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金融學科發展
- 吳曉求
- 1786字
- 2020-07-31 10:02:27
主題報告二
債務?債務密集度?去杠桿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 李揚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參加了一系列會議,中國社科院已經是第五場,昨天是金融專場,我作了一個介紹。所謂調子變了,隨著中國改革開放40年經驗的深入總結,我們發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和挑戰需要我們下一步去解決,解決這樣一些問題是中國走向強國的必由之路。
從專業金融人員的角度來說,有太多問題沒有解決,我今天就選一個角度,最近我們考慮比較多的問題是債務。圍繞債務延伸出兩個概念:一是經濟發展債務的密集度;二是我們當前去杠桿的戰略。應當說,很多問題還是沒有想清楚,這里我把沒有想清楚的事情拿出來,疑義相與析,我們一起討論。
危機十年,有很多債務問題。毫無疑問,降低債務、穩定杠桿率,是我們所追求的,但是截至2018年4月,全球債務水平高達320萬億美元,超過2017年的237萬億美元,同比增長83萬億美元,債務方面我們沒有做好,危機沒有過去。在全球經濟增長依然乏力的情況下,債務持續增長,引起又一輪的危機,有人說:“10年一輪,是不是又來了?”我本人也傾向于這種看法,危機有可能再度降臨。但是,要仔細分析數據,分析各種各樣的指標,分析各種概念,你會發現,問題不是那么簡單。
按照傳統的標桿,全球經濟危機已經恢復了增長,這兩個指數是我們實驗室做的,我們衡量市場當中兩個最主要的風險:一個是流動性風險;另一個是信用風險(見圖1)。結果顯示,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在危機之后很快就過去了,就流動性和全社會的信用而言,在發達經濟體兩年之后,基本上就恢復了正常。

圖1 主要風險
資料來源: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一說危機,大家知道大規模的下限。但是如果我們按照GDP增長來衡量,全球經濟增長在危機之后擺脫了失速的現象(見圖2)。

圖2 全球經濟增速
資料來源: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圖2中有三組數據:一組是中國的,一組是美國的,還有一組是全球的,我用一條線標出一個平均數。從這個平均數來看,全球的經濟增長已經正常,而且正常了很多年,只有3年不正常。正常過程中,有一個美國、中國此消彼長的結構性變化,也就是這個結構性變化構成了當今中美貿易摩擦的基礎。迄今為止,全世界沒有人敢說危機已經過去了,我們前面給出了一組金融指標,現在再給出一組實體經濟指標。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傳統的信用、流動性已經恢復了正常,實體經濟恢復了正常,但是債務仍在上升。我們可以非常清楚地刻畫這個變化,圖3中分為發達經濟體、新興經濟體、全球,無一例外都在上升。

圖3 全球債務/GDP(杠桿率)
資料來源: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看一下中國、日本、歐洲、美國。美國作為一個總體,杠桿在危機之后是上升的。日本在危機之后還保持一個平緩的狀態。歐洲當時上升,現在有所下降,唯有中國上升得很快,如圖4所示,成為現在國際社會詬病中國主要的依據。大家都在下,美國還在上,沒有上這么快,只有中國迅速地上,這是一個總體。

圖4 杠桿率(債務/GDP)走勢:中、美、歐、日比較
資料來源: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非金融企業從圖5中就很難看出來,日本、美國、歐洲的杠桿率都很平穩了,從圖5中我們可以平穩地看到什么是發達國家、什么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一個很重要的特征是企業經營非常穩定,財務指標非常穩定,各方面都非常穩定。

圖5 非金融企業杠桿率(債務/GDP)走勢:中、美、歐、日比較
資料來源: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圖6 政府杠桿率(債務/GDP):中、美、歐、日比較
資料來源: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
很顯然在這四個經濟體中,中國政府的杠桿率上升得比較平緩,對這個數據也可以質疑,過幾天我們實驗室會與BIS(國際清算銀行)、標普一起討論這件事情,我們已經討論多次了,實際上是一些計算,2015年中國支付統計口徑發生了變化,按照變化口徑來計算,他們把已經劃到企業里的一些債務還要劃到地方政府,存在大約十幾個點的差異。但是即使這樣也不影響總的圖景,總的圖景就是,發達經濟體無一例外都在加杠桿,但是我們加得不多。
綜上所述,危機之后所有的國家都在加杠桿,但是從結構性來看,發達經濟體基本上是非金融企業國家,還有居民方面,我國的居民債務上升也是非常快的。
從結構上看,發達經濟體政府的債務發展很快,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微觀企業和中國居民債務上漲比較快,這個仔細分析也是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的區別,發達經濟體中,宏觀經濟出現問題,是政府擔著,而在發展中國家,出問題之后會推到企業頭上,推到居民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