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美學基礎理論

第一節 美的定義與特征

一、關于美的定義

1.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來自柏拉圖的這一發問,開啟了全部美學的歷史,它作為美學的基本理論,激勵著歷代美學家、哲學家們進行不懈的持續努力。

服裝作為一門生活藝術,具有明顯的美學特征,但是把握這個問題并非易事,因為人們至今對美的定義還沒有公認的定論。然而,這并不影響人們對美的探討和研究,人們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及各個不同層次上,探尋著無窮無盡的美的魅力。

美是美學的基本概念。美的內涵是對能引起人們美感的客觀事物共同本質屬性的抽象概括。在實際生活中,每個人對美都有切身的體驗,人們常說“這件衣服很美”或“這位小姑娘很漂亮”等。

關于美的定義,前人有過很多不同的見解。例如,希臘古典主義者認為“美是形式的和諧”,新柏拉圖派認為“美是上帝的屬性”,理性主義者認為“美是完善”,經驗主義者認為“美是愉快”,法國啟蒙主義者認為“美是關系”,德國古典美學認為“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俄國民主主義者則認為“美是生活。”

美是永恒的、穩定的,又是可變的、流動的。

美是一種發展的文化共識,是一定時期、一定區域的人對事物的共同看法,是對某一事物從不同角度、不同立場有利于人類自身的普遍看法;它包括了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會的風土人情、習俗、風尚等方面。美不是靜止的,是隨人類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人類在生產活動中進行思想交流,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互相影響、互相促進、互相滲透和互相融合,人類思想在不斷演變,人類審美文化共識的標準也隨之改變。美是沒有對錯之分的,只是對美的文化共識不斷變化,或被繼承、發揚光大,或被更新、淘汰摒棄。美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穩定性,美在緩慢的演變過程中有相對的穩定性。

2.美產生于實踐活動

人類的實踐活動是創造性活動。美就是人在創造性活動中所獲所感的自由形態。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指出:“勞動創造了美”。

人類在勞動中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美的事物。輝煌的殿堂廟宇,壯麗的高樓廣廈,秀美的園林池湖,是人按照美的藍圖來建造的;五彩繽紛的綾羅綢緞,晶瑩剔透的陶瓷器皿,精致大方的竹木家具,是人按美的尺寸來制作的;芬芳的稻谷,精美的糕點,香醇的美酒,是人按照美的生活來生產的。人的勞動不再是本能性的,而是創造性的;人的勞動不再是只能適應環境,聽任自然的淘汰,而是自覺的、有意識地生活著、勞動著,并在勞動中觀賞著自己的產品,感受到自己勞動的勝利和喜悅。喜悅產生了美。圖2-1所示為巴黎羅浮宮內景。


圖2-1 巴黎羅浮宮內景

在漫長的歷史中,勞動者曾遭受剝削和壓迫,勞動被異化。勞動創造了美,卻使勞動者成為畸形。中國的萬里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羅浮宮,羅馬的競技場。千百年來,人類就是用自己的勞動來改造自然界,把原始的荒山野林建造成氣象萬千的瑰麗世界,定格成種種令人嘆為觀止的勝景。盡管異化勞動不利于美的創造,但在某種程度上,勞動者也要按照預定的意圖,循著美的規律,灌注了心血和智慧,體現著勞動者的本質力量。這樣的勞動產品,作為統治者殘酷剝削的罪證而存在,也作為人類智慧美的結晶而留存。正如美學家所認為的“馬克思認為在異化勞動中創造出來的美是實存的,就像宮殿一樣,它聳立在歷史的道路上。它的美是具體的,并不僅僅只是對過去的一種感傷的回憶”。今天,美又回到勞動者的手里,美又和勞動融為一體,勞動才能負起它真正的使命:不僅成為生存的源泉,同時還成為創造熱情和愉快的源泉。設計師在發自內心的審美追求中,用勞動創造美。

新時代的改革大潮,蕩滌了前進路上的障礙,設計師有了創造美的更廣闊天地,他們用美的心態和美的規律,有智慧、有技巧、創造性地描繪最新最美的生活景觀。

3.美的存在與發現

美是一種客觀的存在,不隨個人的主觀意念而改變。

自然之美隨處可見,但步履匆匆的現代人難得駐足觀賞。對于日益煩躁的上班族,只有走進自然,親近自然,感悟自然,才會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才會擁有更開闊的心胸,人生的境界才會得以提升。

