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周紀(5)

秦王覺得藺相如是個賢人,很是賞識,不但沒有殺他,反而對他頗為禮貌,然后送他回到趙國。趙王見藺相如立下大功,任命他為上大夫。

藺相如多謀善辯,膽略過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善于人和,不畏強暴,出使秦國,留下了流芳千古的“完璧歸趙”故事。

將相和

秦王沒有得到和氏璧,所以懷恨在心。在接下來的三年中,秦國對趙國發動了多次戰爭,使趙國丟掉了幾座城池。

前279年,秦王約趙王在黃河邊上的澠池相見,舉行友好會談。趙王擔心秦王另有所圖,不想去。廉頗、藺相如勸他說:“我們也知道這次聚會一定很危險,可是趙王您如果不去,那就顯示了我們趙國的懦弱。”趙王聽后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決定應約,讓藺相如作為他的隨從。

廉頗送他們到趙、秦邊境,與趙王告別,說:“您這次去一定兇多吉少,我們要作最壞的打算。您走之后,我估計路上的時間,再加上秦王相會的各種禮儀不到三十天您就應該能勝利返回。如果三十天以后您還不回來,我請求把太子立為王,以斷絕秦王拿您做人質的念頭。”趙王同意了。

到了澠池,秦王舉行宴會招待趙王喝酒,喝得有些醉意的時候,秦王提出讓趙王為他鼓瑟。趙王害怕,不得已,只好為秦王鼓了一曲。藺相如為維護趙國的尊嚴,就上前去請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不愿意,藺相如說:“我跟您相距不過五步之遙,您如果不擊的話,我將拼死一搏,以頸中之血濺大王之身。”秦王示意身邊的侍從,他們想殺藺相如。藺相如怒目呵斥,把侍從的氣焰壓了下去。秦王無奈只得為趙王擊了一下缶。

之后秦王還想刁難趙王,但在藺相如的周旋下沒有得逞。就這樣直到酒足飯飽席散場,秦王也始終沒有占到趙王的便宜。

平安回到趙國后,趙王大大贊揚了藺相如,任命藺相如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心里不平衡,說:“我是趙國的將軍,馳騁疆場,為趙國立下汗馬功勞。藺相如原本只是貧賤之人,如今不過靠著嘴上的本領,地位居然還在我之上,真讓我感到恥辱!”于是放出話來說:“要是讓我看到藺相如,一定要當面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說以后,有意避開與廉頗相會;上朝時,總是稱病不去,不想和廉頗爭位列的次序;出門時遠遠望見廉頗的車駕,便讓自己的車駕改道躲避。

藺相如的門客看到了,問藺相如為何如此懼怕廉頗,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認為廉頗將軍的威嚴跟秦王比,哪個更厲害?”門客說:“當然是秦王。”

藺相如平和地說道:“這就對了,即使像秦王那樣的威嚴,我也敢當面頂撞他,羞辱他的群臣。我雖然沒本事,也不至于唯獨畏懼廉頗將軍。但是,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我們趙國,就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將軍兩個人在。如果我們互相爭斗,這就讓秦國有機可乘。我之所以對廉頗將軍再三避讓,是先考慮趙國的利益,而后才想到個人的私怨啊!”

藺相如的話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廉頗靜下心來想了想,覺得自己為了爭一口氣,就不顧國家的利益,真不應該。于是,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從此以后,兩人結為生死之交,同心協力保衛趙國。

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于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是緣于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緣于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將相和”的故事才成為歷史上一段佳話。

觸龍說趙太后

前265年,趙太后剛剛執政,秦國就發兵進攻趙國,已經攻下了三座城池。趙太后向齊國求救。齊國說:“一定要用長安君來做人質,援兵才能派出。”長安君是太后的小兒子,深受太后寵愛,太后舍不得他,不肯答應。大臣們極力勸諫。太后公開對左右近臣說:“有誰敢再說讓長安君去做人質的,我一定吐他一臉唾沫!”

