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煮重慶(增訂版·上冊)
- 司馬青衫
- 6221字
- 2020-07-09 11:19:37
重慶火鍋的起源
很多外地人一說起重慶,第一反應就是重慶的火鍋。而且重慶城長得就像火鍋,兩江環繞,像極了一鍋火鍋湯。而渝中半島,則像飄在上面的正被燙著的鮮毛肚……還有人說,重慶城更像是一個鴛鴦鍋,長江這邊是紅湯,嘉陵江那邊是清湯。
難怪重慶的火鍋天下聞名,因為重慶城的長相,就和火鍋很搭嘛。
◎ 重慶火鍋的五大猜想
重慶火鍋的起源,幾十年來,很多人都在拼命考證,但都沒有考證出一個讓人信服的源頭來。我梳理了一下各種文章里面,提到的重慶火鍋起源,主要有五個。我把它們稱為,關于重慶火鍋起源的“五大猜想”。
猜想一:江北街頭起源說。這是下海開過館子、又當過成都市副市長的著名川籍作家李劼人的觀點。李劼人在《漫談中國人之衣食住行——一九四七、一九四八》一文中,有過這樣一段話:“而吃水牛之毛肚火鍋,則發源于重慶對岸之江北。最初是一般挑擔零賣販子將水牛內臟買得,洗凈煮一煮,而后將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塊,于擔頭置泥爐一具,爐上置分格的大洋鐵盆一只,盆內翻煎倒滾,煮著一種又辣又麻又咸的鹵汁。于是河邊的橋頭的,一般賣勞力的朋友,和討得幾文而欲肉食的乞丐等,便圍著擔子,受用起來。每人認定一格鹵汁,且燙且吃,吃若干塊,算若干錢,既經濟,而又能增加熱量。已不知有好多年了,全未為小布爾喬亞以上階級的人注意過。直到民國二十一二年,重慶商業場街才有一家小飯店將它高尚化了,從擔頭移到桌上。”
猜想二:“水八塊”起源說。現在重慶街頭,還有火鍋館名字叫“水八塊”,大約就是信奉這一派學說的吧。有人認為,清末民初,重慶碼頭、街邊,流行一種叫“水八塊”的吃法。路邊的食攤上,擺滿裝著各種牛雜碎的小碟子,攤旁有泥巴爐子,爐上設一有格子的大鍋,鍋里是麻辣湯底。食客從碟子里面拈生片燙食,吃后數碟子付款。
猜想三:宰房街起源說。宰房街,緊挨川道拐,在現在的石板坡長江大橋下面。這里是當年重慶牛羊的屠宰地。這種說法認為,重慶火鍋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前后,起源于這個地方。因為這里宰牛之后,牛雜碎沒有人要,于是有人收集這些無人問津的牛雜碎,開起了麻辣火鍋館。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期就在重慶當記者的老作家李華飛,曾經在回憶文章里面認為,當年火鍋就是在宰房街附近的石板坡到菜園壩一帶誕生的。
那時,這一帶很多依托于宰房街上各家殺牛場的小餐館,這些小餐館,從殺牛場批發來不值錢的牛雜,開始只是做清湯的牛雜湯鍋。在辣椒興起后,他們把辣椒放入牛雜湯鍋,逐步誕生了重慶火鍋的雛形。由于物美價廉,靠近嘉陵江的臨江門那邊的窮人們,經常翻過山脊,跑到長江邊上的這一片來打牙祭過癮,就有人發現了這個商機,把麻辣牛雜湯鍋開到了臨江門,然后在較場壩、十八梯這一線,也開始出現麻辣牛雜湯鍋——逐漸就演變出來了重慶火鍋。
