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編金融基礎(第3版)
- 南旭光
- 3449字
- 2020-08-05 18:08:36
1.1 現代金融解析
· 對金融的解釋
縱觀世間各類學問,一門學科的最高理論成就往往就凝結在對于本學科的核心范疇如何界定、定義之中。然而,直到今天,盡管存在從不同視角對“金融”進行的規范性的論述,但尚無普遍被接受的統一的理論界定。
界定“金融”的概念,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就是由漢字“金”和“融”組成的復合詞“金融”與英語中“Finance”這一單詞的語義區別與選擇。
在英語中,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的解釋,金融被認為是“一門資金管理的學科”,是一種管理,包括貨幣、債務、信貸和投資的商業性或政府性行為。金融的一般領域包括企業財務、個人理財以及公共財政,主要研究涉及時間、貨幣資金和風險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關聯問題。
在古代漢語中,“金”和“融”本身分別是一個獨立的詞,單獨使用的情況比比皆是,充盈于歷代的典籍。但是,作為名詞屬性的“金”和作為動詞屬性的“融”復合在一起使用的歷史卻非常短。基本可以判斷“金融”一詞在我國的使用逐步定型于19世紀后半期,那時正是現代西方文化和傳統東方文化交融匯合之際。對于把“Finance”翻譯成“金融”如何得來,我們不加以考證,但是從漢語構成的角度看,使用“融金”顯然比“金融”更合適。
據此解釋,金融也就是融金,顧名思義,就是指融通資金,使資金融洽通達,是指在經濟生活中,銀行、證券或保險業者從市場主體(如儲戶、證券投資者或者保險投資者等)募集資金,并借貸給其他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研究與此有關的學科就可以稱為“金融學”。也正是這樣,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出現在各類教科書上的概念往往都是——金融學是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研究資金融通的學科。傳統金融學的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從廣義上說,政府、個人、組織等市場主體通過募集、配置和使用資金而產生的所有資本流動都可稱為“金融”。因此,不僅是金融業者,有關政府的財政、行業企業的行為,以及個人的理財都是金融的一部分。金融也可以看作資金的募集、配置,以及投資和融資三類經濟行為。
· 對金融的理論界定
進一步考察近幾年學術研究中已有的“金融”定義,雖然重點各不相同,尚無一致認識,但可以從理論上歸納為如下類別。
融通資金
“金融”作為動詞,時下最為業界所接受的就是其融通資金的含義。基于此,金融就是貨幣資金的融通,是指通過貨幣流通和信用渠道以融通資金的經濟活動。1915年版的《辭源》這么解釋:“今謂金錢之融通曰金融,舊稱銀根。”1920年北洋政府“整理金融公債”中的“金融”專指通過信用中介的貨幣資金融通。1979年版《辭海》則將“金融”定義為“貨幣資金的融通,一般指與貨幣流通和銀行信用有關的一切活動。”這一內涵闡釋雖然比較準確地概括了金融的活動過程,卻把金融的本質屬性隱藏在背后,細琢磨起來,似乎存在“金融就是金融”的同義反復之嫌。
金融資源
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稀缺資源優化配置的學科,而金融作為其中一個重要的應用分支,自然也是研究資源的配置,只不過這類資源被明確為金融資源。金融是一種資源,是有限的或稀缺的資源,是社會戰略性資源。金融是人類社會財富的索取權,是貨幣化的社會資財;是以貨幣形態表現的,具有“存量”形態的,既聯系現在與過去,也聯系現在與未來的金融存量投入、消耗過程及相應的體制轉變。該內涵闡釋雖然為金融資源的配置奠定了理論基礎,但卻只注意到了金融的靜態意義,忽視了金融的動態過程和功能。
金融產業
按照一般的產業分類方法,金融往往被歸入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的范圍。這是因為金融通過自身部門的運作(投入金融資源以產出資本),構建出了完整、獨特的價值運動系統,凝聚成具有統一屬性的產業集合。所以,“金融”是資金融通的行為及機制的總稱,是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部門平等的產業。金融產業是指以經營金融商品和服務為手段,以追求利潤為目標,以市場運作為基礎的金融組織體系及運行機制的總稱。從產業形態上闡釋金融,更多地涉及金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運行機制和內在屬性,強調金融是經濟系統的一個平等的組成部分,但它主要側重于從產業角度進行論證,其作用機制隱含在產業的概念之中。
金融工具
金融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往往被賦予特定的含義,泛指發揮資金融通功能過程中的媒介體,也就是金融工具。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金融被作為經濟計劃的工具;而在市場經濟中,金融則被作為宏觀調控的手段,這強調了金融的功能,然而也忽視了其作用的主動性和先導性。工具或媒介視角的金融概念把金融當作媒介經濟運行的虛擬系統,忽視了金融自身的獨立性。這些定義均沒有意識到金融實際上是“財產的借貸或財產的跨時交易活動”。換句話說,金融就是信用轉讓。但僅依此形式化的闡釋難以把握現代金融的理論內涵。
