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飲食習慣中的健康陷阱(1)
- 健康生活的909個禁忌
- 靜濤
- 5522字
- 2014-02-19 09:12:27
▲不良就餐習慣
專家分析:生活中一些不良的飲食習慣容易被人忽視,如果我們能認真重視并及時糾正這些毛病,對健康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1)蹲食:一些人有蹲食的習慣,其實經常蹲食既容易引起消化功能失調,還可能形成消化道潰瘍。
(2)快食:有的人吃飯“狼吞虎咽”,這很容易造成胃炎和潰瘍。
(3)燙食:這種習慣很不好,燙食會損傷食道粘膜,刺激粘膜增生,留下的瘢痕和炎癥,長久下去可誘發(fā)癌變。
(4)暴食:暴食會引起嚴重的消化不良、腹痛和腹瀉,有的還發(fā)生急性胃擴張和胃出血,如搶救不及時,還可能危及生命。暴食還是肥胖和糖尿病的發(fā)病因素。
溫馨提醒:及時糾正不良就餐習慣有益健康。
▲喝湯不吃“渣”
專家分析:有人做過實驗,用魚、雞、牛肉等含高蛋白質原料的食品煮6小時后,看上去湯已很濃,但蛋白質的溶出率只有6%-15%,還有85%以上的蛋白質仍留在“渣”中。經過長時間燒煮的湯,其“渣”吃起來口感雖不是最好,但其中的肽類、氨基酸更利于人體的消化吸收。
溫馨提醒:除了吃流質的人以外,應提倡將湯與“渣”一起吃下去。
▲喝飲料解渴
專家分析:人渴了應該飲水,這是每一個人的生理自然反應??墒菚r下,有許多的年輕人在口渴時,想到的是喝飲料,用飲料代替水。不管怎么說,飲料都要比淡而無味的水好喝。以至于許多的人,在日常或口渴時,喜歡用飲料代替飲用水,認為這樣即可以享受清爽可口的口味,又可以解渴,可謂是一舉兩得。殊不知,這樣做是錯誤的,如果長期的用飲料代替水,還會對身體健康造成損害。我們都知道,水是人類的重要環(huán)境因素之一,也是人體的重要組成成分。成年人體內含水量約占體重的65%,每人每日生理需水量約為2-3升。人體內一切生理活動,如體溫調節(jié)、營養(yǎng)物質的輸送、廢物排泄等,都需要水來成全。如果飲用水中化學物質含量不當,不僅使水的感觀性狀惡化,而且直接危害人體健康。飲用水的酸堿度有一定要求,pH值應在6.5-8.5之間;水的硬度應適當,所含鈣、鎂元素應能符合平時飲食習慣。過酸、過堿、過軟、過硬的水,對人體都是不利的。飲料中含有大量有機化學成分和人工合成添加劑,同時其制作過程早已將純水中的成分作了很大改變,對人體的重要生理功能也相應減弱。因此,各種合成飲料不是不能飲用,但不可飲用過量,尤其是當人體急需補充水時,最好補充純凈的不含其他添加元素的水源,而不能用飲料代替,這對兒童來說尤為顯得重要。
溫馨提醒:飲料雖然口味美,飲用也應有限度。
▲不吃綠葉蔬菜
專家分析:生活中,有許多的人因為工作繁忙或者是飲食習慣等原因,大多只吃主食,蔬菜等副食吃得很少,綠葉蔬菜吃得更少。長期不吃綠葉蔬菜,對人體健康危害極大。綠葉蔬菜中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C和尼克酸,含有鐵、鈣、磷、銅、鉬、鋅、碘、硒等無機鹽和微量元素。這些元素雖然含量不大,但其生理作用極其重要。而且大部分為水溶性,不能在體內長期滯留,需每日從膳食中攝取。如果長期不攝入某種維生素或微量元素,就會破壞體內生理調節(jié)功能,患上相應的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缺乏癥。長期不攝入綠葉蔬菜,有可能使體內同時缺乏多種有效元素,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更大。人體內的一切生理活動,都需要酸與堿性的相對平衡,失去了這種酸堿平衡,人就會生病。人體酸堿特性,是與每日攝入的食物相聯系的。凡能在體內代謝中產生酸性物質的食品為酸性食品,這些食品有大米、小麥、小米、玉米、花生、酒類、雞、鴨、魚、蝦、蟹、貝等。凡能在體內代謝中產生堿性物質的食品為堿性食品,這些食品有豆類、水果、蔬菜、茶葉、咖啡等。可以看出,日常膳食的主食絕大部分為酸性食物,只吃主食、不吃或少吃水果蔬菜的習慣,只能使體內代謝呈酸性,導致酸性體質,誘發(fā)疾病。因此,長期不吃綠葉蔬菜是不利于健康的。
