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裝商品企劃實務(第2版)
- 馬大力
- 14913字
- 2020-07-24 18:33:55
第三節 服裝產品設計開發
服裝產品設計開發是對服裝產品設計策劃的具體實現,即在產品策劃后的產品定位、主題規劃、產品策略確定后,根據當下環境分析和流行趨勢預測,確定出下一季產品的具體款式、色彩與面料,以及設計、生產的指標和進度的規定等內容。如圖2-11所示為服裝產品設計開發工作的流程圖,圖中顯示所有的工作是一個互動的過程。

圖2-11 服裝產品設計開發流程
一、環境分析和流行趨勢預測
在產品定位即確定好目標市場后,要想開發出符合目標消費者的產品,環境分析和流行預測在整個產品開發環節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可以驗證目前市場定位的合理性,也為后面產品開發的實施提供數據和設計元素。環境分析中要求收集和整理與品牌運作環境相關的情報信息,根據環境分析得到的結論,可以確認和調整所設定的目標市場,并有助于指定正確的產品開發策略。在服裝產品的開發中,把握時尚消費市場是流行預測的起點,流行預測對某一時期產品款型風格的具體設定將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流行趨勢的預測,也有助于使服裝總體設計和商品構成企劃符合當前的時尚特征。在整個產品開發的環節中,“環境分析與流行預測”可與“目標市場的設定”交錯進行,相互參照,如圖2-12所示。

圖2-12 環境分析與流行預測的工作流程
環境分析與流行預測的核心是獲取和分析整理信息。美國著名學者馬里斯·哈伯曾說:“要管理好一個企業,必須管理它的未來,而管理未來就是管理信息。”同樣,信息在服裝企業的商品企劃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市場營銷決策提供了依據。建立完善而及時的信息管理系統,隨著環境的各種變化調整企業內部的運營,這是企業建立高效的市場機制的基礎,也是企業與對手進行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全球500強企業之一日本住友商社總結的成功經驗是“沒有別的,我們只是快人一步地順應環境變化”。
服裝企業的經營決策活動常常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是關于企業生存和持續發展的決策,二是關于具體的商品企劃決策。這就要求除了收集與服裝設計、生產等有關的專業信息外,還必須收集與長期經營相關的各類信息,如社會、經濟、文化、經營狀況等。在一定意義上,這種環境分析活動也是一種高精度的市場分析和預測活動。
環境分析活動的工作流程可簡單表示為:分析信息資料→形成某種預測→提出新的設想或提案。由于服裝信息包括定量的和定性的兩大類,因此往往需要從定量和定性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但是,基于商品企劃的預測要求,最終要求落實到量化數據上。為了確保最后結論的可靠和準確,可以通過擴大信息的量來提高預測結果的精度。
服裝產品開發環節的環境分析包括三個方面:
(1)宏觀環境。宏觀環境是影響服裝市場和服裝貿易的大環境,包括:社會環境、文化動向、生活方式等。
分析社會環境在于把握消費者的社會、經濟環境。服裝企業只有置身于社會的大環境中才能找到市場營銷和商品企劃決策的立足點,因此,必須努力收集國內外的社會狀況、經濟態勢及市場特性等方面的信息。如政府相關的法規政策、物價的漲跌等,可通過書籍、報刊及網絡獲得這類信息。
分析文化動向在于了解影響人們消費觀念的因素。從“服飾文化”這一詞匯就可以看出,服裝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組成。了解各種文化信息,有助于服裝企業明確自身的定位。文化動向方面的信息來自音樂、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等方面。
分析生活方式在于了解消費者的生活形態以及在消費上的體現。服裝是人們生活活動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內容,所以消費者的生活方式的改變必定會對服裝產品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近年來流行的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信息技術對人們生活方式的影響等,會通過一定的形式影響著消費者對服裝的需求。關于生活方式變化的信息的獲得方式比較靈活,需要用敏銳的眼光去關注各個行業,包括政府法規政策、技術革新、文化潮流等中所體現出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
