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哲學課2
- (日)岸見一郎 古賀史健
- 1876字
- 2020-08-04 16:06:30
“無法改變”的真正理由
青年:那我要問問您。再學習阿德勒的什么呢?
哲人:在判定自己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時,思考其背后所隱藏的“目的”。這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主張。
青年:我知道。就是“目的論”嘛。
哲人:那你能簡單說明一下嗎?
青年:我試試吧。無論過去發生什么,那都不起決定作用。過去有沒有精神創傷都沒有關系,因為人并不是受過去的“原因”驅動,而是按照現在的“目的”活著。例如,有人說“因為家庭環境惡劣,所以形成了陰郁的性格”,這就是人生的謊言。事實上是,有“不想在與他人交往中受傷”這一目的在先,繼而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才選擇了不與人來往的“陰郁性格”。并且,為自己選擇這種性格找借口,就搬出了“過去的家庭環境”……是這么回事吧?
哲人:是的。你接著說。
青年:也就是說,決定我們生活方式的并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哲人:正是如此。
青年:并且,那時先生還說過這樣的話。無論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么,都對今后的人生如何度過沒有影響。決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時此處”的你自己……這樣理解沒錯吧?
哲人:謝謝。沒錯。我們并不是受過去精神創傷擺布的脆弱存在。阿德勒思想本身就是基于對人的尊嚴與潛能的強烈信賴,他認為“人隨時可以決定自我”。
青年:是的,我明白。不過,我還是無法徹底排除“原因”的強大影響,難以用“目的”來闡釋一切。例如,即使有“不想與他人來往”的目的存在,那也一定是因為有促使這種目的產生的“原因”吧。在我看來,目的論即使是劃時代的觀點,也并非萬能的真理。
哲人:那也沒關系。通過今夜的交談,有些事情也許會改變,也許不會改變。決定于你,我絕不強求。那么,請你聽一聽我這個想法。
我們隨時都可以決定自我,可以選擇新的自己。盡管如此,我們卻很難改變自己。雖然很想改變,但卻無法改變。究竟為什么呢?這個問題你怎么看?
青年:因為其實是不想改變?
哲人:正是如此。這又要涉及“變化是什么”這個問題。倘若說得過激一些,變化就意味著“死亡”。
青年:死亡?
哲人:比如,假設你現在正為人生而苦思焦慮,很想改變自己。但是,改變自己就意味著拋棄“過去的自己”,否定“過去的自己”,壓制“過去的自己”,可以說就是把“過去的自己”送進墳墓,之后會作為“全新的自己”重生。
那么,無論對現狀多么不滿,能夠選擇“死”嗎?能夠投身于深不見底的黑暗嗎?這并不容易做到。
所以,人們不想改變,無論多么痛苦也想“維持現狀”。并且,還要為“維持現狀”這一選擇尋找一些合適的借口。
青年:嗯。
哲人:那么,當一個人想要肯定“現在的自己”之時,你認為他會為自己的過去如何著色呢?
青年:啊,也就是說……
哲人:答案只有一個。也就是將自己的過去總結為“雖然經歷了那么多的事情,但現在這樣已經不錯了”。
青年:……為了肯定“現在”而去肯定不幸的“過去”。
哲人:是的。你剛才說到的大講“謝謝您那時對我的嚴厲指導”之類感謝之辭的人就是這樣,他們其實是在想積極肯定“現在的自己”。結果,過去的一切都成了美好記憶。所以,他們并不是用感激之辭來肯定強權式教育。
青年:因為想要肯定現在,所以過去就會變成美好回憶……哎呀,太有意思了。作為脫離現實的心理學來說,這的確是非常有趣的研究。但是,我無法贊同這種解釋。為什么呢?我自己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因為我就根本不符合您現在這種說法!我至今依然對初中或高中時代那些嚴厲到蠻不講理的老師們心懷不滿,絕無半點感謝之意,那種坐牢一樣的學校生活也絕對不會成為美好回憶!
哲人:那是因為你對“現在的自己”不滿意吧。
青年:您說什么?!
哲人:倘若講得再苛刻一些,就是為了給與理想相差太遠的“現在的自己”找一個正當理由,所以就把自己的過去涂成灰色。想要把原因都歸結為“都怪那個學校”或者“全因為有那樣的老師”之類的托詞之上。并且,心懷“如果在理想的學校遇到理想的老師,自己也不會是現在這樣”之類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青年:您……您太失禮了!您有什么證據就如此胡猜亂想!
哲人:你真能斷言我這是胡猜亂想嗎?問題不在于過去發生了什么,而在于“現在的自己”賦予過去什么樣的意義。
青年:請收回您的話!您又了解我什么?!
哲人:你別激動。我們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意義上的“過去”。只有根據千人千樣的“現在”而被著色的各種各樣的解釋。
青年:這個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過去?!
哲人:所謂的過去,并不是無法回去,而是根本“不存在”。只要不認清這一點,就無法搞懂目的論的本質。
青年:哎呀,太氣人了!胡猜亂想之后又在這里說什么“過去根本不存在”?!真是滿口謊言,您就打算這樣糊弄我嗎?!好吧,那就讓我把您的謊言一一揭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