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美感的共同性與差異性
一、美感的共同性
1.審美無國界
特定的群體由于具有某種相近或相同的審美觀點、審美標準和審美能力,而對同一審美對象產生某些相近或相同的審美感受,由此得出的某些相通或相同的審美判斷和審美評價的現象,被稱為美感的共同性,或審美的共同性。美感的共同性,表現在同一時代或不同時代的民族、階級、階層之中。
審美的共同性對于自然美、產品外觀造型美以及藝術形式美等不具有強烈鮮明社會內容的審美對象的審美評價,表現得尤為普遍和顯著。藝術家們常說“藝術無國界”,審美是人類的共同特點。在漫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人們創造了很多跨越時空的美。如原始人在巖壁上畫的壁畫以及后來的彩陶紋樣,至今仍能散發出美的光芒。在欣賞這些審美對象時,審美的共同性表現得更為明顯,時空性不是很強烈。作為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服裝,雖然因民族、地域、國家而有別,但在服裝設計的主題上卻有著驚人的相似,如男裝推崇陽剛、莊重,而女裝則表現的溫柔、優美。工作服要求嚴肅性,休閑服講究隨意舒適,參加宴會的禮服則要求優雅高貴。不論哪個國家,在工作、休閑、宴會等場合都有相似的服裝規則。服裝藝術遵循的和諧、對稱、統一、對比、均衡、曲直、剛柔、主次、點綴等形式美法則,是服裝給人產生美感的要素。服裝審美的共性穿越了時間、地點等客觀條件的制約。
2.跨越階級的審美
我國漢樂府民歌《陌上桑》,描寫的是一個美麗的采桑女秦羅敷姑娘。“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是寫她的發式很美;“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是描寫她的羅裙上紫下黃,非常俏麗。所以,“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行路的擔夫、郊游的少年都對羅敷的美麗妖嬈驚嘆不已,為之折服傾倒,搔首弄姿。扶犁的老者、鋤地的壯漢,掇耕忘鋤。采桑女秦羅敷美麗漂亮,使得行者下擔、少年搔首、耕者忘耕、歸者呆立、太守垂涎。在這首美麗的敘事詩里,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和不同階級的各種人都產生了美感,表現出相對的審美共性。

圖3-1 維納斯雕塑
3.審美是人類的共同特點
在漫長的歷史文化長河中,人們創造了很多跨越時空的美。我國春秋越國浣紗女西施,不僅當時的村民感覺美、大夫范蠡感覺美、越王勾踐感覺美、吳王夫差認為美,而且當今的人們都認為她是美女。斷臂維納斯(圖3-1)、達·芬奇的繪畫《蒙娜麗莎》、莎士比亞的悲劇、貝多芬的交響曲、托爾斯泰的小說、曹雪芹的《紅樓夢》等,無論哪個國家、哪個時代、哪個階級都將這些視為藝術杰作。
我國古代學者所著《孟子》中說:“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聲也,有同聽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人類的共同利益驅使著大家產生共同的心理感受,也就必然產生共同的審美。文化的繼承性決定了群體間所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和原則,在這些內容的影響下也產生了共同的品質和精神。人類的一些優秀品質,如團結、友愛、友誼、純潔、坦白、尊老愛幼、勇敢、正直、勤勞、樸實等,人類的自身形象,如健康、豐滿、苗條、白皙、魁梧、明眸皓齒、秀發、朱唇、強壯、靈巧等,這些審美對象都為人類所共同贊美。
二、美感的差異性
美感的差異性就是由于人的審美觀點、審美標準和審美能力的不同,而對審美對象產生審美感受及審美評價的差異的現象。美感的差異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時代差異性
人的社會生活受到特定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及社會形態的影響和制約,從而形成各自不同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等,在美感上就表現出不同時代的差異性。
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審美理想和愿望。在保守的古代,人們穿衣講究“男不露臍,女不露皮”。而如今,男人越穿越多,女人越穿越少。女裝風格空前的繁榮,令人眼花繚亂,甚至著裝方式幾乎要跨越傳統文化的底線,一些人提前進入了未來時代。
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物質生活條件。穿衣打扮表面上屬于外觀美,但實質上是人們生活的一種表現形式。人類從赤身裸體到披上獸皮、頭插羽毛起,就開始熱情地欣賞服裝美。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寬衣博帶,到清朝的長袍馬褂,再到中山裝,一直到今天的服裝大變革,無不體現著與各個時代和民族相對應的服飾審美。人們的著裝只有順應了時代和潮流才是美的。服裝美在折射時代風貌的同時,也為推動時代發展起著作用。例如,現代公務員的西裝領帶以及社團職業服、企業形象設計的出現,其本身就是時代變革的內容之一。
在服裝的流行風潮中,美感的時代差異性可以擴展為時間的差異性。朝代、世紀、年代、季節、月份、時日、朝夕等,都在服裝審美過程中作為差異性的自變量。在消費市場上,款式的“朝令夕改”及色彩上的“朝三暮四”都對服裝的文化效果和商業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所謂“此一時,彼一時”,時間變化在時裝演變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圖3-2表現了歐洲不同時期的服裝審美差異性。

圖3-2 時代審美差異性
2.民族差異性
各個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他們的地理環境、經濟狀況、生活習慣、民族性格和愛好各不相同,這些因素滲透在審美過程中,表現在不同民族的美感差異性上。