(2)行業環境。行業環境是影響商品企劃和銷售的企業外部市場環境,包括:流行信息、服裝業內的信息、消費者調查等,涉及的信息量最大、最復雜,也最為重要。
服裝流行因素的信息主要來源于時裝發布會、流行色發布會、服裝服飾展示會、時尚雜志等,包括國外和國內兩方面。其中,國內信息是指國內生產商、品牌公司發布的專業預測信息以及行業協會所發布的預測資料(如流行色發布)等。此外,還包括在全國各大城市服飾文化節上發布的較為穩定的預測信息。國外信息可以從國外一些專門的信息機構以及國外時裝中心城市的展示會和時裝發布會中獲取,尤其是每年春夏、秋冬在巴黎、米蘭、倫敦、紐約舉行的發布會。
獲取時尚信息中有關色彩信息的渠道已經相對穩定,國際上有國際流行色協會,國內也有國內的流行色協會。
服裝生產商、零售商狀況的分析:這類信息可以由企業自身開展調查獲得,但更多是來自國際、國內行業協會等機構的統計數據和調查報告,以及一些專業期刊的信息。
競爭企業的品牌經營狀況分析:在分析了解競爭企業的經營狀況的同時,衡量自身的經驗風險,并尋找可承受風險前提下的最佳市場機會。在日趨成熟化的市場中,許多企業都以競爭企業的品牌經營狀況的分析作為開展商品企劃的參照體系,競爭企業的品牌經營狀況方面的信息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對于目標消費者特征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文化特征與社會特征:文化階層、社會階層、所屬群體、家族地位等。
個人特征:年齡、性別、職業、收入、學歷、居住地、個性、信仰等。
生活方式:生活場景、嗜好、穿著偏好(品類、款式、色彩、材料等)。
購買意識:決定購買的要因(品牌的名稱、生產商、店鋪的服務于環境、時尚性、款式、色彩、材質、性能、品質等)。
價格認可:與消費者的收入、消費習慣等相關。
購買行為:購買時的時期、場所、方法、動機等。
穿著場合:家居、休閑娛樂、工作場合、特殊場合等。
購買時的隨行者:獨自、朋友(男或女)、家人、同事等。
在上述消費者特征中,核心是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只有準確把握,才能真正理解消費者需求的本質。
(3)企業環境。企業環境是影響本品牌企劃和銷售的企業內部各項實績,包括:MD實績、營業實績、顧客動向等。具體有以下要點:
分析企業以往的商品企劃實績,從中國吸取經驗和教訓,為當前的產品開發工作提供參考資料。
分析企業的生產實績,以便賦予產品開發可操作性。
分析店鋪營銷實績,有助于準確把握款式、色彩、材料、價格等方面的消費動向。
分析賣場或店鋪的顧客特征,以便進一步明確目標市場,或者調整所設定的目標市場范圍。來自賣場或店鋪的信息有一個共同特征的特點,即以數值形式出現,能夠直觀地顯示企業產品的動態發展過程。
環境分析不是一個單向的流程。在一個系統、完善的信息體系中,包含了多次交叉、融合和反饋的過程。信息分析是商品企劃中產品開發的前提工作,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貫穿在整個服裝商品企劃過程中,對企劃決策其參考作用,同時又不斷循環反饋以修正已有的企劃決策。
(1)流行預測的意義。首先,流行預測為服裝企業提供方向性指導。企業根據自身需要,通過各種渠道獲取有用的流行趨勢預測信息,以決定新產品開發方案,進而設計生產出符合市場需要的服裝產品,最終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其次,可以通過闡釋和表現流行預測,利用其獲益。從某種意義上講,有關機構發布流行預測是為了制造一種流行傾向,具有很強的商業目的。企業遵循流行趨勢進行產品開發并傳播流行風格,可以利用消費者對新趨勢的注意,以及追隨的欲望,促進對于品牌形象的樹立和宣傳。
預測流行要解答兩個主要問題,其一是:在不久的將來(如未來一年左右)會發生什么變化?其二是:在目前所發生的事件中,有哪些足以對未來造成深遠影響?預測的目的就在于把握流行趨勢,做出判斷,并應用于產品的開發中。
(2)流行預測的方法。服裝流行預測作為預測學的一個細小的分支,同樣受到其方法論的影響。從預測方法的性質來看,流行預測可以由定性預測和定量預測組成。
定性預測可以理解為人們通常所說的“專家法”,是一種基于經驗和不完全研究基礎上的感性預測方法。在預測學上定性預測實際上不僅僅只有專家法還有特而菲法。歐洲的流行趨勢行業之所以如此的神秘,原因就在于這些潮流動向都是特定的專家們根據自己多年對服裝產業的理解和敏感度主觀臆斷得出的。這一現象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主流預測方向往往集中于業界幾大流行預測機構手中,其他機構既不了解其內部運作的方式,更無從挑戰他們的權威性。在服裝界,更有“制造流行”一說,不少人認為某些流行預測機構為了達到自身的目的,對流行趨勢作“方向性引導”。盡管定性流行預測的準確性常常受到質疑,專家法仍然是預測流程中采用最多的方法。當然,作為預測信息的應用者和接收者來說,也應當客觀理性地看待預測結果,不必完全采信。