有一天,左師觸龍求見太后,太后正怒氣沖沖地坐在那兒等觸龍進來。觸龍做出快步走的姿勢,慢慢地挪動著腳步,到了太后面前謝罪說:“老臣腳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沒來看您了。我私下埋怨自己呢。又總擔心太后的貴體有什么不舒適,所以想來看望您。”太后說:“我全靠坐輦走動。”觸龍問:“您每天的飲食該不會減少吧?”太后說:“吃點稀粥罷了。”觸龍說:“我近來很不想吃東西,自己卻勉強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點食欲,身上也比較舒適了。”太后說:“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觸龍說:“我的兒子舒祺,年紀最小,沒有出息,但我私下里最疼愛他,我在這兒不得不冒昧地向您請求給他補一個黑衣侍衛的缺,讓他保衛皇宮。我冒著死罪稟告太后。”太后說:“我答應你,他有多大了?”觸龍回答說:“十五歲了。年紀雖然小,但我希望在自己還沒死之前把他托付給太后。”太后問:“你們男人也更加疼愛小兒子嗎?”觸龍回答:“比起女人有過之而無不及。”太后笑著說:“胡說,哪里能跟女人相比。”觸龍回答說:“我私下認為,您疼愛燕后就超過了疼愛長安君。”太后說:“您錯了!不像疼愛長安君那樣厲害。”

觸龍說:“父母疼愛子女,那么為他的將來打算得也越長遠。您送燕后出嫁的時候,摸住她的腳后跟為她哭泣,這是惦念并傷心她嫁到遠方,也夠可憐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經常思念她。可您祭祀時,一定為她祝告說:‘千萬不要被趕回來啊。’這不正是為她的長遠打算,希望她的子孫能在燕國相繼為王嗎?太后說:“是這樣。”

觸龍又問:“從現在算起上數三代,趙王的子孫被封侯的,他們的后代還有在位的嗎?”太后回答:“沒有。”觸龍說:“這就是說,他們當中禍患來得早的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禍患來得晚的就降臨到子孫頭上。為什么國君的兒子被封了侯就沒有好結果呢?因為他們地位高卻沒有為國家立功,俸祿豐厚卻沒有為國家流汗,而且還擁有許多國家的貴重器物。如今您抬高長安君的地位,封給他肥沃的土地,賞賜他許多國家貴重器物,卻不趁您還在世時,讓他多為國家立功。請恕我直言,一旦您不幸去世,長安君能夠憑借什么資本在趙國立身呢?”太后恍然大悟,說:“是啊,隨便你派他去做什么吧,我決不干涉。”

于是,趙國為長安君備齊一百乘車輛,讓他去齊國做人質。齊國這才派出救兵,秦軍也就撤退了。

《鬼谷子》一書曾講“釣語”:“其釣語合事得人實也。……常持其網驅之,其不言無比,乃為之變。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釣語是言談開始時的導引性、啟發性言語,以便引出對方的話頭以及對方不愿外露的思想情感。就像釣魚投餌一般,用簡單而富有引誘力的話語引導、啟發對方,使得對方非得開口說話不可。

觸龍用委婉曲折的方式勸說、啟發趙太后:父母應為子女作長遠打算,而不能只考慮他們眼前的安樂,不能讓他們養尊處優、無功食祿。觸龍的勸說最后終于打動了太后,使她欣然同意讓長安君去齊國做人質,換來了齊國的救援。觸龍抓住老年婦女溺愛幼子的心理特點,設身處地替她打算,將長安君的利益和趙國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把利害關系說得具體生動,曲折委婉,層層深入,巧妙地達到了勸說的目的。

長平之戰

周赧王五十五年,也就是前260年,秦國左庶長王龁率軍攻打趙國的長平(今山西高平縣)。當時駐扎在長平的是趙國老將廉頗,率領部隊與秦軍幾次交鋒,都被秦軍打敗。廉頗是一個非常懂得用兵打仗的老將軍,于是采取守勢,拒不出戰。趙王認為廉頗屢戰屢敗,現在還膽怯不肯出戰,特別生氣,派人責備廉頗。

轉眼四個月過去了,秦國攻打長平的戰勢還沒有絲毫進展。這時,秦國的應侯范雎就派人帶千金到趙國使反間計,向人們散布謠言:“秦國什么都不怕,只怕趙奢的兒子趙括領兵。趙王真是老糊涂了,他大概不知道,廉頗容易對付,何況他過不了多久就要投降了!”

