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老重慶的老川菜

川菜初創,大約是在清末民初的成都——那種動不動就把川菜歷史扯到秦漢唐宋的說法,在下是嚴重不認可的。

從道光以后,尤其是咸豐同治時期,辣椒開始從貴州流入四川——你沒有看錯,辣椒被端上飯桌,最早是在江浙和貴州,而不是四川——這是近代川菜的標志性事件。但是這個時期的川菜,還處于草創期,有菜無系,而且大量的菜品不是四川原創,而是來自所謂南菜館(即江浙一帶的風味菜館)和滿漢官宦人家自帶的外地大廚。

辛亥革命后,成都的藍光鑒和他的師兄弟們,在魯菜、淮揚菜基礎上,創造了一大批新菜式。這些新菜式,介于川菜和魯菜、淮揚菜之間,應該算是川菜中筵席菜的前身。

川菜正式成系,是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陪都重慶。從成都、下江(江浙)等全國各地來到重慶的大廚們,他們的手藝,五花八門,各有竅門,在重慶這口鍋里,噼里啪啦融到一起,再加上本地的民間特色菜品,作為一個菜系的川菜就此誕生。

◎ 從杜胖子說起

杜胖子,大名杜小恬。生卒年不詳,大約是在抗戰后不久去世的。

杜小恬,可以說是重慶川菜的鼻祖級人物。他一手創辦的適中樓,是重慶川菜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高檔餐館。1895年,重慶開埠不久,商賈云集,重慶的土豪越來越多,高檔的適中樓應運而生,在后祠坡(現渝中區新華路人民公園一帶)開業。后來,重慶擴城,中山一路修好后,適中樓搬到現少年宮后面,新建了一個大花園,適中樓就此改名為適中花園。

適中樓能夠做大,我覺得除了杜大師的手藝外,有個人物很重要。這位人物叫馮什竹,是適中樓的老板之一(適中花園的投資人就是馮什竹),馮的另一個顯赫身份是重慶義字袍哥的總舵把子。重慶“仁、義、禮、智、信”五堂袍哥中,義字袍哥人數最多,影響力也最大。有總舵把子扎起(扎起,重慶方言,即撐腰的意思),加上杜小恬的手藝,生意不可能火不起來。

杜老爺子對于重慶川菜,有四大貢獻。

一是開創了重慶第一家大型高檔菜館適中樓,用現在的話說,叫“填補了空白”。適中樓在重慶川菜的地位,就相當于成都的正興園。那個時候,成都的大型川菜館已經不少了。滿人大廚關正興的高檔館子正興園,早在1861年就開張了,算是成都川菜的第一家標志性餐館(之前有一家長盛園,但是主要還是江浙菜,算南菜館,不能算川菜館。其實,正興園的菜,都不能算完成形態的川菜,只能叫川菜的初創形態)。

正興園的關老板于1910年去世,第二年正興園關閉(一說辛亥革命后,身為滿人的關老板害怕被清算,把餐館主動歇業)。正興園的兩位大廚,戚樂齋、藍光鑒叔侄倆就在1911年,開辦了后來執成都川菜牛耳的榮樂園。而適中樓杜小恬的徒弟們,則把適中樓的名菜,帶到了重慶小洞天、頤之時甚至北京飯店,一直傳承了下來。

后來,杜小恬經營不善,將適中樓轉給一位叫傅永謨的老板,傅將適中樓改名為“永記適中樓”。哪曉得,傅老板同樣經營不善,負債累累,被迫將“永記適中樓”在1937年停業。

沒想到,9年后,又出現一家經理名叫“戴永林”的“永記適中樓”,還惹得傅永謨前往當時的餐飲商會投訴,二者很是扯了一陣皮。

這樣,重慶歷史上就出現了三個“適中樓”:杜老板的原版適中樓、傅老板的“永記適中樓”和后來出現的冒牌“永記適中樓”。

以至于后來有些不明真相的作者寫道,適中樓1947年還在營業。其實,這時已經是這個仿冒的“永記適中樓”了,并非杜胖子的原版適中樓。

二是發明了魚香味。據說,魚香肉絲就是杜胖子發明的。這個發明可不得了,魚香味和家常味、麻辣味一起,作為川菜幾個最有特色的基本味型之一,毫不客氣地說,這就是川菜的幾塊基石。魚香味,也是川菜幾種基本味型中,唯一說得出發明者名字的味型。

