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放飛心靈,感悟人生(6)

老女人最終有沒有被撞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位車夫為別人著想的行為深深地打動了魯迅先生,也打動了每一位讀者。不管地位的高低,錢財的多少,懷著一個仁愛的心,高尚的品質,生活便會過得舒暢。

中國人的國民性/林語堂

中國向來稱為老大帝國。這老大二字有深意存焉,就是既老又大。老字易知,大字就費解而難明了。所謂老者第一義就是年老之老。今日小學生無不知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這實在是我們可以自負的。無論這五千年中是怎樣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確確被我們混過去了。一個國家能混過上下五千年,無論如何是值得敬仰的。國家和人一樣,總是貪生想活,與其聰明而早死,不如糊涂而長壽。中國向來提倡敬老之道,老人有什么可敬呢?是敬他生理上一種成功,抵抗力之堅強;別人都死了,而他偏還活著。這百年中,他的同輩早已逝世,或死于水,或死于火,或死于病,或死于匪,災旱寒暑攻其外,喜怒憂樂侵其中,而他能保身養(yǎng)生,終是勝利者。這是敬老之真義。敬老的真諦,不在他德高望重,福氣大,子孫多,倘使你遇到道旁一個老丐,看見他寒窮,無子孫,德不高望不重,遂不敬他,這不能算為真正敬老的精神。所以敬老是敬他的壽考而已。對于一個國家也是這樣。中國有五千年連綿的歷史,這五千年中多少國度相繼興亡,而他仍存在;這五千年中,他經過多少的旱災水患,外敵的侵凌,兵匪的蹂躪,還有更可怕的文明的病毒,假使在于神經較敏銳的異族,或者早已滅亡,而中國今日仍存在,這不能不使我們贊嘆的。這種地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同時老字還有旁義。就是“老氣橫秋”,“臉皮老”之老。人越老,臉皮總是越厚。中國這個國家,年齡總比人家大,臉皮也比人家厚。年紀一大,也就倚老賣老,榮辱禍福都已置之度外,不甚為意。張山來說得好:“少年人須有老成人之識見,老成人須有少年人之襟懷;”就是少年識見不如老輩,而老輩襟懷不如少年。少年人志高氣揚,鵬程萬里,不如老馬之伏櫪就羈。所以孔子是非常反對老年人之狀況的。一則曰“不知老之將至”,再則曰“老而不死是為賊”,三則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戒之在得是罵老人之貪財,容易患了晚年失節(jié)之過。俗語說“鴇兒愛鈔,姐兒愛俏”,就是孔子的意思。姐兒是講理想主義者,鴇兒是講現實主義者。

大是偉大之義。中國人誰想中國真?zhèn)ゴ蟀。∑鋵嵎Q人偉大,就是不懂之意。以前有黑人進去聽教師講道,人家問他意見如何,他說“偉大啊”。人家問他怎樣偉大,他說“一個字也聽不懂”。不懂時就偉大,而同時偉大就是不可懂。你看路上一個同胞,或是洗衣匠,或是裁縫,或是黃包車夫,形容并不怎樣令人起敬起畏。然而試想想他的國度曾經有五千年歷史,希臘羅馬早已亡了,而他巍然獲存。他所代表的中國,雖然有點昏沉老耄,國勢不振,但是他有綿長的歷史,有古遠的文化,有一種處世的人生哲學,有文學,美術,書畫,建筑足以西方媲美。別人的種族,經過幾百年文明,總是腐化,中國的民族還能把河南猶太民族吸引同化。這是西洋民族所未有的事。中國的歷史比他國有更長的不斷的經過,中國的文化也比他國能夠傳遍較大的領域。據實用主義的標準講,他在優(yōu)勝劣敗的戰(zhàn)場上是勝利者,所以這文化,雖然有許多弱點,也有競存的效果。所以你越想越不懂,而因為不懂,所以你越想中國越偉大起來了。

老實講,中國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在生理上也有相當的腐化,文明生活總是不利于民族的。中國人經過五千年的叩頭請揖讓跪拜,五千年說“不錯,不錯,”所以下巴也縮小了,臉龐也圓滑了。一個民族五千年中專說“啊!是的,是的,不錯,不錯,”臉龐非圓起來不可。江南為文化之區(qū),所以江南也多小白臉。最容易看出的是毛發(fā)與皮膚。中國女人比西洋婦人皮膚嫩,毛孔細,少腋臭,這是誰都承認的。

