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水煮重慶(增訂版·上冊)作者名: 司馬青衫本章字數: 4941字更新時間: 2020-07-09 11:19:38
重慶私房菜的祖師爺
私房菜有三大特點,個性強、小規模、價格死貴。
唯其有個性,尤其要搞出別具匠心的菜式設計,所以規模不可能大,所以價格必須貴,不然成本算不攏(算不攏,重慶方言,意思是虧本)。
在重慶,我也吃過不少私房菜,有些還挺有名。吃之前聽朋友吹得神乎其神,一入口,卻不免失望。現在私房菜,功夫多下在裝修和擺盤上,味道卻讓人吃了就忘——我把這類,稱為樣子貨,所謂銀樣镴槍頭是也。
所以,我建議做私房菜的朋友,學一下咱們重慶做私房菜的祖師爺——黃敬臨和他的“姑姑筵”。
◎ 黃敬臨其人
黃敬臨老爺子的資料,網絡上有很多,可惜大多是錯的。有些文章,甚至把人家名字都改了,寫作“黃晉臨”。
《成都市志》《雙流縣志》都有“黃循傳”,《四川近現代人物傳·二》也有“黃敬臨”小傳,算是比較權威的黃敬臨介紹。
黃敬臨(1875—1941年),本名循,字敬臨,華陽人(華陽在現成都市內。當年成都市內,有兩個“首縣”,即華陽縣和成都縣,大約是以署襪街一線為界。華陽縣府1950年搬出成都,1965年該縣合并于雙流縣,現已不存)。
黃老太爺幼讀私塾,后受教于四川五老七賢之一的徐子休,畢業于四川法政學堂(這是當年培養大清政法口公務員的學校)。據說他喜歡寫毛筆字,每天必寫小楷數頁,是比較標準的傳統文人。
很多舊文人都喜歡美食,黃老太爺也如此。他性格豁達幽默,沒有臭文人的臭架子,不管在哪里,遇到好吃的,都要厚著臉皮,跑去找大廚刨根問底,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說。問著問著,就由愛好變成了專家。
他還當過射洪、巫溪和滎經縣長。
卸任巫溪縣長后,他回成都閑居多日,生計日蹙。于是去少城公園(后更名人民公園)開了一家晉齡飯店。朋友見他堂堂縣太爺跑來開小館子,實在跌份,就又給他介紹一個縣太爺的差事——去出黑砂器的滎經縣當縣長。一年多后,黃縣長實在干不下去,辭官回家,卻發現晉齡飯店的生意,遭他兒子弄垮了。無奈之下,把晉齡飯店打給一個朋友,被改名為“靜寧飯店”——所以很多史料上,既有晉齡飯店,又有靜寧飯店,經常把人繞糊涂。之后,黃老板去包家巷再開了一家——這一開,就開出了名垂青史的私房菜鼻祖“姑姑筵”。
那為什么又說,黃老太爺還是俺們重慶私房菜的祖師爺呢?
