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企業架構的數字化轉型作者名: 唐凌遙 于海瀾本章字數: 2635字更新時間: 2020-09-01 14:40:44
1.2 企業信息化到數字化的升級
從PC互聯網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再到未來的數字化時代,企業在不斷面臨新商業模式、新技術、全球化的挑戰。在移動互聯和數字化經濟體系中生存和發展,企業必須建立以下3方面的核心能力:“差異化、快速反應、高效運營”,如圖1.6所示。

圖1.6 當今企業面臨的挑戰和需要的競爭力
差異化:開創新的業務模式和商業價值,舊的模式將被快速顛覆。
反應能力:企業必須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并且能夠對市場機會、客戶需求和競爭對手做出快速反應。
運營效率:高效率和低成本是企業永恒的追求,只有應用新的技術和創新,才能持續優化。
1.2.1 企業信息化回顧
過去20年企業“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企業建立了財務系統、客戶關系系統、供應鏈系統、辦公系統、ERP系統等,大規模提升了企業的運營效率并降低了成本。信息化建設的特點有:
(1)以企業內部的需求為主,目的是提高企業內部運營的效率,但還不是“以客戶為中心”。
(2)以內部流程優化和局部自動化為主,但還沒有互聯網化和平臺化。
(3)能夠提供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但還需要人工決策,而不是人工智能決策。
信息化的普及造就了IBM、惠普、微軟、Oracle、SAP等行業巨頭,他們為企業提供軟件和硬件服務并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但未來的數字化時代出現的一批新行業領導者,將會是谷歌、亞馬遜、阿里巴巴、百度、騰訊、華為這樣的創新型公司。
信息化時代的主要理念和技術都是從國外傳入中國,包括信息化使用的硬件和軟件系統大部分都需要外國企業提供。國內企業只能滿足中小企業和低端的一些信息化需求,對信息化要求高的銀行、保險、石油石化、航空等大型企業都采購了IBM、Oracle、HP、EMC、微軟等外國公司的技術和服務。麥肯錫、埃森哲、安永、普華永道、畢馬威等國外咨詢公司也幫助很多大型企業規劃和設計了企業業務架構和IT架構。國內的IT公司基本只能做最底層的代碼開發和實施工作,整體的設計思路和整體架構還是靠上述的跨國公司。
信息化技術更關注企業內部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的提升,但數字化時代更要注重對客戶的洞察和貼心的服務體驗。隨著中國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式發展,以及新時代“四大發明”——電商、高鐵、電子支付、共享單車的出現,中國在互聯網商業模式和技術應用方面已經追上發達國家。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互聯網巨頭已經不滿足自己的快速發展,而是通過平臺賦能和技術輸出,建立更高維度的生態體系。互聯網行業最佳實踐的締造者和創新者開始幫助中國傳統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成為技術服務行業新的挑戰者。信息化和數字化時代的對比見表1.1。
表1.1 信息化和數字化時代的對比

1.2.2 數字化轉型的本質
當今企業的外部環境在迅速互聯網化和數字化,倒逼企業不得不進行轉型,否則會因為無法與外部的行業生態對接、無法滿足生活習慣轉變的客戶而被淘汰。傳統企業的商業模式更加關注成本、質量,而新的商業模式更關心的是個性化的用戶體驗和服務、時效性和便利性。所有新的產品或商業模式基本都圍繞這些方面展開創新。
企業數字化的一個重要能力就是連接能力:連接你的客戶,連接你的外圍生態,形成一個生態共同體和協同體。數字化能夠實現“萬物的連接”和“世界的數字化”。對物理世界的完全數字化模擬和仿生被稱為數字孿生(digital twin)。數字孿生是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傳感器識別、運行歷史等數據,集成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過程,在數字虛擬空間中完成映射,從而反映相對應實體的現實行為和全生命周期過程,能實現從產品設計、生產計劃到制造執行的全過程數字化,將產品創新、制造效率和運行水平提升至一個新的高度。
數字化的本質是打破物理世界中所受空間和時間上的約束,通過數字化平臺跨越過去、現在并預測未來,足不出戶就能掌握企業產品和服務的一切情況。就好比一天24小時,每秒都給企業照全身CT片和血液化驗,并實時地進行自動體檢和未來疾病的預測,一旦發現問題,就及時診斷和治療。數字孿生集成了物聯網、5G、大數據、AI、云計算等最新技術,實現了基于數據的、自動化的智能決策。Gartner預測,到2021年,有50%的大型企業都會使用數字孿生,并使之成為核心競爭力。數字孿生示意圖如圖1.7所示。

圖1.7 數字孿生示意圖
過去20~30年的信息化可以看作企業內部流程的數字化,為很多企業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但是距未來全面的數字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數字化絕不僅僅是技術的升級,而是企業業務和技術全面的轉型。IDC認為數字化轉型分為5個重要維度,分別是領導力轉型、全方位體驗轉型、運營模式轉型、信息與數據轉型、工作資源轉型。
各個企業將會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重塑組織架構,管理層將發揮他們在數字化時代的新作用,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導;利用互聯網化平臺對產品研發、設計,進行廣泛的客戶意見采集,并且將數字化技術與產品融合,在產品智能化的基礎上提升客戶使用體驗與服務質量,增加售后服務市場收入,實現產品服務化創新;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將促進全面的運營模式轉型,打通產品研發與產品生產,乃至最終用戶的閉環,并且實現可視化的管理和物流;利用物聯網技術與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場景感知升級、改造運營流程與模式,通過信息技術與運營技術的集成提升企業的運營效率,縮短響應時間;通過供應鏈、工廠運營、產品與生命周期間的集成,獲得新的商業價值;通過智能制造、物聯網、機器人以及3D打印等新興技術與生產的結合,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如圖1.8所示,數字化不是對現有業務流程的IT化,而是對流程簡化、客戶體驗和交互的互聯網化。具體體現在數字化客戶、數字化洞察、數字化IT和運營、數字化文化和人才、數字化組織和治理等方面。

圖1.8 數字化轉型框架
很多咨詢公司調查表明,80%~90%的企業都亟需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但是有能力完成轉型的企業只有10%。大部分企業還在探索數字化轉型的方法和找切入點。數字化轉型IT主要的工作有:計算能力的云化;系統功能的服務化;業務流程的平臺化。最佳的方法是先設計整體數字化企業架構,厘清未來轉型的目標和路徑,再通過新技術的引入和快速迭代逐步建立數字化能力和團隊。后續章節會圍繞企業架構和數字化深入分析實施方法、技術應用和轉型案例,幫助企業管理者和運營者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開展數字化轉型歷程和項目。
如圖1.9所示,企業架構由“業務愿景”與“IT戰略”兩部分組成。無論是信息化時代,還是數字化時代,企業架構方法論都是企業轉型最佳的方法論。只有從業務、IT兩個方面全面規劃和設計,協調演進才能實現企業戰略目標。具體的企業架構方法論和數字化轉型的應用第4章會詳細介紹。

圖1.9 企業架構組成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