猜想四:船工起源說。這種說法很是普遍,好多火鍋老板都這樣告訴我。大意是:重慶是大碼頭,船工多。為了飲食方便,在船頭、江邊,船工們隨便支一口鍋,去撿一些或者買一些屠宰房不要的牛內臟,麻辣湯底一煮,火鍋就此誕生。
猜想五:雜菜起源說。這個起源,由于不大干凈,甚至有點惡心,現在基本上所有火鍋館都不提。為什么呢?因為,雜菜就是以前館子里面的剩菜。每天下來,尤其是大一點的館子,就積累了很多剩菜。館子把這些剩菜攏在一起,批發給商販,商販買回去,用大鍋裝起,在碼頭路邊,賣給過路的窮人。一勺雜菜,一碗“帽兒頭”干飯(“帽兒頭”干飯即在一個飯碗里面,裝上一碗干飯,又用另一個碗裝一碗飯,扣在前面那個碗上面,形如過去的瓜皮帽,所以叫帽兒頭),就是一頓。還有一些窮人家庭,買一些回家,一家人當菜吃,雜菜里面多少有些油水,也算打一頓牙祭。
可是,畢竟是剩菜,味道自然好不了。做雜菜生意的小商販就想了個聰明主意,大量加海椒花椒。大麻大辣之下,啥子怪味都壓住了。買回家的窮人們,吃完雜菜,將就剩下的麻辣湯底繼續燙菜——火鍋就此誕生了。雜菜,這個名字不好聽,人們就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叫“鬧龍宮”。
雜菜這玩意兒,全國都有,北京叫“合菜”,其實也就是剩菜。抗戰時期,彈子石的丐幫老大嫁女,就在彈子石江邊,露天之下大操大辦。這乞丐們來吃的筵席,就全部是“鬧龍宮”。
而且據說,以前餐館賣雜菜的收入,不算老板的,而是算全體伙計的私賬。
由于雜菜檔次很低,所以,重慶人罵人,也常用“雜菜”一詞,基本等同于普通話里面的“下三濫”。
◎ 哪個猜想更正確?
這五種關于火鍋起源的猜想,在重慶上空的火鍋香味里,飛來飛去很多年,誰也不能自圓其說。
眾說紛紜下,搞得重慶火鍋館的老板們,想認祖歸宗,都無從認起。一些等不及的老板,就胡亂找個祖宗,掛在墻上早晚三炷香。膽子大的,干脆自稱我就是第一家,有本事你另外找一個第一家出來呀?
本文不敢說定論,只是試圖盡量靠近真相。
按照基本的邏輯學定理,對同一個對象,如果存在兩個不同的描述,則必有一假。何況五種不同描述?怎么辦?我建議先用“排除法”試試。
我認為,這五種猜想,首先要剔除的,就是最盛行的“船工起源說”。
川江上下到處都是碼頭,船工遍布長江,如果火鍋起源于船工,憑什么說是你重慶獨有的?莫非宜賓、瀘州等地的船工就不吃飯了?他們就都那么笨?不知道要用麻辣湯底燙菜?他們那邊就不殺牛了?就沒有廢棄不用的牛雜了?
所以,如果船工起源說成立,那么重慶火鍋的起源就不是重慶了,而是整個川江。重慶火鍋,也就要悲催地改名叫川江火鍋了——何處川江無船工?何處川江無麻辣?何處船工不吃飯?何處碼頭無牛雜?
再說了,憑什么只有船工才會支一口鍋,用麻辣湯底燙食?乞丐會不會?碼頭挑夫會不會?我覺得農夫也很有可能呀。在田間地頭,支一口鍋,隨地扯把菜,就可以燙得風生水起。是不是也可以來一個“農夫起源說”“挑夫起源說”“乞丐起源說”?
事實上,重慶火鍋之前,全川確實沒有麻辣火鍋的記錄。因此,重慶火鍋的起源,就必須去重慶歷史上找,而不是去川江上找,那才是真的找錯了碼頭。
有人拿一張清末船工吃火鍋的照片說事,認為這是火鍋起源于船工的鐵證。我的天,這照片只能證明他們在吃火鍋呀,只能證明清末就有火鍋這個形態了。誰吃火鍋,這火鍋就是他發明的?這邏輯也太強大了吧。我還每周吃火鍋呢,你怎么不說火鍋是我發明的?
