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女權社會,必高女占國人之率。二男三女,男權雖力不從心,然仍可主導;若一男二女,則男權安可控女權乎?三女常不勝二男。但若加之以兵訓,自幼崇兵、崇武、崇勇,則二女安不可控一男乎?夫生一男,教之以學,毆暴之行若多可為害,毆暴之行若無可為利,利害常不知,其險也大。夫生一女,縱無大利,常不可為害,或借男之力害男,豈不因男多乎?
醫若高進,可早測孕之性別而決之,若弗欲之,妊娠約在半月,服藥則可,何必墮胎?若欲女權社會,則必增女之生率。生女數可不限,費皆可免;生二男,費再貴之,三則禁,弗則以法拘,檢舉有獎。夫古重男輕女,不過因男可傳宗接代耳。男娶女嫁,其子女可從父姓;若女娶男嫁,其子女必從母性,且其裔之女必娶并以世代相傳,如此女亦可傳宗接代。若果近一男二女,可選十一服兵役,不分男女。
自古母以子貴,吾弗以為然。自古重男輕女,非唯教育,使遺傳之進大受礙。母傳子四三,而父傳子僅占四一,而傳女父母各占一半。夫遺傳者,男孫不過二世,竟不及傳女四世所遺傳之多,且常情下女易教子難教,故體貌、智質、才德、思想等更易傳也。若定女傳之氏,非困經濟之增,而必進之。何也?蓋能維社會之和也。夫智高婦甚,必傳女也;及傳女,常則智高其之夫也。夫婦智力均等,子女皆可傳;夫低婦甚,方傳子也。
夫借男兵而維女權,難也;若女兵之數為難兵之二倍,則何不可使女權主導乎?然為官者,男之率必遠高女,次蓋理判所致,然女為官者可從十一至十三,可維女治。夫為國者不可以色攝政,必以非常之才干、非常之胸懷、非常之賢能、非常之政治、非常之名威、非常之手腕,昔武曌臨朝,治天下二十載,為皇十五載,非其之奇才,何能為之?然其末昏,亦不治也,可見理判之要。夫徒以色攝政,常挑撥離間使人相仇殺,實害國也,必遇抗者成眾,不能存也,似衛女權,而遇理學反撲,反害女權也,何也?因其害國。若茍能使武曌治才而又能終不昏,何可不利國乎?何可不振女權乎?故女權需以數取勝,而非以色取勝。
夫孔子,正封建禮教之名者,而今竟居社會主義國家名威之首位,何可也?其本不正,末亦難學。何可不正其本,必以墨學蓋治也。必以賞罰分明、愛憎分明、辨是非分明、識人之德才以廣較之及理判之能教民。亦宜以植樹造林為國策遍國力行。
于國行女權社會,實不易也,果欲行必先于小國治,其亦易于共產社會也。
若果能近一男二女,亦必以一夫一妻制,而勵女與外國婚,必以徠外國之民而維女治。
欲倡女權,不可壓迫男性,必倡平等也。夫壓迫乃至奴役必遭男權反擊,是適得其反也。權愈大,責愈大。欲興之,必承責愈多。夫兵、官,權之柄也。欲為官治民,必有強判之能,能不徇私枉法、顧全大局,一切皆以是非為準,而不為私情左右,此興權之必經也。女嫁亦宜自立,非賴人而生,不求人媚語,相敬如賓而不存等級,夫妻無誰更顯貴。女婚可多擇貧戶或多生。
很多人厭惡孔子是因為他們認為孔子是壓迫婦女的象征,今天,我要替他翻個案,因為我認為他非但不是壓迫婦女的象征,而且很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女權主義者。
孔子有三句名言似乎與這相悖,分別是“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彼婦之口??梢猿鲎摺1藡D之謁??梢运罃??!薄拔嵛匆娪泻玫氯绾蒙咭?。”雖然不全對,但卻都是近乎事實的。
前面兩句話都是批判,但最后一句話出了批判,還透露出一個重要的信息點,孔子允許好色。
孔子認為能做到像好色一樣去愛好美德就很難得了,但是他沒見到統治者是這樣的,他們好色都超過了愛好美德。所以,孔子認為不是不能好色,但不要看得比愛好美德還重要,能放在一樣的位置,孔子他老人家也就滿意了。
孔子首創了三年守喪的制度,這個制度在孔子之前并不存在,歷代典籍中在孔子以前的世道沒有出現過守喪的制度,是孔子假托周禮制造的?!睹献印る墓酚涊d孟子讓魯國百姓守喪三年,魯國百姓不肯執行,他們說就是國君也從來沒有執行過,這可以看出孔子的偉大。
那么他究竟偉大在什么地方呢?從他的守喪制度就可以看出來。他的守喪制度把妻子和父母放到了同種重要的地位上。他讓子女在父母死后守喪三年,又讓丈夫在妻子、嫡子死后也守喪三年,除此以外的人最多也只有守喪一年的,如伯父,叔父、弟兄、庶子之類的。
