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物流的起源與發展
1.1.1 物流理論的背景
什么是物流? 自從美國人在20世紀初提出物流這個概念后,物流的概念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現代物流管理科學已經把現代技術科學與現代經濟科學完美地結合起來,它融匯了資源配置科學、倉儲科學、流通科學、環境科學、運輸科學、搬運科學、營銷科學、信息技術科學及系統科學等,是一門綜合學科,這種綜合學科的出現也是現代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物流科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以物的動態流轉過程為主要研究對象,揭示了物流活動(運輸、配送、儲存、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的內在聯系,現已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和學科范圍,而物流的活動構成了新的物流產業。物流科學是管理工程與技術工程相結合的綜合學科,應用了系統工程的科學成果,提高了物流系統的效率,從而更好地實現了物流的時間效益和空間效益。
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初從國外引進了物流的概念,但人們一直沒有很好地重視它,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物流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人們對物流的認識也還處于啟蒙、初級階段。尤其是中國物流領域的管理人員普遍缺乏現代物流管理和現代物流技術方面的系統科學的培訓,這是中國物流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
近些年,由于“物流”特別是“現代物流”對社會商品生產、流通、消費的作用和影響日益明顯而引起人們的關注??v觀當今世界,凡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和國家,物流的發展較快、水平也較高,物流業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也較大,物流業也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即物流業的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競爭力的標志。
1.1.2 物流的起源
物流的形成是源于人類經濟活動對貨物移動的需要,自從有了人類,物流這種形態就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了。但是,由于人類初期的生產力水平低下,這一階段的物流組織處于早期的原始狀態。物流概念是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的條件下才出現的,即它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大機器生產的出現,大大提高了人們的勞動生產率。但是從整個社會來看,總的產品數量還很有限,一般來說,產品生產出來總可以分銷出去。所以,人們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怎樣改進生產技術和多生產產品上,而不必過多擔心產品分銷不出去,進而也就不關心分銷及其運輸成本和效益,因此也不會產生物流的概念。
1.“PD”的出現
現代“物流”最早出現于20世紀初的美國,被稱為“Physical Distribution,PD”,即“實物分配”或“貨物配送”。當時西方國家已開始出現生產大量過剩、需求嚴重不足的經濟危機,迫切需要解決商品的銷售和物資流通問題。直到20世紀初,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其生產力發展到較高的水平,社會總產品數量達到比較飽和的程度,社會的總需求也相應有較大程度的增長,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不一定都能分銷出去,而且再靠提高生產技術已經有一定難度。這時,人們不得不關心分銷工作,希望通過抓分銷來打開市場。這樣,降低分銷成本,提高分銷經濟效益就成為企業關注的大事。由此,人們才逐漸關注分銷物流,物流的概念開始萌芽。在這種背景下,1915年,美國市場營銷學創始人阿奇·蕭在《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中首次提出了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有人把它譯成“實體分銷”,也有的譯成“物流”,這就是最早的物流概念,其實質是“分銷物流”。1935年,美國銷售協會進一步闡述了物流(Physical Distribution)的概念:“物流是包含于銷售之中的物質資料和服務在從生產場所到消費場所的流動過程中所伴隨的種種經濟活動?!边@一過程被認為是物流的早期階段。
2.“Logistics”的產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針對戰爭中的物資供應問題,美國提出了“Logistics”的概念,其原意為“后勤”,也就是所謂的“軍事后勤學”。它是指將戰時的物資生產、采購、運輸、配給等活動作為一個整體統一部署,使戰略物資補給的費用更低、速度更快、服務更好。隨后,在企業中開始廣泛應用“后勤”的概念,它同時包含了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物流管理。
戰后,發達國家的經濟進一步發展,生產力水平進一步提高,需求規模進一步擴大,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于是社會進入了大量生產、大量銷售時期。這時候,為了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率、降低流通成本,企業和社會就更加關注“物流”,使PD的概念更為系統化和普遍化。所以這個時期人們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狹義的物流,是與商品銷售有關的物流活動,因此通常采用Physical Distribution一詞。
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對“物流”的概念有了較全面深刻的認識,認為原來的Physical Distribution作為“物流”的概念已經不夠確切,而Logistics與Physical Distribution不同,Logistics的概念已突破了商品流通的范圍,把物流活動擴大到生產領域,物流不僅僅從產品出廠開始,而是包括原材料采購,加工生產到產品銷售、售后服務,直到廢舊物品回收等整個物理性的流通過程。這是因為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大型的制造商往往把成品零部件的生產任務包給其他專業性制造商,自己只是把這些零部件進行組裝,而這些專業性制造商可能位于世界上勞動力比較便宜的地方。在這種情況下,物流不但與流通系統維持密切的關系,同時與生產系統也產生了密切的關系,這樣將物流、商流和生產三個方面連接在一起,就能產生更高的效率和效益。于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們正式把“Logistics”作為物流的概念。此后,Logistics逐漸取代PD,成為“物流”的概念和英文名詞,這也是物流科學走向成熟的標志。
