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譯版序
至少在6個月以前,我曾在《展望》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建議把《卡爾·威特:一本關于父母和家庭教育的書》這部優秀的作品翻譯成英文。當時我沒有料到,這么短時間內就有機會得到資助,也沒想到這個項目這么快就由我來協助實施。很少有哪項工作能夠如此吸引我。這本由威特牧師寫的關于他兒子早期教育的著作,毫無疑問是眾多教育文獻中最具啟發性和實用性的作品。
我非常欣賞這部作品,但同時也發現一個讓人痛心的事實:這部作品已經誕生了100多年,如此精湛的一本書卻幾乎完全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即使是最博學的現代教育學家對它也是知之甚少。事實上,我認真調查之后發現,我自己在哈佛大學圖書館找到的德語原版,在整個美國也就僅此一本。
威特德文原著遭受冷落
如此精彩的一本著作,被人遺忘了大概一個世紀,真是讓人吃驚。威特的這部作品之所以被人長時間遺忘,主要由于原著使用了大量含義深刻但艱澀的德語詞匯,降低了可讀性,也使整部著作冗長不已,長達1000多頁。大量專門討論的內容并不是十分重要,也耗盡了讀者的耐性,這也使威特千辛萬苦所得出的教育思想的價值,未能充分凸顯出來。
同時,威特在自己孩子身上所做的試驗,盡管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他提出的諸多新穎的見解,仍不為當時教育界的權威理論認可。他們認為威特的教育試驗并不值得效仿,他的成功不過是孩子天賦異常的例外罷了,甚至對其百般指責。正是如此,威特的教育思想未能得到認可,也因而長期被人冷落。
傳統的教育理論認為,只有當孩子到了“學齡”以后,才應該接受正式教育,太早教育孩子,不僅剝奪了孩子童年的快樂,還容易帶來身心上的傷害。但是威特的基本教育原則就是兒童的教育要從智力和思維發展早期抓起,與權威的教育理論發生了激烈沖突,也正是這種沖突讓威特的著作一問世就陷入了困境。
直到今天,讓兒童的大腦處于“休耕”的狀態,依然是教育界的主流觀念。尤其是在公共教育體系高度發達的國家,這種觀念導致了不可避免的結果,就是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給了學校。直到最近幾年大家才終于意識到,如果把教育孩子的任務全部推給學校,學校是沒有能力完全勝任的。教育者們也開始認真地反思,對學校在教育上的期望是否太高太多?學校教育的種種失敗,是否和孩子在入學之前接受的家庭教育匱乏有關?
最新早教思想呼應著威特的理念
是時候宣揚威特的教育理論了。最近的科學研究也似乎在證明這樣一種觀念:孩子的早期教育會極大地影響他們的未來。現在的科學研究表明,孩子在早期形成的印象和習慣最為深層和持久,所以如果在孩子幼小的時候,家長忽視了對其智力的開發,很可能導致孩子智力上的某種缺陷。盡管傳統的教育學家仍然擔心所謂的孩子早期過度開發帶來的損傷,但研究自然科學和人類天性的學者們在深入研究之后開始大力倡導:孩子的教育開始得越早,對孩子就越有益。這正如華盛頓大學的T.A.威廉姆斯博士發現的那樣。這位卓越的研究者,近期公布了他的一項研究發現:
有一種非常流行的觀點,認為生長中的器官不應該被強制性地工作。其實這種觀點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不接受鍛煉的器官不可能健康發育,器官發育的好壞往往取決于它們被開發的程度。比如,經常鍛煉胳膊,不僅會促進肌肉生長,甚至骨頭也會因為肌肉頻繁的牽引作用而變得更強勁有力。從芭蕾舞演員到小提琴家,所有的藝術家要想有一番成就,都是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受訓練的。當然也許有人要反駁說,芭蕾舞演員和小提琴家需要肌肉的靈活性,所以必須從小就接受訓練。這種反駁也未免太過淺薄,因為他們的靈巧并不是簡單的肌肉運動協調就能達到的,而是根源于大腦這個指揮中樞快速而精確的反應。經驗告訴我們,人的活動是大腦思維的結果,所以兒童早期階段就應該讓大腦得到適當的鍛煉。
史迪恩博士是美國著名的醫學心理專家,他的研究更進一步,他斷言,在大多數情況下,孩子的早期教育最好從2~3歲時開始。他指出:
2~3歲這個年齡段,是孩子形成自己興趣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抓住這個寶貴的機會,把孩子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如果耽擱和遲疑,很可能對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我們應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啟發其對知識的熱愛,而這種熱愛一旦被激發出來,將會讓孩子受益一生。現在很多孩子只知道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游戲和活動中,如果我們做好了孩子的早期教育,那么就能把孩子引導到學習上來。