美的存在有一定的標準,它是建立在個人文化修養、性格、愛好等客觀存在于人的主體上的素質。美也有自己的特性,人的主觀感受不能夠改變美的特性,在欣賞的過程中,主體與客體之間所產生的關系只能是感受與被感受的過程,是客觀存在的美引起了人的美感,而不是人的美感創造了客觀事物的美。美不以欣賞者的個人主觀意念而改變。能否欣賞和發現這種客觀存在的美,有賴于我們的學識素養和心境。

在中西文化大碰撞的背景下,有不少青年感到困惑和迷茫。在《青年煩悶的解救法》一文中,現代美學家宗白華(1897~1986)針對當時青年人由于目睹社會上種種丑惡現象,而產生的煩悶和各種消極行為,給出“唯美的眼光”“研究的態度”“積極的工作”三個指導。

法國雕塑家羅丹曾說過:“美到處都有,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清風拂過樹枝,碧波蕩漾湖面,飛鳥環繞群山,池魚淺游水底,白日的繁忙,月夜的幽靜,晴天的爽朗,雨天的溫柔……各種各樣的美,充滿著整個世界,它一直存在,未曾消失,它將把美呈現給每一個愿意欣賞它的人,并不會為誰等待。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思想素質的提高,人們的審美觀也在改變。現在一些抽象的東西人們也可以去發現它的美,這就是人們善于發現美的進步。斷臂的維納斯人們給予的是崇敬,美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凡·高畫了一生的畫,死后人們才發現他的畫美的一面,如果人們善于去發現美,就不會出現這種審美悲劇。圖2-2所示為凡·高的《向日葵》。

4.美是和諧

和諧美是古代美學家最早提出的一個范疇,中外有著眾多不同的表述,但是和諧美是共同追求的最高審美目標。“和諧”,在中國古代典籍《易經》中,“和”是大吉大利的征象;在《尚書》中,“和”被用以描述家庭、國家、天下等系統內部治理良好、上下協調的狀態;在中國傳統文化里,“和”具有和諧、和平、和睦、和氣等內涵。如今,和諧作為一種思想、觀念或價值已經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和方向。


圖2-2 凡·高《向日葵》

和諧美的含義包括:形式和諧,即人、物、外在形式的大小、比例及其組合的均衡、和諧;內容和諧,即主觀與客觀、心與物、情感與理智的和諧。形式與內容統一,內容的和諧要求形式的和諧,并規定內容和諧之間的形式和諧統一。主體與客體和諧,這種和諧自由的關系集中體現為完美的、全面發展的人。中國美學中講究人和、政和、天和、心和關系。在中國古典美學范疇中,形與神、文與質、情與景、虛與實等關系中都體現著對和諧的追求。

自然界處處綻放著和諧帶來的光彩。朝霞彩虹、夕陽西下、電閃雷鳴、高山流水、園林田野、草木蟲魚、清風明月、鳥語花香都有各自的美。天地萬物都以不同的豐姿勾勒出自然界的和諧畫面,讓每個生靈都不會感到孤獨,和諧讓美麗的自然永駐。圖2-3所示為鳥語花香圖。


圖2-3 鳥語花香圖

費孝通先生說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其含義是人們要懂得欣賞自己創造的美,還要包容欣賞別人創造的美,將各自之美和別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會實現理想中的大同美。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理想。尤其現在全球一體化,政治、經濟、環境、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親密姿態溝通交融,和諧世界、和諧社會,已經成為時代的主旋律。立身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力求和諧,人與人之間要求和諧,人與自然之間追求和諧。和諧是一個體現價值觀甚至宗教情感的概念,和諧作為一種價值觀,是真善美的統一,是人類永恒的追求。和諧在作為最高的審美理想追求對于社會文明的進步和個人全面發展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5.美的追求

愛美是人之常情。蘇聯著名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Nikolai Ostrovsky,1904~1936)說:“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發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沒有內心的美,我們常常會厭惡他漂亮的外表。”契訶夫(Chekhov,1860~1904)說:“人應該什么都美,容貌、衣服、心靈、思想。”人的美是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統一。托爾斯泰(Tolstoy,1828~1910)說:“人不是因為美麗才可愛,而是因為可愛才美麗。”一個有漂亮外表的人,靈魂卻十分骯臟,給人的美就逐漸消失了。相反,一個外表丑陋的人,他具有崇高的心靈、高尚的行為,人們就會忽視他的丑陋。

