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架構的數字化轉型
- 唐凌遙 于海瀾
- 4692字
- 2020-09-01 14:40:44
第1章
數字化和互聯網時代來臨
1.1 數字化和互聯網時代的商業變革
1.1.1 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
人類從維持生存到創造財富、改造世界,這種不斷提高的能力即生產力。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是對生產力的巨大釋放。如圖1.1所示,人類歷史經歷了四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創的“蒸汽時代”,標志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個偉大奇跡;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電器時代”,電力、鋼鐵、鐵路、化工、汽車等重工業興起,石油成為新能源,極大地促進了交通的發展,并使得世界各國的交流更頻繁,逐漸形成一個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創了“信息時代”,全球信息和資源的交流變得更為迅速,國際化進程席卷全球。隨著新興技術在許多領域取得突破,如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納米技術、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物聯網(IoT)、3D打印和自動駕駛汽車,人類正在經歷第四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以數字革命為基礎,代表了商業的運營向數字化的轉變,代表了技術融入社會乃至人體的新方式。

圖1.1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
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ENIAC,它使用了18 000個電子管,占地170m2,重達30t,每秒鐘可進行5000次運算,被美國國防部用來計算彈道。之后的半個世紀,面向計算能力和成本的技術創新是信息技術發展的主線,揭示發展和性能規律的“摩爾定律”“安迪比爾定律”等主導了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
隨著時代的變遷,全球競爭的主體不斷更迭,成為推動技術變革、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對國家和社會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例如,在工業化時代,美國的福特、通用,歐洲的西門子、殼牌,日本的三菱、豐田,成為行業霸主,引領行業發展數十載。而信息化時代的主導企業又變為美國的IBM、微軟、思科,歐洲的愛立信、諾基亞,中國的聯想、華為等。這些跨國公司依靠巨大的規模效應,成為經濟的主角和創造力、競爭力的主要來源。
隨著互聯網的興起,特別是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科技和產業的發展,人類邁入數字化時代。近20年來,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企業從能源、金融、制造等傳統領域逐漸轉變為互聯網、科技等數字經濟領域。2018年全球企業市值前100位的公司中,蘋果、微軟、亞馬遜位居前三位,市值已經超過1萬億美元,而谷歌、臉書(Facebook)、阿里巴巴、騰訊緊隨其后。這些企業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對國家競爭、市場競爭產生深刻影響。預計,未來20~30年,全球范圍內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將表現為數字經濟體之間的競爭。
數字經濟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術,孕育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經濟活動,并對傳統經濟進行滲透補充和轉型升級。數字經濟不僅是對原有經濟體系的補充和融合,更是從底層進行的深刻變革,重塑全球經濟愿景。
數字經濟正在席卷全球,正在成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全球經濟向數字化轉型和遷移已經是必然趨勢。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迅速。2017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占GDP的比重達到32.9%,規模僅次于美國,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取得重大進展,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加速融合,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能,顯示出新時代的巨大活力。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及占比如圖1.2所示。
1.1.2 數字經濟的特點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在20世紀90年代展望未來時說的一句話基本概括了未來100年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偉大夢想:Any people,anytime,any thing,any where, can be connected!這個夢想就是萬物互聯,跨越時間和空間,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都可以連接在一起。這個偉大的夢想正在被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物聯網、5G通信逐步實現。