還有一層,中國民族所以生存到現在,也一半靠外族血脈的輸入,不然今日恐尚不止此頹唐萎靡之勢。今日看看北方人與南方人體格便知此中的分別。(南人不必高興,北人不必著慌,因為所謂“純粹種族”在人類學上承認“神話”,今日國中就沒人能指出誰是“純粹中國人”。)中國歷史,每八百年必有王者興,其實不是因為王者,是因為新血之加入。世界沒有國家經過五百年以上而不變亂的;其變亂之源就是因為太平了四五百年,民族就腐化,戶口就稠密,經濟就窮窘,一窮就盜賊瘟疫相繼而至,非革命不可。所以每八百年的周期中,首四五百年是太平的,后二三百年就是內亂兵匪,由兵匪起而朝代滅亡,始而分裂,繼而遷都,南北分立,終而為外族所克服,克服之后,有了新血脈然后又統(tǒng)一,文化又昌盛起來。周朝八百年是如此。先統(tǒng)一后分裂,再后楚并諸侯南方獨立,再后滅于秦。由秦至隋也是約八百年一期,漢晉是比較統(tǒng)一,到了東晉便五胡亂華,到隋才又統(tǒng)一。由隋至明也是約八百年,始而太平,國勢大振,到南宋而漸微,到元而滅。由明到清也是一期,太平五百年已過,我們只能希望此后變亂的三百年不要開始,這曾經有人做過很詳細的統(tǒng)計。總而言之,北方人種多受外族的混合,所以有北方之強,為南人所無。你看歷代建朝帝王都是出于長江以北,沒有一個出于長江以南。所以中國人有句話,叫做,吃面的可以做皇帝,而吃米的不能做皇帝。曾國藩不幸生于長江以南,又是湖南產米之區(qū),米吃得太多,不然早已做皇帝了。再精細考究,除了周武王秦始皇及唐太祖生于西北隴西以外,歷朝開國皇帝都在隴海路附近,安徽之東,山東之西,江蘇之北,河北之南。漢高祖生于江北,晉武帝生于河南,宋太祖出河北,明太祖出河南。所以江淮盜賊之藪,就是皇帝發(fā)祥之地。你們誰有女兒,要求女婿或是要學呂不韋找邯鄲姬生個皇帝兒,求之隴海路上之三等車中,可也。考之近日武人,山東出了吳佩孚、張宗昌、孫傳芳、盧永祥,河北出了齊燮元、李景琳、強之江、鹿鐘麟,河南出一袁世凱,險些兒就登了龍座,安徽也出了馮玉祥、段祺瑞,江南向來沒有產過名將,只出了幾個很好的茶房。

但是雖有此南北之分,與外族對立而言,中國民族尚不失為有共同的特殊個性。這個國民性之來由,有的由于民種,有的由于文化,有的是由于經濟環(huán)境得來的。中國民族也有優(yōu)點,也有劣處,若儉樸,若愛自然,若勤儉,若幽默,好的且不談,談其壞的。為國與為人一樣,當就壞處著想,勿專談己長,才能振作。有人要談民族文學也可以,但是夸張輕狂,不自檢省,終必滅亡。最要緊是研究我們的弱點何在,及其弱點之來源。

我們姑先就這三個弱點:忍耐性、散漫性及老猾性,研究一下,并考其來源。我相信這些都是一種特殊文化及特殊環(huán)境的結果,不是上天生就華人,就是這樣忍辱含垢,這樣不能團結,這樣老猾奸詐。這有一方法可以證明,就是人人在他自己的經歷,可以體會出來。本來人家說屁話,我就反對;現在人家說屁話,我點頭稱善曰:“是啊,不錯不錯。”由此度量日宏而福澤日深。由他人看來,說是我的修養(yǎng)工夫進步。不但在我如此,其實人人如此。到了中年的人,若肯誠實反省,都有這樣修養(yǎng)的進步。二十歲青年都是熱心國事,三十歲的人都是“國事管他娘”。我們要問,何以中國社會使人發(fā)生忍耐,莫談國事,及八面玲瓏的態(tài)度呢?我想含忍是由家庭制度而來,散漫放逸是由于人權沒有保障,而老猾敷衍是由于道家思想。自然各病不只一源,而且其中各有互相關系;但為講解得清楚便利,可以這樣暫時分個源流。