每個人對美的認識和見解都不同,許多人在追求美的過程中遺失了原本屬于自己的自信。自信是美的體現,要想自己在別人眼中是美的,就必須擁有十足的自信。自信是一種調和劑,能讓人的心境長久開朗,能將缺點調和成優點,自信能讓人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另外,還要自愛。自愛是人性中最根本的力量,也是人性美的源泉。熱愛自己的生命,創造自己的生活,才能構成生活之美。熱愛自己的家庭,營造家庭的快樂與和諧,才能創造親情之美,感受親情之美。熱愛自己的事業,全身心地投入到事業中,才能進入創造的境界,才能創造出美的產品。熱愛自己的祖國、自己所居住生活的地球,才能有至高之美。

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前進。對于美的本質、美的存在、美的發現和美的追求,還有待于進一步認識和探尋。我們需要以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去理解人類對真善美的尋求,并以每個人的創造性活動去創造我們時代的真善美。

二、探索美的途徑

關于美的定義雖然眾說紛紜、各執己見,但都從不同角度揭示了美在某一方面的本質。前人對美的探索途徑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1.從客觀方面探索

美究竟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從古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這個問題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只有弄清楚這個問題,才有資格去談論美的定義,否則對美的任何論斷都是枉然。

荷迦茲(William Hogartu,1679~1764)認為“美正是現在所探討的主題。我所指的原則就是:適宜、變化、一致、單純、錯雜和量;所有這一切彼此矯正、彼此偶然的約束、共同合作而產生了美”。

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提出“美是關系”,他認為“就哲學觀點來說,一切能在我們心里引起對關系的知覺的,就是美的”。總的來說,狄德羅雖然肯定了美的客觀性,美在客觀事物的關系,在美的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的觀點。但由于對關系的概念,沒有完全與社會歷史深刻地聯系起來,因此非常寬泛模糊,帶有機械的直觀的性質。

雖然美學家們各自闡述了美的特性,從美的自然屬性,探索和研究美的外觀的形式法則,從中發現了和諧、比例、均衡、多樣統一等客觀形式因素與美的內在聯系。到了近代,客觀美論開始重視美的社會屬性,研究美的自然屬性在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社會屬性與美的內在聯系。例如,服裝設計從單純的藝術美到注重穿著者的職業與身份等社會屬性。

2.從主觀方面探索

從人的主觀審美意識、審美心理、審美感情等方面探索美,認為美是人的意識和情感活動的產物或外射表現(如康德的美論等)。例如,從地質學角度考察熔巖斷層和從美學角度去欣賞它有所不同,從實用角度看一棵大樹和從美學角度欣賞它有所不同,從藝術角度看人體繪畫和從色情角度看有所不同。

通俗的說,美是人的一種感覺,不管是日夜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還是長城的建筑,他們的存在只是一種狀態,人憑借自己的感覺認為是美是丑,對于這種美與丑,人類在某些方面取得一致,就認為是事物的固有特性。例如,我國古代的人們按自己認為是美的形狀修建長城,而長城的存在只是一種狀態,它不能說明長城的美就是它的自然屬性。所以,美的載體是客觀的,人類的感覺是以物的實際存在為物質基礎,它的存在刺激了人的大腦做出美與丑的判斷。因此,美感是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

黑格爾(德語: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他認為美的根源在于理念、絕對精神,而感性是理念生發出來的,是作為理念的客觀性存在的。黑格爾對美的本質所下定義從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上看,理念是內容,感性顯現是表現形式,二者是統一的。

3.主客觀關系探索

該理論認為美既不完全在客觀對象,也不完全在人的主觀意識,而是在兩者的結合之中。其中又有偏于客觀或偏于主觀的各種不同的觀點。

美的主觀性是指客觀的美必須通過人們的審美活動才能得到肯定。沒有美術感的眼睛無法欣賞圖畫之美,沒有美的心情,無法欣賞任何美。美對于每一個人,都是一種體驗,一種意境,因而美又具有主觀性。美的客觀性是指人類所欣賞的、追求的、創造的美是客觀存在的,是真實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國兩位著名的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和李澤厚先生分別認為“美是主、客觀的統一”和“客觀性與社會性的統一”。

美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美不是那些可以離開人而存在的客觀存在物,也不是這些客觀存在物的固有屬性。它只能是客觀存在物對人而言的一種屬性,在進行審美活動時,需要物與人的相互“配合”。例如,楊貴妃在以胖為美的唐代是絕代佳人,就是美的典型代表,但是在喜歡細腰的楚王面前怕是丑的。美是主客觀共同作用的產物。