溫馨提醒:綠色是健康的象征,每天攝入適量綠色蔬菜是身心健康的保證。
▲口味過重
專家分析:說起鹽,大家都不陌生,我們每天的食物中都要加鹽,只有在食品中加入鹽,其特有的鮮、香才能被人體品嘗出來。鹽可以和不同的食物調制出不同的味道,被人們稱為“百味之祖”。食鹽中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鈉,鹽中的鈉離子和氯離子對人體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鈉離子為人體神經細胞傳遞信息,同時有助于維持細胞內外液體的濃度差;氯離子能在人體流淚、流汗時起抗菌作用。適量食用食鹽,可以促進人體發(fā)育、維持體內酸堿平衡。另外,碘鹽中所含的碘元素有益于甲狀腺,可以使人遠離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盡管鹽對人體有這么多好處,但是,吃鹽也是要有限量的,食用過多會引發(fā)多種疾病。鈉離子在人體中一旦過量,便會轉化為沉淀物附著于血管壁上,影響血管壁的彈性同時影響血液流通。長時間如此,會導致人體血管硬化、血壓升高,從而引發(fā)腦血栓、腦溢血、高血壓、冠心病、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在我國,北方人飲食偏咸,而南方則偏甜或偏辣,因此北方人患有以上疾病的概率也遠高于南方人。
溫馨提醒:在我國人均每日食鹽的攝入量應少于6克,對于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壓患者來講,還要降低一些,大概在每人每天2-4克較為適宜。
▲狼吞虎咽
專家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人由于工作繁忙或事情緊急,逐漸養(yǎng)成了快速吃飯的習慣。有人甚至將吃飯當作一項額外的負擔來對待,一日三餐總是狼吞虎咽、“速戰(zhàn)速決”,這樣的習慣對人體健康是無益的。這是因為:首先,大口大口吞咽,未經認真咀嚼就匆匆咽下去,使得許多食物尚未切碎即入腹中,無形中增加了腸胃的負擔。其次,未經認真咀嚼,口腔中的淀粉酶與食物未經充分攪拌,食物中的淀粉沒有達到初步水解就被送入胃中。而人的胃里面缺乏淀粉酶,不能使其水解,從而又加重了十二指腸和小腸的負擔。
溫馨提醒:如果你不想得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就要勤動上下頜,把食物在嘴里多嚼幾下,吞咽不能太快。
▲烹飪油反復使用
專家分析:對于喜歡做油炸食品的人來講,在品嘗噴香的油炸食品時,也一定會舍不得將剩下的油倒掉,而是喜歡連續(xù)用上多次,甚至十幾次。這樣做無非是為了保持每次煎炸食物時有夠深的油量和減少為此所付出的成本。然而,最近西班牙科學家所做的—項研究表明,反復使用已用過的烹飪油容易引起高血壓的發(fā)生。
溫馨提醒:研究人員建議人們在烹飪中用過的油重復使用次數最多也不要超過三次。
▲剩菜回鍋
