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通史·少年簡讀版·第6卷:宋
- 程廣媛
- 1049字
- 2020-07-02 10:18:47
北漢之痛
在諸國之中,雄踞北方的北漢最為倔強,一直是宋初皇帝的一塊心病。
北漢地狹民貧,論實力根本無法與大宋抗衡。北漢皇帝劉崇盡力巴結遼國,每年送給遼國很多金銀財寶。劉崇死后,其兒子劉鈞繼位。
在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時,劉鈞想趁機攻打,準備坐收漁利。后來,劉鈞還出兵幫助李筠反抗趙匡胤。不過,李筠很快就被鎮(zhèn)壓了。因為有遼國的支持,劉鈞經常出兵騷擾大宋;也是因為忌憚實力強大的遼國,趙匡胤一直隱忍著。
開寶元年(968),劉鈞去世,其養(yǎng)子劉繼恩繼位。不久,劉繼恩被殺,立劉鈞另一養(yǎng)子劉繼元繼位。北漢朝中動蕩,內亂不斷。趙匡胤趁機派李繼勛、黨進、曹彬等戰(zhàn)將向北漢進發(fā)。
劉繼元得知宋軍攻來,忙向遼國求救。遼國派出大將耶律達里率兵支援。耶律達里頗有軍事才能,曾將李繼勛打得大敗。聽說耶律達里來支援北漢,率領先鋒部隊的李繼勛在攻克太原后沒敢戀戰(zhàn),撤兵了。
宋軍剛撤走,北漢又故技重演,襲擾大宋。因此,趙匡胤下定決心攻克北漢。

宋太祖趙匡胤御駕親征,詔令各路軍馬開赴前線。
969年,宋太祖趙匡胤御駕親征,詔令各路軍馬開赴前線。趙匡胤料定遼國肯定還會出兵救援北漢,故而派兵密切關注遼國的動向。
就在趙匡胤率領精兵出發(fā)時,忽然傳來一個消息:遼國皇帝遼穆宗被人刺殺了!這樣一來,遼國就沒心思再去管北漢的事了。趙匡胤覺得這是天賜良機。如果趁機攻克北漢,那北漢國土很快就會納入大宋的版圖!
面對宋軍,北漢的抵抗意志異常堅強,宋軍幾次進攻都沒有實質性收獲。
其實,宋軍難以攻克北漢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北漢派了一員名叫劉繼業(yè)的大將率兵駐屯在通往太原的重要門戶團柏谷。這個劉繼業(yè),也就是后來的楊業(yè)。
劉繼業(yè)知道宋軍厲害,不敢輕敵。他命部將陳廷山帶領幾百名騎兵時刻在團柏谷周圍巡邏,偵查軍情。可是,當李繼勛率領宋軍殺到團柏谷時,陳廷山不但沒把軍情及時匯報給劉繼業(yè),還率軍投降了。
結果可想而知,宋軍獲悉了北漢軍隊在團柏谷的全部部署情況。劉繼業(yè)為了減少損傷,撤出了團柏谷。北漢皇帝劉繼元得知劉繼業(yè)撤軍的消息后,非常生氣,直接收了他的兵權。
占領團柏谷后,宋軍開始攻打太原,由趙匡胤親自指揮作戰(zhàn),但幾番進攻卻沒有攻克。宋軍在太原城下圍攻了五個月,能用的招數都用了。五月已到了雨季,宋軍駐扎在城外的草地上,衛(wèi)生條件極差,生病的將士越來越多,士氣也逐漸低落。
趙普等重將眼見軍中情緒不對,又聽說遼援再度來犯,都勸太祖撤兵。太祖無奈,只得同意。宋軍退師時十分倉促,丟棄了許多軍糧和兵器,被北漢拾得,殘破的太原才靠此得以復蘇。七年后,太祖又命潘美再次向北漢發(fā)兵,仍無功而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