4.從社會實踐探索

該理論認為美的本質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是自然的人化,是合乎目的性與合乎規律性的辯證統一,是真與善的統一。美學既要從具體的審美事實出發,發現其中的一般規律,又應把研究建立在人類審美活動的基礎上。在人類審美活動中把握各種審美事實,同時將美學理論用于實踐,即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中國歷史上對美的探索主要涉及現實美,還有一些論著是直接論述現實美的。例如,劉勰(約460~532)美的觀點是“自然之道”,其中的“道”,指的是萬事萬物的客觀規律。柳宗元(773~819)認為美在于自然,一切客觀事物都有它的規律,是人無法改變的。劉禹錫(772~842)認為美在于有形的客觀物質。清初的王夫之(1619~1692)明確地肯定了美是存在于自然的運動中。他認為藝術美之所以華奕照耀、動人無際,就在于來自現實,現實是美的能動反映,肯定了美的真實性和客觀性。

不難看出,上述各種美論并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吸收、相互批判又相互繼承的,它們構成了人類探索美的本質的繽紛復雜的歷史過程。

三、服裝美的基本特征

大千世界,美不勝收。放眼萬物,一脈相承。面對繽紛的美的世界,人類總是期望把握住美的脈絡,以便創造更多的美。根據眾多美學家對美的高論,可以總結出以下關于服裝美的四個美學特征。

1.形象具有感染力

美的事物大都有具體可感的個別形象。形象是美的載體,離開了形象,美就失去了生命和寄托。服裝美的形象離不開色彩、線條、形體等感性形式,只有通過和諧的感性形式及組合,并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事物才可能給人以美的感受。車爾尼雪夫斯基與黑格爾在美的本質認識上存在根本的分歧,但在“美離不開形象”這一問題上卻是一致的。黑格爾認為“美的生命在于顯現”,所謂顯現就離不開感性形式。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有統治地位”,他提出“個體性是美最根本的特征”。這里的“個體性”也是指事物可感的具體形象。美的個體性決定了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美是一個豐富多彩的感性世界。因此,在藝術創造(如服裝設計、服裝表演)中,要特別注重把握其個性特征。現代服裝產品若想在藝術上獨樹一幟,就必須具有獨到的風格和形象,如此才能在流行變化中獨領風騷。

盡管美離不開形象,但并非任何形象都能產生美,丑也有形象。美是一種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例如,時裝效果圖中的人體形象,并不表現客觀的人體知識,而是設計師對服飾造型美的一種感受。圖2-4所示為人體比例說明圖。


圖2-4 人體比例說明圖

2.社會性與功利性

任何社會實踐都有其目的性和功利性,也就是人們生活當中所說的“有什么用處”“有什么好處”等,服裝美也不例外。從美的形成與發展來看,功利性先于審美性。人類的創造首先是對自己有用、有益,然后才可能成為美的,美與功利密切相連。但是,美的事物不像實用品那樣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在美的事物中,功利性被升華為形象,消融在形象之中,因此美的形象中的功利性具有潛在性,就像糖溶化在水中,見水不見糖一樣。人們在欣賞純藝術作品時,幾乎不考慮功利性,但是卻潛伏著功利性,包括實用上的功利性和精神上的功利性等。藝術作品陶冶人的情操、升華人的品格,這是藝術作品的社會功利性,而在藝術作品拍賣行里,則具有經濟上的功利性;服裝設計,既有穿著者實用上的功利性,又有陶冶情操的精神功利性,既有生產企業在經濟上的功利性,又有美化人民生活的社會功利性等。美所在之處即功利所在之處,功利是軀體,美就是它的外衣。

3.服裝形式與構成

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形式的內容”,也不存在“沒有內容的形式”。形式與內容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不可分離。人類在審美創造過程中,運用并發展了形式感,并從大量美的事物(包括藝術作品)中歸納、概括出相對獨立的形式特征。例如,在一件服裝中,領型、袖型、腰身、下擺、口袋等是基本要素,而它們的組合則會符合一定的藝術構成法則。

