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業認知與職業規劃(紡織技術類)
- 耿琴玉
- 4471字
- 2020-07-17 11:49:27
學習情境一 高職教育認知
主要內容
·高職教育,成功的基礎
·信心,成功的起點
·正能量,成功的催化劑
·情商和意商,成功的關鍵
職業教育的成功典范
泱泱大國,各行各業,各個層面,涌現出了許多杰出的人才,讓我們先來認識幾位杰出的堅守在生產與服務一線的技能型人才。
閱讀材料
人物1:新時代的中國工人許振超
夠普通的崗位——吊車司機,夠單調的工作——把貨物從碼頭吊上車、船,或是從車、船吊到碼頭。許振超——青島港的吊車司機,30多年來,從他堅守的這個普通的操作臺上流瀉出的,不是單調的音符,而是一曲曲華美的樂章。就是這個只有初中文憑的橋吊專家,一年內就兩次刷新世界集裝箱裝卸紀錄。
“干活不能光用力氣,還要動腦筋;干一行,就要愛一行,精一行。”1974年,許振超初中畢業后到青島港當了一名碼頭工人。他勤學苦練,7天就學會當時最先進的起重機械——門機的操作。然而,會開容易開好難。師傅開門機,鉤頭起吊平穩,鋼絲繩走的是“一條線”;到了許振超手里,鉤頭穩不住,鋼絲繩直打晃。特別是礦石裝火車作業,一鉤貨放下,灑在車外的比進車內的還多。看到工人們忙著拿鐵锨清理,許振超十分內疚。還有,礦石裝火車裝多了,工人要費不少勁扒去多的;裝少了,虧噸,貨主不干。為了早日掌握這項技術,每次作業完畢,別人歇息了,許振超還留在車上,練習停鉤、穩鉤。四五個月后,他開的門機鋼絲繩走起來也一條線了,一鉤礦石吊起,穩穩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裝滿一車皮。這手“一鉤準”的絕活,很快就被大家傳開了。一次,許振超干散糧裝火車作業,發現糧食顆粒小,更易灑漏。他便在工作之余,吊起滿滿一桶水,練習走鉤頭,直至練到鉤頭行進過程中滴水不灑。再去裝散糧,一抓斗下去,從艙內到車內,平平穩穩,又一個絕活——“鉤清”。許振超的活干凈利索,裝卸工人們二次勞動大大減輕,誰都愿意跟他搭班。
1984年,青島港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當上了第一批橋吊司機。許振超又鉆研上了。橋吊作業有一個高、低速減速區,減速早了裝卸效率下降,減速太遲又影響貨物安全。于是,他帶上測試表反復測試,終于成功地將減速區調到最佳位置。以前一臺橋吊一小時吊十四五個箱子,改革后能吊近二十個箱子,使作業效率提高了25%。
1991年,許振超當上了橋吊隊隊長。他在工作中發現,橋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時速度太快,吊具與集裝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這么操作不僅橋吊容易出現故障,貨物也不安全,必須做到無聲響操作。
司機們一聽炸了窩。“集裝箱是鐵的,船是鐵的,拖車也是鐵的,這集裝箱裝卸就是鐵碰鐵,怎么能不響呢?”說出口的道理很硬,沒有說出口的道理更硬:橋吊隊實行的是計件工資,多吊一箱就多掙一份錢。搞無聲響操作,輕拿輕放,不明擺著要降低速度,減少收入嗎?許振超沒多解釋,自己動手練起來。他通過控制小車水平運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間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掃集裝箱邊角,下瞄船上裝箱位置一點,手握操縱桿變速跟進找垂線。打眼一瞄,就能準確定位,又輕又穩。然后,他專門編寫了操作要領,親自培訓骨干并在全隊推廣,以事實說服人。就這樣,“無聲響操作”又成了許振超的杰作、青島港的獨創。
“咱當不了科學家,但可以做個能工巧匠。”當了隊長的許振超,除了開好自己的橋吊,還想做更多的事。
一次,隊里的一臺橋吊控制系統發生了故障,請外國廠家的工程師來修。專家干了12天,一下子掙走4.3萬元。這件事深深刺痛了許振超。他想,如果自己會修,這筆錢就省下了。
然而,橋吊的構造很復雜,涉及電力拖動、自動控制等6門學科,就是學起重機械專業的大學生也至少得兩三年才能夠處理一般性故障。許振超只有初中文化,為了攻克這門技術,他著了魔似的鉆研,終于發現,所有的技術難點都集中在一塊塊控制系統模板上,而這正是外國廠家全力保護的尖端技術——不僅沒提供電路模板圖紙,就連最基本的數據也沒有。
許振超不信邪。每天下了班,他拿著借來的備用模板,一頭扎進自己的小屋里。用了整整4年時間,一共倒推了12塊電路模板,畫了兩尺多厚的電路圖紙,終于攻克了技術難點。這套模板圖紙后來便成了橋吊司機的技術手冊,成了青島港集裝箱橋吊排障、提效的“利器”。一次,一臺橋吊上的一塊核心模板壞了,許振超跑到電器商店花8元錢買了一個運控器,回來換上后橋吊就正常運作了。而這要是在以前,換一塊模板得花3萬塊錢!