定量預測的方法是近年來才逐步興起的。這一方法以縝密的調研和數據統計作為基礎,強調邏輯上的規律性和數理性。美國和日本是流行信息定量預測的先鋒,非常重視流行趨勢開發前市場調研和消費者調研的工作,并從采集到的翔實數據中分析服飾信息的變化趨勢。這種形式的預測方法往往花費的時間長,對數字信息的運算能力有著一定的要求,同時也不能保證預測的準確性。考慮到服裝從業者的專業狀況,對于短周期的流行市場來說,這種方法并不是非常合適的,通常是作為長期的學術研究對其進行探索,以發現其中的規律性。
一般來說,流行預測首先是從一系列的產業環境和各領域發展趨勢的調研開始的。通過對流行背景的資料收集,預測機構可以找到這些資料與服裝發展之間的微妙關系,并為制訂服裝流行的主題提供背景支持。
對于企業來說,在把握流行主題的情況下,需要進一步對支撐主題的服裝風格、面料、設計要點、搭配方式等元素進行更為細致的分析和研究,才能使流行趨勢及其主題真正運用于產品的設計開發。
服裝流行預測的內容主要指服裝設計要素。通常以主題形式出現,每個主題下包括服裝廓型、結構造型、材料、色彩、細節與工藝及整體風格幾個方面,或者是針對一個內容或幾個內容進行預測。
(1)服裝廓型。服裝廓型最敏感地反映著流行的特征,它是時代服裝風貌的體現。輪廓線的變化十分明朗地反映或傳遞著流行信息和流行趨勢的動向。
(2)服裝結構。結構的細微處理,可以體現出流行的特征,因此,結構也有流行和非流行之分。時代文化的特征會反映在服裝結構上,合體程度的掌控、分割線條的形狀處理、開身變化、袖肩造型等都配合著服裝流行的演變,跟隨社會時尚而變化。
(3)材質特點。材料是服裝的載體,是先于服裝反映流行信息的。服裝材料流行主要是面料色彩、肌理、紋樣、面料圖案的流行。尤其是服裝發展到今天,依靠廓型、款式等方面的變化推陳出新的空間已極為有限,因此服裝的創意更多體現在材料的發掘上。
(4)色彩構成。色彩在時裝中的主導地位貫穿于市場始終,設計師著重于色彩的強度與意境的表達。雖然某個色系每季都出現,但每一季色彩的傾向性是不同的。或灰暗,或明亮,或渾濁,或清澈,或透明,或厚重,等等,要能把握住整體色彩感覺。
(5)細節與工藝。在每一個流行季節里,服裝都有不同的細節,如領子的大小、尖圓,腰線上下、口袋的明暗等。細節能反映出流行的特點,也是商業促銷的賣點。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整體風格感覺,以上所有要素綜合所體現出的風格是流行的大方向,這是服裝設計師必須把握的,同時表達也是從這幾方面入手。
二、色彩、款式、面輔料設計
基于環境分析和流行預測,就可以對開發的服裝產品進行具體的色彩、款式及面輔料的定稿,至此,產品開發開始脫離概念創意階段,而進入對設計元素進行思考與創意的實質性階段。
(1)色彩計劃。組成主題的一組物像,為了共同塑造一個內容,同一個指向,其色彩一定會呈現出某種關聯,這種關聯使得主題內容具有了一定的色彩基調,從這樣的一種基調中,抽取一組或幾組相關聯的色彩,成為一個或幾個色系,就形成了下一季要推出的服裝產品的色彩方案。這個過程一般由設計師主管來把控。這樣的一個或幾個色系的出臺就是色彩方案最終的表現形式,它指導設計師的設計將圍繞著同一個色彩主題來進行。
色彩計劃的推出規定了產品大致的色彩風格、色彩基調,同時也規定著產品之間色彩組合搭配的方式。比如,產品系列的基本色調應該偏冷還是偏暖,冷暖的程度如何,灰度又如何,大致應用什么樣的色相來表達這種冷或者暖的程度;整個系列的貨品色彩搭配是和諧的還是跳躍的,是激烈的還是溫和的,是極端的對比還是多重色相的組合,等等,這些,都可以從色彩方案中得到答案,以控制設計師在具體設計中對色彩的運用。如圖2-13所示,以“中國色彩”為主題的2017/2018秋冬色彩計劃,受到貿易路線啟發,形成文化的交融,融合了手工。新穎紅色、宮廷紅色和漆紅色等色澤展現浪漫、懷舊的風格,讓人聯想起秋季變色的楓樹葉,這些色彩還追溯中國的文化淵源,尤其適合女士高端和成熟的市場。

圖2-13 以“中國色彩”為主題的色彩設計方案
(2)色彩選用。從色彩計劃中,先選取要設計的款式所需的主打色彩,再由此延伸開來選取色系中的相關色彩進行配色,以確定色彩的運用方案。其中,主打色彩決定了產品或產品組合的基調乃至風格。它可以是一種色彩,但更多時候是一組同相卻不同灰度或明度的色彩;與主打色相配的輔助色彩,由于其與主打色的相近程度也同樣影響著產品的整體風格。他們與主打色彩越是相近,產品風格將越趨于溫和內斂;越是不相近,如對比色相配,其產品風格將趨于激烈張揚的個性化特點。
