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毛澤東眼中的國學(2)

他將這種辦法稱為“演繹法”——“察其曲以知其全者也,執其微以會其通者也。”又稱為“中心統轄法”——“守其中而得其大者也,施于內而遍于外者也。”

其三,潛心致志

為了鍛煉自己在任何環境中都能專心致志地學習和思考的本領,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學習時,有時只身到學校后山的妙高峰上自習,叫做“靜中求學”。有時他又故意到人聲嘈雜、車水馬龍的長沙城門口去看書,叫做“鬧中求靜”,排除干擾,潛心讀書。

其四,三復四溫

毛澤東不僅在青年時期就熟讀《資治通鑒》、《史記》、《漢書》等史籍名著,到了老年仍不斷地重溫。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也是讀了一遍又一遍,常讀常新。

毛澤東有讀過一遍書在封面上畫一個圈做記號的習慣。如今保留在中南海毛澤東故居的不少史書封面上,留下他讀過兩遍、三遍的圈記。有的書上還明確寫著閱讀的時間,如“某年某月閱,某年某月再閱”等。打開這些史書,紅、藍、黑各色筆跡的圈畫批注紛呈,這是他在不同時期多次閱讀后留下的鮮明印記。

毛澤東讀國學不是淺嘗輒止,而是反復閱讀,深入思考,從而獲得真知灼見。

其五,勤動筆墨

毛澤東讀書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不動筆墨不讀書”。凡他讀過的書,總要在空白處注上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所得。

對于有些句子和段落,加上濃密的圈點,批上“此論甚精”、“言之成理”或“此論甚合吾意”等。對于有些句子和段落,則劃杠打叉,批上“不通”、“荒謬”或“陋儒之說也”等語,反映出他讀書時獨立思考、分析批判的精神。

翻閱毛澤東讀過的古籍,可以看到其中許多篇章,毛澤東都做了標點、斷句,加了著重線和各種不同的讀書標記,寫著批注。有的還改正了書中的錯別字。

其六,爭分奪秒

毛澤東身負黨和國家重任,日理萬機,但他和人們一樣,一天只有24小時,他讀那么多的書,時間是從哪里來的呢?

據他讀書留下的種種跡象和身邊工作人員回憶,就是“擠”和“鉆”兩個字。

早在延安時期,他就提倡要在工作、生產的百忙之中,以“擠”的方法獲得學習時間,以“鉆”的方法求得讀書的機會。

毛澤東曾經與舊日的同窗老友蕭三說:

大家總推忙得很,學習不可能……我自己過去也總是這樣推諉,但近幾年把這種理論推倒了。忙,就要擠,比之木匠在木板上釘釘子,就可以擠進去的。

毛澤東最不喜歡有些人在業余時間把精力用在打麻將、打撲克、跳舞這些方面。他說:

我看不好。應當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學習上,養成學習的習慣。

他自己就是這樣做的。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夜幕沉沉,工作了一天的人們都已入睡,而毛澤東卻在通宵工作之后,把讀書作為一種休息,遲遲不肯入睡,有時工作人員不得不強行關燈。但是人一走,他往往又把燈打開,繼續閱讀。毛澤東吃飯,經常是要工作人員一催再催,飯端上來了,他放不下正在讀的書籍,飯涼了,只得端下去重熱,往返數次是常有的事。

為晚年毛澤東治過病的一位醫生回憶說:“我看到毛主席在病中依舊日日夜夜地工作和學習,常常持續10幾個小時,有時竟連吃飯或量血壓時,也要抓緊時間做些事。我每次給毛主席治療,他老人家靠在沙發上或躺在床上,總是手不釋卷……”

其七,點滴積累

早在青年時代,毛澤東就把讀書、做學問比喻成修筑百丈之臺。他說:

百丈之臺,其始則一石爾!由是而二石焉,由是而三石、四石以至于萬石焉。學問也然,今日記一事,明日悟一理,積久而成學。高以下基,洪由纖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

毛澤東主張積微起纖,日積月累,才能構筑學問的殿堂;否則眼高手低,好高騖遠,會一無所樹。

其八,虛心好問

毛澤東說:“學問學問,學與問是不可分的。真正好學的人,一定是虛心好問的人。”

黎錦熙1915年4月至8月的日記中,就有20余處記載如“潤之來,閱其日記,告以讀書方法”,和毛澤東“久談改造社會事”等等。

毛澤東還通過楊昌濟等介紹,和上海、北京、武漢等地的一些學士、名人、老師書信交往,質疑問難,拜學求教,受益匪淺。他在致蕭子升的信中說:

弟近年來所有寸進,于書本得者少,于質疑問難者多。茍舍譚論而專求之書,其陋莫甚,雖至今昏懵如前,未可知也!