2000年,隊里的6臺輪胎吊發動機又到了大修的時候。許振超找到公司領導主動要求,把這個項目交給他組織技術骨干來完成,一來鍛煉隊伍,二來節約資金。面對復雜的維修工藝,他與攻關小組一起邊琢磨邊實踐,加班加點,提前完成了輪胎吊發動機的大修。近幾年來,經他主持修理的項目累計為青島港節約800多萬元。
掌握了修橋吊的技術,許振超仍不滿足。因為作業中橋吊一旦發生突發故障,如果不能及時排除,將對裝卸效率和船東利益造成嚴重影響。許振超又提出了一個新目標——“15分鐘排障”。他從解剖每一個運行單元入手,不斷探索,終于做到心中有數,手到“病”除。目前,橋吊隊從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師到場排除,已縮短到15分鐘以內。
2001年,青島市和青島港集團實施外貿集裝箱西移戰略,啟動前灣集裝箱碼頭建設。青島港集團總裁常德傳現場發布任命:許振超任橋吊安裝總指揮,年底前完成橋吊安裝。接下任務,許振超辦了兩件事:一是打電話告訴愛人,從現在到年底一個多月不能回去,讓她放心;二是買了10箱方便面,往現場一扔。妻子和女兒放心不下,乘輪渡到碼頭上看望許振超。只見他眼里布滿血絲,嘴上裂著口子。妻子含著眼淚說:“這么苦,你的身體怎么受得了?”許振超笑笑說:“做心里喜歡的事,就不覺得苦。”經過40多天的奮戰,重1300噸、長150米、高達75米的超大型橋吊,終于矗立在前灣寬闊的碼頭上。
隨著港口西移戰略的順利推進,一個念頭在許振超腦海里越來越強烈:提高裝卸效率,創造集裝箱裝卸船世界紀錄!2003年4月27日,青島港新碼頭燈火通明,許振超和他的工友們在“地中海阿萊西亞”輪上開始了向世界裝卸紀錄的沖刺。20:20分,320米長的巨輪邊,8臺橋吊一字排開,幾乎同時,船上8個集裝箱被橋吊輕輕抓起放上拖車,大型拖車載著集裝箱在碼頭上穿梭奔跑。安裝在橋吊上的大鐘,記錄了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4月28日凌晨2:47分,經過6小時27分鐘的艱苦奮戰,全船3400個集裝箱全部裝卸完畢。許振超和他的工友們創下了每小時單機效率70.3自然箱和單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紀錄。5個月后,他率領團隊又把每小時單船339自然箱這個紀錄提高到每小時381自然箱。青島港集裝箱“10小時完船保班”這塊品牌,讓這項紀錄擦得更加金光閃閃,“振超效率”揚名國際航運界!