當然,在構思階段選擇色彩時,一定是以色彩計劃為基準進行的,也就是說產品風格以及配色原則是早已經確定了的,這一階段的色彩選用,不過是在計劃色系中選擇,只做一些適當的灰度或明度的調整,把握一定的量的比例而已,而這種灰度和色量的把握,又往往和材料的選擇相關聯。
(3)色彩表達。色彩計劃和色彩選用主要體現在對色系的選擇和色彩之間搭配方式的運用上,根據它們的不同,我們把色彩表達的方法分為以下五種來分別進行探討。
①單色系運用:有些系列產品的設計雖款式變化多樣,但色彩卻有意追求單調不變的整體感,無論單品還是組合產品,其所有品類的色彩只有一種,只在灰度和明度上稍有變化,或通過變化面料的質感來變化色彩的光澤感,由于整個產品色彩單一,常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這種色彩設計的方法就屬于單色系運用的方法。
單色系運用一般適用于灰度較高且比較經典的色彩,比如灰色、駝色、棕色等,常被用于創造某種內斂、含蓄的穿著風格,由于這類色調帶有十足的都市味道,因此,對于職業裝、職業休閑裝的設計很有啟迪。
如果將單色系運用的手法延伸開來,我們還可以創造出以一種色彩為主打,另外一種或幾種色彩作點綴的設計方法。它和單色系的用色方法相似,色彩的整體風格統一、醒目、沖擊力強,容易成就產品的特色,所不同的是別色的點綴將使服裝的色彩感更加活潑、生動和富有朝氣,因此用這種手法設計的服裝所對應的一般都是年輕群體。
②調和配比法:單色系的設計手法畢竟只是少數產品應用的方法,更多產品的設計是運用多種色彩搭配完成的。鄰近的色彩之間進行搭配,色彩變化柔和緩慢,整體效果調和溫柔,這樣的配比方法就是調和配比法。
調和配比法的原則是相搭配的色彩必須鄰近,一般避免過分跳躍的色彩出現,如果實在需要一點來提起精神和活力,也只能小面積運用。因此搭配的色彩鄰近的程度和量的多少,決定了服裝的調和程度,鄰近色用得越多,或幾種色彩越接近,服裝的整體風格就越柔和、雅致,但是,過于接近的色彩相搭配,也會使主體效果陷入僵硬死板的結局,因此在調和中追求變化便是設計的關鍵所在。
一般可以通過變化色彩的灰度和明度來創造調和配比的層次感,以豐富感官,也可以通過改變面料的質感和視覺肌理感,來豐富色彩的變化,讓人感覺到在柔和的色調配比中,暗含著無窮無盡的微妙變化,產品的內涵因此產生。
與單色系運用手法不同的是,單色系運用手法中應用的色彩一般灰度較高,在日常產品的設計中,很少會應用到明度很高的單色作為服裝的整體用色的情況。而調和配比法中應用的色彩就可以是明度較高的鄰近色之間的搭配。
③對比法:與調和配比法相反,色彩搭配主要是在比色之間進行搭配,色彩對比鮮明,變化強烈,產生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這種色彩應用方式多見于年輕品牌的設計中。由于其視覺沖擊力強,常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但真正敢于穿著的卻不一定是大眾人群,他們往往是都市中較前衛、大膽,走在時尚前列的年輕群體,他們喜歡穿著刺激到極點的服飾來引起人們對自己的注意。
黑白搭配是對比色配色方法中最常用的手法,它用彩色消釋到無和聚集到無這兩種極致的無彩色來表達對比的極致,是為了產生最強烈的刺激感,這種刺激將人的干練、灑脫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是女裝的經典搭配。
④多色組合法:用多種色彩相組合進行搭配也是常用的配色手法之一,它不像對比色的刺激那么強烈,卻也會因其用色的豐富而產生極強的視覺感。
多色組合中的多種色彩可以是鮮艷的、純度較高的色彩,也可以是有一定灰度的色彩,前者的組合青春、靚麗,在夏裝、沙灘裝或兒童裝等類的設計中多見,也是少數民族服飾常用的配色方式,單純、樸實、直白。后者的組合雖同樣色彩豐富,但一定灰度的融入加重了設計的含蓄程度,更適于表現具有一定內涵和悠久歷史的民族文化內容。
多色組合的方法可以在單品之間或服裝與配飾之間進行,也可以在一件服裝上進行圖案、拼接、拼貼的裝飾,還可以用于面料本身的花色設計,配色的手法可以是色塊之間的堆積羅列,也可以逐漸過渡、暈染,使色彩的組合既豐富多樣,又銜接自然,有時也可以用層層浸染的方法,多種色彩就像是隨意潑灑重疊在一起的,產生濃重、豐富,又含混不清的視覺效果。
⑤無彩色的處理:與多色組合追求豐富的色彩感相反,有些設計可以特意摒棄彩色的誘惑,而追求無彩的低調和內斂,比如日韓服裝中黑色和灰色調的運用就幾乎成了日韓風格的一種代表形式。
無彩色的運用是對色彩感的反對,就像水墨畫之于印象派繪畫一樣,它在這個五彩的世界獨辟蹊徑,脫穎而出,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相對于色彩的直接表達,它的語言是隱諱的,深沉的,由于它不張揚的外表,才讓人感覺到內心的深不可測,因此,無彩色的應用總給人深沉內涵的感覺,這也是東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單純、低調,不事外在的張揚,只重內力的凝練,讓內心的修養積淀達到對世俗趣味的超脫,直至禪的境界。