三是完成了成都、重慶兩邊川菜的融合。在適中樓,除了杜胖子本人是大廚,他還引進了成都的孔道生、謝海泉等名師,借鑒了成都川菜幾十年的精華,完成了川菜的最后定型。

四是培養了一批名師,讓川菜得以開枝散葉。杜的高徒廖青廷、熊維卿、曾亞光等,后來都成為川菜泰斗級人物。2014年11月底,重慶小洞天搞了一場紀念川菜泰斗曾亞光100周年誕辰的紀念活動,主理小洞天廚政多年的特級廚師曾亞光,就是杜小恬的高徒之一。這天,曾的徒弟、徒弟的徒弟、徒弟的徒弟的徒弟濟濟一堂,各自獻藝。

◎ 從“姑姑筵”說起

川菜餐館玩文化,必須說說黃敬臨和他的“姑姑筵”。這是極少數同時在重慶、成都都有店,并且聲名顯赫的川菜餐館。

“姑姑筵”,成都名菜館,由曾經當過射洪、巫溪和滎經縣長的黃敬臨創辦,后遷往重慶,黃老太爺也于1939年在重慶去世。

黃敬臨,很多文章把他名字都搞錯了,寫成“黃晉臨”,而且說他是晚清進士、御廚,這更不符合實際。真實情況是:黃敬臨是成都華陽人,生于1875年,畢業于四川法政學堂。黃由于研究烹調出了名,還被當時的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校聘為烹調課老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黃卸任巫溪縣長回成都,開了他的第一家店。店設在成都少城公園,店名“晉齡飯店”,諧音敬臨,所以后來有些文章把他名字誤記為“黃晉齡”,其來有因。

關于御廚一說,也是有典故的。1935年,蔣介石第一次到成都,劉文輝讓黃敬臨辦席。席間,按照黃的規矩,每桌的大菜都由他親自端上桌,并介紹這菜的特點。這回,黃端菜上桌時,蔣吃得大快朵頤,表揚道:清宮御廚,也不過如此。于是以訛傳訛,“御廚”之名就此傳開。

黃老太爺當然是有文化的人,他的文化,通過“姑姑筵”的對聯,可以得到充分展現。

在成都的“姑姑筵”,有這樣幾副對聯:

提起菜刀,拿起鍋鏟,自名鍋邊鎮守使
碗有佳肴,壺有美酒,休嫌路隔通惠門

統領伙夫幾十名,攻打甑子場,月月還須說銅板
可憐老漢六四歲,揭開鍋兒蓋,天天都在聞油湯

由鍋邊鎮守使加封煨燉將軍,這個官銜硬比他們闊氣
有廟上太老君保佑飲食菩薩,今年花會該要顯點神通

嘆老夫無命做官,才租這大花園承包酒席
替買主下廚弄菜,好像是巧媳婦侍奉公婆

可憐我六十年讀書,還是當廚子
能做得廿二省味道,也要些功夫

后來,黃敬臨把“姑姑筵”開到重慶后(“姑姑筵”重慶店,在當時的重慶公安局不遠處),在門口又貼了一兩副很好玩的對聯:

流落到貴碼頭,裝一個扭扭捏捏新嫁娘,殺雞為黍
公安局大門口,來幾多漂漂亮亮高貴客,下馬聞香

營業稅印花稅、席桌捐紅鍋捐,這起去那起來,弄不清楚
蒸公雞炒母雞、燉牛肉烤豬肉,肥的精瘦的嫩,都要整齊

瞧瞧人家這文化整的,這才叫文藝范兒,不但功底深厚,還顯出幽默灑脫?,F在那些餐館門口貼的那些對聯、大堂里面貼的那些什么什么賦,真的是差距太大。

◎ 從麻辣說起

我一直納悶,為什么除了川渝,其他很多省份的朋友,能接受辣,卻吃不慣麻?;ń?,幾千年來都是中國傳統菜里面的主要調味品之一,《詩經》《楚辭》里面就多次談到花椒。多種史料記載,民國以前,連江浙等地,花椒都大量被使用,怎么到了近幾十年,除了川渝吃貨們依然趨之若鶩,其余各地反而對花椒敬而遠之了。

