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金融學科發展
- 吳曉求
- 1135字
- 2020-07-31 10:02:27
六、中國金融的未來:現代金融體系和大國金融
剛才我從資產規模的擴展、資產結構的變化、金融業態的多元、風險結構的調整、金融監管的變革、金融的國際化等方面,分析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金融所發生的重要變革。基于前述認識,我認為,中國金融的未來,最重要的是構建現代金融體系以及建設大國金融。實際上,今天的中國金融已經具備了現代金融體系的一些基本特征,也開始具備了大國金融的一些元素。對于現代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征,我的理解有三點。
一是高度市場化。高度市場化包含了金融資產的結構會繼續向證券化方向發展,也就是金融資產的證券化率會不斷地提升。未來,中國金融是財富管理和融資并重的時代。財富管理很重要,要求市場結構要高度市場化、更加證券化。基于這種看法,我認為,未來中國資本市場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此,必須調整上市公司的結構和上市標準。目前,中國上市公司的上市標準很傳統、很落后,注重規模、注重歷史、注重現狀、注重盈利,卻不關注成長性。歷史上,輝煌的企業并不見得在未來仍然輝煌,有些歷史上輝煌的企業上市之后就開始走下坡路。
二是高科技化。最近10年,中國金融的進步充分說明了科技對金融的巨大作用,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高科技金融對這個時代的改變。原來轉賬要在銀行排隊,銀行可能會給你一個VIP,但也要花很長時間。現在一般的轉賬、支付非常簡單,2秒就可以解決,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三是開放性。中國金融將會越來越開放,中國金融未來的戰略目標應該是形成新的國際金融中心。這是中國金融非常重要的戰略目標。
中國的大國金融必須具備以下要素:
一是開放、透明、具有成長性的資本市場。這是大國金融的基石。
二是靈活、有效的市場創新能力與滿足客戶多樣化金融需求的金融服務提供商。這一方面我們相對比較落后。中國金融機構的綜合服務能力較低,金融創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壓抑,這里有一個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的關系問題。總體來看,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金融監管容忍了金融創新,多數時期的監管是寬容的、適當的,但在某個時期金融監管過于功利化,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金融的創新和進步。前一段時間實行強監管,現在又在放松,對此我是有疑慮的。金融監管要遵從金融發展的規律,要按照金融監管的準則走,不能“一會兒收一會兒放”。監管是穩定的,不能出現波動,應先制定好監管準則,再進行規范監管。沒有規范監管,沒有依法監管,市場就沒有預期。市場預期一旦被破壞,市場就會混亂無序。
三是發達的貨幣市場和安全、便捷的支付體系。
四是人民幣的國際化和國際金融中心。
大國金融的結構要素包括以上四個,其中暗含著作為新時期中國大國金融應具有的戰略目標。在國際化過程中,我們不要太高調,要堅定務實地推進改革,低調推進國際化。人民幣國際化和國際金融中心仍是中國大國金融開放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