有人總是在說,我們之所以沒有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是擔心讓孩子稚嫩的大腦和心靈承受重壓,實際上這是極大的誤解。我們只是要正確地引導,讓孩子充分利用他們的精力,這不是在強迫。
作為一位心理醫生,我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精神疾病及心理疾病,但還從沒有遇到過因為學習過度而精神受困的病人。事實上,一些孩子之所以會出現精神過敏癥狀,是由憂慮煩悶、情感刺激、缺乏興趣等諸多原因引起的,而這反而正是我們強加給孩子的。在孩子的幼年時期,我們因為擔心他們的大腦受到傷害,而沒有及早培養孩子的求知欲;等孩子進入學校時,我們卻要強迫他們去學習,采用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強迫他們接受知識。這樣做的結果可想而知,不會有好的效果,最后受傷害的還是孩子。
如果我們在孩子兩三歲的時候,注意培養孩子對知識的興趣,給予他們大腦應有的鍛煉,讓他們的大腦像身體其他器官一樣得到開發,以后就不需要強迫孩子去學習,因為他們已經從早期的知識學習中得到快樂,如同他們從游戲和體育鍛煉中得到快樂一樣。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要比那些被忽略的孩子更強壯、更健康、更具智慧,而不是一個只有動物般體格的野蠻人。接受早期教育的孩子身心會得到同步的發展,更容易成為一個健康而富有思想的人。
事實上,威特早在100多年前就在這么做了。在他那個年代里,他不可能從人類學、心理學等相關現代科學中得到任何啟發。在傳統學校教育理論至上的時候,這位謙遜的德國鄉村牧師憑著不可思議的直覺,對自己的兒子進行了讓人驚嘆的早期教育,他的結論也和現在最先進的早教研究結論不謀而合。當然,在當時的情況下,他的作品沒有給同時代的人留下深刻印象,這也不奇怪。現在我們逐漸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看到了它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并且要早于學校教育來開展。這樣,威特的這本著作在被長期忽略之后,自然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在我看來,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早期教育的范本,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某些必要的信息和指導,幫助他們完成教育的重任。
實際上,卡爾·威特采取的教育方法非常簡單。任何父母都能夠效仿實行。他用自己的教育方法讓他兒子小卡爾取得了巨大成就,這樣一個成功的例子必然會激勵那些明智的父母去尋找更好教育方法的興趣。在這里,我將做一個簡單的評述和介紹,其中包括卡爾·威特這部著作的部分內容和小卡爾·威特的成長經歷及事業成就。
讓孩子擁有正確的思考力
正如我剛才所說,老威特雖然只是德國一位普通的鄉村牧師,一生都過著簡單樸素的生活,但卻有著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作為上帝的侍從,他環視四周看到許多人把生命虛耗在各種享樂活動中,在聲色犬馬中沉溺而不能自拔。他對此既感到悲哀,也為這種情況居然出現在理性的人類身上而驚訝和痛心不已。
“這些可憐的人啊!”他這樣沉思過,“他們不懂得思考,也沒有運用上帝賦予他們的智慧。而追根溯源,問題的癥結在于他們從小就沒有獲得很好的教育。從幼年時代,就沒有人教他們如何去思考,應該思考什么,人們也沒有意識到教會孩子思考的重要性。可以說,他們的人生之路從一開始就在某種程度上誤入歧途。對此,學校當然負有一定的責任,但更應該被責備的是孩子們的父母。假如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就已經將對真、善、美等美德的追求灌輸給了孩子,培養起了他們對知識的熱情,那么他們就不至于渾渾噩噩地過著無聊的生活。”
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老威特很早就認真細致地制訂了一個教育計劃。小卡爾出生于1800年7月,從他出生一開始,老威特的教育計劃就付諸了實施。這個教育計劃的基本理論就是:
