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放飛心靈,感悟人生(2)
- 中國最美的散文
- 南懷蘇
- 5707字
- 2014-02-12 15:30:56
我們小的時候都會信以為真,以為跌倒是因為風、土地或樹枝的緣故,我們也會像父母親一樣,找借口安慰自己,卻沒意識到是自己走路不小心。
記得有一次,我在門口庭前跑步,不小心摔了一跤,頭破血流。媽媽從灶間跑出來,左看右看,找不到可以打罵的東西,因為庭前的土地非常平,既沒有樹枝,也沒有小石子。
媽媽怔了好長一段時間,我已經站起來了,她還怔在那里,手里拿著一支鍋鏟,樣子有點滑稽。
媽媽看我望著她,以為我要放聲哭出來,突然大聲地罵天:“都是這么惡的風,吹得阿玄仔仆倒!”
我撫著自己頭上的傷口,對媽媽說:“媽,不是因為風,是我自己不小心仆倒的。”
那時,庭前確實只有陽光,一絲風也無。
媽媽這時笑得像陽光一樣燦爛,過來檢視我的傷口,欣慰地說:“你大漢了!”
媽媽的意思是我長大了,可以承擔自己的錯誤與失敗。當我們發現到,無論任何形式的跌倒,都是由于自己的不小心,而不是去找借口,這時我們就像我們在情感與姻緣上跌倒的時候,也像孩子時一樣……即使地不平、荊棘橫路、風狂雨暴,都不應該是我們跌倒的借口。最應該檢視的是錯誤與失敗。
孩子的跌倒頂多是皮肉受傷,姻緣挫敗也頂多是錐心刺骨,并不會傷到情感的本質。因此,一個人不應該在愛中受傷,就失去愛的勇氣;一個人也不應該痛苦,就失去承擔的心。要尋找到生命最內在的本質,是不能有任何借口的。當我們還有借口,本質就不會顯露出來。
我對自己過去情感的受傷,姻緣的挫敗也沒有任何借口,這都是我生命的必然之路。我也愿意承擔任何的批評,并把這些批評當成石階,走向更高的位置來回看自己的人生。
在風中跌倒,在愛中流淚,這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程。如果我們在每一段旅程,都能學習到更廣大的胸懷,都能不失去真愛的勇氣、美好的追求,一切挫折不也都有深刻的意義嗎?我站著看那拍打土地安慰孩子的母親圖像,一面憶起往事,一面想到我們人生可能永無平靜之日,但我們要使心安寧,只在當下的轉念之間。
心路花語
在成長的路上,你極有可能遭受許多的失敗,會無數次地跌倒。如果跌倒了你不爬起來,那么,你將永遠倒在地上。只有自己站起來,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才會在前行路上,不致再次跌倒,才會走向人生的輝煌。
作者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迅速聯想到自己兒時的事情,升華了文章主題,不給任何失誤找借口,對于失敗勇敢面對,坦然接受。
偉大與渺小/臧克家
◎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2004),山東濰坊市諸城人,曾用名臧瑗望,筆名少全、何嘉,是聞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譽為“農民詩人”。代表作品有《難民》、《老馬》、《有的人》等。
