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序言

日本社會的原始景象

不知各位讀者小時候對日本列島的形狀有沒有一種特別的印象?用學術語言描述,這是一個弓形的弧狀列島,但卻沒有如意大利半島的“靴子”那樣的愛稱。這是一個被大海包圍的狹窄島國。據(jù)說在約一千幾百萬年前,列島從中國大陸分離出來,不再是中國大陸的一部分。

今天的日本由北海道至沖繩縣大大小小的島嶼構成,南北細長的日本列島和西南諸島(以下用“日本列島”代表)由東向西傾斜。在距今一萬年前的冰川時期,北方的北海道、庫頁島與中國大陸,南方的九州與朝鮮半島,曾經(jīng)通過陸橋連接。本書所涉及的年代,除去通過陸橋連接的舊石器時代,其余已是跟中國大陸隔海相望了。大海不存在像陸地上的山脈那樣的障礙物,一方面容易利用船連接彼此,另一方面也容易被洋流和斷崖所阻絕。

處于這樣一個地理位置的日本列島,其社會是如何走向文明的呢?當然,由日本列島獨自孕育的文化也不少,但是在列島的文明進程中,與中國大陸以及朝鮮半島的人口和物資的交流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作為工具的鐵器、青銅器制品及其原材料的進口,陶器的引進和冶鐵等手工業(yè)產品的技術革新,直至包括佛教、道教和儒教等宗教和政治思想在內的文化輸入,來自大陸和半島的直接影響簡直不可估量。首先可以舉出的例子,就是漢字和假名起源于中國的文字。物資、思想和文化是隨著人口進來的,人口的流動和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列島社會走向文明的過程中,外來人口的活動發(fā)揮了絕對作用。

從大陸一側反望日本列島

稍微換個話題,我們的飲食結構近年來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戰(zhàn)后經(jīng)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國民生活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一九九三年稻米產量嚴重減少之后,面包和面條類食品在主食中所占比重有所增加,稻米所占比重顯著降低。但是盡管米飯的食用量減少了,總體上日本人的飲食結構仍然以稻米為主。這種飲食結構的根本就是源自朝鮮半島的、已經(jīng)普及的水稻農耕。

稻米的這個問題并不限于飲食結構。守護百姓的森林減少的背景下,在鄉(xiāng)村舉辦的春祭和秋收節(jié)上,水稻種植還和祭祀有著深遠的關系。但是如果僅僅關注到稻作收獲之首穗的敬獻供奉,那你就錯了,因為在進獻給神社的供品中,還包含許多河海的物產(海味)和山林的物產(山珍)。這不僅與水稻農耕,還與繩文時期以后的山珍海味的敬奉有極大的關系。

從國家政治賦予口分田的班田收授制度的重要意義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jīng)將謀生的基礎置于水稻農耕上了。正確把握日本前近代社會水稻農耕文化的意義很重要。同時,對山珍海味等食材和資源的作用做出正確的評價也很重要。這是因為,雖然在今天的大城市里已經(jīng)看不到,但是山林與河海的風景,以及其中諸活動所造就的人的心靈狀態(tài),越是追溯歷史就越具有重要的意義。

大和王權與日本

繩文時期持續(xù)了一萬多年,基本上被認為是既沒有階級也沒有階層的社會;也有研究者從墳墓式樣的差別上,認定這是一個具有某種階層的社會。然而,僅僅過了數(shù)百年,到了以水稻農耕為基礎的社會,就產生了政治權力和權力機構。被中國稱為“倭人”的集團形成了奴國等國家,不久就產生了“邪馬臺國”。

本書認為,邪馬臺國滅亡后就誕生了大和王權。大和王權的第一代君王可以推定為“崇神天皇”,他被稱為“始馭天下之天皇”,意思是首次統(tǒng)治該國,時間應該就是四世紀上半葉。“日本”國就誕生于該大和王權。

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都有開國的神話,這些神話中記載了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二神創(chuàng)造“大八洲國”的傳說。所謂“大八洲國”就是日本列島的本州、四國、九州以及長崎的壹岐、對馬等島嶼,但是并不包括北海道和西南諸島,因為古代日本的統(tǒng)治對象中不包括(蝦夷族居住的)北海道和(南島人生活的)南島。就是說,當時的“日本”和我們現(xiàn)在的日本國并不相同。