忍耐,和平,本來也是美德之一。但是過猶不及;在中國忍辱含垢,唾面自干已變成君子之德。這忍耐之德也就成為國民之專長。所以西人來華傳教,別的猶可,若是白種人要教黃種人忍耐和平無抵抗,這簡直是太不自量而發(fā)熱昏了。在中國,逆來順受已成為至理名言,弱肉強食,也幾乎等于天理。貧民遭人欺負,也叫忍耐,四川人民預繳三十年課稅,結果還是忍耐。因此忍耐乃成為東亞文明之特征。然而越“安排吃苦”越有苦可吃。若如中國百姓不肯這樣地吃苦,也就沒有這么許多苦吃。所以在中國貪官剝削小百姓,如大魚吃小魚,可以張開嘴等小魚自己游進去,不但毫不費力,而且甚合天理。俄國有個寓言,說一日有小魚反對大魚的殲滅同類,就對大魚反抗,說“你為什么吃我?”大魚說:“那么,請你試試看。我讓你吃,你吃得下去么?”這大魚的觀點就是中國人的哲學,叫做守己安分。小魚退避大魚謂之“守己”,退避不及游入大魚腹中謂之“安分”。這也是吳稚暉先生所謂“相安為國”,你忍我,我忍你,國家就太平無事了。

這種忍耐的態(tài)度,我想是由大家庭生活學來的。一人要忍耐,必先把脾氣煉好,脾氣好就忍耐下去。中國的大家庭生活,天賦給我們練習忍耐的機會,因為在大家庭中,子忍其父,弟忍其兄,妹忍其姊,侄忍叔,婦忍姑,妯娌忍其妯娌,自然成為五代同堂團圓局面。這種日常生活磨煉影響之大,是不可忽略的。這并不是我造謠。以前張公藝九代同堂,唐高宗到他家問何訣。張公藝只請紙連寫一百個“忍”字。這是張公藝的幽默,是對大家庭制度最深刻的批評。后人不察,反拿百忍當傳家寶訓。自然這也有道理。其原因是人口太多,聚在一起,若不相容,就無處翻身,在家在國,同一道理。能這樣相忍為家者,自然也能相安為國。

在歷史上,我們也可證明中國人明哲保身莫談國事決非天性。魏晉清談,人家罵為誤國。那時的文人,不是隱逸,便是浮華,或者對酒賦詩,或者煉丹談玄,而結果有永嘉之亂,這算是中國人最消極最漠視國事之一時期,然而何以養(yǎng)成此普遍清談之風呢?歷史的事實,可以為我們明鑒。東漢之末,子大夫并不是如此的。太學生三萬人常常批評時政,是談國事,不是不談的。然而因為沒有法律的保障,清議之權威抵不過宦官的勢力,終于有黨錮之禍。清議之士,大遭屠殺,或流或刑,或夷其家族,殺了一次又一次。于是清議之風斷,而清談之風成,聰明的人或故為放逸浮夸,或沉湎酒色,而達到酒德頌的時期。有的避入山中,蟄居子屋,由窗戶傳食。有的化為樵夫,求其親友不要來訪問,以避耳目。竹林七賢出,而大家以詩酒為命。劉伶出門帶一壺酒,叫一人帶一鐵鍬,對他說“死便埋我”,而時人稱賢。賢就是聰明,因為他能佯狂,而得善終。時人佩服他,如小龜佩服大龜的龜殼的堅實。

所以要中國人民變散漫為團結,化消極為積極,必先改此明哲保身的態(tài)度,而要改明哲保身的態(tài)度,非幾句空言所能濟事,必改造使人不得不明哲保身的社會環(huán)境,就是給中國人民以公道法律的保障,使人人在法律范圍之內,可以各開其口,各做其事,各展其才,各行其志。不但掃雪,并且管霜。換句話說,要中國人不像一盤散沙,根本要著,在給予憲法人權之保障。但是今日能注意到這一點道理,真正參悟這人權保障與我們處世態(tài)度互相關系的人,真寥若晨星了。

