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流管理理論與實務
- 成鷹 孟骕 劉颯 曹輝 汪楠
- 5231字
- 2020-09-01 14:41:00
1.2 物流的分類、特征與基本功能
物流存在于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之中,但由于應用領域的不同,產生了與其相適應的物流活動,體現出共性和特性。
1.2.1 物流分類
社會經濟領域中的物流活動無處不在,雖然物流的基本要素都共同存在,但是由于物流對象、目的、范圍、范疇的各不相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物流。這里我們按照物流系統的涉及領域、作用、空間范圍、性質從不同角度對物流活動進行分類。
1.按照物流系統的涉及領域分類
1)宏觀物流
宏觀物流是指社會再生產總體的物流活動,是從社會再生產總體角度認識和研究的物流活動。這種物流活動的參與者是構成社會總體的大產業、大利益集團。宏觀物流主要研究物流總體構成、物流與社會的關系、物流在社會中的地位、物流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社會物流系統和國際物流系統的建立和運作等內容。
宏觀物流也指物流全體,即從總體認識和研究物流而不是從物流的某一個環節來。在物流活動中,社會物流、國民經濟物流、國際物流都屬于宏觀物流。
2)微觀物流
消費者、生產者企業所從事的實際的、具體的物流活動屬于微觀物流。在整個物流活動之中的一個局部、一個環節的具體物流活動也屬于微觀物流,在一個小地域空間發生的具體的物流活動也屬于微觀物流,針對某一種具體產品所進行的物流活動也是微觀物流。企業物流、生產物流、供應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廢棄物物流、生活物流等均屬微觀物流。
2.按照物流系統的作用分類
1)供應物流
為生產企業提供原材料、軍部件或其他物品時,物品在提供者與需求者之間的實體流動,稱為供應物流,也就是物資生產者、持有者到使用者之間的物流。對于工廠而言,供應物流是指生產活動所需要的原材料、備品備件等物資的采購、供應活動所產生的物流;對于流通領域而言,供應物流是指交易活動中,從買方角度出發的交易行為所發生的物流。
2)銷售物流
生產企業和流通企業出售商品時,物品在供應方與需求方之間的實體流動,稱為銷售物流,也就是物資的生產者或持有者到用戶或消費者之間的物流。對于工廠而言,銷售物流是指售出產品的物流;對于流通領域而言,銷售物流是指交易活動中,從賣方角度出發的交易行為所發生的物流。
3)生產物流
生產過程中,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產成品等在企業內部的實體流動,稱為生產物流。生產物流是制造產品的工廠企業所特有的,它和生產流程同步。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等按照工藝流程在各個加工點之間不停移動、流轉,便形成了生產物流。如果生產物流中斷,生產過程也將隨之中斷。
生產物流是否合理化對工廠的生產秩序、生產成本有很大影響。生產物流均衡穩定,可以保證在制品的順暢流轉,進而縮短生產周期。
4)回收物流
不合格物品的返位、退貨以及周轉使用的包裝容器從需求方返回供給方所形成的物品實體流動,稱為回收物流。在生產及流通活動中有一些物資是要回收并加以利用的,如作為包裝容器的紙箱、塑料筐、酒瓶等,建筑行業的腳手架也屬于這一類物資;還有可用雜物的回收分類和再加工,例如舊報紙、書籍、金屬廢棄物、塑料等。因為回收物資品種繁多,流通渠道不規則且多有變化,所以回收物流管理和控制的難度較大。
5)廢棄物物流
將經濟活動中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收集、分類、加工、包裝、搬運、儲存等,并分送到專門處理場所時形成的物品實體流動,稱為廢棄物物流。開采礦山時產生的土石、煉鋼生產中的鋼渣、工業廢水以及其他一些無機垃圾等都屬于廢棄物,對這類物資的處理過程便產生了廢棄物物流。廢棄物物流沒有經濟效益,但具有不可忽視的社會效益。為了減少資金消耗,提高效率,更好地保障生活和生產的正常秩序,對廢棄物資綜合利用的研究很有必要。
3.按照物流系統的空間范圍分類
1)區域物流
區域物流是指一個國家或某個區域的物流。區域物流有多種劃分原則,按行政區劃分,如西南地區、河北地區等;按經濟圈劃分,如蘇(州)無(錫)常(州)經濟區、黑龍江邊境貿易區;按地理位置劃分,如長江三角洲地區、河套地區等。
區域物流系統對于提高該地區企業物流活動的效率,以及保障當地居民的生活福利環境,具有不可缺少的作用。如在某城市建設一個大型物流中心,顯然能提高當地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穩定物價。
2)國內物流
國內物流是指國家或相當于國家的實體在自己的領土、領海和領空范圍內開展的物流活動。這個政治經濟實體所制訂的各項計劃、法令政策都應該是為其自身的整體利益服務的。物流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應該納入國家的總體規劃的內容。國家整體物流系統的推進,必須發揮政府的行政作用,具體來說,政府在國內物流應起到以下幾方面作用。
(1)建設物流基礎設施,如公路、高速公路、港口、機場、鐵道及大型物流基礎配置。