因為他老人家后來搬到了重慶,同時把“姑姑筵”也搬到了重慶。
◎ “姑姑筵”在重慶
1935年12月,蔣介石的首席高參楊永泰,從四川奉調湖北省長。在四川,楊省長的嘴巴已經被黃老太爺養刁了,于是力邀黃敬臨把“姑姑筵”開到武漢去,并拍起胸口給老太爺擔保,放心,有我在,你生意差不了。能夠攀上一省之長,而且可以讓“姑姑筵”去武漢大展拳腳,黃老爺子高興壞了。
1936年,黃啟程去武漢。哪曉得,該年10月,剛剛走到重慶的黃敬臨,就聽說了楊永泰在武漢被刺身亡的消息。
這下,老太爺只好準備打道回府。沒想到,他離開成都來到重慶的消息,被鮮英知道了。已經離開軍界,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的鮮英,也是黃老太爺的粉絲,當即邀請黃老太爺干脆留在重慶——從此,黃老太爺的“姑姑筵”,就果真留在了重慶。鮮英很喜歡“姑姑筵”的菜,后來他家的私廚,都是從“姑姑筵”挖來的師傅。
黃敬臨留在重慶后的行止,有兩種說法。坊間流行較多的,說黃老太爺在中營街警察局旁邊(現八一路)開了一家重慶“姑姑筵”。
1939年8月出版的《新重慶》一書介紹,黃敬臨來到重慶,將“姑姑筵”開在至誠巷一號(即現在中華路靠近新華路那一段的一旁出小巷,后改名自力巷)。“姑姑筵”在重慶的生意非常好,價格也特別貴。《新重慶》一書說:“在黃敬臨未死前,達官富商之宴客,非‘姑姑筵’不足示敬,最簡單酒席,每桌非五六十元不可。”
老太爺運氣不好。生意剛剛開張,四川大旱,重慶市政府號召節約救災,禁止全市餐館售高檔菜品,開業不到20天的“姑姑筵”,向來以高檔菜聞名,“撞上槍口”,和其他幾家高檔館子一起被查封——這種禁售高檔菜品的風波,在抗戰期間還來過一波。當時著名的留春幄、凱歌歸等餐館都因菜品售價超過規定而被處罰。
有人后來撰文,說是黃老太爺在餐館門口寫了兩副諷刺當時稅收政策的對聯,得罪了當局,以致被查封。其實不然,我查資料,當年重慶市政府多次下文禁售高檔菜,包括抗戰期間,也有多家知名大餐館被處罰,并非單單針對“姑姑筵”。
幾乎后人描寫“姑姑筵”在重慶的書籍、文章,都記載道,后來黃老太爺干脆把“姑姑筵”開在了汪山(現南山公園)。1927年,汪代璽(名醫,曾留學法國學五官科,天主教徒)斥資1400銀元購得山林,后此地被稱為汪山。汪代璽在這里大加經營,廣植珍稀樹木,開辦一家名為“生百世”(即日光浴一詞的英文sunbath的音譯)的日光浴俱樂部,由于服務好、項目多,名噪一時,往來都是達官貴人,生意非常好。黃敬臨看中這點,所以把“姑姑筵”搬到了汪山。
我很奇怪,重慶這地方怎么曬日光浴?冬天沒有日光,夏天那日光,躲之唯恐不及,還敢正兒八經去曬?——很多達官貴人,周末經常出沒汪山一帶,“姑姑筵”的生意,那必須好得不擺了。
1941年秋,侵華日軍轟炸重慶,汪山一帶緊鄰蔣介石住地,是轟炸重點。黃敬臨本來膽子就小,“早年成都巷戰,每聞炮聲,即躲入桌下,上壘被絮,不敢復出”,這回是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彈落如雨,陣仗比軍閥混戰時的巷戰大多了。“黃更驚恐,臥病而亡”。
關于黃敬臨之死,一些資料上說:1941年,侵華日軍轟炸汪山、黃山一帶,彈落如雨。膽小的黃敬臨老先生驚恐而死,“姑姑筵”也隨之停業。另外一種說法,來自1939年8月出版的《新重慶》一書,此書專門提到了“姑姑筵”。關于黃敬臨之死,該書寫道:“二十八年(即1939年)一月十五日敵機襲渝,黃因受驚致疾,臥病數日而逝,年六十四歲。”按照《新重慶》的說法,黃敬臨并非1941年去世,而是早在1939年1月就去世了。由于《新重慶》出版時間就在1939年,此時離黃老太爺仙逝不到一年,所以,我認為這本書應該是最早記錄黃敬臨之死的公開出版物,也是最有可信度的。