圖1.2 中國數字經濟規模及占比
數據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
互聯網的上半場已經在消費端(C端)改變了大眾的娛樂方式、消費方式、出行方式等,未來30年是互聯網與更多傳統行業徹底融合的時代。數字化好比電、蒸汽機等發明提高生產力,與高端制造業結合形成智能制造;與零售行業結合形成新零售;與金融結合形成新金融;與醫療結合形成新醫療。數字化已經成為直接的生產力和創新手段。
數字化經濟時代,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的“價值鏈”開始向“價值網絡”轉變;從劃分職能部門向業務能力服務化、外包化轉變。傳統價值鏈的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已經不適應復雜多樣和快速變化的市場要求。價值網絡可以使企業更加靈活、動態地生產和提供服務,通過與合作伙伴和客戶的協作創造價值。在汽車、電子、計算機等很多行業都呈現了組件化的發展趨勢,很多企業只從事價值網絡中一部分的專業化工作,如手機廠家蘋果、華為、小米等,它們的價值網絡就是由液晶屏、芯片、攝像頭、外殼等多個零部件供應商,以及設計、軟件、代工工廠、電商平臺等外部企業一起構成復雜的手機商業網絡。這個網絡里的企業雖然都各自獨立,但是它們之間的流程、人員、信息系統緊密結合,形成高效運營的有機體。企業需要快速改造自己,形成組件化的企業架構,才能在價值網絡中占據核心和最有價值的位置,掌握主動和發展的機會。
價值網絡中的各種服務能力雖然是有限的,但不同的組合可以建立千變萬化的業務平臺。如同樂高(LEGO)玩具,使用幾個簡單的塑料積木,就可以搭建出變化無窮的造型,如圖1.3所示。

圖1.3 使用簡單的積木搭建出多樣的造型
當今行業的競爭更加激烈,企業家們都在嘗試通過數字化提升業務能力。舊的行業生態已經開始劇烈演變,從傳統的價值鏈演變到價值網絡。企業如何洞悉新的生態價值網絡,并占據戰略制高點,將直接影響未來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路徑。
比本行業熟悉的競爭對手或者友商更可怕的是跨界而來的新物種公司的競爭。已經有很多“看不上”“看不起”“看不懂”的案例發生在今天快速變化的時代。“羊毛出在狗身上,豬買單”的事件層出不窮。
即使不考慮競爭對手的挑戰,企業如果不加入互聯網和數字化的基因,最終也會被消費者遺棄。因為社會大眾已經被電商、外賣、共享、支付等互聯網企業養成了網上消費的習慣,特別是90后、00后網絡原生一代,對傳統的商業模式已經無感了。馬云曾經說過,“所有的傳統行業都可以用互聯網思維重新做一遍”。數字化從字面上理解好像是一次IT技術的變革,但這種看法太狹隘了。數字化是商業模式、運營體系、流程和技術,以及人才和組織全面的變革。
1.1.3 數字經濟的內在規律
在工業化時代,牛頓定律、愛因斯坦相對論等科學定律指引了工業化大規模生產的發展。在互聯網和信息時代,需要新的定律指引技術的發展。只有理解和掌握信息時代和互聯網時代的定律,才能看懂和掌握發展的規律。在數以百計的新時代發展規律中,最關鍵和應用最廣泛的有以下六大定律。
1.摩爾定律
摩爾定律(Moore’s Law)由英特爾(Intel)創始人戈登·摩爾(Gordon Moore)在1965年提出。其內容可以概括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個月增加一倍,其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換言之,單位成本所能買到的處理性能,每隔18個月將增加一倍,如圖1.4所示。

圖1.4 摩爾定律晶體管集成度趨勢圖
40多年來,摩爾定律定義了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促使計算機從復雜的龐然大物變成多數人都不可或缺的工具,信息技術由實驗室進入無數普通家庭?;ヂ摼W和手機將全世界聯系起來,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乃至人類發展的軌跡。
2.梅特卡夫定律
3COM公司的創始人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提出:一個網絡的價值同它的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簡言之,就是用戶越多,價值越大,如圖1.5所示。
規模是網絡價值的基礎。網絡上的“結點”(即用戶)越多,網絡的整體價值越大。同時,規模越大,單個存量用戶獲得的效用越大。一般的資產,分享者越多,個體所得越少。網絡則不同,網絡系統內結點越多,單個結點可以分享到的價值反而越大。
這個定律是互聯網思維中最重要的,滴滴、美團一開始給用戶大量的補貼,讓更多的的用戶使用;今日頭條推出極速版(1),投入大量資金讓大家推廣和使用,就都是培養使用習慣,把用戶群體做大。平臺上聚集的用戶越多,平臺就能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從而超越競爭對手。

