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高職教育,成功的基礎

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各類有用的人才。人才類型通常按“二分法”分類,即學術型與應用型人才。在應用型人才中,又可分為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三種類型。據此,社會人才又可分為四種類型,即“四分法”:學術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術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不同類型的人才要由不同類型的教育來造就。一般來說,學術型與工程型人才在我國由普通高等教育來培養,技術型與技能型人才的培養任務一般通過職業教育來完成。

技術型人才主要是在生產第一線或工作現場從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工作,把工程型人才或決策者的設計規劃、決策變換成物質形態或對社會產生具體作用。實際上屬于工藝型、執行型、中間型人才。技術型人才又大致可分為三類,即生產類,如工廠技術員、工藝工程師、農藝師、建筑施工員、植保技術員等;管理類,如車間主任、工段長、設備科長、護士長、行政機關中的中高級職員;職業類,如會計、護士、醫士、導游等。技術型人才也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但更強調在實踐中的應用,與工程型人才相比,技術型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①相關的專業知識面要求更寬廣些。

②綜合應用各種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更強些,特別應具備解決現場突發性問題的應變能力,還應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③有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協調組織好所在工作群體的能力。

④在人才成長過程中更強調工作實踐的作用。

技能型人才,要求在生產第一線或工作現場從事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主要掌握熟練的操作技能以及必要的專業知識。這類人才與技術型人才的區別在于其主要依賴操作技能進行工作,即技術型人才需要較多的技術理論和智力技能,而技能型人才在動作技能上更熟練和更有經驗。各種技藝型操作型的技術工人屬于這類人才,所以,又稱之為技藝型、操作型人才。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有些設備的自動化與綜合化程度較高,一些高技術設備的操作者雖有操作任務,但不能簡單地歸入技能型人才,這就要分析其智力含量的多與寡,才能決定其是技術型或技能型人才。

這里,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技術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僅有分工的區別,還有層次的區別。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智能含量在許多工作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這兩類人才重疊交叉之處也有很多。

有人認為高技能人才即“能工巧匠”,指那些既有一定理論水平又有豐富實踐經驗,在現場生產工藝、機電維修、模具制造等現代加工設備還無法解決和保證的領域中,能做到手到病除的優秀技術工人。還有人認為高技能人才不成立,等等。李宗堯先生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他認為,高技能人才是指經過專門培養和訓練,掌握了當代高水平的應用技術、技能和理論知識,并具有創造性和獨立解決關鍵性問題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因此,高技能人才屬于技能型人才類型。

那么怎樣理解高技能人才與其他人才類型的關系呢?李宗堯先生認為:高技能人才是實際操作型人才,工程技術人才是經過專門高等學校培養,具有專業理論知識特長,專司專業技術和管理的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是工程技術人才工作的后繼工序,因而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

(一)高職教育的特點

高職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簡稱,或進一步簡稱為“高職”。早在1995年8月,原國家教委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討會,明確提出了高職教育的教育類型。即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屬于高中階段教育基礎上進行的一類專業教育,是職業技術教育體系中的高層次。發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將高職教育明確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高職教學同時具有高等教育的屬性和職業教育的屬性。

1.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特點

教育部《2003—2007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強調要“大力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周濟部長在2004年6月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首次對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院校提出了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指出中等職業學校的任務是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高等職業學校的任務是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人才,“必須明確高職培養的人才就是應用型白領、高級藍領,或者叫‘銀領’人才,是高技能專門人才”。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中強調:高等職業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雙重屬性,以培養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為主要任務。

盡管高職領域對高職人才培養規格的界定內涵和外延有不同的認識,但其核心要素有很大的交集,主要體現在“高素質”“技術型”和“技能型”三個關鍵詞上。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有如下特點:

(1)高職培養的是實用型、應用型人才,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是有差異的;

(2)人才層次是高級專門人才,比中等職業學校培養人才的素質要高(如比技術員高一層次的高級技術員),即現在提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3)工作內涵是將成熟的技術和管理規范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和服務;

(4)工作場合和崗位是基層第一線。

2.高職教育能力要求的特點

高等職業教育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能力打造是高職教育的核心。這種能力也即為職業能力,主要是專業技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綜合能力,這種能力不僅是操作能力,還包括任何行業都必須具有的基本能力,包括知識、技能、經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完成職業任務所需的綜合素質。

“職業能力”是指人們從事一門或若干相近職業所必備的本領,是個體在職業工作、社會和私人情境中科學的思維、對個人和社會負責任行事的熱情與能力。按照德國行動導向學習理念,將職業能力定義為“職業行動能力”(德語Handlungskompetenz),認為職業能力是才能、方法、知識、觀點和價值觀的綜合發展,關注人的綜合職業能力和職業生涯發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要求必須具備較高的“綜合職業能力”。綜合職業能力是一個人在現代社會中生存生活,從事職業活動和實現全面發展的主觀條件,包括職業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經營管理、社會交往能力和不斷學習的能力等。學術界認為綜合職業能力包括專業能力和專業之外的能力(即關鍵能力)兩個方面,如圖1-1所示。

figure_0022_0006
圖1-1 綜合職業能力組成

(1)專業能力。專業能力是指職業業務范圍內的能力,包括單項的技能與知識,綜合技能與知識。包括工作方式方法、對勞動生產工具的認識及使用、對勞動材料的認識等。知識是行動的知識,是實踐的知識,是不斷變化和進步中的知識。“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就是“從行動中學”。