◎ “姑姑筵”為什么這么跩
“姑姑筵”很牛叉,一直都很跩,完全是現在流行的限量版私房菜的老祖宗。
黃敬臨有幾個規矩,現在那些想玩得高檔一點的私房菜老板們可以學學。
黃老太爺很嚴肅地規定:一是在“姑姑筵”用餐的吃貨們,不許喊他黃老板、黃總,更不能喊黃師傅,必須喊黃先生或者黃老太爺;二是必須給他在餐桌上留個位置,但他不一定來坐,這個專門的位置,表示的是對老太爺的尊重——畢竟是文人,還是前縣大老爺嘛,必要的架子還是要端起;三是不能自己訂菜,只能先預付全款;四是訂餐時,要把所請客人的姓名、性別、籍貫、年齡、職務等等個人隱私,都交給他,他根據這些資料安排伙食,黃老太爺親自給你定吃什么,吃不下也得吃;五是訂餐后,說哪天來吃就必須哪天來,不延期,而且必須提前三天預訂。當年,劉湘招待來川的張學良,風流少帥說久慕“姑姑筵”大名,能不能一飽口福?劉湘就想去“姑姑筵”臨時插個輪次,被黃老太爺婉言拒絕了。劉湘也挺尊重老太爺,沒有說派幾個丘八帶槍上門驅趕客人,而是找榮樂園的藍光鑒想辦法,才加訂了一桌正宗豪華川菜請客。
“姑姑筵”這么跩,還粉絲如云,自然有它的道理。
“姑姑筵”對川菜的貢獻,不是它如何如何跩,而是它真正完成了川菜的落地。在它之前,川菜走的完全是高端路線。榮樂園為代表的早期川菜,幾乎都是魯菜、淮揚菜的變化、延續。仔細研究黃敬臨的菜譜,我們會發現,他應該是第一個把早期高端川菜,和民間川菜進行大規模結合的人。
李劼人說,“‘姑姑筵’基本上是家常味”。據成都美食家車輻回憶,“姑姑筵”的泡菜也特別有名,泡小黃瓜、醬小黃瓜、醬小茄子、甜姜、甜蒜、泡燈籠海椒等,這些泡菜,甚至可以賣到廠板(廠板,四川成都造幣廠自造小銀幣)五角。有人說,這是把泡菜賣出了魚翅席的價格。
“姑姑筵”的菜品,很多確實就是家常味,如麻辣牛筋(夫妻肺片的前身)、酸辣魷魚、青筒魚(竹筒里面加泡椒,小火煨魚)、壇子肉、麻辣豆瓣鯽魚、泡菜黃辣丁等。黃老太爺特別擅長納須彌于芥子,用低端食材進行精細加工,在不起眼的地方,讓你的味覺大吃一驚。
比如現在名氣大得不得了的開水白菜,據說就是他老人家發明的。開水白菜前身,也就是老太爺發明的“白水豆腐”——特制清湯,加上一小片豆腐,幾根萵筍葉。然后,把豆腐換成白菜心,就成了開水白菜。
“姑姑筵”的湯,據說叫“三骨湯”,絕對是絕活兒。黃家的菜,全靠這湯提鮮調香。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黃老太爺的徒弟黃紹清,就用烏龜、仔雞和豬骨,微火慢熬,調制出一代名湯,完成重要接待工作,受到周恩來、賀龍等高度贊揚。
還有一道豆渣豬頭,有說是頤之時的羅國榮發明的,但是,很多人回憶,其實這是黃老太爺的杰作,是羅國榮在“姑姑筵”打工的時候,學過去的。
有粉絲回憶,老太爺家的壇子肉,燉肉的那個大壇子,就用的是裝了數十年陳年老黃酒的酒壇。燉煨過程中,酒香慢慢滲透進肉里,這也是黃家一絕。
黃家菜,沒有菜譜,沒有傳承,幾乎都是黃老太爺東學西學,東想西想,自己琢磨出來的。老太爺很像傳說中的武林高手,摘葉飛花,皆可傷人。所以,這里的每道菜,都如羚羊掛角天外飛仙,也格外難學,沒有相當高的“廚商”(“廚商”一詞,是我的發明),以及相當深的文化底蘊,很難模仿。
