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對董卓忍無可忍的士族趁機組織“義兵”。東郡太守橋瑁偽造文書,謊稱皇帝和百官遭受董卓迫害,請求各地州牧、郡守發兵救駕。橋瑁檄詔一發出,各地牧守群起響應。
初平元年(190年),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兗州刺史劉岱、豫州刺史孔伷、陳留太守張邈和渤海太守袁紹等十幾路軍隊,組成關東聯軍,推袁紹為盟主,揚言要找董卓算賬。
董卓得知消息,慌張之余,更多是惱怒。因為討董聯軍的牧守中,很多都是門閥士族的代表,還是他進京后一手任命的。
其中也包括袁紹。袁紹得罪董卓,逃出京城后,董卓本想下令追捕,但聽從手下名士勸阻,又不想得罪四世三公的袁氏,便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不曾想袁紹根本就沒打算跟他言歸于好,還跟著起兵鬧事。
詭異的是,關東聯軍和董卓的軍隊就好像隔著一條看不見的馬其諾防線,打起了靜坐戰。
只有曹操、孫堅等少數積極分子跟董卓軍打了幾場硬仗,其余十幾萬人馬都在后方置酒高會,夜夜笙歌,個個心懷鬼胎,只想維持軍閥割據的局面。
關東聯軍不思進取,董卓也不愿硬碰硬,決定避其鋒芒,遷都長安。如此,可以進一步靠近自己的根據地涼州,占據潼關,進可攻退可守。
他一把火燒了洛陽,命手下將士押解百姓遷徙,數以萬計的洛陽居民被迫上路,一路上互相踐踏,有的餓死路旁,有的慘遭殺戮,二百里內荒無人煙。涼州兵還掘開漢朝皇室陵墓,將其中所藏的珠寶搶掠一空。
士族的反抗,將董卓的最后一絲耐性消磨殆盡。從這一刻起,董卓徹底轉變為獨夫民賊。到了長安,他在關中的郿縣修建了一個塢堡,高厚各七丈。郿塢中囤積了三十年的糧食,此時,董卓打的算盤是,事成雄踞天下,事不成,守此也足以終身。
董卓卻不知,反董勢力已經分為兩條戰線,一條是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另一條,是朝中的士大夫。
為首的是司徒王允。
實際上,王允也要感謝董卓的信任。王允出身山西的名門望族,年輕時曾受宦官迫害。何進與宦官相爭時,任命其為河南尹,負責京城治安。在董卓掌權時,王允又被提拔為司徒,成為朝中的二號人物。
然而,王允不甘心做老二,他想除掉董卓,取而代之。這是門閥士族對庶族豪強的一次奪權行動。
正當王允為刺殺董卓一籌莫展時,聽說董卓和呂布鬧起了矛盾。當時呂布因與董卓的婢女私通,被董卓發現。董卓一氣之下,拎起手戟擲向呂布,兩人遂生嫌隙。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是董卓手下一員猛將,弓馬嫻熟,武藝高強,有虓虎之勇,手中又有兵權,是刺董的不二人選。
王允邀請呂布加入刺董行動。董卓曾和呂布“誓為父子”,呂布有所顧慮。王允說:“將軍姓呂,和董賊并沒有骨肉之親,何來父子一說,何況如今你連自己的性命都無暇顧及!”
呂布聽完,被成功策反,雙方一拍即合。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董卓入宮,由呂布隨從護衛。當董卓的車隊行至宮門,呂布事先安排好的軍隊手持武器殺出,刺向董卓。
董卓身負重傷,摔下車來,不禁大驚失色,慌張之余,一如往常高呼呂布護駕??墒?,在一旁呂布卻拿出王允一黨擬好的招書,冷眼道:“有詔討賊臣!”說罷,率眾將董卓斬殺。
長安城頓時沸騰。朝中眾臣高呼萬歲,為誅殺國賊而歡欣鼓舞。老百姓載歌載舞走上街,甚至將珠寶拿去換成酒肉,歡飲達旦。
據說,當董卓的尸體棄置街頭,人們在其肚臍眼上插上一根燈芯。由于董卓生前大腹便便,一身肥油正好助燃,燈芯點燃后,續航能力一節更比六節強。
董卓死后,王允取代他獨攬朝中大權,開始居功自傲。
王允自稱,董卓死了,自己現在誰也不怕。他甚至連滿朝文武也看不起,每次與群臣議事,他都正襟危坐,不給人好臉色,儼然一副大佬的樣子。群臣由此與他漸漸疏遠。
還有一些士族懷念董卓。董卓伏誅后,蔡邕站出來唱反調,當著王允的面,為老領導不住嘆息。
王司徒立馬就怒了,罵道:“董卓這國賊差點就讓漢室傾覆。你身為漢臣,應該和我們一樣感到憤恨。難道因為他對你有恩惠,你就忘記了為臣的大節嗎?董卓這毒瘤已除,大家都起來嗨,就你一個人唉聲嘆氣,我看你就是逆賊同黨。”
隨后,蔡邕被王允關進監獄,交給廷尉治罪。
在獄中,蔡邕上表請求減刑,稱毀我容貌、斷我雙足都好(黥首刖足),只求能繼續完成漢史的編撰工作。王允不肯饒恕,蔡邕還是帶著未盡的遺憾冤死獄中。
王允沒有意識到,董卓手下的涼州兵才是最棘手的問題。董卓余黨大都沒有官居要職,卻手握重兵,王允對這些人不僅沒有加以安撫,反而企圖削奪其兵權。
王允的做法,最終引董卓余黨李傕、郭汜殺回長安。王允手中無兵,無力抵抗,落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漢獻帝剛出狼窩,又入虎口,被迫逃難,成了流浪皇帝。
這邊廂長安風云突變,那邊廂關東聯軍也在內斗。
兗州刺史劉岱干掉了東郡太守橋瑁,渤海太守袁紹又擊敗冀州牧韓馥,取而代之。袁紹和袁術這哥倆互相不對付,袁術勾結和袁紹爭奪河北的公孫瓚,袁紹又聯絡荊州的劉表鉗制袁術。
軍閥混戰,仿佛無人記得當初為何舉兵。天下慘狀,正如曹操在那首《蒿里行》所寫: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董卓曾想借士族重建帝國秩序,可不按套路出牌,擅行廢立惹怒朝堂內外,荼毒生靈喪失天下民心。
因此,無論是以王允為首的朝中大臣,還是以袁紹為首的關東義士,都譴責他殘害百姓、禍亂朝綱。但他們卻將董卓的惡放大了數倍,讓天下陷入更大的亂局之中。
屠殺惡龍的勇者最后也變成了惡龍,一個董卓作亂,世間便會有千萬個“董卓”。
從中平六年(189年)董卓進京,到開皇九年(589年)隋軍南下滅陳,整整四百年的歲月里,董卓的流毒絲毫未減。禍亂相尋,兵革互興,一個個野心家稱王稱霸,你方唱罷我登場。
苦的是天下蒼生,是無辜的黎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