(2)制定各種交通政策法規,如鐵路運輸、公路運輸、海路運輸、航空運輸的價格,以及稅收標準等。
(3)與物流活動有關的各種設施、裝置、機械的標準化。
(4)物流新技術的開發、引進和物流技術專門人才的培養。
3)國際物流
供應點與需求點處于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的物流,稱為國際物流。國際物流是伴隨國際貿易發生而產生的,經濟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大趨勢,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越來越頻繁,跨國公司大量涌現也加劇了這一趨勢的發展。國際物流是現代物流系統發展較快、規模較大的一個物流領域。
4.按照物流系統的性質分類
1)社會物流
社會物流一般指流通領域所發生的物流,是全社會物流的整體,所以稱之為大物流或宏觀物流。也有人認為社會物流是企業外部的物流活動的總稱。社會物流是伴隨商業活動(貿易)發生的,也就是說物流過程和所有權的更迭是相關的。
2)行業物流
同一行業中的企業是市場上的競爭對手,但是在物流領域中常常互相協作,共同促進行業物流系統及物流活動的合理化。行業物流系統化的結果是使參與的各個企業都得到相應的利益。
3)企業物流
企業根據生產和經營的需要在企業經營范圍內安排的物品實體流動,稱為企業物流。企業是為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的一個經濟實體。一個生產制造工廠要購進原材料,經過若干工序的加工,形成產品銷售出去;一個運輸公司要按客戶要求將貨物輸送到指定地點。因此,企業物流也是指企業經營范圍內由生產或服務活動所形成的物流系統。
除了上述幾種物流分類,還有許多物流的提法,如綠色物流、軍事物流、第三方物流、定制物流、虛擬物流等。
1.2.2 物流特征
特征反映了事物與其他事物的區別,了解物流的特征,把握好物流發展的基本思路,才能有效推動物流業的發展。物流的主要特征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1.信息化
物流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基本特征之一。具體表現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數據庫化和代碼化、物流信息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物流信息傳遞的標準化和實時化、物流信息存儲的數字化等。因此,條碼技術、數據庫技術、電子訂貨系統(EOS)、電子數據交換(EDI)、快速反應(QR)及有效客戶反應(ECR)、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等技術與觀念在我國的物流中將會得到普通的應用。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基礎,沒有信息化,任何先進的技術設備都不可能有效地應用于物流領域,信息技術及計算機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將會徹底改變物流的面貌。
2.網絡化
物流的網絡化有兩種含義:一是各個物流企業間、物流企業與生產企業之間、商業企業之間,甚至全社會之間通過信息網絡連接在一起。比如,物流配送系統借助訂貨系統和數據交換技術,自動向供應商提出訂單,通過計算機通信網絡自動與下游客戶完成訂貨。二是指物流組織的網絡化,即組織內部的網絡結構。物流的網絡化是物流信息化的必然,是電子商務時代物流活動的主要特征之一。當今全球網絡資源的可用性和網絡技術的普及性,為物流的網絡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3.自動化
自動化的基礎是信息化,自動化的核心是機電一體化,自動化的外在表現是無人化,自動化的效果是省力化。另外,自動化可擴大物流作業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減少物流作業差錯等。自動化的物流設施繁多,如條碼/語音/射頻自動識別系統、自動分揀系統、自動存取系統(自動化立體倉庫)、自動導向車(AGS)、貨物自動跟蹤系統(GPS)等。
4.智能化
物流自動化與信息化的更高發展,就是智能化。物流作業過程中大量的運籌和決策,僅有自動化是不夠的,如庫存水平的確定、運輸路徑的選擇、自動導向車的運行軌跡和作業控制、自動分揀線的運行、物流配送中心經營管理的決策支持等問題都需要借助大量的知識才能解決。在物流自動化的進程中,物流向智能化方向發展將成為必然。
5.柔性化
客戶需求的多樣化導致生產的柔性化,作為服務于生產與流通的物流業也必將走柔性化物流之路,生產中的敏捷制造(AM)、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精益生產(LP)等都是為適應需求多樣化而形成的制造技術,這其中沒有配套的柔性化物流系統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柔性化的物流正是適應生產、流通與消費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物流模式。物流配送要根據需求“多品種、小批量、多批次、個性化、快速反應”的特點,靈活組織和實施物流作業。