服裝的形式美法則是人類在創造美的過程中對形式規律的經驗總結,它是勞動的產物,也是歷史的產物,是文化積淀的必然結果。早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已經發展了對稱和圓的感覺,到了新石器時代,石器造型規整多樣,人類對形式感愈加豐富、敏感。彩陶上的飾紋說明人類已自覺地運用藝術法則。形式美通過審美主題能在美的各種形態中相互滲透,在自然美和藝術美之間、自然美與社會美之間以及各種形態內部美的事物之間相互融合滲透。例如,《洛神賦》中“若輕云之蔽月,若流風之回雪”是人的外貌美與自然美的相互滲透。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是自然美之間的相互滲透。

4.美的規律與創造

設計師按照美的規律去創造,穿著者也按照美的規律去欣賞。服裝美之所以被稱為美,是因為客觀存在著美的規律與尺度。按照美的規律進行欣賞和創造,是服裝美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美的規律”一詞源于劉丕坤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一書,書中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美的規律存在于自然、生活、生產及各類藝術的體裁形式中,有著豐富的內容,并隨著時代、社會、場所、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不是單一、絕對、永恒不變的。它既有客觀標準,又有多樣表現。美的規律客觀存在,人類需要在創造美的實踐中,永不停步地去發現和利用它,這一過程是永無窮盡的。

四、真善美與假丑惡

真善美是美學研究的基本課題之一。真善美分屬三個不同的學科概念,它們的完美結合是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的最高層次。研究三者之間的關系對揭示美的本質具有重要意義。

1.真善美的概念

“真”屬于哲學范疇,其內涵是指事物的科學性、規律性、本質性。“善”屬于倫理學范疇,其內涵是指事物的倫理性、功利性、價值性。“美”屬于美學的范疇,也就是本書的核心概念,其主要內涵是指事物的審美性、藝術性和愉悅性。

真、善、美都是客觀存在的,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所規定的。美不是孤立存在的東西,美的特殊本質,也表現在它與真和善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區別之中。美的創造與欣賞在社會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更是與真和善密不可分地聯系著。在美的對象及藝術作品中,真與善融化于具體可感的形象中,善的直接功利性和真的純客觀性都被揚棄。善作為間接的功利性成為美的潛在因素,而真以人的智慧形式存在于主體對規律的認識之中。

真、善、美在服裝學科中的反映和側重有如下內容:真是服裝材料、服裝人體、服裝結構、服裝工藝等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善是服裝心理、服裝穿著、市場銷售、成本管理等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美是服裝構成、服裝色彩、服裝設計、服裝展示等學科研究的主要內容。

2.真善美的辯證統一

現代美學追求真善美的統一。實際上,在一件美的作品中不能缺少真,也不能缺少善。例如,當我們在觀看時裝表演時,我們所看到的美實際上是包含了真和善的美。服裝穿在特定的人身上,量身定做使得尺寸非常合體,裁剪尺寸的分配也完全符合款式造型的需要,這種合乎內在科學道理的因素就是真。服裝的造型設計符合特定生活的要求,或便于旅游、或便于工作,面料質感或舒適自然、或易洗免燙,又能恰如其分地傳達特定穿著主體的身份、職業、地位、氣質等,這種符合實用需要的特征就是倫理學所說的善。模特穿著既真且善的服裝,通過婀娜多姿的臺步和嫻熟的表演技巧,再配以特定的燈光、道具和音樂,通過這些具體可感的形象傳達即產生美。

列夫·托爾斯泰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所描寫了貴族小姐吉蒂與安娜比美的故事,作為少女的吉蒂小姐卻要表現雍容華貴的少婦形象,卻失了真,也就不能恰到好處地表現美。趙樹理的小說《小二黑結婚》中,描寫了小芹她媽,說她五十多歲還要穿雙繡花鞋,“偏要來個老來俏”,這就是說小芹的媽穿著不符合當時的善。兩個兒童穿著成年人的結婚禮服,既不真也不善,因而難以產生真正的美感。老年時裝模特,穿著象征純潔無邪的白色婚紗,也同樣不能產生美感。

在服裝設計時,設計師既要研究穿著對象的客觀條件(如自然條件和社會背景等),還要研究生產加工條件,更要依據市場條件及消費心理等客觀存在,也就是要有對真的追求。在進行結構設計的時候,在滿足造型需要的前提下,要最大限度地省工省料,降低成本,同時滿足穿著者實用的要求,這就是善的追求。款式造型要有獨特的風格,符合社會文化的流行,能夠美化人體、美化生活,這就是服裝設計的美。