這種無彩色的運用可以是黑色、白色的單純應用,在東方,這兩種色彩都是超凡脫俗的代表;也可以多重灰色混合使用,它用來表達高級、高檔、高品位的生活狀態,以接近超脫的黑來表現生活層次的超脫,職業化、知識女性、高級白領都與灰色有關;黑白相配也是無彩色運用的典型手法,相對于前幾種,它更加職業化、社會化,因為它雖身無色彩,但由于配比的極度對比,扭轉了低調深沉的氣氛,而變得醒目、夸張起來,黑白配的形式多種多樣,除了上下、左右、前后、局部與整體、服裝與配飾的搭配之外,還有條格紋、花紋、圖案等多種形式。
款式設計是對產品設計整體造型的一個概括構想,并不是具體的產品造型的出臺,因此,它往往只規定了一些產品線的具體服裝產品開發品類的款式。比如,冬季產品的造型大致應以長款的外套為主,還是短款之間的搭配,應該在哪些造型部位突出特色,需要開發研制什么樣的新的裁剪或造型技巧,等等,以便設計師們進一步深入。其次,設計主管還要對要推出的新品的搭配組合提出方案,規定出新品上市組合的方式、方法、服裝與配飾的搭配方式等。
(1)款式計劃。構思服裝款式主要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對整體廓型即外形的考慮,二是對內部結構的考慮。
①整體廓型的構思:整體廓型的構思是設計師構思的起筆,它決定了服裝的整體風格,也是傳達給消費者的記號性標識,人們對一個品牌的認識和記憶往往來自于對它的整體廓型的印象,可見廓型在設計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傳統的廓型被描述為英文大寫字母的形狀,例如,O型、H型、A型、X型、Y型等,這是建立在西方服裝設計手法基礎之上的外形分類,其特點是以人體腰部為軸線進行各種變換,適合于造型簡潔、明朗的20世紀現代服裝的設計潮流。今天,服裝的外形設計已遠遠不止于這些形式,它們不再以腰線的變化為造型的起點,也不再嚴格按照人體的造型規律來塑造外形,而是更加注重單品之間、多款之間的搭配組合,并一反過去的西方造型傳統,出現了有意模糊輪廓的外形造型手法。這顯然受到了東方傳統造型手法的影響,這種將東方服裝的外形形象與西方立體裁剪相結合的設計手法成為當代設計的一大潮流。因此,當代設計對整體廓型的構思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英文字母的形狀,而拓展出各種各樣的新形象。
②內部結構的設計:整體廓型是對服裝外形的一個大致勾勒,如何實現這個外形輪廓,運用什么樣的結構和局部處理能夠成就這一外形形象,則是對服裝內部結構的具體落實。它包括需要加減些什么樣的局部造型,如何安排分割線的位置、形狀、走勢,如何處理上下裝之間、內衣外衣之間、服裝與配飾之間搭配的比例關系,更包括領子、袖子、袖口、衣斗、前襟、底擺等許多部位的造型處理的考慮。這些處理都與結構的設計相關,但由于是構思階段,只需要對它們進行比例、搭配、形狀、量感等視覺上的考慮即可,無需做出詳細的結構及尺寸大小的考慮。
③造型的拓展:系列服裝設計是通過對外部造型的拓展和內部造型的豐富變化而得到的。一般來說,一個系列服裝的推出,其款式造型的變化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根據其外形的量的變化之間的比例,組成多個款式,是對外形的拓展。如果外形變化不大,只考慮其局部造型或內部結構之間的變化之間的配比,則是內部造型的拓展。大多數情況下,這兩種形式的拓展是同時進行的,這種拓展變化可以衍生出無窮無盡的款式,它們之間既相互關聯又相互區別,共同塑造著多款多樣卻又有著同一個定位、同一種主題的產品形式。在這種造型形式的演變中,如果同時結合材質、色彩的變化,設計的豐富性和成熟感就更近了一步。
如圖2-14所示是學生進行造型拓展練習的一個例子。我們看到,在一款造型設計的基礎上,可以拓展出多款具有相似造型特征的設計,這個拓展設計雖還不夠完善和成熟,但已經能看出設計者對局部造型及其結構的多重變化,且變化的手法運用適當,變化的形式靈活多樣,如果再在細節的工藝完成和結構設計上做進一步的深入挖掘,一系列成熟的作品就基本實現。
(2)款式表達。最方便快捷又直觀易懂的設計表達方式莫過于圖形的繪制。服裝設計圖的繪制分為快捷但粗略的草圖、清晰明了的效果圖、細化深入的款式設計圖三種方式,如果在圖形表達的同時,再配以文字說明,便更能清晰準確地表達設計者的意圖和構思了。

圖2-14 款式造型拓展練習