信用交易
從社會經濟制度的發展來看,金融是分工和交換的產物,不同產權主體的存在是金融產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不同產權主體的抗風險能力和經營能力,以及資金的所有和所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不對稱分布則是金融產生和發展的充分條件。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不斷使經濟金融化,進而使信用成為經濟發展的基礎,金融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不論是融通資金的視角,還是資源配置和產業分工的視角,抑或是工具媒介的闡釋,金融在制度層面上始終是一種“權利義務的契約”,其本質都是信用交易制度化的產物,是由不同的產權主體,在信任和約束的基礎上,通過信用工具將分散的資金集中有償使用,以實現“規模經濟”的信用交易活動以及組織這些活動的制度所構成的經濟系統及其運動形式的總稱。當然,經濟系統可以從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兩個相互融合的系統加以觀察和研究,也因此產生不同的金融分類,也就比較容易理解了。本書基于這個視角來研究貨幣金融,闡述其中涉及的各類要素。
· 本書涵蓋的范疇
金融學發端于經濟學,但如今已經從經濟學中相對獨立出來,有了比較系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從研究屬性上看,金融有微觀層面的金融(如金融市場、金融工具、金融中介等),有宏觀層面的金融(如貨幣均衡、貨幣政策、金融危機等)。從研究的方法上看,有理論金融(如利息理論、匯率理論、金融中介理論等),有實證金融(如計量金融、金融工程、金融分析等)。時至今日,這些分類已經逐漸模糊,在這種逐漸綜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趨勢中,只是讓人們看到,金融學有以下——還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的——主要學科分類或主要研究分支:貨幣銀行學(Money and Banking)、投資學(Investment)、金融市場學(Financial Market)、國際金融學(International Finance)、保險學(Insurance)、公司金融學(Corporate Finance)、金融工程學(Financial Engineering)、金融經濟學(Financial Economics)、數理金融學(Mathematical Finance)、金融計量經濟學(Financial Econometrics)等。
以上分支雖然不能預見性地反映金融學科的未來發展變化,但是能從中看到,伴隨著貨幣與信用的相互滲透,逐步形成一個嶄新的大金融范疇。
現在,國內的教科書基本上都是依據多年來形成的習慣,將同內容的教材稱為“貨幣銀行學”。本書將該教程題目界定為“貨幣金融”,一方面著眼于傳統的“貨幣銀行學”的范疇,另一方面兼顧了金融領域的新近研究進展。在國際上,研究同類或相似內容的課程大多以“貨幣經濟學”“金融市場經濟學”等命名,如米什金(Frederic S.Mishkin)的“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貨幣、銀行、金融市場經濟學》,切凱蒂(Stephen G.Cecchetti)的“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貨幣、銀行、金融市場》,拜利(Roy E.Bailey)的“The Economics of Financial Markets”《金融市場經濟學》等。
本書力爭簡略地反映以上幾個方面的內容,以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運行和金融運行為依托,聯系中國經濟轉型和金融改革與發展的實際以及全球金融發展、變化的歷史和現實,力求比較系統、全面地反映金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其運動規律,客觀介紹最新研究成果和實務運作機制,反映金融理論和實踐在當代的新發展、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
我們將現代金融的具體運行邏輯結構總結為圖1-1所示。

圖1-1 現代金融運行邏輯結構
這個框架突出了兩點,即信用和監管。突出信用是因為我們把金融活動界定為信用活動,把金融交易界定為信用交易,把金融的運行也就自然地界定為信用的運行。突出監管是因為全球化時代的金融活動是收益與風險同在、創新與危機并存的,需要良好的金融監管模式和思想。
結合該邏輯結構,本書的主要內容設置如下。
現代金融總論:思考與透視(第1章)、貨幣及其制度:歷史與展望(第2章)、金融市場:原生與衍生(第3章)、金融資產管理:收益與風險(第4章)、銀行類金融機構:發展與演進(第5章)、非銀行金融機構:生機與力量(第6章)、貨幣供求及政策:沖突與協調(第7章)、開放的金融運行:風險與機遇(第8章)、金融穩定與發展:抉擇與愿景(第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