鑫敗象已露。
從2008年下半年年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鋼鐵市場低迷,海鑫鋼鐵停產達半年之久。
2014年,據《財經》雜志調查,海鑫鋼鐵現有負債及對外擔保數字約為104.59億元,而整個海鑫集團的賬面資產為100.68億元,這意味著其負債率超過100%,面臨破產重組的危險。
李兆會的金融投資也陷入窘境,自投資民生銀行后,李兆會動作頻繁且魄力極大,經常進行快進快出的投機操作,雖偶有斬獲,且不乏漂亮手筆,但投資沒有主線,海鑫鋼鐵現金流被嚴重拖累,2012年爆出的違規減持就是最好的明證。
這時從海鑫鋼鐵這頭老牛身上不斷抽血的危險顯現出來,抽出血后又不能造出新的血并返注回老牛身上,原來的海鑫鋼鐵一再衰弱,終于連吃草(鐵礦石等原材料)的錢都沒有了,老牛除了轟然倒下別無他路。
5.李海倉的經營之道
李兆會的種種措施顯示出他在鋼鐵行業上的無力,那么我們來看看李海倉是怎么“管錢”、“管人”以及處理“政商關系”的。
(1)管錢
李海倉有很多頭銜,其中一個是“資本經營魔術師”。李海倉認為資本經營有三種最佳模式:一是上市;二是低成本擴張;三是最大限度的增值有限的存量資本。他選擇了第三種模式:用別人的錢、明天的錢,辦自己的事、今天的事。
“紅頂商人”胡雪巖有一個觀點:“八個壇子七個蓋,蓋來蓋去不穿幫,這就是做生意。”可理解為壇子是實業,蓋子是融資,穿幫是挪用資金;壇子、蓋子雖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不穿幫”,只要蓋子不穿幫,不拆東墻補西墻,現金流不斷,多元化發展企業才有實際意義,否則只是用銀行或股市的錢來吹肥皂泡。
李海倉深諳此道,在海鑫有2000萬元資產的時候,他就上了8400萬元的固定資產項目,從煉焦轉為煉鐵;在資產有2億元的時候,他就上了4億元的項目,包含煉鋼、軋鋼等;在有10個億資產的時候,他就上了13個億的項目;在有20億元資產的時候,上了22億元的項目。
在產品控制的時候,海鑫分成了產前成本、產中成本、產后成本。產前成本是海鑫集團在所有項目投資建設中,全部形成工期的最短化,也就是這個錢埋到地里,就要盡早地催熟開花結果,讓錢早日生錢;產中成本也就是用最短的時間生產,盡可能的節約成本;產后成本也就是海鑫掌握著客戶的大量預付款,這些預付款主要表現在海鑫的產品質量保障和讓利銷售方面。
李海倉在鋼鐵新項目的選擇上始終堅持“四個不干”:成本不是世界最低的不干;規模不是世界最大、最佳的不干;技術裝備水平不是世界一流的不干;三年不能收回成本的不干。
“李海倉對于企業發展的遠景目標和每一步規劃都充滿了希望和信心,總是保持著旺盛的精力,瞄準的都是中國一流乃至世界一流的目標。”正是這種“腳踏大地,仰望星空”的態度使得海鑫發展如同坐了火箭般一日千里。
(2)管人
《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上嘗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這就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出處,雖然馬屁拍得剛剛好的韓信最后仍免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但是文章中一個觀點很有借鑒意義——劉邦勇猛不如樊噲,智謀不如張良,打仗不如韓信,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最后劉邦成了天下共主,而不是那三位?