草圖可以幫助記錄有關的設計信息和靈感元素,同時也能把設計師初步的設計構想迅速記錄下來,這些構想有時是服裝的整體外輪廓,有時是局部造型和結構、分割等,有時也可能就是對材料表面質感的一個構想。起初的草圖可能多而凌亂,隨著大量的構思成型為草圖,思路也會漸漸清晰起來,將各種構想的設計元素綜合起來,進一步完善、調整設計草圖的外形、輪廓、比例以及細部的分割、造型,并賦予每一個部位合適的質感和色澤,一個完整的構思就基本成型。
因此,鉛筆或鋼筆速寫的草圖常用來表現服裝的結構和造型和部分質感,要想在構思中表現色彩及其搭配就需要上色了,一般初期的構思用馬克筆、彩鉛筆等方便快捷的工具,在構思基本成型時可以結合淡水彩的使用。
服裝效果圖既可以通過適宜的模特表現穿著的效果,例如,風格、特色、品味、適合的年齡層次、性別、性格等,又可以清晰地表現產品的外形、結構、配色、材料、細節處理、組合搭配的方式等內容。無論設計總監、設計的采用者、制板師、樣衣師、生產者,還是消費者,都會通過效果圖對產品設計一目了然。
繪制效果圖的手法多種多樣,一般可歸納為以下三類:
①手工繪制:手工繪制就是運用各種繪畫工具進行手繪的方式,如果按使用工具的不同來劃分,它有鋼筆淡彩畫法、油畫重彩畫法、平涂添色畫法、彩色水筆畫法、透明水色畫法、彩色鉛筆畫法、油彩粉筆畫法、馬克筆畫法、油畫棒畫法、水粉畫法等方式,如果按照繪制的技法來分,又有噴繪法、剪貼法、對印法、水印法、鹽溶法、滴色法、紙拓法、管吹法等方式。
手繪效果圖的繪制須達到對設計效果的最佳表達。與設計草圖相比,每一款設計的造型需要清晰明確,結構清楚,細部結構或裝飾盡量清晰準確,色彩及其搭配關系明確,一般來講材質感也需要突出表現出來,并須選擇合適的模特及其動態姿勢,以表現設計所要突出的特點,以最大限度地模擬產品被穿著之后的未來效果。如圖2-15所示是兩種不同手法繪制的效果圖的范例,雖然采用的材料和技法各不相同,但都較好地實現了設計效果的表達。

圖2-15 鋼筆淡彩手繪效果圖
②電腦繪制:相對于手繪效果圖來說,電腦繪制效果圖更加真實可感,尤其是面料的質感表現快捷又直觀,模特的形象和穿著效果也更接近真實。
目前,可以用于繪制服裝效果圖的計算機軟件有兩類,一類是通用的繪圖軟件,例如,PHOTOSHOP、PAINTER、FREEHAND、ILLUSTRATER、3DMAX、AUTOCAD等,還有一類是服裝繪圖軟件,這些軟件一般都攜帶了款式圖、結構圖的繪制以及放碼等功能,使設計從效果圖到成為多種規格的裁片一條龍完成,可直接用于生產,這就是服裝CAD系統。例如,美國PGM服裝CAD系統、美國力克服裝CAD系統等。在這些系統中,往往都設置有現成的人體模特庫、人體規格庫、服裝材料庫等。高級的軟件系統中,人體模特可以進行360度轉動,以更好地表現服裝的各個角度和部位的設計效果和設計細節。
③手繪和電腦繪制相結合:在實際操作中,用純粹的CAD系統繪制效果圖,產生的效果是有一定局限的。模特的動態、面料的選擇以及配色等都要受到軟件庫的限制,不能使設計師充分發揮想象力,因而其應用的普及率并不高。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采用的是手繪與電腦繪制相結合的方法,先用手繪的方法在紙上繪制模特的動態及服裝的雛形,輸入到電腦中,再應用繪圖軟件如PHOTOSHOP、PAINTER、ILLUSTRATER等對圖片進行處理,處理的方式因圖片的風格而異,可以進行填色處理、局部造型的修飾處理,也可以進行材質的質感和立體感處理,還可以進行特殊效果的處理,這種將手繪與電腦結合運用的手法即實現了設計表現的靈活性,又能達到真實、快捷的效果,因而成為現代服裝設計中常用的手法。如圖2-16所示的效果就是手繪與電腦結合完成的。
④款式圖:服裝效果圖中雖也有了局部結構和造型的表現,但它主要還是側重對整體效果風貌的體現,如果真正用于指導樣衣制作,還應該配有款式圖。

圖2-16 手繪與電腦相結合的效果圖

圖2-17 服裝款式圖
款式圖并不側重表現人體及其動態的穿著風格,不側重渲染著裝的氣氛,而只側重對服裝本身的造型、比例、合體程度、結構細節、工藝以及局部的細節處理等內容,如圖2-17所示。款式圖一般不再描繪模特,而著力表現每一款服裝正、背兩面的平面效果,對于側身部位有特殊設計的,要加上側面圖,對某些局部位置有特殊設計的,還要有細節放大圖,比如,斗、底擺、袖口、領口、前門、腰頭等部位,因為包含著許多設計的細節而常常被放大后單獨表現。對于局部位置有特殊工藝的設計,如釘繡、打節、穿繩、抽褶、花邊、壓褶等工藝的處理,則更需要細節放大圖的詳細表達。
總之,款式圖表達得越清楚,對下一步的打板和制作越有利,也就能夠最佳地實現設計的意圖。
事實上,色彩的傳達永遠都是和一定的材料質感相結合進行的,設計主管在推出色彩方案的同時,對產品材料的應用計劃也隨之形成。
服裝產品面料和輔料是構成服裝成品的主要材料。面料計劃主要規定了產品面料的質地、質感、花色等內容的大致范圍。質地包括面料的種類、厚薄程度、編織的細密程度、透明度等;質感則包括了面料的表面肌理感、紗的粗細、柔軟滑爽程度、垂感、觸感等;花色指的是面料的色彩、圖案及圖案的大小配色等。
