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金融學科發展
- 吳曉求
- 4字
- 2020-07-31 10:02:28
圓桌論壇
圓桌論壇一
為什么中國金融改革不到位:貨幣理論
財政金融學院教授、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 王國剛
中國金融改革發展不到位,既有實踐方面的問題,又有理論方面的問題。關于金融理論不到位,表現在許多方面,引致了很多實踐中的誤解。我僅舉貨幣理論中幾個不到位的例子來進行分析。
第一個例子,從貨幣功能來看。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貨幣定義為五個職能,前四個職能講的是在一個國家范圍內的貨幣職能,它包括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貯藏手段,把這四個職能放在國際領域考察,就有了第五個職能,即“世界貨幣”(或者稱為國際貨幣)。但在講這五個職能時,一些人只是簡單地羅列一下,并沒有講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實際上,這五個職能不是并列關系,貨幣最基本的職能是交易手段。從這個角度我們叫它“交易貨幣”,它包括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要交易當然要計價,價值的尺度是因貨幣要履行交易職能才發生的,支付手段是從流通手段中衍生的,因此,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是圍繞交易手段而展開的。與這三個職能相對應的另一個職能(貯藏手段),是在貨幣退出流通的時候(不履行交易手段時)發生的,因此,貯藏手段是貨幣的又一種存在形式。這些道理似乎很簡單,但是到實踐中,情況就不同了。出了什么問題?從M2來看,中國的貨幣供應量中有M0、M1和M2三個層次,M0是央行發行的在流通中的貨幣,M0加上機構的活期存款(尤其是企業活期存款)構成了M1,M1加上機構(包括企業)的定期存款,再加上城鄉居民儲蓄存款、財政存款等構成了M2。如果說M1是用于滿足交易的貨幣,那么,M2與M1的區別在于它包含了“定期存款”?!岸ㄆ诖婵睢辈皇墙灰棕泿?,它相當于貯藏貨幣(如果一定要界定它的性質,那么,它更類似于金融工具)。但一些人直接把M2和GDP作對比,這就意味著M2都屬于交易貨幣。在此基礎上,再強調M2數量增加與通貨膨脹之間的關聯性。他們在分析中用的是M2數據,但腦中想的卻是“交易貨幣”的事。這樣一種理論思維,從西方貨幣理論史來看,費雪的貨幣理論以后(到凱恩斯、弗里德曼等),無論是在宏觀經濟學范疇還是在貨幣金融學范疇,講的都是交易貨幣,貯藏貨幣不見了。由此形成了一種僅從交易貨幣角度考慮貨幣供應的思維方式,這是貨幣理論不到位的一個重要表現。從中國的具體數字來看,到2017年年底,M1是54萬億元,M2是167萬億元。如果把居民儲蓄存款中的活期存款(大約25萬億元)并入交易貨幣中,M1在80萬億元左右,與82萬億元的GDP相比,也就在1倍左右。但我們理論上沒有把這個差別講清楚,許多經濟學家將M2作為交易貨幣,直接與GDP對比,提出了貨幣超發或貨幣迷失的結論。從實踐角度來看,貨幣政策應該重點調控“交易貨幣”,而不是“交易貨幣+貯藏貨幣”。
第二個例子。有人提出,要顛覆金融學(或者貨幣銀行學)的理論框架。不僅要顛覆我們教科書中的原理,而且要顛覆西方幾百年所形成的貨幣銀行學原理。要顛覆的是什么呢?教科書中說“存款創造貸款,貸款創造存款”。他們認為這個原理不對,應該只有“貸款創造存款”,不存在“存款創造貸款”。但我們對此沒有進行深入、認真的討論。一些人認為,這種“貸款創造存款”的說法,只是認識視角的不同,與“存款創造貸款,貸款創造存款”并無多少差別。我們且不說,如果“貸款創造存款”的說法能夠成立,將引致多少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就“存款創造貸款,貸款創造存款”這一原理的實際含義是什么,也許許多人并未深究過。一個簡單的流程是,無論是居民還是企業(或任何機構),將錢存入商業銀行以后,這筆資金隨即被商業銀行存入了這家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賬戶上(這體現了中央銀行是“銀行的銀行”的功能)。然后,這家商業銀行與某家實體企業簽訂一個貸款協議(注意:貸款協議只是一個契約,與此對應,“貸款”只是一個手續)。在這個貸款協議中,這家商業銀行將貸款1億元給實體企業,由此,這1億元資金從哪里來?這1億元資金實際上是從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賬戶上劃到這家實體企業在這家商業銀行的存款賬戶上的。如果商業銀行沒有在中央銀行的存款,又哪來的貸款資金?所以,如果將“存款創造貸款,貸款創造存款”這一流程中的貸款手續舍去,那么,就資金而言,它的表述實際上是“存款創造存款”。
第三個例子是法定存款準備金(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理論。這一理論是從西方引進的。西方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理論是一個只講了半截話的理論,它認為央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以后,就將商業銀行對應數量的存款收到了中央銀行,由此,有著緊縮效應;反過來,央行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就有了放松銀根的效應。但這個流程只走了一半,另一半是“在提高法定準備金率的條件下,央行從商業銀行收取的資金干什么去了?”在目前的教科書中沒有說清,似乎它們蒸發了。實際上,這些資金通過央行再貸款、購買外匯、購買國債等路徑又回到了商業銀行體系中,所以,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沒有緊縮效應,與此對應,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也沒有明顯的放松銀根效應。一個簡單的實例是,2018年前7個月,中國人民銀行連續降低了三次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但無論是商業銀行體系還是金融市場,都沒有感到資金明顯寬松了,當然對某家具體的商業銀行來說,具體情形會有所差別。
如果講中國金融改革不到位,有一個最簡單的問題,即中國的改革開放中“經濟改革”的完整表述是什么?是“經濟體制改革”,這是改革的總方向。按照小平同志講的叫“過河”,按照我們的理論表述叫“市場化”。由此看來,今天中國的經濟體制已經實現了“市場經濟體制”,似乎不需要繼續改革了。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看,這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改革到了深水區”,也就意味著體制改革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與此對應,金融體制改革也還沒有完全到位。
市場經濟的要點有三:一是法治,即所有的事按照法律規定辦。無論是監管部門還是市場參與者或是社會評價,都依法辦事,而不是按照權力大小裁量。二是信息透明。信息透明是市場經濟的要義,沒有透明化就沒有“公開、公平、公正”。三是在這兩個要點的基礎上才有了市場的核心問題,稱為“交易”。任何市場的核心都是交易,交易的核心當然是價格。但如果沒有前面兩個條件,市場交易難免會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