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物流管理理論與實務作者名: 成鷹 孟骕 劉颯 曹輝 汪楠本章字數: 4831字更新時間: 2020-09-01 14:41:00
1.1 物流的概念與作用
物流屬于第三產業,它是社會生產、生活中物質層面的傳導機制,自始至終構成流通的物質內容。沒有物流,社會物質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就不能實現,社會再生產無法進行。
1.1.1 物流概念的形成
“物流”一詞是由日本經濟學界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從美國的“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詞引進的,原意指“物的分發”,日本人最初把它翻譯成“物的流通”;20世紀60年代中期,“物的流通”改稱為“物流”;20世紀70年代末,“物流”這個詞傳入中國。
自從人類出現生產與交換,物流活動也就隨之產生。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方式的多樣化、分工的專業化,人們為了實現“物”的交換,于是有了“物”的流通;在“物”的流通過程中,人們為了實現“物”的所有權變換,就有了“商流”;而為了實現“物”的使用價值,就有了“物”的生產地與消費地的轉移,就產生了“物流”的過程。
今天,我們說的“物流”是指“Logistics”,原詞直譯為“后勤”。這個詞起源于西方的早期戰爭時期,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廣泛使用,當時是指為戰爭提供所需的人和物的軍隊后勤供應管理系統,包括軍需品的訂貨、生產計劃制定、購進、庫存管理、配給、運輸以及通信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軍事后勤管理的思想被廣泛運用到工業和商業領域,這樣就促進了軍事后勤的極大發展,企業物流逐漸形成。從概念上來說,企業物流經歷了Physical Distribution(實物分銷)到Logistics(后勤、物流)兩個重要時期,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進步而不斷地完善。
早在1935年,美國市場營銷協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將Physical Distribution定義為:“銷售活動中所伴隨的物質資料從產地到消費地的種種企業活動,包括服務過程。”1948年,該協會將其定義修改為:“物質資料從生產者到消費者或消費地流動過程中所決定的企業活動。”20世紀50年代,該協會將其定義修改為:“物質資料從生產階段移動到消費或使用者手中,并對該移動過程進行管理。”該定義強調的重點不在于物質資料的移動,而在于對這種移動的管理。
1960年,全美實物分配管理協會(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NCPDM)將Physical Distribution定義為:“把完成品從生產線的終點有效地移動到消費者手里的廣范圍的活動,有時也包括從原材料的供給源到生產線的始點的移動。”該定義的物流功能范圍有所擴大,不僅包括制品從生產廠的生產線經過批發、零售最終到消費者手里,還包括把原材料從生產廠到加工生產線的始點的移動。1963年,該協會將其定義修改為:“對原材料、在制品和制成品由生產地到消費地的高效運動的過程所實施的一系列功能性活動進行計劃和控制,包括貨物的運輸、倉儲、物料搬運、防護包裝、存貨控制、工廠和倉庫選址、訂單處理、市場預測和客戶服務等。”該定義的物流功能范圍更為擴大,更加強調物流管理計劃的重要性。
1965年,日本財團法人機械振興協會將“Physical Distribution”定義為:“所謂物的流通,就是把制品從生產者手里物理性地移動到最終需求者手里所必要的各種活動。”具體來講,物的流通即包裝、裝卸、運輸、通信等諸種活動。該定義從銷售角度出發,強調的是實物分配過程。
20世紀70年代,日本產業構造審議會將“Physical Distribution”定義為“物的流動”,指有形、無形的物質資料從供給者手里向需求者手里物理性地流動。具體是指包裝、裝卸、運輸、保管以及通信等各種活動。與商流相比,這種物的流動創造了物質資料的時間性、空間性價值。
1985年,全美實物分配管理協會更名為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并將Logistics(后勤、物流)定義為:“為滿足客戶需求而進行的計劃、執行和控制過程,該過程要求高效和低成本地組織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以及相關信息從供應地到消費地的運動和儲存。”這時候“物流”才被正式定義為“Logistics”,并強調信息在物流管理中的重要性,將企業物流視為與生產、銷售等其他企業活動一樣重要的企業管理活動。
1992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將Logistics定義為:“為滿足客戶需求而進行的計劃、執行和控制過程,該過程要求高效和低成本地組織產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從供應地到消費地的運動和儲存。”該定義將“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改成“產品、服務”,把物流管理從生產制造企業擴大到所有的輸出產品和服務的企事業單位。