面料設計是服裝設計中最能體現產品特點,且不易被效仿追蹤的內容,如果推出自己產品獨特的面料方案,不失為贏得市場、實現競爭優勢的好方法。科技手段的融入就為這種優勢的建立提供了可能。許多企業在其面料計劃中,加入自己獨特的技術,使面料計劃不僅限于表面效果,同時具有了技術含量。如圖2-18所示,在“中國色彩”主題下東方提花面料設計,融入了文化,融合了手工和科技,創造了十分獨特的效果。

圖2-18 以“中國色彩”為主題的面料計劃方案
輔料是構成服裝產品的輔助材料。原則上輔料計劃應以面料計劃為依據,但輔料運用的靈活、多樣,有時可以超越面料的應用效果,而成為設計的主要手段。輔料既包括局部設計的配料、里料、襯布、網布等紡織材料,又包括腰帶、胸花、鏈飾等非紡織材料的內容。由于它的種類豐富多樣,涉及繩線、無紡布、金屬、玻璃、塑料等許多不同材料,質感效果奇特,塑性變形的手法多樣,可以達到紡織面料所無法達到的特殊效果,還可以改變面料本身的特性和視覺效果,創造獨特的材質效果。因此,輔料計劃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
在產品面輔料計劃中,必須慎重考慮的是材料的價格問題。因為價格限制了產品定位,而設計計劃的出臺必須符合定位的要求,所以在面輔料計劃中既要考慮材料的效果,又要兼顧其價格是十分必要的。
色彩、款式、面、輔料定稿完成之后,要對設計圖紙進行以下文字說明,以補充圖紙繪制未能表達清楚的內容,更加清晰細致地把設計思路傳達給使用者。它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1)設計構思說明。要將對主題的理解簡單做一描述,再把對靈感源的捕捉與聯想陳述出來,有利于讀者對設計意圖的深入理解。然后,應該盡可能細致地說明對造型、色彩、結構、工藝等設計元素的運用手法及意圖,表明是如何用這些設計語言來表達主題的。
對設計構思的說明,是對設計的闡釋和深化,它首先能夠輔助效果圖,有助于說服設計主管采用設計方案;其次就是指導版師和樣衣師進行制作與生產,有的時候它甚至也可以作為設計推廣的文字工具來推銷你的設計。因此,設計構思的說明是設計說明中最重要的部分。
(2)規格尺寸說明。每一款服裝在設計中對整體造型局部結構把握的好壞,不僅僅體現在對風格的表現,對比例關系的斟酌等方面,更體現在對服裝每一個部位的規格尺寸的準確界定上,因此,一個完整的設計說明,必須附帶有規格尺寸的具體說明。例如,對一般褲形的褲子來說,腰圍、臀圍、褲長和褲口尺寸是決定褲形風格的關鍵部位尺寸,而特殊褲形的處理則還需要被處理的部位的詳細尺寸,這些都是實現設計構思必不可少的步驟。
(3)工藝說明。設計的最終呈現除了與設計思想、款式結構、規格尺寸有直接的關系之外,工藝手段的實施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包括工藝流程的設計和特殊工藝處理兩個內容。同樣一款服裝,如果其縫制的工藝流程不同,其設計效果有時會大相徑庭,尤其對某些特殊結構的設計來說,其制作工序的特殊性直接決定了最終的效果,如果不加以說明,工藝師或樣衣師就會曲解設計意圖,達不到設計效果。還有一些設計,則需要特殊工藝的處理才能完成,如對某些有刺繡工藝的設計,繡花的部位、圖案、縫紉的工藝、針法,甚至應使用的專用設備等,都需要作特殊說明。
目前,特殊工藝的運用是服裝設計中常用的創意手段,許多產品甚至以特殊工藝的運用為特色進行產品開發,在這種情況下,工藝設計說明就顯得越來越重要。
(4)材料說明。材料說明也是設計說明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效果圖的呈現只能傳達給使用者一個大致的穿著效果,這樣的效果如何實現,除了結構和工藝的處理之外,面料的選擇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詳細地標明各種材料的具體名稱、材質、花色、紗支、克重、數量等,對表達設計意圖也是至關重要的。
服裝材料包括面料、里料、輔料、配料等多項內容,輔料涉及的材質種類繁多,應用的部位也各不相同,需要一一標明;配料主要是與面料搭配使用,搭配的部位也需要特別標注。
三、投產前的準備
產品設計開發的制訂不僅規定著設計創意的創作計劃,同時也規定著對創意方案的采用及實施計劃。它包括對設計指標的控制,設計進度的把握,設計產品的上市計劃、試銷計劃、調整計劃以及投產計劃等。
每一季新產品的開發需要給設計部門下達一定的任務量,包括在什么時間、用多長時間完成多少數量的設計作品。這些作品有時是用于產品發布的,有時則是用于上市貨品的。對于上市貨品來說,首先應確定上市的時間,然后在設計總監或主管的總體方案下,安排每一個設計師具體的設計任務,并下達每一次上市的數量、質量、組合方案以及上市的頻度等指標,然后,對具體的實施進度提出要求,規定每一個時間段應完成的任務。