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會思考的動物,所以從出生那一刻開始,他就根據所看到的、聽到的和接觸到的東西,第一次運用他的大腦得出相應的判斷。如果孩子沒有得到父母正確的指導,沒能形成正確的判斷,他們很可能就會養成一些不良的愛好和習慣,而且一旦成年之后就很難改掉了,學校教育也會顯得無能為力。
老威特的宏偉目標,就是在孩子可塑性和發展性都非常強的童年時代,培養孩子的理性思維能力,也就是“讓孩子一開始就能正確思考”。
當兒子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老威特就開始教小卡爾身體的不同部位和臥室里的各種用具的名稱,培養孩子的辨認能力。等孩子一天天長大,能夠蹣跚著上下樓梯,跟著父親在花園、街道和田野里散步的時候,老威特就帶他到四處走動,讓他能夠接觸到更多有實際用途和真正有感官刺激價值的東西和事情。
老威特總是鼓勵兒子提問題,而且在回答時盡可能地采用討論的方式,向兒子解釋清楚所討論問題的來龍去脈。與大多數家長不同,老威特在日常同兒子的散步和談話中,他很少教孩子“兒語”,他認為既然語言是思想的工具,那么就應該讓孩子盡快地學會使用母語,來正確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老威特絕不刻意降低談話的難度,以此來培養小卡爾的思考能力。他還要求所有與孩子說話的大人,無論是小卡爾的母親、照顧孩子的仆人,還是來拜訪的親朋好友,都要注意說話用語,給孩子做好榜樣。
正是在這樣系統強化的教育體系下,小卡爾不僅很早就表現出非凡的智力,而且還有同齡孩子少有的強烈求知欲。在小卡爾還不到7歲的時候,所有認識和知道他的人,都為他的聰明才智而震驚。小卡爾富有邏輯的思維習慣,對事物深刻而精確的理解把握,極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都給人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所有的這一切,都要歸功于他早期所受到的良好教育。
小卡爾學習的第一門外語是法語。老威特用了一種全新的方法來教他學習法語,他采用的方法如此成功,使得小卡爾在一年之內,就能輕松地閱讀法語書籍了。與此同時,小卡爾還開始學習意大利語和拉丁語,接下來又學習英語和希臘語。老威特通過講述荷馬的史詩和色諾芬的歷史著作里的故事,大大激發了小卡爾對希臘語的興趣。在學習每一種語言的過程中,老威特都鼓勵小卡爾提出問題,然后竭盡所能地回答。小卡爾也是一個自主學習能力非常強的孩子,堅持在學習上的困難自己主動解決。老威特也一直灌輸給小卡爾一種思想:學習的合適途徑就是要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難。小卡爾學習語言如此成功,除了在父親的指導下閱讀本國作家的作品之外,9歲的小卡爾還一邊學習外語,一邊大量閱讀希臘史詩作家荷馬、古希臘傳記作家和哲學家普盧塔克、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古羅馬政治家和雄辯家西塞羅、愛爾蘭英雄和吟游詩人奧西恩等大家的名作。
卡爾·威特的全面性教育
小卡爾的名聲越來越大,但是社會上對他父親老威特的尖銳批評也隨之而來。很多人指責老威特頭腦狂熱,用那些瘋狂的方法一心只想把自己的孩子變成一臺怪異的思考機器,不僅嚴重地傷害了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扼殺了孩子的童年。小卡爾也被不明真相的人描述成一個可憐、瘦弱、瞪著大眼睛的“畸形人”,還對他表示深深的同情。事實上,小卡爾是一個非常快樂和健康的孩子,他的頭腦和身體一樣的健壯。實際上,老威特并不是想在小卡爾身上“創造”什么奇跡,正如書中所說,他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長為身體健康、心智健全的成人,能夠在現實社會里自如生活。不過小卡爾很早就顯示出來的驚人才能,恰恰證明了實施早期家庭教育非常有成效。
當然,老威特立志于把小卡爾培養成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所以小卡爾的學習并沒有局限在語言和文學方面。老威特非常注重培養兒子對藝術和科學方面的熱愛。盡管老威特自己不是藝術家,也不是科學家,但他堅信,只要激發兒子對藝術和科學的濃厚興趣,他就能夠充滿熱情地去學習它們。為了做到這一點,老威特經常帶著兒子游覽哈雷、萊比錫等德國城市,遍覽當地的藝術畫廊、自然歷史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建筑物、礦井、商店等。小卡爾在享受娛樂的同時,不知不覺間學到了許多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等方面的知識。