專家分析:日常生活中,常有人把剩下的飯菜一次次地加熱食用,以為這樣就可以防止飯菜腐敗。其實從醫(yī)學角度分析,這種觀點并不全正確。在一般情況下,通過100℃的高溫加熱,幾分鐘即可殺滅某些細菌、病毒和寄生蟲。但是對于食物中細菌釋放的化學性毒素來說,加熱也是無能為力,有時反而還會使其濃度增大。另外,在各種綠葉蔬菜中都含有不同量的硝酸鹽。硝酸鹽是無毒的,但蔬菜在采摘、運輸、存放、烹飪過程中,硝酸鹽會被細菌還原成有毒的亞硝酸鹽。尤其是過夜的剩菜,經過一夜的鹽漬,亞硝酸鹽的含量會更高。而亞硝酸鹽經加熱后,毒性會增強,嚴重的還可導致食物中毒,甚至死亡。另外,像發(fā)芽的土豆中含有的龍葵素、霉變的花生中所含的黃曲霉素等,都是加熱無法破壞掉的。
溫馨提醒:常溫下,存放到第二天產生亞硝酸鹽較多的有菠菜、菜花、豆角、青椒,而菠菜中的亞硝酸鹽遠遠超過其他蔬菜;產生亞硝酸鹽較少的有西紅柿、萵筍、韭菜、西葫蘆、茄子、蒜苔、胡蘿卜、芹菜。
▲長期不吃肥肉
專家分析:脂肪和蛋白質、維生素等物質一樣,也是我們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物質,它具有很重要的生理功能。適當合理地攝入脂肪,不僅可以幫助人體儲存熱能,還可以保護臟器,提供人體必需的脂肪酸,并能夠促進脂溶性維生素A、D、E、K的吸收等。如果身體缺乏了脂肪,就會出現體力不足,身體免疫功能下降,蛋白質消耗增加,智力下降,影響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長期不吃肥肉是導致身體脂肪缺乏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吃肥肉會使機體處于低膽固醇狀態(tài),不利于機體的新陳代謝,還可能會引起某些微量元素如錳和鋅的缺乏。據報道,一個18歲的正常女孩子,全身脂肪至少要占其體重的23%,如果低于這個水平,就容易造成原發(fā)性閉經。
溫馨提醒:據最近報道,營養(yǎng)學家研究發(fā)現,如果將肥肉用文火燉四小時后,肥肉中的飽和脂肪酸可減少30%~50%,膽固醇可降低50%左右。
▲剩菜打包
專家分析:都說熟菜一般不打包,可有時不可避免地會打包一些回家。其實煮熟的蔬菜不宜在高溫下長時間存放,因為各種綠葉蔬菜都含不同量的硝酸鹽。蔬菜在采摘、運輸、存放、烹飪過程中,其所含的硝酸鹽會被細菌還原成有毒的亞硝酸鹽。尤其是隔夜的蔬菜,亞硝酸鹽的禽量會更高,加熱后毒性增強。而打包回來的一些富含淀粉類的食品,如年糕等,在沒有變味情況下食用后也會引起不良反應。原因在于它們易被葡萄球菌寄生,這類細菌的毒素在高溫加熱下也不會分解,解決不了變質問題。所以,這類食品即使打包回來也最好在四小時內吃完。
溫馨提醒:在準備將食物打包帶回家時,要注意以下問題:涼拌食物不適于打包。打包后的菜肴要迅速放入冰箱內,并盡快吃完,切勿放太久。從冰箱中取出的打包食物在吃前必須回鍋,如加熱不徹底,食后就有可能致病。
▲主食太少
專家分析:現代人的主食消費量越采越少,已有食量不足之勢。這固然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但其中也隱藏著危機。營養(yǎng)專家認為,谷類食物含有的碳水化合物,除為人體提供能量外,還是B族維生素的主要來源。主食地位的改變,一個明顯的危害就是易導致維生素B1的缺乏。粗雜糧中維生素B1的含量遠高于精米白面。動物性食品攝入過多,危害更為嚴重。動物脂肪對心血管是非常不利的。動物脂肪在碳水化合物不足的情況下代謝不完全,會使血液中積聚有毒的廢物——酮,酮會引起惡心、疲勞等癥狀,并會損害腦部健康。近年來,這類疾病的發(fā)病率明顯上升,與不以谷物為主食、動物性食物攝入量激增有很大的關系。
溫馨提醒:營養(yǎng)專家提出:一個成年人每日糧食的攝入量以400克左右為宜,最少不能低于300克。
▲不吃早餐