更令許振超和他的橋吊隊振奮的是,“振超效率”產生了巨大的品牌效應,青島港在世界航運市場的知名度越來越高。一年來,海內外許多知名航運公司主動尋求與青島港合作,紛紛上航線、增航班、加箱量,僅短短8個月時間,青島港就凈增了13條國際航線,實現了全球通。2003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420萬標準箱,實現了24.3%的高速增長。
人物2:陳剛毅的剛毅人生
陳剛毅,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高級工程師。
1963年12月,陳剛毅出生在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賀勝橋鎮萬秀村,小小年紀,他放牛、割草,什么活都干,內向,愛哭。上中學時,他發誓不再哭,給自己改名為“陳剛毅”。18歲時,他帶著簡單的行李走進了湖北交通學校。1986年7月,陳剛毅被分配到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
來到設計院,陳剛毅懵了。設計院研究生大學生成堆,他一個中專生,想站穩腳跟都難!難道就此甘于平庸?“不行,拼命也要跑到前面!”他暗下決心。
他把別人用來娛樂、休息的時間用在了學習上。到1992年,他系統地學習了橋梁結構、工程力學、材料學等20多門專業課程,獲得了西安公路工程大學本科學歷。在工作中,他踏實干好領導交付的大小工作,他的不懈努力促進了能力增長,贏得了領導的信任,在武黃、宜黃、黃黃、京珠等高速公路和國、省道干線,他從參與勘測、設計、監理到實施項目管理,逐漸成為設計院的青年技術骨干,成為一名懂設計、會施工、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而一些與他同時畢業的中專生卻在設計院下崗分流改革中被淘汰出局。2001年,陳剛毅擔任湖北省援藏項目山南地區湖北大道市政工程建設總工程師兼工程技術部主任。陳剛毅在工作中堅持原則,秉公辦事,嚴把技術關和質量關,把湖北大道項目建成了精品工程、示范工程和標志性工程。2002年該項目被評為全國公路建設優質工程。2003年4月,受交通廳黨組委派,陳剛毅擔任交通部重點援藏項目,西藏昌都地區國道214線角籠壩大橋項目法人代表。他帶領項目組克服惡劣自然環境和工作、生活上的諸多困難,艱苦創業,大膽創新,精心管理,狠抓質量。創造了西藏城市道路建設史上路面最寬、建設周期最短、設計標準最高等十個第一,受到自治區和山南地區的高度評價。2005年12月至今任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審核室高級工程師。
人物3:藍領精英鄧建軍
鄧建軍,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科研組電氣技術工人,現為江蘇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他沖擊紡織機械領域世界難題的技術創新之舉,被外國專家嘆服為“中國功夫”。
1988年,19歲的鄧建軍中專畢業后,被分配到常州黑牡丹公司做電工。鄧建軍每晚必看一個半小時的技術書籍和有關資料。幾年下來,他在獲得大專學歷后繼續攻讀本科。后來,他又跨越了英語和德語的障礙。
90年代初期,黑牡丹公司從國外引進了一批劍桿織機。鄧建軍從最基本的制圖做起,每天蹲在機器邊14個小時以上,終于馴服了這些機器。
1996年,公司從比利時進口了一批噴氣織機。這些機械最關鍵的部位是傳感器,在安裝時外商拒絕提供這方面的技術資料。鄧建軍經過反復測算發現,線路板中一個小零件會因為機械的高速震動而損壞。比利時公司向中國企業開出了1萬元的天價。而在國內,這些器件有的只要1分錢。染整行業一直是我國紡織工業的薄弱環節,主要被色差、縮水率等問題所困擾。鄧建軍熬過了幾十個不眠之夜,終于將預縮率精度穩定控制在了2.5%以內,優于3%的國際標準。
參加工作20多年來,他共解決企業重大技術難題23項,參與技改項目近500項,獨立完成150項,其中僅染漿聯合機——車速改造技術一項就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
他先后被評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高級技師”、新世紀全國首批七個“能工巧匠”之一、中國工會十四大代表,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標兵”等稱號。
案例導入
從喬布斯的工具盒看高職教育
《史蒂夫·喬布斯傳》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喬布斯小時候迷上了電子產品,為此,他的父親給了他一個希斯工具盒,工具盒里面有各種各樣用不同顏色編號的插件板和零部件,但工具套裝需要自己組裝,然后按照說明方便地制作電子產品。喬布斯回憶,“它讓你意識到你能組裝并搞懂任何東西。我很幸運,因為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我的父親,還有希斯工具盒都讓我相信,我能做出任何東西。”
傳奇人物喬布斯的成就之所以讓世界為之贊嘆,不能不說與他小時候父親對他自己動手操作思考的教育方式有關,這種教育方式激發了喬布斯對未知世界的興趣,培養了他實際動手操作的創造能力,也為職業教育提供了一個普適的成功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