1998年,美國物流管理協會(CLM)將Logistics定義修改為:“物流是供應鏈流程中的一部分,是為滿足客戶需求而進行的計劃、執行和控制過程,該過程要求高效和低成本地組織產品、服務以及相關信息從供應地到消費地的運動和儲存。”該定義不僅把物流納入企業間互動協作關系的管理范疇,還要求企業在更廣闊的背景下來考慮自身的物流運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GB/T 18354—2006)》(以下簡稱《物流術語》)將物流(Logistics)定義為:“物品從供應地向接收地的實體流動過程,根據實際需要,將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基本功能實施有機結合。”
顧名思義,物流由“物”和“流”兩個基本要素組成。物流中所稱的“物”,是物質資料世界中同時具備物質實體特點和可以進行物理性位移的那一部分物質資料。物流中的“流”指的是物理性運動,即物質資料在“空間的位移”或在“時間的推移”。
綜合各種物流的定義,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物流是有形物品從產出源點到最終消費點的流動和儲存活動,具體包括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及信息處理等作業。
1.1.2 物流與流通
一個完整的流通活動必然涉及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等流動過程(見圖1.1)。資金流是在所有權更迭過程中發生的,可以從屬于商流;信息流則分別從屬于商流和物流,屬于物流的部分稱為物流信息。

圖1.1 流通活動的內容
流通實際上是由商流和物流組成的,它們分別解決兩方面問題:一個是產成品從生產者所有轉變為用戶所有,解決所有權的更迭問題;另一個是對象物從生產地轉移到使用地以實現其使用價值,也就是實現物的流轉過程。可見,物流是整個商務活動最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流和資金流的基礎與載體。物流在以供應鏈為核心的商務大系統工程中使商流、信息流、物流、資金流達到四流合一,真正實現企業追求高效一體的理想目標。
1.商流
貨物所有權轉移的活動稱為商流。商流中的貨物也稱為商品,商流活動一般稱為貿易或交易。商品通過交易活動由供應方轉讓給需求方,這種轉讓是按價值規律進行的。商流的研究內容是商品交換活動的全過程,具體包括市場需求預測、計劃分配與供應、貨源組織、訂貨、采購調撥、銷售等,其中既包括貿易決策,也包括具體業務及財物的處理等。
2.物流
物流是指實物從供給方向需求方的轉移,這種轉移既要通過運輸或搬運來解決空間位置的變化,又要通過儲存、保管來調節雙方在時間節奏方面的差別。物流中“物”有物資、物體、物品的含義;而物流中的“流”泛指一切運動形態,有移動、運動、流動的含義,靜止也作為一種形態。
物流系統中的“物”不改變其性質、尺寸、形狀,也就是說物流活動和加工活動不同,不創造“物”的形質效用,但是它克服了供給方和需求方在空間維和時間維方面的距離,創造了空間價值和時間價值,在社會經濟活動中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3.資金流
資金流與物流的運行方向相反,是從需求方向供給方的移動,是反映資金的轉移過程,主要包括結算、付款(現金、支票)、轉賬、托收等財務過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也是一切經濟活動、流通活動的最終目的。
4.信息流
信息流是伴隨流通全過程的活動,它包括貨物采購、加工制造、庫存管理、市場銷售、供銷預測、售后服務等各種信息的收集、整理、傳遞、分析等,同時也包括交易中的詢價、報價、付款通知、到貨通知等具體業務事宜。信息流既貫穿于商務活動的始終,又引導商務活動的發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合理收集和運用信息對企業的經營成敗至關重要,因此信息流是流通的重要構成之一。
商流是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起點,一般情況下,沒有商流就不太可能發生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反過來,沒有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匹配和支撐,商流也不可能達到目的。所以說,商流是動機和目的,資金流是條件,信息流是手段,物流是過程。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產生后,必須有一個物流的過程,否則商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都沒有意義。
1.1.3 物流的作用與效用
物流是經濟社會大系統中重要的子系統,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極為密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物流,市場經濟越發達,物流的作用越突出,無論是在微觀經濟的運行下,還是在宏觀經濟的運行下,物流都顯得尤為重要。