進度控制的內容一般包括設計構思的時間、效果圖完成時間、采集面料的時間、板型設計時間、樣衣制作的時間、設計會審及調整的時間。
每次安排多少款式、品種的服裝上市試銷,或者安排哪些款式品種參加產品發布推介,是開發部門在正式推出新品之前所應該制訂的計劃。應該多長時間推出一次,每次將試銷的效果進行哪些記錄,也都在試銷計劃之中。
發布會也是試銷的一種方式,通過發布會可以和經營者直接對話,被預訂的設計作品就可以投入生產。發布會有時甚至可以成為確定新品的主要渠道,因此,確定發布會的發布時間(一定要在換季前合適的時間推出),確定要發布的新品的風格、數量、種類、款式組合和搭配方式,也是試銷計劃的一種。
在很多情況下,產品發布或試銷之后,需要對訂貨產品的設計方案進行適當調整,主要是修正服裝的款式、規格、面輔料的搭配、局部結構等,同時調整品類及成衣加工的數量,并確定上市的時間。
如果一個設計方案經過試銷或者產品發布會被采納或被訂貨,就要準備生產前的樣衣的制作了。設計部門先要預定樣衣的種類、款式、數量以及各自完成的時間,然后安排樣衣制作。在制作過程中,還要出具樣衣制作加工記錄表,用以記錄要上市投產的單件貨品所需的面料、輔料、工藝流程以及制作要點等。
(1)樣衣制作。服裝產品在正式投產之前,必須事先制作樣品,目的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對設計效果的初步展現,按照設計思路和工藝尺寸等的說明,進行打樣,可以以實物的真實效果來檢驗設計思路的好壞。二是對新品開發的市場認可度的檢驗。打樣的量可多可少,事先打出的樣衣可以先放到市場上試銷,讓市場做出更進一步的檢驗,每一款樣衣的市場接受度的大小,直接決定了該款的投產數量的多少。三是對批量投產的工藝指導。模擬批量生產時的設備條件如熨燙溫度、縫紉機性能、專用機型號和工藝流程等,對生產工藝進行模擬實驗,選擇最佳的工藝方案,并對設計說明中的工藝說明做出適時調整和完善。它包括工序的實驗與調整、面輔料的選用、工藝技術的實驗、甚至縫紉線、機針型號的選擇等每一個與生產實踐有關的細節。四是為生產部門測算工時,通過每一道序的工時計算可以確定工序的價值,它既決定了工人的勞動工資,又決定著產品的生產成本,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樣衣是批量生產服裝的技術參照標準,容不得半點馬虎,制作樣品的過程對工藝要求較高,必須用嚴謹的態度對待每一道工序,稍有疏忽,可能在日后的批量生產或市場銷售中產生無法彌補的損失。樣衣制作過程中允許再次假縫、試衣和修正(圖2-19)。
(2)樣品復審及設計調整。樣品的制作人員無權對樣品做出變更,無權改變原來的設計。這時就需要企業的各職能部門對樣品進行整合評價,比如,采購部門要根據最終確定的面輔料的市場價格進行最后的成本核算;銷售部門要根據市場銷售狀況預測樣品的市場前景,確定投產數量;生產部門要根據樣品的制作工時、工序預測新品進行批量生產時的加工時間及加工費用,以保證工期、確定成本;設計部門要再次核準最終樣品與品牌理念和風格定位的關系。這一系列部門從各自的角度,對樣品做出客觀的評價,提出具體的整改要求,最后確定最佳方案。
(3)新的樣衣復審方式。目前,基于計算機技術和服裝行業的不斷發展,國內外的科研人員推出了三維虛擬試衣技術(3D Virtual Fitting),目前的三維虛擬試衣軟件有美國Gerber公司的V-stitcher(虛擬試衣)、法國Lectra公司的Modaris V7、日本的I-Designer、韓國的CLO 3D以及韓國首爾大學的DC-Suit等。各軟件標識見表2-2。

圖2-19 樣衣修正流程圖
表2-2 常見三維虛擬軟件的標識


圖2-20 毛皮服裝三維虛擬試衣靜態效果展示
三維虛擬試衣技術(3D Virtual Fitting)是通過將服裝CAD軟件中的二維樣板經過三維界面的虛擬縫合技術,穿著在三維虛擬模特上,再通過面料的物理參數的調整和面料表面的渲染處理,最后由虛擬模特靜態或動態展示,復審人員通過審視由虛擬模特所展示的靜態或動態的試衣效果,對制作的樣衣做出評價,并進行調整,從而替代傳統的樣衣制作環節,旨在降低服裝產品開發成本。如圖2-20所示是由韓國首爾大學開發的DC-Suit軟件所呈現的毛皮服裝的三維虛擬試衣的靜態效果。由于目前受其虛擬表達的局限性,三維虛擬試衣還不能完全替代樣衣的制作環節,目前主要被一些外貿服裝公司的采納,因為其客戶主要來源是國外,存在距離和溝通的一些問題,通過三維虛擬的展示可以比較客觀和形象地將前期樣衣的完成效果展示給客戶。
生產計劃也可以叫作訂單,是根據樣衣發放加工的成品計劃。其中包括制訂貨品之間的組合方案及分配加工的方案,同時制訂每一款貨品的生產數量、質量要求、加工細則、工藝流程,以及加工的地點、工種要求、交貨期等任務指標。具體內容將在第三章進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