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2
- (日)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 1726字
- 2020-08-04 16:06:25
推薦序三 我遇見了所有的悲傷,但我依然愿意前往
我認為,阿德勒思想的智慧是非常偉大的。
他內容的核心是要為自己負責,并打破一切幻覺和不合理的信念,然后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心靈力量,從而選擇不一樣的人生。
從過去獲得物質上的滿足到現代社會獲得心靈感受的滿足,這是社會的進步。
老話說,“飽暖思淫欲”。
物質獲得極大的滿足之后,每一個人都開始了對自己心靈的探索、對優質生活和幸福感的追求。
怎樣獲得幸福感?
我們都在尋找幸福。有些人特別渴望別人給他幸福。
但不管怎樣,幸福似乎無法描述。
阿德勒想表達的概念是:獲得幸福真的需要勇氣。
這不是說幸福到來的時候,我們無法去承受;只是說,獲得幸福的體驗需要我們改變自己。
幸福是有公式的。
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即著名的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他從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幸福四要素,非常有趣。
第一個幸福要素是,我們總體的幸福感。
意思是對自己總體的生活狀態基本滿意,如沒病沒災,有自己喜歡的東西,找到了一段自己較為滿意的親密關系。
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較為完滿的生活狀態。
第二個幸福要素是,性格必須是快樂的。
性格有跨情境和跨時間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如果一個人性格多變,或性格中呈現嚴重的雙面性,便要從自己的性格著手,改變自己。
因此,性格的一致性和穩定性跟幸福感有關。
幸福的人一般有快樂的性格,他們喜歡社會,喜歡他人,對未來充滿著向往和期待。
第三個幸福要素是,積極的情緒。
人生在世,我們總喜歡追求快樂,排斥負面情緒。
但生活中總避免不了負面情緒的到來。我們會發現,有些人即使在負面情緒下,還是有很多積極的情緒產生,能感到幸福,同時內心還有感恩、同情、敬畏等感受。
為什么幸福的人會這樣?
其實,這一切都建立在我們跟世界是怎樣的關系上。
有時,我們會覺得世界好像是危險的。當我們感到世界是危險的時,往往我們對待世界的態度也是抗拒的、敵對的、敏感的、想逃脫的。在這過程中,我們很難體會到跟這個世界的良性互動。
所以,情緒影響著我們的幸福。
第四個幸福要素是,愉悅的感覺。
當我們喜歡某件事情時,就去實現,自然而然會產生愉悅的感覺。
例如,當我們吃著自己喜愛的食物時,在沙灘上漫步時,見到了旅途中各種優美的風景時,聞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時,都能體會到愉悅的感覺。
但不管是哪種因素,幸福一定是諸多元素積累在一起的。
有些人總覺得自己是一個不幸的人,面對不幸,我們總會尋找各式各樣的理由阻礙成長。這時,我們的關注點都放在了這上面,對身邊所發生的一切視而不見,包括能產生幸福感的事件。
人類對于未知的事情,總是充滿好奇和恐懼。
如果我們能對世界或人際關系做出一個非常好的解釋,也許就能撥開云霧見月明。尊重自己及世界的規律,這種規律也可以反過來保護我們。
面對真相,我們會害怕。
為了避免害怕,我們產生了很多的迷思和幻想。
阿德勒的偉大在于,他是一個能讓我們看到人生真相的人。
這本書,通過描述一位青年和一位老師的對話,慢慢地,抽絲剝繭,讓讀者一步步接近了解自己的真相。
生老病死,本是自然規律。
但有時,我們會想掌控世界。事實上,這是很不合理的認知偏差,可能也是我們對了解自我真相的抗拒。
我的一位來訪者楊女士跟我討論了,她經常挑剔丈夫給她買禮物的事。每次,丈夫給她買禮物,她都會挑剔,要么是價格太高,要么是質量不好。這導致她跟丈夫的關系非常緊張,也為此鬧過不少矛盾。
有一天,她忽然意識到,挑剔是因為自己覺得配不上丈夫買的好禮物。頓時,她淚流滿面。
表面上,她對跟自己的關系是非常看重的。實際上,她覺得自己不值得被別人很好地對待。于是,她用了一些方式,無意識地傷害了自己,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關系。
所以,當她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些事情,抗拒了本來可以獲得的美好感受時,她十分悲傷。
這種悲傷,也促使她跟原先的模式告別。
細細地看這本書,你會有這樣的心路歷程:剛開始確認自己所有的東西,然后懷疑,漸漸地接近真相,最后忍不住悲傷。
當然,在悲傷的那一刻,改變也正在發生。
我經常會跟自己和身邊的人講,生命就是一個淡淡的悲傷的過程。
因為我們要不斷地跟過去告別,跟親人告別,跟很多東西告別。但不管怎樣,即使我預見到了前路有許多悲傷,依然愿意前行。這是一種勇氣,也是我們開始追尋幸福的勇氣。
關系心理學家 著名心理咨詢師
胡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