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信息系統理論與實務(用友U8)(第2版)
- 杜娟 饒興明
- 3771字
- 2020-07-02 17:05:55
1.2 會計信息系統的產生、發展
1.2.1 會計信息系統的產生
隨著電子計算機的普及,1954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通過軟件第一次利用計算機處理工資,使電子計算機開始用于會計工作。它徹底改變了會計數據處理的方式。最初計算機會計業務的處理只使用在單個的業務處理上,如工資、銷售統計等。1965年以后,形成了完整的會計核算系統,出現了總賬系統、應收款管理、應付款管理、財務報表等。20世紀70年代開始出現決策支持系統。這時,計算機開始幫助預測、決策,如“供應管理”、“存貨管理”等。20世紀80年代人工智能被引入管理會計的支持系統,增強了會計的經營管理功能。20世紀90年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促進了會計信息系統向企業一體化、綜合化的發展,產生了ERP系統。
在我國,計算機應用于會計業務的處理起步比較晚。在1979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進行了會計電算化的試點。1981年8月財政部和中國會計學會在長春召開“財務、成本、應用電子計算機”專題討論會。1982年9月,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系編寫、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教材編審委員會審定,我國公開出版第一本介紹計算機會計運用的高等財經院校試用教材《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此后,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簡稱為“會計電算化”。我國會計電算化事業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1.2.2 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過程
1. 國外會計電算化的發展
國外會計電算化的發展主要經歷了單項處理階段、綜合處理階段、管理信息系統階段、決策支持系統階段、商務智能系統階段。
(1)單項處理階段。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計算機代替手工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并不廣泛,只是被運用在對單個會計業務的處理上,如早期的固定資產核算、工資核算、原材料的核算等。這時的會計電算化的基本特征是:程序簡單,程序和數據相互不獨立,沒有數據庫管理。但是,計算機在會計領域的應用大大減輕了會計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會計工作的效率。
(2)綜合處理階段。20世紀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后期,利用計算機能夠對會計數據進行綜合處理,如工資核算與賬務處理等一起構成會計核算系統。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程序已經構成系統,能夠對數據進行管理,程序和數據相互獨立,使用比較靈活。
(3)管理信息系統處理階段。20世紀60年代后出現的各種數據庫管理系統,能對會計信息進行系統的分析,并具有反饋功能;能為管理者決策提供有用的會計信息;能夠利用計算機對整個管理信息系統的信息進行處理。如會計系統與其他系統結合,建立管理信息系統。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以數據庫作為數據管理的軟件支持,數據共享度提高,數據可以被多個用戶、多個應用共享使用。
(4)決策支持系統處理階段。這一階段的會計電算化是在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建立完整的數據管理系統和決策模型庫。計算機以此為基礎協助管理者解決多樣化的、不確定的問題。為決策者提供各種決策方案,如各種經濟模型處理。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數據冗余度小,數據不斷擴張,有分布式終端,構造網絡。
(5)商務智能系統處理階段。商務智能系統(Business Intelligence,BI)具有集成化數據管理、靈活的數據訪問、強大的數據分析和可視化的報告等能力。商務智能系統可以進行企業績效評價、企業戰略分析、企業生產經營分析、企業價值分析、本量利分析、人力資源分析。通過六方面的分析展示企業戰略的整體目標達成情況、財務狀況、企業經營狀況及其他情況,為管理人員提供決策依據。
商務智能系統自身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系統。隨著企業信息化建設的深入開展,業務數據會逐步積累到各種系統中,通過商務智能系統的建設,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數據內在聯系,更快地分析問題和掌握企業實際情況。
從國外會計電算化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只有從管理信息系統處理階段開始才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會計電算化。而商務智能系統階段則可以說是會計電算化的發展趨勢。
2. 我國會計電算化的發展
在我國,會計信息系統經過了很長的發展歷程,縱觀發展歷史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階段。
(1)起步階段(1979年前)。1979年前,主要依靠人工進行會計數據的收集、加工、傳遞和存儲。只有少數單位將計算機應用到會計領域。計算機對會計信息的處理只是在單個的業務處理上,如工資核算、原材料核算等。在這一階段,由于專業的會計電算化人才匱乏,中文的財務軟件相當少,我國會計電算化發展緩慢。
(2)初步探索階段(1979—1988年)。以1979年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的會計電算化試點為標志,我國會計電算化進入初步探索階段。
