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會成長:爆發式成長的25個思維模型
- 粥左羅
- 4920字
- 2020-08-14 16:04:13
前言 成長有方法,一年抵三年
現今,每個人都必須不斷思考一個問題:“我要如何更快地成長?”也許你會說:“我不想那么拼命,也不想跟別人比較。我只想做好自己,做個普通人。”
但抱歉,是否需要更快地成長,不一定取決于你想與不想。
2019年年末,我國16歲至59歲(含不滿60周歲)勞動年齡人口約為8.96億。不論你身處哪個行業,從業者可能都是數以百萬、千萬計。龐大的就業群體數量決定了競爭的激烈性和持續性,我們不可能躲避得了競爭。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果別人都在成長,而你停滯不前,則注定會被競爭者們遠遠甩開。
坦率地講,我們大多數人即使拼命成長,也很難抵達金字塔的塔尖。我們如此努力,也不過是為了擁有一個普通人該有的體面生活而已。
從2010年來北京讀書到現在,我已經北漂10年了。在2014年大學畢業時,過上體面的生活對我來說就已經非常艱難了。為了能每月多出幾百元的生活費,在工作第一年,我主動放棄交社保和公積金,只能租10平方米的地下室。那年夏天,我和女朋友連整個的西瓜都舍不得買,每次在小區超市只買四分之一個。直到2017年,我收入提高后才整租了自己的兩居室,終于過上一個普通人該有的體面生活。
物質壓力并不是在一線城市奮斗的人所特有的焦慮來源。在我的老家山東泰安這個四線城市,生活成本也越來越高,某些方面比一線城市還高。
如何實現財富增長,擁有更好的生活?90%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財富是什么?財富其實是成長變現的一種體現。變現之于成長,就像市場上產品的價格相對于價值的波動,有時提前,有時滯后,但將時間軸稍微拉長來看,二者總是大抵相當。成長、讓成長變現,是生在這個社會的你我都需要面對的無比現實的問題。
我文筆一般,沒有什么情懷,平時在寫作中也常常用大白話去討論這兩個問題。如果非要談情懷,那就是我非常想分享我一路走來的種種思考,用最接地氣的方式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成長和讓成長變現的啟發。成長的本質是技能提升,它有方法論,也有規律可循,所以我把成長這門技能的知識打磨成了這本書,希望能夠對你有實際的幫助。
時間一直在流逝,但你不會自動變“牛”
人生所有美好的結果,都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是靠你刻意做出來的。
我有個做滑板文化品牌的朋友,他的工作室經營好幾年了,一直沒有多大起色,基本上每個月只能做到收支平衡。從去年開始,他開始兼職創業,找了份工作,在工作之余做自己的品牌。他的創業團隊很小,就幾個人。有一天,他過來找我聊天,表示自己有些困惑,想聽聽我的真實建議。
我非常佩服他對滑板的熱愛、對做自己品牌的執著。他總是說:“我雖然現在做得很一般,但未來大有可為。只要我這樣一直做下去,5~10年之后,這個品牌可能會成為一個很棒的品牌。”
我說:“既然你專程過來,那我就說真話了。聽到你說的那些,我很支持你、佩服你,但從一個外人的角度看,我完全不相信你。你總是說5年、10年后會怎樣,在我看來那都是幻想。”
他問為什么。我說:“你已經做好幾年了,有多少變化?你總是說5年后會怎樣,那肯定不是第4年的最后一天突變的吧?而是通過一年一年的積累得到的。我問你,你覺得明年會比今年好多少?”