除了帶孩子參觀和探索外,老威特還系統地利用身邊的平常事物,對兒子進行科學教育。他特別注意調動孩子的積極性,給事物披上各種神秘、充滿吸引力的外衣來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迫不及待地去尋找答案。他還設計一些小游戲,讓小卡爾通過它們了解和熟悉各種知識。無論何時,他都很小心地把教學目的隱藏在這些游戲里。他曾說:“在孩子做游戲時,如果我告訴他一直都在學習地理學、物理學等知識,那他一定會大吃一驚而不愿意做下去。我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使用這些學科名詞,既是為了怕嚇著孩子,也為了避免他驕傲自滿。”
小卡爾的成功
事實上,小卡爾在9歲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大量知識,并且在運用才智方面得到很好的培訓,他已經遠遠超越了同齡人,以至于老威特決定送他去大學繼續學習。半年之后,小卡爾被萊比錫大學錄取,開始了他那成就輝煌的學者生涯。正文的最后一章對此有詳細的敘述,在這里我就不再贅述。1814年,小卡爾還沒有過14周歲的生日,就已經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兩年之后,年僅16歲的他又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而且被柏林大學聘為教師。
不過,小卡爾沒有立即開始執教生涯,而是在普魯士國王等人的資助下,開始了自己的國外求學旅行。正是在意大利旅行期間,小卡爾遇到了深深影響了他未來的事情。他在佛羅倫薩住了一段時間,并結識了一位才華橫溢的女士。
有一天,他們一起談論意大利的文學大師,這位女士看似不經意地說道:“在這些文學大師中,有一位是最為偉大的意大利作家,我覺得你應該關注一下他的作品,他就是但丁。我們意大利人有時自認為理解但丁,但事實上我們沒有做到。如果有一位外國人能夠讀懂他,我們肯定十分贊許和感激他。”
在和這位女士不同尋常的談話后,小卡爾立即就去書店購買了一本精裝版《神曲》。認真研讀之后,他又讀了許多評論家的相關評論。他發現這些評論家的觀點大都非常膚淺,甚至還出現了明顯的錯誤。
小卡爾被這位偉大詩人的魅力所折服,又為他被世人誤解而非常痛心,于是暗自下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大家對但丁有更為全面的了解。經過5年的艱辛努力,小卡爾的愿望終于變成了現實,他用德文發表了自己的評論作品《但丁的誤解》。這部著作在19世紀的文學評論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小卡爾也因此成為當時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但丁研究者。菲利普·H·威克把他的這部作品翻譯成了意大利文,并在譯文的引言中說道:
本世紀是一個對但丁研究復蘇的世紀,正是小卡爾·威特對但丁的研究大大激發了人們對但丁的興趣。1823年,當時還只是個孩子的小卡爾,就敢于明確指出當時研究但丁的學者的謬誤。他宣布他要給這些沒有真正理解但丁的人好好地上一課。令人吃驚的是,小卡爾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他的論文迅速從眾多但丁研究著作中脫穎而出,先是在德國,然后在整個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在經過45年不知疲倦、碩果累累的工作之后,他更加全面地解讀了但丁。時至今日,他不再是批評者眼中的異教徒和改革者,而是在德國、瑞士、意大利、英格蘭和美國都被廣泛認可的但丁研究學者。
正如我在《展望》雜志上所發表的《卡爾·威特的故事》一文中所寫的那樣,小卡爾大量關于但丁的論文、評論和譯作,都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但丁的研究。不過,雖然小卡爾在但丁研究上取得了極大成就,他的主業還是講授和研究法律。1821年,他回到德國后不久就當上了布雷斯勞大學的法律專業講師,兩年之后,就受聘為全職教授。在哈雷大學期間,無論是教學還是研究,小卡爾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這也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天才的輝煌往往是不能長久的,一些人也就自以為是地預言小卡爾會陷入不幸和短命的結局。不過,這些預言家們都死在了小卡爾的前面,他幸福地生活到83歲才去世。即使到了老年,他的思想也十分活躍,老威特在他身上的教育成果如此鮮明。