達爾文在《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一書中寫道:非洲摩爾族人看見白人的膚色“便皺起眉頭來,好像不寒而栗”;非洲西海岸的黑人則認為“皮膚越黑越美”;卡菲爾人中有長得較白的男子,“沒有一個女子愿意嫁給他”;“許多非洲印第安人贊美扁頭,它們扁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看來好像白癡的頭”。
每個國家與每個民族都有自己衡量美的尺度和標準。服裝審美之花必定開在民族文化生活的土壤之中。中國人喜歡穿旗袍,英國人喜歡穿套裝,美國人喜歡運動服等。如果著裝違背了自己民族的審美尺度和標準,就會為人所不齒。服裝的民族性正受到藝術的國際化的強烈沖擊,在我國民眾的身上,已不大容易找到我國民族裝的倩影。但把一個國家或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發展對外貿易就要首先滿足接受國的審美意向。這時,帶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服裝,無論從市場還是文化藝術角度,都更容易在國際上占有一席之地。因為獨特也是美,“只有民族的,才是國際的”。
3.階層差異性
處在不同階層的人們,由于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生活方式、文化觀念等的不同,其審美情趣、審美理想和美感特征也不同。
不同階層的人具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這些制約著人們對美的不同體驗。不同階層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觀和審美觀,這是美感的靈魂。俄國美學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青年農民或農家少女都有非常鮮嫩紅潤的面色,以普通人民的理解,這是美的第一個條件。豐衣足食而又辛勤勞動,因此農家少女體格強壯,長得很結實,這也是鄉下美人的必要條件。在鄉下人看來,‘弱不禁風’的上流社會美人是斷然‘不漂亮的’,甚至給他不愉快的印象,因他一向認為‘消瘦’不是疾病就是‘苦命’的結果。但是勞動不會讓人發胖,假如一個農家少女長得很胖,這就是一種疾病……”可見,不同的階層的美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服裝設計中所說的設計對象的定位,首先就是要針對不同經濟收入的消費群定位,也就是廣義上的階層定位。有的產品定位于高檔消費,其服務對象就是所謂的高薪階層。階層及其差別是客觀存在的,服裝設計作為具有藝術創造特點的實踐活動,必須研究各個階層的審美情趣、生活背景及生活方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起到播撒服飾文化、弘揚精神文明的作用。不同階層的人有著不同的愛好,也有著各自的藝術美標準,各個階層的思想意識及審美意識無不被打上各自生活的烙印。所以,服裝藝術美也必然為階層所浸染,反映出特定階層的審美趣味和愿望。只有充分認識它,才能在藝術創作時更好地把握它。
4.個體差異性
即使在同一個階層內部,人們的社會地位相同或相近,但每個人的生活環境、生活經歷、文化修養、性格、心境也各不相同。就像人的指紋一樣,人與人之間沒有完全相同的,這就決定了個人審美感的差異。例如,有人喜歡李白的豪邁奔放,有人喜歡杜甫的現實主義;有人喜歡悠揚、流暢的小夜曲,有人喜歡渾厚、博大的鋼琴協奏曲。服飾作為審美對象時,有人喜歡典雅,有人喜歡浪漫,有人喜歡文靜,也有人追求“嬉皮士”的風格。這說明,不同的欣賞者也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感受。
5.心境差異性
美感在一定程度上會隨著個人心境和情緒的不同而不同。心境對美感會起到兩種作用。其一是壓抑審美情感的產生。當人的心境不好時,即使是平時感興趣的東西也會沒有興趣,更引不起審美體驗。如馬克思曾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說:“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對最美麗的景色都會無動于衷”。其二是當帶著特定的心境去看待事物時,會使事物附著上心境的色彩。杜甫在《春望》中吟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在流淚,鳥也在驚心,這都是杜甫特定的心境色彩。《西廂記》中:“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正是崔鶯鶯與張生離別時的心境所致。
6.環境差異性
不同的生活環境與不同的勞動實踐都能產生美感的差異性。尤其是社會分工的不同,對美感的個人差異性影響非常大。一般情況下,畫家的視覺對顏色、形體、線條、筆觸等非常敏感,能看出別人看不出的美,能用畫筆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音樂家對聲音非常敏感,對音色、音量、音調、節奏、旋律等的感受力很強。時裝模特在觀看時裝表演時,服裝設計師在觀察市井流行時,都比一般人要看到的多,感受得更加精細。
三、共同性與差異性的關系
共同性與差異性有著辯證的關系。在服裝設計時,作品審美的差異性和共同性也表現在多個方面,如服裝的民族化與國際化問題、個人設計風格與企業市場形象問題、產品準確定位與市場覆蓋寬度問題等。在處理這些問題時,需要有一個辯證的態度。事實上,共同性與差異性應該是同一服裝設計過程中追求的兩個方面。共同性中總有差異性,差異性也只有在共同性的基礎上才能表現出來。
“有100個觀眾就有100個哈姆雷特”“百貨對百家”“十里不同俗”……說的是審美的差異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的是審美的共同性。而在服裝設計理念中“只要是民族的,就是國際的”,則概括了共同性與差異性的辯證關系。
服裝藝術的共同性與差異性,反映在時空的各個層面上,從國家、地區到社團、個人。“共同”因時空產生,“差異”也因時空產生。時空觀也是服裝設計的哲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