在這一階段,我國掀起了研究會計電算化的熱潮,許多單位紛紛開展會計電算化工作,組織開發會計軟件。理論界開始研究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建立會計理論結構模型。但這一階段,開發的會計軟件投資大、周期長、質量不高、穩定性差。計算機技術尚未在我國廣泛應用,會計電算化的發展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3)快速發展階段(1988—1998年)。經過前一階段的初步探索,1988—1998年成為我國會計電算化快速發展階段,是我國會計電算化發展的關鍵時期。1988年12月,產生了我國第一家專業從事商品化會計軟件開發與推廣應用的民辦高科技企業“用友財務軟件服務社”,它是現在“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它成功開發了通用會計核算軟件中的工資管理子系統、賬務處理子系統和報表處理子系統,并通過了財政部評審。在之后的幾年時間里,還出現了其他軟件公司推出類似子系統的會計核算軟件。這種會計信息系統主要在財務部門使用,具有進行全部賬務處理和報表輸出功能,可獨立滿足小型會計單位一般的會計核算要求。但對于大中型和管理要求較高的企業,僅僅滿足記賬、算賬、報賬的功能顯然是不夠的。
(4)普及與提高階段(1998年—21世紀初)。自1998年以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的領導下,各級行政部門和業務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了對會計電算化的管理,許多地區和部門制定了發展規劃、管理制度,有力地推動了會計電算化的普及與提高。
這一階段,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管理對會計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過去記賬、算賬、報賬核算型會計信息系統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要求建立以管理為核心的面向整個生產經營過程的管理型會計信息系統。原來單一的只能在財務部門使用的系統需要發展為跨越多個部門的企業會計應用系統。由原來的幾個孤立的子系統發展為具有財務、報表、應收、應付、固定資產、采購管理、庫存管理、銷售管理、成本管理、財務分析、決策支持等多功能高度集成一體化的會計信息系統。
(5)全面企業管理階段(未來趨勢)。國外企業管理信息系統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物料需求規劃(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制造資源規劃(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MRPⅡ)、企業資源規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21世紀初,我國一些財務軟件公司開始向ERP進軍,標志我國會計信息化又一新階段的到來。
ERP系統是指建立在以系統化的管理思想基礎上,為企業決策者提供決策運行手段的管理平臺。它是從MRP發展而來的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統,其擴展了MRP的功能,核心思想是供應鏈管理。它對于改善企業業務流程、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顯著作用。
近些年來,通過不懈努力,我國也有一些軟件企業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根據我國具體情況,研究開發國產的ERP系統。用友軟件集團向傳統的ERP挑戰,提出全面實施網絡財務戰略,建立新型的ERP軟件,使ERP集成網絡財務的功能。國產的財務軟件及企業管理軟件在現在與未來的不斷完善、提高,必將實現我國會計信息系統的管理型和網絡化,推動我國企業管理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強化企業競爭能力。
1.2.3 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趨勢
會計電算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產生而產生,也必將隨著計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完善。縱觀國內外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情況,我國會計信息系統有如下發展趨勢。
1. 標準化
要解決會計信息的傳遞、會計電算化后的審計等問題,會計電算化必須走標準化的道路。財政部作為會計電算化工作的管理者,首先,統一制定會計電算化法規制度;其次,制定統一的會計電算化發展規劃并組織實施;最后,指導進行規范化的軟件開發、對軟件進行評審、驗收。
2. 集成化
目前,會計信息在整個企業信息中占到70%以上。借助會計信息系統不僅能夠提供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分析,更重要的是能夠實現企業信息資源的集成化管理。ERP系統就是新一代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統。
3. 網絡化
隨著網絡與電子技術的發展,企業將網絡技術應用到會計領域,代替人工進行數據的收集、原始憑證的錄入、記賬、算賬、報賬,對會計信息分析、預測、決策,幫助企業加強信息傳遞和交流,實現財務和業務協同及遠程報賬、查賬、審計等功能,支持電子賬單、電子貨幣,改變信息的獲取和利用方式。會計信息系統的網絡多功能化正逐步增強。
4. 智能化
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以人工智能為基礎,側重于提高人工數據處理、分析、判斷等方面的能力,逐步實現信息系統的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研究新的成果,采集專家的經驗和智慧,分類存入計算機,在預測、決策過程中,由決策目標確定輸入以后,利用專用語言,如PROLOG、LISP等,經過反復推導,調出有關專家經驗和智慧,輔助決策,以提高決策的可靠性。
5. 國際化
隨著經濟發展的全球化和國際一體化。各個國家之間交流日益增多,相互依存關系日益增強,經濟信息處理需要向國際標準靠攏。我國現在使用的是財政部頒布的2007版本的會計準則。它與國際通用的會計準則之間還有一定的出入,在某些經濟業務的處理上缺乏與國際的可比性。會計電算化走國際化的道路,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也是企業跨國經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