專家分析:早餐的數量和質量,可影響全天體內血糖的水平。人體的能量來自血糖,其次靠脂肪和蛋白質氧化產生。只有血液中有適量的糖,身體的每個細胞才能隨時獲得所需要的能量。腦細胞對血糖的波動最為敏感,因為腦細胞所需能量只能從血糖獲得,不能從脂肪和蛋白質中獲取。未用早餐或早餐吃得很少的人,在食物消化完畢、血糖減少以后,思維開始變得遲鈍而混亂。學生在低血糖的情況下學習效率顯著降低,司機在低血糖情況下開車與在醉酒情況下開車同樣危險。為了搞清早餐的作用和吃什么樣的早餐好,有人做實驗發(fā)現,早餐只吃淀粉食物的人,餐后血糖下降得很快,上午多數時間血糖都在正常水平以下;早餐加上一杯牛奶或兩個雞蛋的人,上午血糖則可以保持在正常范圍內,身體也感到舒服。
溫馨提醒:不少家庭早餐只吃干食,取些油條、燒餅或面包、餅干,就著咸菜或火腿腸,干吃一下就完事。這種“全干食”早餐對人體健康,尤其是對兒童的生長發(fā)育是不利的。
▲早餐進冷食
專家分析:很多女性一早就喝涼果汁或吃涼食物。直接飲用冷果汁,雖說可以提供蔬果中的營養(yǎng)成分及幫助清理體內廢棄物,但這樣做并不科學。因為人的體內的器官喜歡溫暖的環(huán)境,身體溫暖,微循環(huán)才會正常,氧氣、營養(yǎng)及廢物等的運送才會順暢。早餐熱食,可以保護胃功能。胃功能并不單純指胃這個器官的功能,其中還包含了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后天的免疫力、肌肉的功能等。早晨的時候,體內的肌肉、神經及血管都還呈現收縮的狀態(tài),假如這時吃喝冰冷的食物,會使體內各個系統更加攣縮、血流更加不順,傷了胃功能的同時,也會損傷身體的抵抗力。
溫馨提醒:吃早餐時,千萬不要吃涼食物,更不要先喝蔬果汁、冰咖啡、冰果汁、冰紅茶、綠豆沙、冰牛奶等冷食。
▲午餐湊合
專家分析:很多白領女性由于工作忙、時間緊,去哪里解決午餐確實是個難題。大多數人選擇外賣盒飯或者吃單位的工作午餐,還有些選擇洋快餐。另外,還有一部分人為了保持身材,甚至干脆不吃午餐。這種“打游擊”的飲食習慣一旦形成,就會造成許多隱患。
(1) 胃?。汉芏嗳硕加羞@種經歷,工作幾年后,胃就不知不覺出了問題。多數人認為這是因為自己的社交應酬多,飲酒過量造成的,其實不然。引發(fā)胃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午餐的不規(guī)律和馬虎。
(2) 精力不濟:處于腦力、體力雙重重壓下的現代職業(yè)者,經過一個上午的辛苦工作,中午如果只湊合著吃一頓沒有營養(yǎng)的飯食,那么午后的工作效率肯定會大打折扣。
溫馨提醒:午餐在一天的工作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般早餐占全天熱能的30%,午餐占全天熱能的40%,晚餐占全天熱能的30%。顯然,午餐營養(yǎng)與否對于一個白領來說是很重要的。
▲晚餐不當
專家分析:緊張的工作競爭,快節(jié)奏的生活,使不少家庭養(yǎng)成了早餐和中餐匆匆忙忙、晚餐豐盛的“生活習慣”。實際上這種習慣并不科學。(1)晚餐太晚: 一些家庭要在晚上8、9時,甚至10時才進晚餐,這是不科學的,長此以往,胃腸疾病難免就會出現。(2)比例失調:一般來說,早中晚三餐的比例應為3:4 :3,如果晚上9~10時睡覺,其比例可為4:4:2。(3)進食后也不宜馬上上床睡覺,否則被食物充盈的胃腸就會壓迫肝、胰、膽等消化器官,極易發(fā)生胰腺炎、膽囊炎,有的甚至在睡夢中突然發(fā)生休克與猝死。
溫馨提醒:晚餐最好能早點兒吃,以不超過8點為宜,最好安排在下午6點左右。而且晚餐后4個小時內不要睡覺,這樣可使吃下的食物得到充分的消化和吸收。
▲豐盛的晚餐
專家分析:俗話說“晚餐少一口,能活九十九”。但現在很多家庭的晚餐都過于豐盛,雞鴨魚肉擺滿餐桌,其實這樣的吃法是不科學的。因為這些食物大多都晚餐太飽、太豐盛,消化液分泌供不應求,食物停滯于胃腸,生成脫氧膽酸等致癌物質,易誘發(fā)結腸癌。有專家認為,長期失眠、多夢的患者,不妨在晚餐上找找原因,少而精的晚餐,或許可以解除失眠、多夢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