我們有太多的偉人。寫在歷史上的被渲染過的,不必說他們了;和我們同時代,向我們顯示偉大的,已經夠數了。這些人,憑了個人的陰謀機詐、憑了陰險與殘酷,只要抓住一個機會使自己向高處爬一級,他是決不放棄這個機會的,至于犧牲個人的天良與別人的利害甚至生命,他毫不顧惜。這些偉人的偉大,是用個人的人性去換來的,是踏在人民大眾的骨骸上升高起來的。當他站得高、顯得偉大的時候,一般有肉沒有骨頭,有軀殼沒靈魂的人中狗,便成群地蜷伏在他腳下,仰起頭來望望他,便“偉大呵,偉大呵”地亂叫一陣子。當別人靠近他的時候,它們便狺狺狂吠起來,在壯主子的聲威之余,自己仿佛也有威可畏了。這些偉人與臣侯是相依為命,狼狽為奸的。主子為了獲取權勢的兔,是不能沒有走狗的,在走狗的瞳孔里,主子的尊容也許并非那樣莊嚴,然而在他們口里又是另一回事了。為了一塊骨頭,它們出賣了自己。
在偉人自己,眼睛看的是逢迎的臉色,咂嚅趑趄的情感,耳朵聽的是讒媚阿佞的聲音,左右的人鋼壁鐵墻一樣把他圍在一個小天地里,眼看不過咫尺,耳聽不出左右,久而久之,也只能以他人之耳為耳,以他人之目為目。而這些他人,又正是以他為法寶而有所貪圖的人,他們所說的話,所報告的見聞,全是以自己的利害為標準而取舍,改竄,編輯的,不但與事實不符,常常會整個相反。信假為真,以真為假,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古時候有這樣的皇帝,天下大饑,他怪罪人民何不食肉糜,今日的偉人吃的雞蛋也許還是一塊錢一個。
這樣的偉人,拔地幾千尺,活在半空里,和群眾、和現實,脫離得一干二凈。在別人眼前,他作勢,他裝腔,他在別人眼里不是“人”,而是“偉人”。他自己,喜怒哀樂,不能自由,不愿自由,不敢自由,硬把人之所以為人的一些天性壓抑,悶死,另換上一些人造的東西,這樣弄得長久了,自己也覺得自己不是“人”了,而成了“人”以上的另一種人的“人”。勉強解釋,就是孤家“寡人”之“人”。這樣的“人”,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遠的是民眾,是人性。這樣的人是剛愎的,殘暴的,虛偽的,反動的,半瘋狂的,自欺欺人的,存心“不令天下人負我,我負天下人”的。把一個國家,一個世界,交給這樣一個半瘋子去統治,那會造成個什么樣子呢?
“王侯將相”的種子,已不能在新時代的氣流中生長了。當大勢已去,偉人不得不從半空里扔在實地上、民眾前的時候,難怪希特勒自殺,而且自殺前還有瘋狂的傳說。被別人蒙在鼓里,或被自己的野心蒙在鼓里,一旦鼓被敲破了,四面楚歌,他這才明白了,可是已經晚了。個人英雄也就是悲劇英雄。希特勒、墨索里尼已成過去了,他們的死法是多么有力的標語,佛朗哥,以及佛朗哥的弟兄們,讀一讀它吧!
和偉大相反,我喜歡渺小,我想提倡一種渺小主義。一個浪花是渺小的,波浪滔天的海洋就是它集體動力的表現,一粒砂塵是渺小的,它們造成了巍峨的泰岱,一株小草也是一支造物的小旗,一朵小花不也可以壯一下春的行色嗎?
我說的渺小是最本色的,最真的,最人性的,是恰恰反乎上面所說的那樣的偉大的。一顆星星,它沒有名字卻有光,有溫暖,一顆又一顆,整個夜空都為之燦爛了。誰也不掩蓋誰,誰也不妨礙別人的存在,相反的,彼此互相輝映,每一個是集體中的一分子。
滿腹經綸的學者,不要向人民夸示你們的淵博吧,在這一方面你不是能手,因你有福,有閑,有錢,你對于鋤頭拿得動、使得熟嗎?在別人的本領之前,你顯示自己的渺小吧。用你的精神的食糧去換五谷吧。
發號施令的政治家,你們也能操縱斧柄如同操縱政柄嗎?