那么“日本”的國號是何時誕生的呢?對此學術界尚無定論。國號產生的時間不清楚,也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但大家很一致地認為可能是七世紀后葉至八世紀初。我認為可能是從七〇一年(大寶元年)制定的大寶令開始,而且七〇二年派出的遣唐使第一次使用了“日本國使”的稱呼,對新羅也用了“日本”的名稱(參見東野治之《遣唐使與正倉院》等)。

這樣,八世紀初便產生了國號“日本”。嚴格說,日本國建立之前既沒有“日本”也沒有“日本人”。但是在《隋書·倭國傳》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稱呼“日本”的意識或想法,在遣隋使攜帶的國書中倭國王使用了“日出處天子”的稱呼。這一“日出處”的說法產生了“日本”的國號。因此七世紀,“日本”的內涵逐漸形成,但是該“日本”與現(xiàn)在的日本是不同的。考古學的時代劃分與構成今日之日本的三種地域文化的關系,如表1所示。

古代的研究方法及本書的構成

表1 三種日本文化

本書將討論舊石器時代到六世紀的日本列島社會的歷史,這個時期的文字史料非常有限,因此,如果僅僅依靠以文字史料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文獻史學,是無法對該時期進行研究的。既然要利用考古學資料,就有必要借鑒考古學研究的成果。日本的考古學屬于廣義的歷史學研究領域,曾有一段時期很不幸地被認為是歷史學的“輔助學問”。但是,要研究古代社會,僅靠文獻史學是不可能的,還必須綜合考古學和歷史地理學甚至日本文學等學科方法。

然而,文獻史學和考古學在研究對象和方法論上各不相同。考古學以發(fā)掘出來的遺物和遺址為研究對象。發(fā)掘調查并不是說要把當時的建筑物、生產地、生活用具等全部發(fā)掘出來;而且雖然學術性的發(fā)掘逐漸增多,但是隨著開發(fā)而進行的大多數(shù)緊急發(fā)掘,即使在被認定為歷史遺跡的地區(qū),遺址和遺物也都是偶然發(fā)現(xiàn),而其研究的集大成者,才形成為考古學。由于一件遺物的最新出土而完全改變之前的學說,并不足為怪。本書努力吸收了現(xiàn)代最前沿的考古學成果,但是今后因考古發(fā)掘而對出土文物的歷史性評價發(fā)生改變,完全有可能發(fā)生。這一點請務必牢記。

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探明日本社會的基層。所謂“基層”,具體來說就是以水稻農耕為生產基礎的農耕社會的形成。為了正確把握農耕社會的意義,首先需要厘清此前列島的社會狀態(tài)。本書第一章從“列島最初的居民”開始,就是出于這個目的。第二章講了水稻農耕社會的形成。在這一章的敘述中,除了邪馬臺國部分以外,很大程度吸收了地質學和考古學的研究成果。第三章是大和王權的歷史。這一章不是像考古學那樣從前方后圓墳的形成來考察,而是從被稱為“始馭天下之天皇”的崇神天皇來論述。這一時代島內的史料極其匱乏,論述大多要依據(jù)同時代的外國史料。第四章是六世紀的歷史,主要依據(jù)《日本書紀》和《古事記》,但是這兩本書并非是論述史實的。因為需要對史料做出研判,所以文章可能會略顯煩瑣,但都屬于文獻史學的方法,務請包涵。

序言到此結束,讓我們馬上打開歷史的大門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德县| 双桥区| 许昌县| 彭州市| 卫辉市| 平湖市| 平泉县| 昌宁县| 汾阳市| 汉川市| 辽阳市| 英超| 维西| 镇平县| 麻栗坡县| 新闻| 四子王旗| 成都市| 陕西省| 民丰县| 财经| 卢龙县| 临安市| 安仁县| 贞丰县| 霍城县| 兴隆县| 滕州市| 灵山县| 长沙县| 商水县| 兰溪市| 南宫市| 白银市| 科尔| 定日县| 云梦县| 新沂市| 栖霞市| 安新县| 湟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