1.物流的作用
1)物流是連接國民經濟各要素的紐帶
一個國家的基本經濟構架是由眾多職能部門、產業部門和具體企業組成的,企業間相互依賴又相互競爭,形成了極其復雜的關系,物流是維系這種復雜關系的紐帶。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社會發展中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消費結構的一系列變化,而物流把國民經濟中眾多的部門、企業、復雜多變的產業以及成千上萬種產品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均衡有序的整體。
2)物流是實現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條件
無論是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在進入生產過程和消費領域之前,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都是潛在的、觀念性的存在。為了把這種存在變為現實,物品必須通過實體運動(如儲存、運輸、包裝等)的物流過程。物流是實現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基礎條件。
在生產資料物流中,物流具有將生產資料按質、按量、及時、完備、均衡地供應給生產單位的作用。生產資料物流的暢通與否將直接決定生產能否順利進行。在生活消費品物流中,各種消費品能否順利地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物流是基本決定因素之一,沒有貨暢其流的完善的物流系統,消費者對生活消費品的需求便無法從實體上得到滿足。
3)物流業是現代經濟的重要產業之一
隨著社會物資貿易的擴大,社會經濟領域的拓展,物流已經發展為能帶來直接經濟利益的獨立產業。由于科技的進步和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通過降低物資消耗和提高勞動生產率來降低產品成本已經取得很大成效,但這方面可挖掘的潛力越來越小;而物流領域卻是一塊“未被開墾的處女地”,若在管理和技術上加以改進,將是“大幅度降低成本的寶庫”;通過采取合理組織運輸、減少裝卸次數、提高裝卸效率、改進商品包裝和裝卸工具來減少物品損耗等措施,降低物流費用,將成為企業“第三利潤”的源泉。
4)物流對經濟整體發展的促進作用
物流技術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環境,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重要前提。沒有高效、快速、及時、均衡、穩定的物流產業,經濟穩定有序的發展便不能實現。更重要的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物流對生產發展的這種制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
2.物流的效用
1)空間效用
物流的空間效用是指通過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勞動克服商品的生產和消費在地理空間上的分離。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生產優勢和生產結構,而商品的消費卻可能遍布在另外的地區,甚至全國、全世界。正是商品流通所消耗勞動創造的空間效用使我們可以享受瑞士生產的手表,購買法國的時裝,品嘗意大利的咖啡。
2)時間效用
物流的時間效用是指通過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勞動克服了商品生產和消費時間上的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有多種表現情況,如農產品之類的商品只能間斷性生產而不必連續消費;又如一些時令性或集中性消費商品,其生產又是長期連續的;更多的情況是,雖然生產和消費都是連續的,但是商品從生產到消費有一定的時間差,這種時間差表現為商品生產與消費的時間矛盾。商品流通過程的儲存、保管等勞動恰好解決了這種矛盾,增加了商品的時間效用。
3)品種效用
無論是生產資料還是生活資料,消費者需要的是多種多樣的商品,而專業化生產使某一生產廠家只提供單一的商品,商品流通則可以集中多家生產商的產品提供給消費者,這方面的勞動投入表現為商品品種效用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流通企業承擔起生產廠家“采購代理”任務。
4)批量效用
批量效用表現為通過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勞動克服生產和消費批量上的不一致。社會化大生產的一種重要方式是生產的專業化和規模化,而很多時候消費的需求量都是很有限的。商品流通中所消耗勞動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將生產的大批量分割成最終的小批量需求,在此表現為由整到散的分流過程;反過來的情況也同樣存在。商品流通過程中的勞動表現為從散到整的集流過程,這方面的成果都表現為批量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