他回答:“感覺明年也不會比今年好多少,畢竟我的時間、人力、資金投入就那些。”
我說:“對啊,時間、人力、資金,等等,大多數變量都不會有大的改變,那么你的品牌怎么就能突然優秀起來?你看你現在的淘寶店,里面就這么點產品,轉化率肯定很低。未來你也無法投入大量資金擴充產品,那么,你的淘寶店流量也不會有什么變化,你淘寶店的生意憑什么就能突然興旺?最可能出現的結果肯定是,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之后,它還是老樣子。”
我們聊了很多,他說自己確實太愛幻想了。
這種現象很常見,比如一個編輯,每天就按部就班地選選文章、排排版、回復下留言,并沒有多么努力、刻意地精進寫作能力,但他可能會覺得:只要我工作兩年,就可以跳槽找份高薪工作了。比如一個人練吉他,每天就練那么一小會兒,根本吃不了苦,一有啥事當天就不練了,但他可能會覺得:再過幾年,我彈吉他就很厲害了。
很多人都會有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成長會自然發生。而現實是:時間流逝,你還是你,你不會自動變優秀。
你想在未來得到什么,你就要認真地規劃行動——從今天開始要怎么一步一步靠近它。時間會給你答案,如果你不去做,最終時間給你的答案就是: 3年過去了,你跟3年前一樣,還是不配得到那個結果。
所以,你要行動。人生所有美好的結果,都是靠你刻意行動得來的。
為什么很多人在一個行業里工作了三五年,既沒有實現大幅加薪,也沒有獲得升職,而是整體狀態趨于停滯?因為很多人都在追求自然成長,并且寄希望于按部就班的努力工作,認為自己工作兩三年后就能變得很厲害了,這絕對是幻想。
時間帶給你唯一的變化,就是你每天都在變老,其他的變化都需要你靠行動刻意為之。
高手都在刻意成長,成長是一種不自然的“運動”
有一部拳擊題材的電影,叫《百萬美元寶貝》。它是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豆瓣評分8.6,我看過3遍。我特別喜歡里面一句臺詞:“拳擊是一種不自然的運動,因為拳擊中的每樣東西都是逆向的。你要迎著疼痛而上,而不是像有理智的人那樣躲避。”每一次看這句話,我都感覺它是那么美。
我一直認為,成長也是一種不自然的“運動”,它是反人性的,你要逆著人性去行動,而不是跟隨第一反應去躲避。下面梳理一下我從2014年到2020年的刻意成長路徑。
2014年
那年我大學畢業,留在北京繼續北漂。我在上大學時修的專業是體育產業管理,這個專業的畢業生很難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當時,我不知道自己能做好什么,因為大學期間嘗試開過淘寶店,為了處理開店失敗而積壓的貨,我擺過地攤,發現擺地攤很賺錢,于是畢業后在不知道做什么工作的情況下,我繼續在北京的南鑼鼓巷擺地攤。
幾百米長的南鑼鼓巷里行人摩肩接踵,這就是巨大的流量。我在那里賣明信片和郵票,它們雖然看起來不像這個時代的東西,但是很受年輕人的歡迎,我靠著這個生意一個月可以賺2萬元。
很快,不讓在南鑼鼓巷擺地攤了,我只好去西單大悅城的服裝店做店員。那是一家極限運動潮牌集合店,店長是我玩滑板時認識的朋友,這份工作我一干就是8個月,底薪2 300元,加上提成,我一個月的薪水有5 000元左右。
2015年—2016年
機緣巧合之下,我認識了一個朋友,他給我介紹了一份新媒體行業的工作:公眾號小編。
這為我打開了新世界的一扇門。其實我在大學期間就接觸過新媒體——微博,那時,在身邊同學只有幾百“粉絲”的時候,我就有幾千“粉絲”了,但我根本不知道微博就屬于所謂的新媒體,也不知道運營微博可以賺錢,所以根本沒當回事,也沒有繼續做。
2015年8月,我加入了一家創投媒體,做排版、統計數據之類最基礎的編輯工作。我摸索了一段時間,了解了這個行業中的幾種職業上升路徑,再結合我個人的優勢特點,給自己定了條最可能成功的路:做最厲害的、寫作速度最快的熱點寫手。
定好了目標后,接下來我就開始執行。一年之后,我已經在創投新媒體圈小有名氣,寫出了多篇10W+熱點爆文。在那時候,這個行業的競爭遠沒有現在激烈,只要你認真研讀一點方法論和傳播學,就能快速推出熱點事件文章,輕松產出10W+的文章,但是這件事現在已經不容易了。
2017年
大概在2016年年底時,我的月收入已經有2萬多元了,我開始非常努力地尋找我的下一個成長突破點。如果我想獲得更大的成功,就一定不能僅僅這樣寫下去。因為這樣下去,到最后我還只是在販賣勞動,一份時間只能被出售一次,我就算再能寫,一天寫一篇,收入的天花板也是顯而易見的。
那時候我拿到了不少offer,薪水都很高,但大部分公司還是想讓我過去繼續通過寫熱點爆文漲粉,但那條路我已經摸到天花板了。我最后的選擇是升級模式,從自己寫爆文、運營公眾號,升級為教別人寫爆文、教別人運營公眾號。
于是,在2017年,我加入了一家新媒體培訓公司做內容副總裁,主要負責寫課、講課。那一年,在我個人的極度努力和平臺的支持下,從銷售額這個數據上看,我成了新媒體行業第一講師,在圈子里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這份工作是我當年的offer中唯一一個不以寫作、運營公眾號為工作內容的offer,我做出了正確判斷。