1.1.3 世界物流的發展階段
根據物流實踐的內容、應用技術、實現手段和方式特點等,可以將物流活動的發展分為兩大階段。其中,20世紀80年代中期可以作為一個發展的時間階段標志。
1.傳統物流階段
傳統物流階段以手工作業、機械作業為主,重視物流的各項功能。從物流整體發展過程分析,初級物流階段為20世紀4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其中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若干時期。其主要特點是專業化、機械化發展,以提高運輸、倉儲、配送、外購等各種物流環節的效率、效益為重點。
2.現代物流階段
現代物流階段以電子信息技術為基礎,注重服務、人員、技術、信息和管理的綜合集成,是現代生產方式、現代管理手段、電子信息技術相結合在物流領域中的體現。同一物流活動中,各運作主體依托電子信息技術,使物流活動能有效地在企業內部、多企業之間、區域、全國乃至國際展開經營活動?,F代物流是在現代技術,如電子信息技術、準時制(JIT)、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等與現代經營管理,如市場營銷、戰略管理、全面質量管理等相互促進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也可以說它是現代技術、電子信息技術和現代管理理論綜合應用的產物。
1.1.4 我國物流的發展階段
我國物流業發展歷程可分為五個階段,這五個階段反映了物流與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
1.第一階段——創建階段(1949—1952年)
創建階段為中國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當時由于剛解放,百廢待興,物流業也剛開始創建,其貨物運輸主要依靠鐵路及部分公路。其特點是:多數是商物合一型、兼營型的物流企業,附屬于專業公司或批發站(一些大城市除外)。在生產部門,物流問題還未提到日程上來。
2.第二階段——發展時期(1953—1965年)
發展時期的初期,我國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這一階段國民經濟發展迅速,交通運輸建設也有了較大進展,通車里程大為增加,因此物流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在物資、商業、供銷、糧食、外貿等流通部門相繼成立了商物分離型、專業型的物流企業(如儲運公司、倉儲公司、中轉站等)以及附屬于各專業公司、批發站的商物合一型、兼營型的物流企業,初步形成了物流業。
3.第三階段——停滯階段(1966—1977年)
由于受到國內大發展環境的影響,物流業的發展在這階段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4.第四階段——改革、開放階段(1978—1998年)
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交通運輸建設也加快了步伐,物流業有了很大進展,不僅流通領域的專業性、兼營性的物流企業增加,在生產部門也重視物流合理化的研究,建設和加強了國有物流企業,還出現了集體和個體的物流企業或儲運專業戶,國內橫向經濟聯合加強,物流打破了部門、地區的界限,更加專業化和社會化。
5.第五階段——大發展和國際化階段(1999年至今)
1999年11月25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吳邦國在現代物流發展國際研討會上指出:現代物流是一項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甚至跨國界的系統工程,現代物流作為一種先進的組織方式和管理技術,被廣泛認為是企業在降低物資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的重要利潤源泉,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一重要講話標志著我國政府開始重視現代物流的發展。隨后各地區和城市紛紛制定物流發展規劃,并積極開展國際物流業務,使物流向國際化方向邁進。
各國物流業的發展史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即物流業的發展取決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而發展了的物流業又進一步促進了這個地區和國家的經濟繁榮與發展。當然,經濟體制的變革和科技進步、物流技術提高等,都會對物流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1.5 中國物流發展的展望
相對于發達國家的物流產業而言,中國的物流產業尚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從物流的區域市場發展來看,經濟發展迅速和比較活躍的地區,物流產業發展將快于其他地區,特別是沿海開放城市、重要的樞紐城市和中心城市等將成為區域物流市場快速發展的主要基地。
從專業物流企業的發展來看,一是更多的外資物流企業進入中國。我國已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公路貨運、倉儲設施等領域的開放,將為從事物流服務的外資提供多樣化進入中國市場的可能。這些外資物流企業的進入在一定時期內仍將以服務外資企業,特別是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生產、銷售和采購等方面的物流活動為主。外資物流企業的進入給國內物流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競爭壓力,但同時也為國內物流企業提供了學習、借鑒其先進物流管理技術、經營經驗的可能,對促進中國物流產業的整體發展是十分有益的。二是民營企業、多元化股權結構的新興物流企業發展迅速。這類企業的經營觀念、管理方式能夠適應市場快速發展的要求,在合理使用和組織各種物流資源方面優勢明顯,企業規模和市場份額擴展都十分迅速,是中國未來產業發展進程中最為活躍的部分。三是國有經濟中的部分傳統運輸、批發企業,在其原有業務領域的基礎上,通過向物流服務領域延伸,成為物流產業中強有力的競爭者,從中也會有一些企業脫穎而出,逐漸成為專業化物流服務企業。
可以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物流產業將出現加速發展的趨勢,其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不斷提高,并成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