這個起源說,沒有事實證明,也沒有邏輯支撐,肯定就剔除了。
第二個要剔除的,是“水八塊”。
說“水八塊”是火鍋起源的,大都犯了顧名思義的錯誤。在麻辣湯底里面燙著吃的,那就是火鍋!從來都不是什么“水八塊”。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出版的《川菜烹飪事典》一書,有“水八塊”詞條。“水八塊”,是一種涼拌雞。用仔公雞一只,在開水里面稍微煮一下,斷生即可。然后去掉雞頭、雞腳、雞翅,只要雞身,對剖對剖再對剖,砍成八塊,再用斜刀法,連骨帶肉,片成大小均勻的片狀。用大盆子裝,加紅油等調料拌勻。這是一道民間菜,在過去,屬于“田席”范疇。
《川菜烹飪事典》一書,在業界很有權威。這本書成書的時候,很多民國時期的大廚、美食家都還健在,書中很多菜品,都是這些大師傳下來的,不至于信口開河。
以前做雞,仿佛喜歡“八塊”這個詞,還有道名菜,叫“魚香八塊雞”。簡言之,就是把雞切塊,像炸酥肉一樣,裹蛋芡粉,下油鍋炸兩次,炸得香脆,然后淋魚香汁。其實,不一定非是只切八塊,而是用“一只雞切八塊”這個說法,來形容這雞塊不能太小,否則啃起不過癮。
其實,《川菜烹飪事典》里面記錄的“水八塊”,已經是改良之后的品種了。早期的“水八塊”,是一個流動攤販。小販挑一個挑子,挑子的一頭是各種食材,主要是竹簽串著的片狀豬心肺以及部分素菜等食材,另一頭是涼拌的麻辣佐料盆盆。有人要買,小販就停下來,把行頭擺出來,食客現拿食材、現蘸佐料,吃多少算多少錢——這更像冷串串、缽缽雞的前身嘛。這種“水八塊”,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重慶主城區很多地方都有。我有老大哥親口告訴我,他小時候(就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在菜園壩一帶經常吃到這種冷串串,當時分明就叫“水八塊”。
所以,“水八塊”和火鍋,什么關系都沒有,完全是生拉活扯,外加以訛傳訛。
剩下三種起源說:李劼人的“江北起源說”、其他人的“宰房街起源說”,還有不那么高大上的“雜菜起源說”。
這三種起源,“江北起源說”講的是起源地點,“雜菜起源說”講的是菜本身的源起,而“宰房街起源說”則包括了地點和菜品的源起。
起源地點在重慶的哪里,這不重要。誰也拿不出過硬的證據,來證明火鍋呱呱墜地的最初地點。
可能是我大江北。比如已經去世的重慶老作家歐陽平,在回憶文章提到,他10歲(1921年),在位于江北城水溝街的老家附近,有一家名叫“劃得來”的冷酒館,就開始引入火鍋。他當時特別想吃,但是由于那時的火鍋,只是下里巴人的伙食,他這種大戶人家,不太會去館子吃火鍋的。為了滿足他這個小吃貨,家人特地悄悄讓“劃得來”的老板,把火鍋送到家里來讓他大快朵頤。
當然,火鍋也可能出自我大宰房街。李華飛老先生離那個時代不久,又是民國時期重慶的老記者,其信源有相當可靠性。
無論如何,現存的,都是孤證或者聽說。我們需要分析的是,火鍋在重慶誕生的時間、區間和演變的過程。
很多有名的菜品,尤其是火鍋這種特殊的飲食形態,都不太可能是某某天才,一覺睡醒后的突發奇想,大多是經過一個演變過程,然后逐步定型。
◎ 火鍋的演變過程
我由上得出了一些猜想,不一定對,歡迎讀者們批評指正。
清朝中葉,辣椒在四川走上餐桌。但火鍋出現的前提,不只是辣椒、花椒,還得要有油水。舀一勺清水,保證你熬不出火鍋的味道,非要熬的話,估計也不會有人吃。而當年的正規餐館,無論大小,都不可能發明火鍋這種形態——當年,麻辣是非常上不得臺面的,是窮人的美食。
慢慢地,到了清末,一些小餐館才開始出現麻辣菜品。這從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覽》一書中,可以看到例子:那時的成都餐館里,只有不到10%的菜品有麻辣。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餐館拒絕麻辣,民間卻早已流行。
到后來,一邊是雜菜和麻辣的結合,一邊是牛雜和麻辣的結合,這兩個結合,最后合二為一,應該就是火鍋最早的形態。
雜菜、牛雜和辣椒,都源自草根。三者結合后,可以借辣椒壓住雜菜、牛雜的怪味,更主要的是,雜菜、牛雜里面的油水,和辣椒花椒結合,才是火鍋誕生的必要條件——我們要講邏輯,是不是?