3.美學中的丑

丑的概念與美的概念相比較而存在,丑與美具有相反的內涵和屬性。美學中的丑與生活中的丑有著本質的區別,美學中的丑常常以藝術的形態出現,如馬戲團的丑角。

在美學史上,對丑的論述往往是在論述美的本質時為了進行比較而附帶談及。例如,英國的荷迦茲認為丑是自然的一種屬性。他用賽馬和戰馬舉例說:“賽馬用的馬的周身尺寸,都最適宜跑得快,因此也獲得了一種美的一貫的特點。為了證明這一點,讓我們設想把戰馬的美麗的頭和優秀的彎曲的頸放在賽馬的肩上,不但不能增加美,反而變得更丑了。因為,大家的論斷一定會說這是不適宜的。”他還認為變化可以產生美,而“沒有組織的變化、沒有設計的變化,就是混亂,就是丑陋”。

古希臘的美學家們認為美在于物的形式和諧,有秩序、有一定比例、多樣統一等。而不和諧、不合比例、呆板無變化就是丑。古羅馬和中世紀的美學家認為,只有上帝或接近上帝的心靈才是美的,而沒有被神明統轄、雜亂無章的感性世界就是丑。經驗派美學家休謨(Gotteched,1700~1766)認為美的本質是快感,不快感與痛感則是丑的本質。理性主義美學家鮑姆嘉通認為美是對象的合目的性和完善,不合目的與不完善則是丑。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美是生活,是人們認為應該如此的生活,而丑是人們認為不該如此的生活。圖2-5所示為上海京劇丑角藝術專場。


圖2-5 上海京劇丑角藝術專場

4.丑與社會屬性

形式上的丑,即指畸形、蕪雜、毀損等,與形式美中的均衡、和諧、完整等相對立。對人物來說形成形式丑的原因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由于先天條件或疾病所形成的生理缺陷,如侏儒身體短小,具有成年人的面相,卻不具備成年人的七頭比例,這種畸形的體態使人感到不協調的丑。另一種情況是由于疾病的摧殘所形成的軀體毀損,如駝背、跛腳、雞胸、高低肩等,這些都屬于美學中的形式丑。服裝所涉及的特殊體型是一種丑,服裝設計師的責任就是為其“遮丑”。

美學上的丑從一個特定的方面概括現實的審美特征。現實生活中的丑在一定條件(如藝術創造)下能夠與人形成特殊的審美關系。藝術美是對現實審美特性的反映,現實中的丑也可以作為藝術創作的題材。經過藝術家的審美評價和藝術反映,丑可以在藝術表現中轉化為藝術美,從而獲得審美價值。

馬克思與恩格斯把丑看作是客觀事物的一種社會屬性,并從歷史的發展中說明丑的根源,指出了生活中的丑和卑鄙、虛偽、腐朽的事物之間的聯系。例如,恩格斯在評論德國畫家許布納爾的一幅畫《西里西亞的紡織工》時說:“畫面異常有力地把冷酷的富有和絕望的窮困作了鮮明的對比。廠主胖得像一只豬,紅銅色的臉上露出一副冷酷像,他輕蔑地把一個婦人的一塊麻布拋在一邊。老板的兒子,一個年輕的花花公子斜倚著柜臺,手里拿著馬鞭,嘴里叼著雪茄,冷眉冷眼地瞧著這些不幸的織工。”這里描寫的廠主從性格到外貌都是使人生厭的丑的形象。丑與惡有密切的聯系,但丑并不等于惡。例如,民歌中“頭發梳得光,臉上搽得香,只因不勞動,人人說他臟。”這里所說的“臟”,實際上就是美學中的丑。

在服裝美學中,人物的美與丑有一個量和度的問題。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大多數人也不具有十全十美的人體條件,設計師只有充分認識穿著對象的美之所在和丑之所在,才能運用造型手段對人體進行揚長避短、掩瑕顯玉的裝飾美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潍坊市| 武邑县| 清镇市| 高要市| 临朐县| 武平县| 禄劝| 新干县| 拜城县| 平和县| 福鼎市| 博兴县| 大邑县| 安宁市| 凤凰县| 娄底市| 东乡县| 美姑县| 大英县| 镇坪县| 玛多县| 宁河县| 商都县| 林芝县| 东兴市| 绥滨县| 大城县| 安平县| 文山县| 福泉市| 于都县| 秦皇岛市| 郧西县| 当雄县| 衡东县| 孙吴县| 江永县| 格尔木市| 宁乡县| 山丹县| 滕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