圖1.5 網絡的價值與結點數的平方成正比
3.吉爾德定律
吉爾德定律(Gilder’s Law)又稱為勝利者浪費定律,由喬治·吉爾德提出,其含義是:最成功的商業運作模式是盡可能使用價格最低的資源,從而節約和保護更昂貴的資源。
例如,最成功的商業公司:谷歌,它使用了當今極其便宜的計算資源——上百萬臺服務器,盡量節約相對更貴的人力資源。這種模式使得谷歌用6萬名員工創造了1000多億美元的營業額。再如,帶寬的成本隨著日漸強烈的用戶需求急劇下降。不遠的未來,人們因為每時每刻都有網絡連接而逐漸忘卻“上網”之類的字眼。物聯網時代,將會有更多的設備上網。到那時,在無人超市購物可以刷臉付賬、通過手機可以控制家里所有的電器。萬物互聯的時代已經翹首可待。
摩爾定律、梅特卡夫定律與吉爾德定律常被合稱為“互聯網三大定律”。除此之外,還有以下3個定律也深刻地反映了數字化和互聯網時代事物的發展規律。
4.反摩爾定律
反摩爾定律是由谷歌的前CEO埃里克·施密特提出的:如果反過來看摩爾定律,一個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個月前賣出同樣多的、同樣的產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低一半。換種說法就是:計算機和新科技公司的產品,每18個月價值就會降低一半。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諾基亞,在智能手機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諾基亞還固守功能手機的技術,沒有推出新的技術產品,很快就被市場淘汰。在競爭更加激烈,發展節奏更快的互聯網行業,一個功能不變的產品,每6個月價值就會降低一半。
反摩爾定律還為新興的創業企業指出了發展空間,雖然現有市場中成熟的巨頭公司占有了很大的市場份額和客戶,但是革命性的創新和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創新型的中小公司能夠發現生存機會,從而顛覆傳統企業。蘋果在2007年推出的iPhone就是一個全新理念的全屏幕無鍵盤手機產品,顛覆了當時眾多手機巨頭,成為新的行業領導者。
5.安迪比爾定律
安迪指的是Intel前CEO安迪·葛洛夫,比爾指的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安迪比爾定律(Andy and Bill’s Law)指出,無論Intel推出多快的新硬件,都會被微軟新的軟件消耗掉增長的硬件性能。
該定律描述了硬件生產商和軟件生產商之間的關系。根據摩爾定律,計算機處理器的速度、內存和硬盤的容量雖然每18個月翻一番,但是微軟的操作系統等應用軟件也越做越大,對硬件的要求越來越高。所以,現在的計算機雖然比10年前快了100倍,運行軟件感覺上還是和以前差不多。其負面影響是如果不更新計算機硬件,現在很多新的軟件就用不了,或者速度很慢,體驗很差。
對于手機來說,也是這樣。App一直在更新,功能越來越多,界面也越來越華麗。這就導致App越來越大,占用的內存更多,需要升級手機硬件。手機操作系統也一樣,舊的手機使用新的軟件和操作系統,體驗會很差。全世界的手機平均更換頻率是21個月,而且年輕人手機更換頻率會更高。
6.基因決定論
一個在某個領域很成功的公司,它的企業文化、業務模式和流程、市場定位會優化得十分適應這個市場,這種獲得成功的內在優勢會深植于企業各個環節,成為這家企業的基因。但企業的基因也使企業跨領域發展受到很大限制。例如,中國互聯網巨頭BAT(百度、阿里、騰訊)中,騰訊善于社交,阿里善于電商,百度善于搜索。但阿里嘗試做社交、騰訊嘗試做電商都以失敗告終。企業基因在某個領域進化達到最優后,很難適應其他商業領域的競爭環境。
另外的例子是2007年問世的蘋果手機10多年前抓住了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革命性創新機遇,超越了諾基亞和三星,2018年市值曾經達到一萬億美元的頂峰。但蘋果越來越難于推出具有獨特創新的技術和產品,正在被其他競爭對手追上。其已經固化的基因在當下新技術頻繁推出的時代顯得力不從心。在當今硬件材料、人工智能、5G等技術快速迭代的時候,下一個智能終端的風口的領導者也許不再是蘋果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