既然加了辣椒、花椒的雜菜和牛雜不難吃了,那么,雜菜或者牛雜吃完了,里面的湯湯水水,是不是也不能浪費?再燙點什么東西,不是好吃又節約嗎?——好嘛,就這樣,火鍋一路跌跌撞撞地向我們迎面走來。
最開始做火鍋的老板,很有可能,就是賣雜菜或者賣牛雜湯鍋的那幫人轉行的。
火鍋這種形態的成立,必須要滿足幾個條件:一、底湯要有油水;二、辣椒、花椒廣泛進入民間;三、有便宜的貨源,如牛雜豬雜等;四、有廣大的客戶群體——窮得叮當響的朋友們。
然而,重慶滿足這四個全部條件。
雜菜有油水;清末辣椒就已經盛行,這方面有文字記錄;重慶宰房街就在碼頭不遠處,牛雜碎的進貨渠道很方便;加之重慶又是大碼頭,富人多如牛毛,窮人卻比牛毛還多。
火鍋,就這樣從雜菜和牛雜湯鍋中分離出來,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飲食形態——英雄不問出身,好吃才是王道!草根出身的重慶火鍋,就這樣啟程,走向了它的星辰大海!
初期,火鍋很可能也是游攤,然后部分生意好的游攤固定為坐攤。
早期的火鍋,我相信,不只是重慶有,滿足這四個條件的所有地方,都很可能獨立地或者參照地發展出火鍋這種形態來。只是在我大重慶,這火鍋發展得特別紅火而已。
前面提到的江北城水溝街那家“劃得來”酒館,該酒館位置比較偏,以前主要賣“冷單碗”,就是散酒加一點花生、豆干之類,生意不好。后來,添了火鍋,生意才好起來。
但是,這還不是重慶最早的火鍋。因為,這個時候,朝天門等碼頭的路邊上,已經有很多露天火鍋攤了。而且,這個“劃得來”,也肯定不是首創,而是照貓畫虎,去學的其他館子。
那時的火鍋攤子,長得很草率。一個泥巴爐子,一口鐵鍋,鐵鍋里面,是現在還在用的井字九宮格。鍋旁邊,一個案板,案板上的主菜有:牛油渣、牛心、牛肝、大腸、腿子肉,素菜則是包包白、大蔥和蒜苗,也有老白干和干飯供應。
老板手持一把菜刀,站在案板后面。牛油渣等葷菜,已經切成一大塊一大塊,食客(基本上都是下力人)按塊取食,老板則幫食客把指定的葷菜改刀,切成小塊。大家一人一格,各吃各的——請注意,這時是沒有毛肚的。至于素菜,就按“把”計費,老板抓一把多少錢。
早期的火鍋攤,除了朝天門這些碼頭,城里的,則多集中在較場口的街邊屋檐下,經營方法和碼頭上一樣。較場口,當年是重慶城的貧民窟。重慶富人多在下半城(從陜西街到南紀門一帶)。
較場口最出名的火鍋攤兒,老板外號“李毛錢”。他給食客們計數時,使用以前的小銅錢。小銅錢又叫毛錢,所以得了這個外號。李毛錢很會做生意,每天一早,就去收集當天各個戲院的石印海報,貼在攤子旁邊的墻上,食客們可以邊吃邊聊。這家火鍋攤兒,在抗戰時毀于戰火。
