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創新思維與創新方法
- 李瑞星 周蘇
- 1336字
- 2020-06-29 14:32:17
3.1.4 求同思維與求異思維
英國心理學家、哲學家和經濟學家約翰?穆勒(1806—1873)在《邏輯學體系》(1843)中提出了后來以他的姓氏著稱的穆勒五法,即契合法、差異法、契合差異并用法、共變法、剩余法。
契合法又稱求同法,就是考察出現某一被研究現象的幾個不同場合。如果各個場合除一個條件相同外,其他條件都不同,那么,這個相同條件就是某被研究現象的原因(異中求同)。
差異法又稱求異法,就是比較某現象出現的場合和不出現的場合。如果這兩個場合除一點不同外,其他情況都相同,那么這個不同點就是這個現象的原因(同中求異)。
1.求同思維
求同思維是指在創造活動中,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根據實際的需要聯系在一起進行“求同”思考,尋求它們的結合點,然后從這些結合點中產生新創意的思維活動。求同思維從已知的事實或命題出發,通過沿著單一方向一步步推導,來獲得滿意的答案。獲得客觀事物共同本質和規律的基本方法是歸納法,把歸納出的共同本質和規律進行推廣的方法是演繹法。這些過程中,肯定性的推斷是正面求同,否定性的推斷是反面求同。
求同思維追求秩序和思維縝密性,能夠以嚴謹的邏輯性環環相扣,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從客觀實際出發,來揭示事物內部存在的規律和聯系,并且要通過大量的實驗或實踐來對結論進行驗證和檢驗。只要能在事物間找出它們的結合點,基本就能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組合后的事物所產生的功能和效益,并不等于原先幾種事物的簡單相加,而是整個事物出現了新的性質和功能。
2.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法是指對某一現象或問題,進行多起點、多方向、多角度、多原則、多層次、多結果的分析和思考,捕捉事物內部的矛盾,揭示表象下的事物本質,從而選擇富有創造性的觀點、看法或思想的一種思維方法。
遇到難題時采用求異思維,常常能突破思維定式,打破傳統規則,尋找到與原來不同的方法和途徑。求異思維在經濟、軍事、創造發明、生產生活等領域廣泛應用。求異思維的客觀依據是任何事物都有的特殊本質和規律,即特殊矛盾表現出的差異性。要進行求異思維,必須積極思考和調動長期積累的社會感受,給人們帶來新穎的、獨創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思維成果。
【例3-8】松下無繩電熨斗(見圖3-9)。
在日本,松下電器的熨斗事業部很有權威性,因為它在20世紀40年代發明了日本第一臺電熨斗。雖然該部門不斷創新,但到了80年代,電熨斗還是進入滯銷行列,如何開發新品,使電熨斗再現生機,是當時該部門很頭痛的一件事。

圖3-9 無繩電熨斗
一天,被稱為“熨斗博士”的事業部部長召集了幾十名年齡不同的家庭主婦,請她們從使用者的角度來提要求。一位家庭主婦說:“熨斗要是沒有電線就方便多了。”“妙,無線熨斗!”部長興奮地叫起來,馬上成立了攻關小組研究該項目。
攻關小組首先想到用蓄電池,但研制出來的熨斗很笨重,不方便使用,于是研發人員又觀察、研究婦女的熨衣過程,發現婦女熨衣并非總拿著熨斗一直熨,整理衣物時就要把熨斗豎立在一邊。經過統計發現,一次熨燙最長時間為23.7秒,平均為15秒,豎立的時間為8秒。于是,根據實際操作情況對蓄電熨斗進行了改進,設計了一個充電槽,每次熨后將熨斗放進充電槽充電,8秒鐘即可充足,這樣使得熨斗重量大大減輕。新型無線熨斗終于誕生了,成為當年最暢銷的產品。
這個簡單的例子告訴我們,求異思維經常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