2018年
經歷了2017年的奮斗,在2017年年底,我又在尋找下一個成長突破點,思考如何再次升級。當時我年薪50萬元,但看不到更大的發展機會。回看整個新媒體行業的發展歷程,我得出了一個判斷:盡管在2018年,人人都說紅利期已逝,但我仍然有機會。我拿出了一張紙,認真盤點了自己身上所有的“比較優勢”,準確地找到了自己的突破口。
2018年3月,我正式辭職,創立公眾號@粥左羅,靠著一個人、一臺電腦,開啟了超級個體之路。
2019年
對我個人來說,起步時做一個超級個體是有必要的,等到一年之后初具資源,再開始正式由超級個體的公司轉型。我在2018年年底招了第一個助理,在2019年年初招了第二個,到了2019年5月左右,我才認為時機已到,開始真正著手搭建團隊。
2019年6月,我的第一個助理文文因為成長飛快并且做出了很大貢獻,人又極其靠譜,成了我的合伙人,負責運營業務,組建了一支很精干的運營團隊。同時,我花了半年時間陸續篩選、招聘、培訓了一支編輯團隊,和我一起做內容和課程。
這一年,我完成了從超級個體到公司團隊的轉型。
2020年
我在2019年年末花了一個月時間研究、制定了2020年的關鍵戰略。
我們的自有用戶體量已初具規模,我們沒有花一分錢買流量,每一個用戶都是因為我們的優質內容而關注我們的。因此,2020年,我們要搭建出向上生長學院的核心課程體系,完善產品品類,同時并行推進音頻課、線上訓練營和線下公開課。
截止到2020年5月,我們已有15名正式員工,近10名長期兼職人員;公眾號“粥左羅”和“粥左羅的好奇心”共有近百萬粉絲;向上生長學院已經有4門爆款課和兩個爆款訓練營。預計到2020年年底,我們將有超過8門音頻課和5個訓練營,將完成核心課程體系的搭建。2019年,我們團隊完成了2倍的年收入增長。2020年,我們會突破千萬年收入。2021年,我們會有更大的想象力。
以上就是對我過去6年多成長路徑的簡單梳理。你會發現:我幾乎平均每年都會讓自己升級一次、迭代一次。這樣的成長、迭代速度,絕對不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絕對不是靠按部就班的努力就可以實現的,它一定是刻意經營、刻意規劃的結果。
快速成長的背后,都有一套方法論的支撐。
有人經常問我,你為什么總是能在短短一年內就完成一次很大的升級?其實從我的角度來看,如果你能有意識地以天為單位逼迫自己刻意成長,一年一點兒都不短,它足足有365天之久,365天可以做很多很多事。但如果你不這樣逼迫自己成長,一年確實很短,因為你無非是在按部就班中把一天重復了365次而已,你的成長不會有質的飛躍。
學會成長再成長,個人爆發式成長是有一套模型的
李笑來有句話:學習學習再學習。這句話并不是一個詞簡單重復三遍而形成的,而是指先學習如何學習,再拼命學習。
我也有一句話:學會成長再成長。這句話的意思是,先要學會如何成長,再拼命成長。
因為成長并非你有意愿就可以做到的,它就像任何一門技能,我們應該遵循科學的訓練方法去獲得這門技能。如果你沒有訓練方法,成長就會事倍功半,很多努力是無效的;如果你有訓練方法,就會事半功倍,每一份努力都有實打實的效果。
前文講述了我的刻意成長之路。我成長的每一步背后都有大量的方法依據、決策依據、經營方式的支撐,其中大多數并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那么簡單。為了更好地理解成長,我把成長這門學問梳理成了這本書。
在當今社會,成長是每個人的人生關鍵詞。你還在等待成長的自然發生嗎?高手都在刻意成長,只有掌握成長的方法與要領,你才能掌握未來的人生。成長的本質是一種技能,它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有規律可循。
人人都知道規劃個人成長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但很少有人會真的抽出大量時間來研究和規劃。為什么呢?因為這一直是一件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我們每日陷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忙得沒能留出時間成長,這是成長最隱蔽的殺手。
這一次,我希望你能借助這本書真正行動起來,抽出一小部分時間,系統地掌握一套成長方法論,先學會成長,再規劃成長,最后持續行動。
這本書將從五大版塊的25個思維模型開始,講述爆發式成長的法則,幫助你更快、更好地向上生長,把握人生。希望你在學會成長的同時,也能擁有更加美好的人生。
掃描二維碼關注微信公眾號@粥左羅

回復“成長”,即可獲得一份全書精華PPT
(精華內容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