將軍們,不要只記住自己的一個命令可以生殺多少人,也要想想農民手下的鋤頭,可以生多少禾苗,死多少野草呵。
當個人從大眾中孤立起來,而以自己的所長比別人所短,他自覺是高人一頭;把自己看做群眾里面的一個,以別人的所長比自己的所短時,便覺得自己是渺小,人類的集體是偉大。我常常想,不親自站在群眾的隊伍里面是比不出自己高低的;我常常想,站在大洋的邊岸上向遠處放眼的時候,站在喜馬拉雅山腳下向上抬頭的時候,才會覺得自己的渺小。因此,我愛大海,也愛一條潺潺的溪流;我愛高山,也愛一個土丘;我愛林木的微響,也愛一縷炊煙;我愛孩子的眼睛,我愛無名的群眾,我也愛將軍虎帳夜談兵——如果他沒有忘記他是個人。
我說的渺小是通到新英雄主義的一個起點。渺小是要把人列在一列平等的線上,渺小是自大、狂妄、野心、殘害的消毒藥,渺小是把人還原成人,是叫人看集體重于個人。當一個人為了群眾,為了民族和國家,發揮了自己最大可能的力量,他便成為人民的英雄——新的英雄,這種英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犧牲了自己,他頭頂的光圈,是從人格和鮮血中放射出來的。
人人都渺小,然而當把渺小擴大到極致的時候,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新的英雄。
這世紀,是舊式的看上去偉大的偉人倒下去的世紀;這世紀,是渺小的人民覺醒的世紀;這世紀,是新英雄產生的世紀。
我如此說,如此相信。
心路花語
蒼茫大地,蕓蕓眾生中,每個人都是渺小的,不需要因為自己的渺小而感到自卑,渺小有渺小的妙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的光源,發出自己的聲音。要知道藍天有自己的深邃,白云有自己的飄逸,草原有自己的芬芳,就連不起眼的小草也有屬于自己的翠綠,每個人都是獨特而優秀的。
臧克家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的散文,用字凝練,講求文采,這樣的語言已經具備了詩意美的基礎。
非走不可的彎路/張愛玲
◎作者簡介
張愛玲(1920—1995),中國現代作家,本名張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的麥根路313號的一棟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張愛玲一生創作大量文學作品。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其著作有中短篇小說《霸王別姬》、《鴻鸞禧》、《創世紀》、《花凋》、《傾城之戀》、《多少恨》、《金鎖記》、《殷寶滟送花樓會》等;長篇小說《連環套》、《怨女》、《十八春》、《小艾》、《秧歌》等;散文隨筆《都市的人生(散文集)》、《被窩》、《秋雨》、《讀書報告四則》等。
在青春的路口,曾經有那么一條小路若隱若現,召喚著我。
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
我不信。
“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么不信?”
“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彎路。”
“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
母親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嘆口氣:“好吧,你這個倔強的孩子,那條路很難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發現母親的確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于走過來了。
坐下來喘息的時候,我看見一個朋友,自然很年輕,正站在我當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條路走不得。”
她不信。
“我母親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我也是。”
“既然你們都可以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讓你走同樣的彎路。”
“但是我喜歡。”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讓我發現自己不再年輕,已經開始扮演“過來人”的角色,同時患有“過來人”常患的“攔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一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心路花語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彎路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段路途。出生時那第一聲嘹亮的啼哭,便預示著我們將要面對一段充滿艱辛與歷練的路程。人生似登山,雖然每個人通往山頂的路不盡相同,但都布滿石子,充滿泥濘,若想登上生活的巔峰,就必須走過這不平蜿蜒的曲折之路,想不碰壁,想不受傷,這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成長的過程必然會交織著血淚,沒有一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而且,也只有經歷它,你才懂得堅強,挑戰它,你才懂得求索。倘若沒有破繭的痛苦煎熬,你又怎能體會到成蝶后那一刻的光明與歡欣?