守喪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守喪期間不能吃葷的,不能喝酒,必須在墓地前搭個茅草屋,睡覺要和衣睡,要經常在墓地前大聲哭泣。在這期間天天守在墓地前,可以讀書寫字,但不能外出、旅游、做官甚至從事生產,不能吃白米飯、穿花緞衣,不能吃美味、聽音樂和閑居,在這期間如果還增重了一定會被人看成不孝的舉動。但是孔子雖然制定丈夫為妻子守喪的制度,卻沒制定妻子為丈夫守喪的制度,而身為妻母者可享丈夫、兒女加起來六年的喪禮,這可見孔子為女權主義作出的貢獻之大,是后人極少能趕上的。
另外墨子稱儒家這些人娶妻,要親自迎親,穿著黑色禮服,端莊恭敬的態度好比仆人,拉著馬韁繩,親手將車上的拉手繩遞給新娘,像為父母駕車般恭敬。婚禮的隆重程度也如同祭祀祖先一樣。這可見孔子那時的儒家把娶親看成是一件多重要的事情。
有人說儒家不是提出了三綱五常嗎?其中還有一條夫為妻綱。但這并不是孔子提出的,而是董仲舒提出的。不是還提出了三從四德嗎?那恐怕也是程朱理學家所重申、強調的,孔子并未提出這種主張。封建禮教加強是在董仲舒這時候,等到宋朝接到理學家手里已經是變本加厲成封建惡魔了,哪里還是孔子那具有光明性的最真實的儒家呢?儒家到理學家手里早就變質了,卻又把孔子這一偉人給蒙蔽了。
孔子還主張先仁后禮,要先讓人民富裕起來,才用禮儀教化他們。如果肚子都吃不飽,還談什么禮儀呢?所以他的禮儀當時主要局限于統治階級內部(包括做官的),并沒有強迫人民從事周禮的意思。
孔子大力倡導《詩經》這也客觀上體現了他的女權主義?!对娊洝酚泻芏嗥v愛情、提倡男女平等的,孔子大力倡導《詩經》是大大有利于婦女地位上升的,另外孔子認為君子“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是天然合理的,這才是關雎之義?!对娊洝分羞€有像《氓》這種婦女控訴男子始亂終棄的無恥行為的文章,更是大力維護了女權。
說實話,孔子是很崇拜周朝制度和文化的,特別像嫡長子繼承制,孔子認為這種制度特別有利于社會穩定。所謂嫡長子繼承制,是正妻生的長子才能繼承君位,這非常有利于丈夫重視妻子、善待妻子,那些不立嫡子卻立庶子的君王向來是孔子所瞧不起的。
孔子是十分主張父母媒妁之約的,也就是古代的包辦婚姻。包辦婚姻有什么好處呢?至少不會發生像《氓》那種悲劇。妻子既然是父母精心挑選的,那么重視、善待妻子就等同于孝順父母,如果你不重視、不善待妻子那你就是不孝順父母了,如果是包辦婚姻,很少有人敢背著大逆不道的不孝順之名不善待、不重視自己的妻子的。夫妻和睦相處,孔子認為,這比遵從周禮都重要的多。這就好比先仁后禮,重仁親禮,禮不過是包束在仁之外為了點綴仁的一層外殼罷了。
三字經有言:“五倫者,始夫婦。父子先,君臣后。次兄弟,及朋友。當順敘,勿違背?!蔽鍌愔校驄D之倫理最重要,即便是比君臣之倫理都重要的父子之倫理,在夫婦之倫理與父子之倫理兩者不可兼得時,還要遵從夫婦之倫理,這也是孔子所向往的。
由這些看來,孔子的的確確是一個偉大的女權主義者,這也許和他與妻子的深厚感情有關,也確實很重視女性的存在。至于他門下為什么沒有一個女弟子,大概是因為當時社會太重男輕女了,平民百姓人家沒有愿意送女兒去讀書的,如果真有孔子一定會收。就是當時貴族能讀書寫字的也很少,春秋時大概也就一個莊姜既有才氣又有名氣,《詩》中就有好幾篇是她寫的。
孔子還是很愛他母親的,不然為什么會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找父親的墳,將他死去的母親和父親合葬的呢?
孔子雖然是女權主義者,后人卻很少注意這一點,因此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口號還同時反對束縛婦女的三綱五常,
宰我問:“為妻守喪三年,期忒久矣。為父母守喪三年,期已久矣,為父母守喪三年,期已久矣,為叔姑守喪一年,然叔故之尊反不如妻乎?”
子曰:“予若為叔故守喪三年,叔姑亦不介?!?
宰我曰:“吾之意,為妻守喪不宜逾一年?!?
子曰:“五倫者,予知之乎?”
宰我曰:“夫婦,父子,君臣,兄弟,朋友?!?
子曰:“正若次序,夫夫婦之倫先于父子之倫,奚三年多乎?”
宰我曰:“不多?!蹦送酥?,不復拜孔子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