當時,長沙城里有學問的人,或從外地來長沙講學的名流學者,毛澤東探知消息和住址后,總是千方百計去拜訪,當面聆教。

其九,讀“無字書”

毛澤東十分贊賞古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治學之道。

1917年盛夏,他和朋友蕭子升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漫游了寧鄉等5個縣,進行了農村調查,了解農民和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及社會世態、風俗人情,獲得了豐富的社會知識。

毛澤東將這種通過游歷考察以增長見識和智慧的學習途徑,稱為“讀無字書”,認為與讀有字的書同等重要。

1946年初,毛澤東對剛從蘇聯回到延安的兒子毛岸英說:

你在蘇聯的大學畢業了,但學的只是書本上的知識,只是知識的一半,這是不完全的。你還需要上另一個大學,這個大學中國過去沒有,外國也沒有,這就是勞動大學。在這個大學里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事實上,通過深入實地的考察和體驗,讀懂中國國情現狀這部“無字天書”,是至關重要的“國學”,由于毛澤東對這門“國學”的造詣無人能及,所以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領袖。

當然,上面所概括的九條治學途徑,不但是毛澤東學習國學的基本方法,也是他學習西方科學,特別是研讀馬列主義的基本方法。

毛澤東式的古為今用

毛澤東讀國學的最大特點是同現實生活相聯系,同中國社會現狀相聯系,為現實的革命斗爭而服務。毛澤東很鄙視那些信而好古,鉆到故紙堆里出不來的“書呆子”;當然也嘲笑那些“言必稱希臘”,對于自己國家的歷史一點也不懂或者懂得甚少的“書生”。

1954年冬,有一天,毛澤東與歷史學家吳晗談起整理、標點《資治通鑒》的問題時說:

《資治通鑒》這部書寫得好,盡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治亂本末畢具,我們可以批判地讀這部書,借以熟悉歷史事件,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此語很具有代表性,毛澤東反復閱讀包括《資治通鑒》、“二十四史”在內的國學典籍,根本的著眼點就是“古為今用”。

早在1917年,毛澤東以“二十八畫生”的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的長文《體育之研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當時熱衷于國學的研讀和對國學運用的得心應手。這篇文章涉及《論語》、《禮記》、《中庸》、《孟子》、《莊子》、《史記》、韓愈文等,共引用典故、成語和詩文約20條,提到中國古代人物16位。

對國學的別出新意的運用,在《毛澤東選集》中有更充分的反映。

通觀《毛澤東選集》,極少引用馬、恩原著,列寧著作也僅限于哲學,引用斯大林著作有稍多幾處。而對國學典籍則信手拈來,觸目即是,出處從四書五經、諸子百家、二十四史、《資治通鑒》到詩詞曲賦、古典小說、各家筆記等,能找到幾百條成語典故。

有學者曾對《毛澤東選集》的前四卷作過一個粗略統計,其中的成語典故,有40條左右來自《左傳》,有20至30條來自《論語》、《孟子》、《史記》、《漢書》、《朱子語類》等,其他的則來自《尚書》、《易經》、《詩經》、《大學》、《中庸》、《戰國策》、《后漢書》、《三國志》、《老子》、《孫子兵法》、《晉書》、《國語》等。

在毛澤東的許多講話和談話中,引用的古籍就更多了。毛澤東能夠隨時自如地引用古書中的文章、詩句和典故,或者說明一個政治思想原則,或者闡述一個深刻的哲學道理,或者論證一個軍事策略,或者借鑒一個歷史經驗,給人以雋永豐富的啟迪,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實事求是”,“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任人唯賢”,“百家爭鳴”,“多謀善斷”……

這些言簡意賅的古語,被毛澤東發掘出來,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有的成為共產黨所遵循的思想路線,有些成為黨內組織生活的原則和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有些則是黨的某一方面的工作方針或者具有普遍意義的工作方法。

以上所舉,足以領略毛澤東式的古為今用的獨特魅力之一斑。當然,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在本書后面的章節里,還將分別專題做深入的探討。

應當明確,如果沒有毛澤東那樣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淵博的學識和豐富的革命實踐經驗,要做到揮灑自如、恰如其分地運用國學是難以想像的。當然,無可諱言,毛澤東晚年,在“左”的思想指導下,引用典故或者古詩、古語,為推行某些“左”的政策提供歷史論據,這當然是失之偏頗的,傷害了自己的同志,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這在今日是應當引以為戒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旗| 新余市| 桂林市| 芦山县| 泰来县| 宁强县| 盐亭县| 贡山| 阿克陶县| 钟祥市| 克山县| 建宁县| 泸州市| 青铜峡市| 东台市| 凤凰县| 穆棱市| 开封市| 荣昌县| 博白县| 马公市| 双辽市| 罗平县| 宜兰市| 准格尔旗| 辛集市| 新巴尔虎左旗| 仁怀市| 桂平市| 滨州市| 台南县| 当雄县| 曲靖市| 巴中市| 天长市| 洛南县| 浙江省| 铁力市| 高要市| 木兰县| 闽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