黃敬臨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把傳統文化,融進了川菜——他的對聯,他的儀式感,甚至他本人,無不浸透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姑姑筵”,就是在傳統文化浸泡中生產出來的一個舊式私房菜。
沒有各方面的底蘊,很難做出像樣的私房菜來。
◎ “姑姑筵”的傳承
黃敬臨之后,黃家菜成為絕響。
屬于黃系,或者有黃系血統的餐館,一共有六家,成都四家,重慶兩家。
最早的當屬晉齡飯店(1925年),這是黃老太爺最早的餐館,屬于典型家常菜。但是一些黃家名菜,如軟炸扳指、豆腐魚、熘填鴨肝等已經出現。后晉齡飯店轉給溫江人陳錫侯,改名靜寧飯店。
然后就是大名鼎鼎的“姑姑筵”。“姑姑筵”一共有兩個,一個是黃老太爺首創的最老版本“姑姑筵”(1930—1936年)。這個“姑姑筵”應該算前后兩階段,前面階段是老太爺親自經營,后面階段,在他離開成都后,由他二兒子黃霆仲繼續經營,遷到新玉沙街,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后期倒閉。另一個,就是老太爺在重慶再創的“姑姑筵”(1937—1939年)。
除了老太爺手創的“姑姑筵”,他兒子黃平伯在“姑姑筵”開辦不久,也在成都陜西街新開了一家“不醉無歸小酒家”,在黃敬臨支持下,這家館子,開得很紅火。“不醉無歸小酒家”也是家常菜,單單看菜名,都足以讓人流口水:紅燒舌掌、蔥燒鯽魚、蒜泥肥腸、豌豆、肥腸湯……直到老太爺去世后,黃平伯才解散“不醉無歸小酒家”,去重慶繼承老爺子的重慶版“姑姑筵”。
老太爺是一個很顧親情的人,除了支持兒子創業,還支持自己兄弟創業。
兄弟黃保臨見哥哥的業務好,把“姑姑筵”的姑字拆開,開了一個“古女菜”——說實話,這個名字實在不怎么樣。后來,古女菜搬到總府街旁,改名“哥哥傳”——意思是我的手藝,是哥哥傳給我的。畢竟是哥哥傳下來的手藝,這家餐館也有好菜,讓人印象最深的是“粉蒸大塊鯰魚”——細長的大鯰魚(不是鰱魚),去首尾,中間切兩段,碼味后粉蒸。上菜時,再撒現舂的辣椒面、熟鹽和芫荽,粉嫩微辣,那個好吃哦,無以言表。
不過,允許我繼續說實話的話,這黃保臨的取名水平,真心太惱火,整個都是沾哥哥的光,太沒有性格了。該店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后期,和成都“姑姑筵”同時關門。而黃保臨,1949年后,被成都西城區飲食總店聘去當顧問。
重慶“姑姑筵”在老爺子去世后,由他大兒子黃平伯接手。據說黃平伯不喜歡汪山這偏遠之地,就把店關了,率全班人馬到重慶主城,在民國路(現五一路)開了一家“凱歌歸”。
談到這個“凱歌歸”,就有公案了。重慶這邊的諸多史料和回憶,都稱“凱歌歸”是黃埔一期的畢業生李岳陽,集合一些軍官,合股開設,和黃家似乎沒有關系。
仔細查資料,李岳陽的“凱歌歸”,是1944年所開,黃家的“凱歌歸”,則是1939年或者晚一些時候開辦,二者之間有近5年空白。
我只能猜,這“凱歌歸”當年可能是黃平伯所開,但是要么經營不善,要么圖盡快變現,就把股權轉給了李岳陽。從后來一些人的回憶看,“凱歌歸”的名菜樟茶鴨子、肝膏湯,都是當年“姑姑筵”的名菜,二者的淵源,可見一斑。
在“姑姑筵”工作學習過的大廚,先后有曾青云、杜遐齡、黃紹清、周海秋、羅國榮等。他們或許能夠學會某一道、某幾道菜,但是,要想重新還原、再現黃家菜的精髓,本人表示很不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