當謠言傳到趙王耳朵里,他更加堅信了以前的看法,于是趙王就讓趙括代替廉頗率領軍隊。藺相如勸諫道:“趙括的父親是一個很有軍事才能的人,可是您因為趙括有名氣就派他做將軍,這就像用膠粘住弦柱,然后再鼓瑟,怎么能稱心如意呢?趙括只會讀他父親留下的兵書,而不知道如何行兵打仗。”但趙王沒有改變主意。

趙括從小就精通兵法,自以為天下沒有人是他的對手。他曾經和父親趙奢討論軍事,趙奢不能難倒他,卻從來沒有稱贊過他。趙奢說:“打仗,是最危險的事情,而趙括那么輕巧地討論它。假若趙國不讓趙括當將軍倒還罷了,如果一定要讓他當將軍,那么有一天讓趙軍敗亡的一定就是趙括這小子。”

趙括的母親知道趙括被任命為將軍后,上書說不能任用趙括。趙王說:“不要再說,我已經決定了。”趙母就說:“那假如將來他有不稱職的事情發生,我請求不要牽連到我。”趙王答應了她。

秦王聽說廉頗已經被趙括替換下來,就暗中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讓王龁做他的副將,并且下令全軍:“誰要敢泄露白起為統帥的消息,立斬。”

趙國在不知道對方的主將是誰的情況下,就讓趙括上任。他上任后,完全改變了以前的軍事部署計劃,更換了各級將領,出動大軍進攻秦軍。白起假裝敗逃,同時分出兩支奇兵迂回反擊。趙括以為秦國士兵只是害怕自己,于是乘勝追擊,攻打秦軍的防守陣地,但因秦軍防御堅固而無法攻入。這個時候趙括才發現上當了。

這時,白起派出的兩支奇兵,第一支切斷了趙軍回國的退路;另一支騎兵切斷趙軍出擊部隊和大本營之間的聯系。如此一來,糧食補給也已中斷,趙軍被一分為二。白起派騎兵攻擊趙軍,趙軍戰斗失利,就筑起工事堅守,等待援兵到達。

趙軍糧食供應中斷。而秦王親自到河內發動十五歲以上男子,讓他們全部趕去長平,切斷趙國援軍以及糧食補給的通道。

到了九月,趙軍斷糧已經有四十六天了,營內兵士甚至互相殘殺取食。趙括見情勢緊急無法再守,只好主動出擊進攻秦軍堡壘,想分成四撥輪番進攻,可連續攻了四五次,還是突圍不了。趙括親自率領精銳士兵戰斗,被秦軍用箭射死。趙軍大敗,四十萬大軍全部投降。

白起見降兵太多,有點不放心,與部下商議說:“趙國士兵向來反復無常,不把他們全部殺掉,他們恐怕會勾結起來,遲早會生出禍亂。”于是使出詭計,將這四十余萬趙軍降卒,除幼小的二百四十人之外,全部殘忍坑殺。秦軍終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殘酷的長平之戰的徹底勝利。長平之戰,趙軍士兵前后被殺的共有四十五萬人,趙國上下無不震驚。

長平之戰秦勝趙敗的結局并不是偶然的。秦軍之所以取勝,首先是巧妙使用離間計,誘使趙王犯下置將不當的嚴重錯誤;其二是起用富于謀略、驍勇善戰的白起為主將;其三是白起善察戰機,用兵如神,誘敵出擊,然后用正合奇勝的戰法分割包圍趙軍,加以聚殲。趙國失敗的主因是:在戰爭初期,趙國統治集團對秦國將大舉進攻摧毀趙國的戰略野心認識不足,在丟失了晉西南戰略要地后,倉促應戰。

魏相子順不得志

秦國開始進攻趙國時,魏王問當政大臣這事對魏國是否有好處,各位大臣都認為秦國攻打趙國對魏國有好處。他們都說:“秦國打敗了趙國,那么我們就從此歸服秦國;如果秦國不能打敗趙國,那么我們可趁它戰敗疲憊而去攻擊它。”子順卻說:“不是這回事。秦國自孝公以來,作戰沒有失敗過,現在又交兵權給良將,哪里會有戰敗疲憊的可能?”