心路花語

在反思中國人的國民性的著作中,本文是具有獨特的價值的。林語堂先生在看透中國人的老大自居和“忍耐性,散漫性及老猾性”等人性弱點的同時深究其根源,認為種種劣跡的繁衍在于世道和人心的相互改造。

這是林語堂先生信手拈來的精致美文,它從容不迫,談古論今,確鑿而有理,使人不能不信服。

廣結善緣帶來好人緣/圣嚴法師

◎作者簡介

圣嚴法師(1930—2009),中國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chuàng)辦人。著有《正信的佛教》、《信心銘》、《寰游自傳》及《禪修指引》,這些著述均受廣大讀者的歡迎。

我們都知道貪是不好的習慣,可是有時候我們又會走入另一個極端——慳,也就是小氣、舍不得和吝嗇,有人以為這是節(jié)省,其實慳和節(jié)省是兩回事。

慳和節(jié)省的差別,主要在于節(jié)省的目的,譬如我們有十塊錢,為了布施而量入為出,努力節(jié)省了一塊錢,這就不是慳。相反地,如果我的生活只需花費五塊錢,可是當沒飯吃、沒衣服穿的人向我們求救時,也舍不得將剩余的五塊錢布施給人的話,那就是慳了。

因此,慳是即使自己有多余的東西也不給人,而寧可把它貯藏起來,這樣的行為對他人沒有利益。但它不像貪是硬把別人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所以不會損害到人,和貪比起來稍微好一些。

雖然慳不會傷害別人,可是許多人就是因為舍不得布施,反而阻礙了自己的成長和事情的發(fā)展。譬如有的人學問很好、知識非常豐富,或是技術相當精巧,但他就是不愿傳授給人,也不愿意分享給人,死的時候等于把智慧財產帶到棺材里,這不就等于沒有用了嗎?

又譬如你公司里有很多的職員,他們?yōu)槟阗嵙撕芏嗟腻X,結果你一毛不拔,那么這個公司還能繼續(xù)存在嗎?有利就應該共同分享,而分享的時候可以分層次,付出的多分享的多,付出的少則分享的少。

一個老板付出的是資本、是他的智慧與心力,因為他付出的最多,所以得到的多是正常的。但是,一般職員至少也付出了勞力、智慧和努力,甚至還付出了超額的時間來為公司工作,所以給予適當公平、合理的分享,是應該的。如果只曉得剝削,或者不愿意和員工分享利益,就會漸漸失去向心力和人緣,這就是慳吝帶來的損害。

有的人雖然沒有什么財產,但是他很慷慨,愿意把所有的東西與他人分享,因為這么慷慨,所以大家都相信他、擁護他,可說是一個領袖人才。而一個慳吝的人,因為不愿意把自己的所有和人分享,所以沒有人緣,也不會得到別人的擁戴。

但是,慷慨和“打腫臉充胖子”還是有差別的。慷慨是自己沒有,或有的不多,而盡其所能地奉獻給人;而有的人則是自己沒有,卻拿別人的東西,譬如用賒、借、偷、搶等方式所獲得的東西來和別人一起享受,也就是慷他人之慨,是在打腫臉充胖子了。

今生沒有廣結人緣的人,來生只會是個愚蠢的人。如果能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來生才會增長福慧。

心路花語

與人為善是一種高尚的品德,更是一種征服人心、征服世界的力量。每一個人都應該時時心存善念,為自己也為他人創(chuàng)造一片廣闊而和諧的世界。

好人緣是好生活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了好人緣會生活順暢通達。圣嚴法師運用智慧的佛家思想,辯證地為我們講述結善的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确山县| 滁州市| 文山县| 鄂温| 巩留县| 那曲县| 尉犁县| 昭通市| 张家港市| 金塔县| 临桂县| 屏边| 确山县| 九龙县| 若羌县| 容城县| 从化市| 洛隆县| 鸡泽县| 平远县| 齐河县| 盐源县| 峨边| 五台县| 阿拉善右旗| 临西县| 化隆| 页游| 昌平区| 龙江县| 灌云县| 龙泉市| 如东县| 穆棱市| 搜索| 闽侯县| 天津市| 岳阳市| 南昌县| 杭锦后旗| 康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