小卡爾也始終都緬懷他的父親,正是他開啟了小卡爾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盡管老威特詳細記錄了他培養小卡爾的歷程,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小卡爾能取得重大成就不在于他的教育方法,而是小卡爾是上帝眷顧的天才使然。但是,我們要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與他同時代的一些家長,采用了他的教育方法后,也大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從嬰兒階段就開始對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并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相反會像小卡爾一樣,在身心方面都比其他孩子更為出色。如果我們認真考慮一下這些明顯的事實,并借助現代心理學去考慮環境、習慣、暗示等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再反思一下學校在教育上力不從心的表現,我們就會發現早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在老威特教育思想的啟發下,貝爾法斯特學院的數學家詹姆斯·湯姆森、杰出的政治經濟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以及本書的英譯者、哈佛大學的里昂·維納教授等,都對孩子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早期教育試驗。看過約翰·穆勒傳記的一些讀者,想必會像譴責老威特一樣譴責老穆勒吧,因為他們依然抱著傳統的教育觀念不放。但是,小卡爾、小穆勒、勞德·凱文以及詹姆斯·湯姆森的成功,都說明了忽視對兒童早期教育是非常錯誤的做法,而這種做法當時正代表著絕大部分父母的觀念。可能還有一種反對意見認為,老威特太過于重視培養孩子的智力了,但是智力畢竟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道德行為的培養更為重要。當然,這些人對道德的強調是有道理的,但是讀者可以發現,在老威特的教育試驗里,道德和智力同等重視。需要強調的是,老威特的教育目的只是希望把自己的兒子培養成為全面發展、身心健康、道德高尚的人,而不是向人炫耀的學者。
老威特相信,在兒童早期時,只有按照合理的原則對孩子的理性思維進行培養,才能夠使讓孩子發展出獨立思考能力。他亦堅信,即使是道德的培養也應該從生命的初期就開始。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證實了老威特的主張。簡單地說,所有做父母的都應該了解這樣一個心理學法則:童年時代的經歷將會決定一個人成年以后的道德行為。
總之,讀者可以在書中找到許多對教育孩子頗具啟發性的內容。老威特想讓他的兒子成為一個正直高尚的人,事實證明他做到了。小卡爾成功的一生足以證明他的教育方法是成功的。一位對小卡爾非常熟悉的人士是這樣稱贊他的:
他在哈雷居住了將近50年,是一位深受人們愛戴的人,是一位聲名顯赫的教師和學者,也是一位堅定的愛國者,更是一位體貼的丈夫和慈愛的父親。
自小卡爾顯耀于世開始,那些受老威特的啟發,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早期教育嘗試的父母,都收到了明顯的成效。只要我們能像老威特培養小卡爾那樣,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愛和啟蒙,孩子們一定能夠獲得更好的發展,道德能力也會相應提高。
當然,我的意思也并不是要求父母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對孩子的教育之上。實際上,家長們每天只要抽出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對孩子進行系統的輔導就足夠了。不過,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應該明白,自己無時無刻不對孩子產生著影響,孩子不知不覺間就從父母那里學到了很多東西,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注意引導孩子的興趣和行為。做父母的要牢記老威特這樣一句話:“以教育為開端,以模范為終成。”
H·阿丁頓·布魯斯
19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