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把管理平臺做實做強:鐵路企業管理者的88個實用話題
- 臧修生
- 2714字
- 2020-06-23 14:20:33
話題21:做事做人把握高低調
近年來,職場中存在一種不好的現象,有些管理者為人做事很高調,張揚而自負,“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年少得志,得志便張狂”。有人嘲笑形容這些人:“打響嗝,放響屁,雷人的語言,怪脾氣”,“趾高氣揚,隨心所欲,霸氣十足,無所顧忌,哪知天高地厚,最后一敗涂地”。在單位內造成了消極影響,對己對人都沒有一點好處。
1.把能力提高些,將身段放低些
有些人深信,只要在工作上表現突出,本身擁有較高學歷和技能,就會在站段內受到領導賞識,扶搖直上。的確,工作勤奮加上豐富的學識和經驗,無疑是升職的要素,但不等于全部。一些在工作上表現相當出色,而學識、經驗都不錯的人,數十年寒暑,仍然停留在同一職位,不升亦不降,他們在茶余飯后,往往滿肚子牢騷,抱怨領導不賞識自己,以至于沒有出人頭地之日。對他們不清楚的人,也許會同情他們的遭遇,認為造化捉弄人,不給機會予那些既勤快又有才學之人。
事實當然不是表面那樣簡單,這些經常埋怨上級“不長眼”的怨天尤人者,之所以數十年不升不降,主要是他們不懂為人處事,結果被人孤立,甚至遺棄。
某車務段機關,有一名做事非常利落、事事難不住的副科長,工作表現深得段領導的賞識,還打算讓他“扶正”。但多年過去了,他在崗位上依舊原地踏步,雖然其工作熱情不減,但他對上級的態度卻越來越不滿。他不時向其他同事表示,自己那么勤奮工作又怎樣,比他差勁很多的人也超過了他,領導顯然有意貶低他。他不明白自己最失敗的地方,是出在人際關系上。比如,與其他同事相處時,他往往夸耀自身的才能,又喜歡指責別人的不是。曾經有過一兩次,他因為“多嘴”而得罪了同事,幾乎吵起架來,上級看在眼里,自然心里有數。作為段領導,你會提升一個這樣的下屬嗎?他可能的確有真才實學,具備豐富的工作經驗,但不懂做人之道,不注意搞好人際關系,把他提拔再上一個臺階,對他對別人都不見得有好處。
一個《孔子講三季人》的故事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這一道理。
客人問孔子的學生:“一年有幾季?”學生答:“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頭:“不對,三季。”兩個人爭執不下,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恰好孔子從屋里出來,學生問老師:“老師,一年有幾季?”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說:“三季。”學生不敢再問,只好磕了三個頭。客人走后,學生問孔子:“老師,明明一年四季,您怎么說三季呢?”孔子說:“你沒看他全身綠嗎?他是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從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滿意,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點虧,磕三個頭,無所謂啊。”
有人問一位哲學家:“大師,天有多高?”哲學家回答:“三尺高!”“怎么可能?我們人都有五六尺高。”哲學家說:“所以,在天地間立足,要懂得低點頭。”低頭,才能“照顧腳下”,一步一個腳印,把路走好。低頭,是成熟、是境界、是美德;古樹結果,谷穗成熟,都是低頭的樣子,高昂著頭的谷穗是空殼,無用處。低頭是謙卑,低頭的人才有人緣,才能腳踏實地,順風順水,才是走向成功的捷徑。這正應了西方一句諺語:“把身子放低一點,才能把事做得好一點”。
2.會彎腰是贏得朋友的一種成熟
傳說孔子帶弟子子路周游列國時,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就讓子路撿起來,不料子路懶得彎腰便假裝沒聽見。孔子沒說什么,自己彎腰撿起了馬蹄鐵,用它在鐵匠那兒換來了三文錢,又用這錢買了18顆櫻桃。
出了城,二人繼續前行,經過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厲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櫻桃悄悄地掉出一顆,子路一見,趕緊撿起來吃了。孔子邊走邊丟,子路也狼狽地彎了十七八次腰。最后,孔子笑著對子路說,要是你剛才彎一次腰,就不會在后來沒完沒了地彎腰了。小事不干,將來就會在更小的事上操勞。
彎腰,這是一個連小孩子都會做的簡單動作,但在生活中卻有很多人不會。只需彎一彎腰,也許你的人生就從此改變。
有人說,高調張揚的人,喜歡“上、中、前”:吃飯坐上首,照相坐中間,走路走前面;面對功績攬在胸,遇到責難推左右,碰見危險閃后面。
人在職場應記住三句話:人在高處不易立足;接觸地氣方能望遠;素養豐厚定可洞見。一個人越謙恭、越低調,越是不可戰勝的。而有些表面氣勢凌人,說話做事喜歡居高臨下、目空一切的人物則往往被人們所輕蔑,有些經常與下屬打成一片,視員工如親人的領導者則會受到大家自然而然的擁戴。
低調做事,就是用平和的心態來看待職場的一切;往往人適度彎腰,是生命的一種拔高,修煉到這種境界,為人便能善始善終。“山不解釋自己的高度,并不影響它聳立在云端;海不解釋自己的深度,并不影響它容納百川;地不解釋自己的厚度,但沒有誰能取代它萬物之本的地位”。
3.腳踏實地,沉穩做事
有人講,工作中的同事有三等:上等同事,互敬互愛,推功攬過;中等同事,能夠合作,愿意融合;下等同事,鼓搗攪和,以鄰為壑。
職場同事面對工作中的挫折和過失有四種情況:有的人先知先覺;有的人現知現覺;有的人后知后覺;有的人不知不覺。
面對事業和前程也有四種現象:有的人只進不退;有的人只退不進;有的人不進不退;有的人能退能進。
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團隊、一個人,還是謹言慎行,小心翼翼為好,戴著草帽充“大塊頭”,并無益處。
有人在聯合國給我們戴“高帽”,是讓中國在國際上多承擔費用,多掏錢,這個我們明白。中國講,我們發展快,但是個發展中國家,不是發達國家,“高帽”太大了,我們承受不住。北京高樓大廈林立,但出了北京往北走100多公里,就是貧窮的農村。國外有人嘲笑我們:“你們建交國100多個,但出國旅游免簽國只有幾十個國家。”我們講,建交國多說明我們朋友遍天下,世界發展離不開中國;免簽國少說明我們人均GDP比較低,國內人均生活水平低。也說明某些發達國家有偏見,讓拿錢時說我們是發達國家;簽訂免簽協議時認為我們人均生活水平不富裕,用兩個標準對待我們,我們自己心里有數。
國家不高調,人在職場處事也不能太高調自傲。數年前,某一領導說話做事高聲大嗓,專橫跋扈,訂規劃、搞建設“標新立異”,另搞一套,唯我獨尊,老子天下第一,否定前任工作,也不把上級指示當回事。老拿弘揚傳統“說事”,實則為自己“貼金”;將打擊“邪惡”勢力掛在嘴邊,實為排除異己,培植個人勢力。結果,眾叛親離,越走越遠,栽了“大跟頭”。名言說得在理:“別把自己不當人,也別把自己太當人”;“高調也好,低調也好,就是別不著調;靠譜也好,離譜也好,就是千萬別沒譜”;“得理而能讓人,是謂厚道,厚道則路寬;無理而又損人,是謂霸道,霸道則路窄”。
人在職場要做平常人,貴在有平常心,勇于從孤傲的怪脾氣和自負的處事方式里走出來。“知人難,知事難,知理更難,但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人要有自知之明,貴能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