6.標準化
標準化是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物流業中的托盤、集裝箱等物流工具都是標準化的產物,物流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更是對物流標準化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標準化。物流設備、物流系統的設計與制造必須滿足統一的國際標準,才能適應各國、地區之間實現高效率物流運作的要求。標準化是現代物流得以壯大發展的基礎之一。
7.增值性
物流屬于服務行業,它可以提高和增加原有物品的價值,而增加的幅度取決于物流企業服務能力、服務水平與信譽。如對客戶需求的快速反應;高質量的裝卸搬運,降低貨損貨差;完善的庫存養護設施、技術與制度;網絡化服務系統;低差錯甚至無差錯的訂單處理系統;高質量的服務承諾等,都能使物品增值。現代物流快速發展的兩大因素:一是社會需求;二是高附加值。
1.2.3 物流基本功能
從物流的定義中可以看到物流具有七大基本功能。
1.運輸功能
《物流術語》指出,運輸(Transportation)是“用專用運輸設備將物品從一地點向另一地點運送。其中包括集貨、分配、搬運、中轉、裝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運輸是物流服務的基本職能之一。
運輸是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生產過程,同時作為聯系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紐帶,它是實現整個商品流通過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運輸具有擴大市場、穩定價格、促進社會分工、擴大流通范圍等社會經濟功能。運輸可以使商品在物流據點之間流動,從而實現商品的空間價值。
2.儲存功能
儲存(Storing)是指保護、管理、儲藏物品(見《物流術語》)。儲存是物流服務的基本職能,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環節之一,實現了商品的時間價值。
儲存是以改變“物”的時間狀態為目的的活動,從而克服產需之間的時間差異。儲存可以調節商品的時間需求,進而消除商品的價格波動。儲存也可以降低運輸成本,提高運輸效率。
3.包裝功能
包裝(Packaging)是為在流通過程中保護產品、方便儲運、促進銷售,按一定技術方法而采用的容器、材料及輔助物等的總稱,也指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而采用容器、材料和輔助物的過程中施加一定技術方法等的操作活動(見《物流術語》)。
在社會的再生產過程中,商品包裝處于生產過程的末尾和物流過程的開端,它既是生產的終點,又是物流的起點。包裝具有保護功能、便利功能和促銷功能。物流的包裝作業目的不是要改變商品的銷售包裝,而在于通過對銷售包裝進行組合、拼配、加固,形成適于物流和配送的組合包裝單元。
4.裝卸搬運功能
裝卸(Loading and Unloading)是物品在指定地點以人力或機械實施垂直位移的作業。搬運(Handing Carrying)是在同一場所內,對物品進行水平移動為主的作業(見《物流術語》)。
物品的裝卸搬運是隨著運輸和儲存而附帶發生的作業,它本身并不能夠產生新的價值和效用,但是在整個物流作業中所發生的頻率最高,因此,裝卸搬運是控制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服務的重要環節。
5.配送功能
配送(Distribution)是在經濟合理區域范圍內,根據客戶要求,對物品進行揀選、加工、包裝、分割、組配等作業,并按時將物品送達指定地點的物流活動(見《物流術語》)。配送是物流進入最終階段,以配貨、送貨形式完成社會物流,并最終實現資源配置的活動。配送集經營、服務、庫存、分揀、裝卸搬運于一身,在現代物流中的作用尤為突出。
6.流通加工功能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 Processing)是物品從生產地到使用地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施加包裝、分割、計量、分揀、刷標志、拴標簽、組裝等作業的總稱(見《物流術語》)。流通加工是生產加工在流通領域中的延伸,也是流通領域在職能方面的服務擴大。流通加工的主要作用是彌補生產加工過程的不足,更有效地滿足用戶或本企業的需要,提高原材料和設備的利用率,為流通企業增加利益。
7.物流信息處理功能
物流信息(Logistics Information)是反映物流各種活動內容的知識、資料、圖像、數據、文件的總稱。物流信息是伴隨著企業的物流活動的發生而產生的,企業要準確掌握物流信息,才能有效控制物流活動。隨著物流系統的發展,物流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信息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建立基于計算機和通信技術的物流信息系統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