人生像一首詩/林語堂
◎作者簡介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現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坂仔鎮)人。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文學家、語言學家。早年留學國外,回國后在北京大學等著名大學任教,1966年定居臺灣,一生著述頗豐。代表作品有《翦拂集》、《京華煙云》、《孔子的智慧》等。
我以為從生物學的觀點看起來,人生讀來幾乎是像一首詩。它有其自己的韻律和拍子,也有其生長和腐壞的內在周期。它的開始就是天真爛漫的童年時候,接著便是粗拙的青春時期,粗拙地企圖去適應成熟的社會,具有青年的熱情和愚憨,理想和野心;后來達到一個活動很劇烈的成年時期,由經驗獲得利益,又由社會及人類天性上得到更多的經驗;到中年的時候,緊張才稍微減輕,性格圓熟了,像水果的成熟或好酒的醇熟那樣地圓熟了,對于人生漸漸抱了一種較寬容,較玩世,同時也較慈和的態度;以后便到了衰老的時候,內分泌腺減少它們的活動,如果我們對老年有著一種真正的哲學觀念,而照這種觀念去調整我們的生活方式,那么,這個時期在我們心目中便是和平、穩定、閑逸和滿足的時期;最后,生命的火光閃滅了,一個人永遠長眠不再醒了。我們應該能夠體驗出這種人生的韻律之美,應該能夠像欣賞大交響曲那樣,欣賞人生的主要題旨,欣賞它的沖突的旋律,以及最后的決定。
這些循環的動作,在正常的人生上是大概相同的,不過那音樂必須由個人自己去演奏。在某些人的靈魂中,那個不調和的音鍵變得日益宏大,結果竟把正式的曲調淹沒了,如果那不調和的音鍵聲音太響,使音樂不能繼續演奏下去,于是那個人便開槍自戕,或跳河自盡了。這是因為他缺乏良好的自我教育,弄得原來的主旋律遭了掩蔽。反之,正常的人生是會保持著一種嚴肅的動作和行列,朝著正常的目標前進。在我們許多人之中,有時震音或激越之音太多,因此聽來甚覺刺耳;我們也許應該有一些以恒河般偉大的音律和雄壯的音波,慢慢地永遠地向著大海流去。
一個人有童年、壯年和老年,我想沒有一個人會覺得這是不美滿的。一天有上午、中午、日落,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這辦法再好沒有。人生沒有什么好壞,只有“在那一季里什么東西是好的”的問題。如果我們抱著這種生物學的人生觀念,循著季節去生活,那么除自大的呆子和無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之外,沒有人會否認人生確是像一首詩那樣地生活過去的。莎士比亞曾在他的人生七階段的那節文章里,把這個觀念極明顯地表達出來,許多中國作家也曾說過與此相似的話。莎士比亞沒有變成富于宗教觀念的人,也不曾對宗教表示很大的關懷,這是很可怪的。我想這便是他所以偉大的地方;他把人生當做人生看,他不打擾世間一切事物的配置和組織,正如他不打擾他的戲劇中的人物一樣。莎士比亞和大自然本身相似,這是我們對一位作家或思想家最大的贊頌。他只是活在世界上,觀察人生而終于離開了。
心路花語
人生是千姿百態的,有人曾說它像一江春水,也有人說它像一棵大樹,然而在林語堂的筆下,人生卻像一首詩。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故事,每個人的一生也都是一首韻味無窮的詩。在同一件事上,每個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想法與做法,自然也就是林語堂所說的“自己的韻律和拍子”。誰不愿意花時間去譜寫一首長詩?誰不愿意花時間去讀一首回環曲折、韻味無窮的長詩呢?人生像一首詩,每一首詩都有它燦爛的理由。
人生真義/陳獨秀
◎作者簡介
陳獨秀(1879—1942),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新文化運動的發起人和旗幟,中國文化啟蒙運動的先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他不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學人。在五四運動前,他創辦《新青年》,發表《文學革命論》;其后,他出版《字義類例》、《實庵字說》等。此外,陳獨秀在詩學、文字音韻學以及書法上的造詣都是相當精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