辣椒,明朝才進入中國,湯顯祖《牡丹亭》里面就有“辣椒花”字樣,是作為觀賞植物出現的。清初,陳溟子(一說作者名為“陳溟”)的《花鏡》一書提到辣椒入菜(“冬月可代胡椒”)。明末清初被移民帶到西南,貴州人也把它端上餐桌,然后被四川吃貨的筷子發現。

但是,對辣的喜好,也一直是中國人幾千年來不變的追求。宋朝尤為明顯,“辣腳子”“辣菜”“辣菜餅”“芥辣瓜兒”等辣味菜,在汴梁、臨安的餐桌上比比皆是。

宋朝的辣味,主要來自芥菜和姜,所以有芥辣和姜辣之分。

自從辣椒的辣被發現后,在四川、重慶,辣椒被廣泛應用。咸豐時期,出現辣豆瓣,這是川菜轉型的大事件,但是,直到清末民初,清淡還是成渝餐桌的主流,尤其是上檔次的席桌,基本上不見辣椒,只有民間家廚,才麻辣并行。

出版于宣統元年(1909年)的《成都通覽》,里面記載的1328個菜中,只有30多個麻辣菜。

到抗戰時期的重慶,川菜體系已成,但是,從當時留下來的適中樓、白玫瑰、凱歌歸、小洞天、頤之時等名店的代表菜品看,麻辣菜品占不到1/5。

抗戰期間的重慶人,口味也沒有那么刁,川菜以外,各種菜系的館子滿街都是。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當時重慶的中西餐業同業公會會員名單顯示,這一年重慶城區共有餐館260家,其中川菜館只有110家,其余則是江浙菜、北方菜、粵菜、湖北菜、河南菜、魯菜等。

可見,麻辣,從來都不是川菜的主流,老重慶人的筷子,也不是只會伸向辣椒。

川菜雖然不只是辣椒,但是麻辣卻成就了川菜。川菜是唯一一個“善用麻辣”的菜系。請注意“善用”兩個字的詞義,就是說,該用才用,而且要用得好、用得巧,不是亂七八糟一堆花椒、辣椒撒下去,這種做法,實在是敗壞我大川菜之名。

但是,“善用麻辣”,也不能理解成“少用麻辣”。重慶辣子雞,一盤子都是辣椒,應該算是把辣椒之香辣推到極致的代表作,你能說這不是“善用麻辣”嗎?只要用得好吃、用得有創意,就是“善用麻辣”。

前面所說杜小恬杜胖子創造的魚香味型,也是善用麻辣的代表作。以前的大師,都講究麻辣適中,諸味協調,對中庸之道理解得非常到位。

現在重慶的很多江湖菜,濫用麻辣,把重慶人的舌頭搞得六親不認、只認麻辣,這也真是罪過呀。麻辣之外,我們也應該多一些追求,看著那些老重慶的活色生香的老川菜菜譜:菊花燕菜、蝴蝶海參、荷包魚肚、繡球干貝、玻璃魷魚、茄汁魚脯、太白鴨子、金錢雞塔、櫻桃肉、原籠玉簪、桂花蹄筋、魚香酥皮兔糕、雞茸葵菜、玲瓏魚脆、眉毛酥、玫瑰紫薇糕、梅花餃……

口水忍不住流下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井冈山市| 锦州市| 宜君县| 漯河市| 通许县| 修武县| 牙克石市| 柏乡县| 山丹县| 天柱县| 巴南区| 安丘市| 竹山县| 元江| 锦屏县| 江山市| 云林县| 遂昌县| 天气| 珠海市| 牡丹江市| 清水河县| 富民县| 辉南县| 保靖县| 平乡县| 磴口县| 汤阴县| 石屏县| 内丘县| 东乌| 鹿泉市| 乡宁县| 瑞金市| 蓝山县| 仁化县| 正安县| 海原县| 黔东| 两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