(2)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獨立學習、獲取新知識技能的能力。如在給定工作任務后,獨立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把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經驗運用到新的實踐中等。包括制訂工作計劃、工作過程和產品質量的自我控制和管理及工作評價(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

(3)社會能力。社會能力是指與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包括工作中的人際交流能力(伙伴式的交流方式、利益沖突的處理等)、公共關系能力(與同齡人相處的能力、在小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與協商的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的能力)、勞動組織能力(企業機構組織和生產作業組織、勞動安全等)、群眾意識和社會責任心。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被稱為關鍵能力。其中的很多內容屬于情感類的教學目標,無法簡單通過傳統的學科系統化課程和傳授式教學來實現。

3.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頗具特色,德國高等職業教育更注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關鍵能力主要包含五個方面:組織能力、交往與合作能力、學習技能、自主性與責任感、承受能力。“雙元制”形成于19世紀中后期。所謂“雙元制”職業教育,是指學生在企業接受實踐技能培訓和在學校接受理論、培訓相結合的職業教育形勢。“雙元制”的本質是為年輕人提供職業培訓,使其掌握職業能力。“雙元制”人才培養主要通過企業培訓來完成。學生在企業和學校的時間比一般為4:1。德國的職業學院不是為自由的勞動市場培養“通用人才”,而是為特定的企業培養“專用人才”。

新加坡到了20世紀90年代,進入以高科技為特點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配合新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新加坡高等職業教育又有了新發展,采取了多項改革措施:其一,“工讀雙軌制計劃”,該計劃實行兼讀制,學生每周有一天工作日、一個傍晚和星期六的上午上課,其余時間都在公司邊工作邊接受訓導員的實際工作訓練;其二,“以工藝教育學院取代職工教育”,新建的幾所工藝教育學院取代了原有的職業專科學校,賦予工藝教育學院新職能,通過它提供優秀的工藝教育和訓練環境為新加坡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從而提高新加坡在世界的競爭力;其三,“混合型學徒計劃”,在新計劃下,學徒必須先到工藝教育學院接受三個月到半年不等的集訓方可進入公司邊學邊賺錢,在邊學邊工作期間,學徒每周要到工藝學院受訓一天。新加坡的高職教育是與普通教育相銜接的上下左右溝通的“立交橋”式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為落實高職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溝通,新加坡各層次和各類型教育分流及相互間的轉換,主要以證書考試或文憑課程學業成績為依據,不另設專門的招生考試。

目前,我國的高職教育與國外有相似之處,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著其人才培養模式面向市場的特征,它具有明顯的職業技能性和技藝性,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因時間、地點而發生變化,與一定的市場、職業、技術等條件有密切的聯系,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要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歡迎,必須面向市場。能力打造是高職教育的核心,“能力本位”是職業教育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點在于實現職業分析為基礎設計課程內容,以實際職業需要為出發點組織教學活動。高職教育培養的人才要顯示其風采,必須實施學、研、產、訓合作教育,即利用學校、科研機構、產業(行業、企業)、社會培訓部門等不同的教育資源,使社會有關部門廣泛參與,把以課堂傳授間接知識為主要的教育環境與直接獲取實際能力、經驗為主的生產環境有機地結合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使學生在與社會交流及體驗中獲得有益的知識,并能切身體會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而有準備地、主動地適應社會。在高職教育中,在教師的激勵和指導下,學生進行自我練習、自我驗證、自我評價及相互評價,逐步培養動手意識及動手能力,形成和建構起適應自身發展需要的職業技能、專業創新及創業能力。

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與企業緊密聯系,加強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改革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是從根本上解決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問題的有效途徑。

(二)高職教育的前景

有數據顯示,我國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已連續兩年高于普通本科高校,部分高職院校專業的招生調檔錄取分數線已高于二本調檔線。高等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呈逐年遞增趨勢。據統計,高職院校2009屆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為85.2%,分別高于2008屆(83.5%)、2007屆(84.1%)1.7個百分點和1.1個百分點,高職高專院校2011屆畢業生半年后就業率為89.6%,比2010屆上升了1.5個百分點。來自教育部的消息稱,目前我國獨立設置的高職院校已有1246所,占普通高校的52%。每年招收全日制新生超過300萬人,10多年來,高職招生數占普通高等教育本專科招生的比率從8.8%上升到49%。

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有研究人員指出,高職教育與普通高校教育市場競爭力的最大優勢體現在就業上,以目前就業形勢來看,高等職業教育的市場相當大。首先,高職畢業生不多,其次,高職教育的職業傾向十分明顯,具有職業導向,畢業后就業十分明確,因此就業率是比較高的。但該研究員表示,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關鍵是加強能力建設、軟硬件建設,這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前提。

相反,普通高校就業導向并不十分明顯,由于過多注重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并不強。人保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相關研究人員說,與高職院校畢業生相比,普通高校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后,從收入上看并沒有體現出他們的學歷優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锡林郭勒盟| 太白县| 余庆县| 石嘴山市| 庆阳市| 新干县| 遵义市| 石台县| 新乡市| 武功县| 永清县| 无棣县| 宜川县| 洛隆县| 泾阳县| 新竹市| 诸暨市| 贡山| 上栗县| 临颍县| 广安市| 武清区| 寿阳县| 滦平县| 尖扎县| 湖南省| 英山县| 宿松县| 固安县| 马尔康县| 巨野县| 柳林县| 建始县| 霍州市| 罗甸县| 浦城县| 长治县| 泾阳县| 惠州市| 土默特右旗|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