大夫們又說:“即使趙國被秦國打敗了,對魏國又有什么損害呢?鄰國失敗的羞恥,正是值得我們國家高興的啊。”子順說:“秦國,貪婪殘暴,它打敗了趙國一定又會向別的國家提出要求,我恐怕到那時魏國要受到它的侵略。有這樣一個故事:燕雀居住在房屋上,母鳥與雛鳥相哺食,它們自以為安樂無憂了。然而屋里的爐灶煙囪火焰上沖,整座房子即將被焚毀,燕雀安詳的樣子不變,它們卻沒意識到禍患即將來到。現在各位大夫不醒悟,看不到趙國破滅的禍患即將降臨到我們自己身上,難道人可以像燕雀一樣無知嗎?”

子順是孔子的第六代孫。當初,魏王聽說子順賢明,便派人帶上黃金和禮物,聘請子順為丞相。子順對使者說:“假如魏王信任我的治國方略,一定能夠實現國家的強盛,即使吃蔬菜喝白水,我都會盡力而為。如果只是想利用我這個人,給我很高的俸祿,那我也只不過同一個普通人一樣罷了。”使者堅決請求,子順于是前往魏國。魏王到郊外來迎接他,任子順為魏相。

子順撤換過去魏王寵愛的官僚,而任用賢能的官員;剝奪不任事官員的俸祿來賞賜給有功的官員。那些喪失了職務和俸祿的人都不高興,于是紛紛在背后毀謗子順。

子順說:“民眾,不可與他們謀劃事業已經很久了!古代善于處理大事的人,他們任事開始時都不可能不受毀謗。子產任鄭國的相,三年之后毀謗才停止;我的先君孔子任魯國相,三個月以后毀謗才停止。如今我治魏國政事一天天見成效,雖說還趕不上賢明的人,但是豈能去理會毀謗呢!”

子順任魏國宰相共九個月,向魏王陳述的治國方略都沒有被采用,嘆氣說道:“意見得不到采用,這是由于我陳說得不恰當。陳說的話對主上不相合,做主上的官,享受主上的俸祿,這是白得利白吃飯,我的罪過實在不淺啊。

有人對子順說:“魏王不信任你,你怎么不出走呢?”子順回答說:“又能到哪里去呢?崤山以東各國都將被秦國吞并,秦國不仁不義,仁義的人是不愿去的。”于是,子順以有病為由閑居在家。

新垣固問子順:“賢人任職的地方,一定政治相應清明。現在你為魏國相,沒有做出特別的政績就自行引退,可能是因為不得志吧,為什么這么快離開相位呢?”

子順說:“沒有特別好的政績,因而退位。況且,即使是良醫也治不好死亡的。現在秦國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以仁義去侍奉它,一定不能得到安全;拯救危亡都來不及,哪里還談得上興起教化!古時伊尹在夏朝,姜子牙在商朝,而夏、商兩國也沒有得到治理,難道是伊尹、姜子牙不想治理好嗎?是天下大勢不允許啊。現在崤山以東的國家衰敗不堪,韓、趙、魏這三晉之國割讓土地給秦國以求茍且偷安,東周、西周屈服并入秦國,燕國、趙國、楚國也已經屈服了。由此看來,不超過二十年,天下一定全部歸秦國統治了!”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有一傳統,叫做“合則留,不合則去”。子順便取了這一態度。子順的言行有兩點值得贊許:其一,做官是為了辦事,不能辦事何必做官;其二,辦事須依自己信奉的正確準則,此準則不受尊重,便不可胡亂做事,便不應繼續做官。這是一種為政的原則。

白起之死

長平之戰,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軍降卒四十余萬。戰后,白起準備乘勝進軍,一鼓作氣繼續攻伐韓、趙兩國。秦軍咄咄逼人的氣勢令韓國和趙國都很恐慌。兩國便派了一個說客蘇代帶著重金去游說秦國的丞相范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尚义县| 东宁县| 保靖县| 平度市| 麻栗坡县| 崇文区| 漯河市| 新晃| 佳木斯市| 茶陵县| 安乡县| 贺州市| 民乐县| 海城市| 噶尔县| 行唐县| 化德县| 阳城县| 吴堡县| 安岳县| 临邑县| 合肥市| 图木舒克市| 合水县| 汝城县| 方正县| 凯里市| 竹山县| 东辽县| 宁晋县| 元阳县| 承德县| 内乡县| 华阴市| 棋牌| 夹江县| 行唐县| 巨野县| 昭平县| 陇川县| 台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