李海倉曾經說過:“我沒有三頭六臂,事情是大家干的。你看,我不是冶金專家,鋼鐵廠是技術密集型企業,我不請專家行嗎?我不是財會專家,我不請財會專家行嗎?”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領導的首要任務是“善將將”,也就是知人善任。
歷史證明:單打獨斗永遠難成氣候!李海倉身邊就圍聚著一幫優秀的人才。
畢業于成都大學冶金專業的唐元位,做了20多年的煉焦煉鋼,在得知李海倉建鋼鐵廠的打算后,二話不說就要辭掉湖南省祁陽縣的縣委書記一職,追隨李海倉。李海倉還勸他這頂“七品”的帽子摘了太可惜,畢竟以后還有成為“六品”“五品”的潛力,但是唐元位就認準了李海倉,“我只想到一個自己能做點事業的地方去。”在他看來,海鑫鋼鐵就是能做事的地方。
“花多少錢我都愿意,我只要人!”李海倉在醫院里近乎咆哮地對醫生說。1993年,總會計師孟景忠被查出得了血管瘤,李海倉得知消息,為他拿出10萬元錢購買專用醫療設備。孟景忠出院后,有企業來挖他,開出的條件很有意思:“李海倉讓你坐吉普,我們讓你坐桑塔納;李海倉讓你坐桑塔納,我們讓你坐奧迪。”孟景忠說:“你給我坐宇宙飛船我也不會離開海鑫。”
至于三顧茅廬聘請海鑫集團副總經理劉國權,那更是一樁美談。最后,劉國權被“他的誠懇、謙虛,他的魄力和長遠設想”所吸引、所打動。
李海倉身上就是有這種魅力,他總有用不完的人才。
(3)政商關系
王健林說過諸如“在中國說遠離政府太假了”“親近政府,遠離政治”之類的話,這確實是中國企業家面臨的一個大問題。尤其是山西這種非常重視人情世故的大省。
李海倉在工作報告中曾說過下面的話:
“海鑫的成功就在于將三個優勢做到了極限,即省、市、縣軟環境發揮到了極限;海鑫這個體制好、機制好的機制優勢發揮到了極限;企業家和企業領導班子把自我發展的經營管理及企業的決策能力發揮到了極限。
我認為海鑫的軟環境比深圳經濟特區、珠海經濟區創造的軟環境還要好。海鑫的土地、立項、水、電、交通等一系列問題都是書記、縣長親自抓,副書記、副縣長任副總指揮。”
李海倉此言非虛甚至還有點謙虛,海鑫鋼鐵發展的軟環境比說的還要好一些。聞喜縣的有關職能部門在海鑫現場辦公不少于100次,聞喜縣委書記是海鑫建設指揮部的總指揮,副書記、常委、人大常委會主任、政協主席都是副總指揮。
聞喜縣專門配置了一個副縣長解決海鑫發展面臨的各種各樣需要政府出面處理的問題,比如要到老百姓地里架電線桿、架高線,由政府出面更省事省時省力。關于海鑫鋼鐵的土地問題,聞喜縣派出副縣長向山西省省長為海鑫爭取批地299.9畝(省長的最大權力是批地300畝)。
聞喜縣政府一直在為海鑫鋼鐵的發展鋪路架橋,為海鑫的前行大亮綠燈,這樣的待遇稱得上絕無僅有。
李海倉是改革開放之后的第一批創業者,在市場經濟不發達、管理條例不健全的年代,政府的分量不言而喻。李海倉與官員沒少打交道,也就是“求辦事”,所以練就了他八面玲瓏的交際手段,在政府官員間左右逢源,始終小心翼翼。但是李兆會小年青一個,而且有留學背景,對這些他經常不假辭色。
“如今的李氏家族企業的主要掌管者(李兆會、李文杰、李兆霞)都是海歸派,他們的想法較新且敢想敢干,但有時缺乏一份必要的虛心。”山西鋼鐵協會秘書長祝峰亮曾經這樣點評海鑫鋼鐵。
縱觀海鑫鋼鐵的歷史,李兆會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就從學生一下變成董事長兼總經理,掌管一個數萬人的商業帝國;接班時的李兆會只有22歲,在商道上稚嫩得一塌糊涂的年紀,卻硬是扛起了海鑫的大旗;他有著一個兒子的堅守,對于父親留下的千斤重擔,他說:“請讓我試著干幾年,如果不行,我再離開。”他有著過人的才華,在金融資本市場屢屢出手,并取得不錯的成績。
如果換一個身份,這份成績都值得夸耀。但錯就錯在,他帶垮了海鑫。
在發生危機時,經驗的欠缺和年輕人天生的樂觀讓他有些輕視危險,致使危機進一步擴大;年輕人的天性好動和賭博心理讓他選擇了快進快出的資本市場,重心偏移;國外的求學經歷使他漠視中國的“關系”,致使人才流失,與政府的關系漸漸冷漠。這些都是拴在海鑫脖子上的繩索,一點點絞緊,等海鑫意識到的時候,卻已被勒得連“救命”都喊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