重慶火鍋之所以特別出名,以至于成了麻辣火鍋的代表,這和重慶的位置有關。抗戰前,重慶就是全西南最大的水碼頭、最大的商業城市、最大的工業城市(雖然這工業也很可憐巴巴沒幾家),窮人多,這火鍋攤兒就對應地多了起來,名氣也就逐漸大了。
重慶火鍋揚名全國,真正靠的是抗戰陪都時期。
我能夠查到的幾乎所有知名火鍋館,都是抗戰期間出名的。這些火鍋館是:臨江門的云龍園、夜光杯、述園;米花街(現八一路)的一四一(一四一后來和云龍園合并了);五四路的不醉勿歸;精神堡壘(現解放碑)的漢宮毛肚火鍋……
忍不住說句題外話。現在有些火鍋館,喜歡亂認祖宗。當然,不只是重慶,國內很多地方都有這種惡習:從歷史上找個已經消失的品牌,然后跑出來認祖宗,說自己就是傳人。對不起,請出示證據鏈,否則我不認你這個橫空出世的“品牌”。尤其是自稱“第一家”的,更是荒唐。因為火鍋是一種逐漸形成的飲食形態,第一家是誰,根本不可能考證出來!
書歸正傳。火鍋攤兒出現了,火鍋館還會遠嗎?但,究竟是誰把火鍋從路邊攤搬進小館子的,現在已經無考。
當時的火鍋,和現在完全不同。馬識途老先生曾經回憶他當年在重慶吃火鍋的場景:“就低桌子,坐高凳子,腳踏桌橫子,赤著膊,豪吃豪飲豪言豪叫,才真叫吃重慶火鍋。”——那時的火鍋,在桌子上放一個泥巴小爐,爐上一小鍋,或一人,或數人,圍坐而食。
爐子擺在桌子上,食客必須坐高凳子才行。把火鍋埋進桌子里面的招數,要很久以后才會出現。
抗戰時期,大量馬識途這樣的知名人士,在重慶大量吃火鍋,大量寫火鍋,慢慢地,重慶火鍋的名氣,隨之遠播四海。
最后,我們再猜想一下,火鍋誕生的路徑(以下純系猜想,如有不對,歡迎批評):
清末,隨著辣椒的普及,雜菜、牛雜和辣椒、花椒終于幸福地結合在一起了。
然后,火鍋從雜菜、牛雜湯鍋中分離出來。經過若干年后,大約是1900—1910年之間,人們開始忘記火鍋和雜菜的關系。火鍋便作為一種獨立的飲食形態,逐漸被人們接受。
再然后(1910—1920年),出現了火鍋游攤,即挑著火鍋擔子四處游蕩的前輩們。
部分生意好的火鍋游攤,固定下來,成為火鍋攤子。陸陸續續,更多人加入火鍋攤子的隊伍。不過,火鍋固定攤和游攤,也很可能同時存在,如同擔擔面的游攤和固定攤子長期共存一樣。
1920年前后,火鍋攤子的生意越來越好。大重慶的人口也越來越多。很多高端人口,既喜歡火鍋的重口味,又不愿意放下身段,去路邊和下力人一起在一口鍋里翻來翻去。這時,部分餐館開始陸續把火鍋搬上餐桌,作為兼營。
而專業的火鍋館,出現更晚,估計在1930年前后才出現。
直到抗戰陪都時期,重慶火鍋終于最后定型,聞名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