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金融學科發展
- 吳曉求
- 618字
- 2020-07-31 10:02:27
五、中國金融監管模式的變化
由于金融資產結構、金融業態變化、金融的對外開放、居民資產分布等方面的變化,中國金融監管模式也發生了一系列重要變化,經歷了從“大一統”到分業監管再到“雙柱”功能監管的過程。
“大一統”的監管存在于1983—1992年,主要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全方位監管。在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司下成立了證券專項辦公室,監管股票市場。
1992—2018年是分業監管時代。1992年,中國證監會成立,標志著分業監管的開始。2003年,中國銀監會成立,標志著分業監管的完善。這期間是中國分業監管的時代,由“一行三會”分別行使監管職能,走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發展道路。這個模式與當時中國金融資產結構和中國金融風險結構是匹配的,對中國金融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8年3月,中國金融監管進入第三個階段,即“雙柱”功能監管時代。目前,“雙支柱”雖尚未形成,但已初具雛形。這種“雙柱”監管,是基于風險結構變化的一種選擇。中國金融風險已經從過去的機構風險或者資本不足風險過渡到與信息披露或透明度共存的雙風險時代。“雙柱”監管模式是一種宏觀審慎和微觀審慎的結合。宏觀審慎由央行負責,微觀審慎由證監會、銀保監會負責,主要監管市場風險、機構風險和市場行為。新的監管模式突出了信息披露監管、透明度監管,這從2018年的資管新規定中就能體現出來。資管新規的一個重大進步就是將透明度監管作為監管重點,要求對投資者進行分級,強調產品的信息披露,監管的重點是透明度,這標志著雙柱功能監管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