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西夏文印本中的“八分書”

“八分書”是漢代隸書的一種書體,是在漢隸的基礎上經過美化裝飾后的藝術字體。秦代,人們為了書寫更加方便快捷,簡化了篆書的寫法,把篆書的圓轉筆畫變成了方折筆畫,把象形文字筆畫化,使文字具有了藝術價值。西漢時的隸書筆畫更加簡化,完全脫離了小篆的影響。到了東漢,隸書出現了捺筆有挑勢的“波磔”筆畫,人們把這種帶有明顯“波磔”特征的隸書稱為“八分書”“分書”或“分隸”?!鞍朔謺绷餍杏跂|漢魏晉時期,據說由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創制?!豆沤穹〞贰芬涛募дf:“臣父(蔡邕)造八分,割程隸(程邈隸書)八分取二分,去李篆(李斯小篆)二分取八分,是為八分書?!?img alt="(明)王世貞.古今法書苑,"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60D02/1710399300558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980006-tpGnAQIBTjFQdyakHlkOkpEiqnlD1AGn-0-113f04ce70448a74fe407ec9caeba146">

學者鄭彥卿對“八分書”曾有論述:“隸書在完成了對篆書的改造以后,逐漸形成了抑制直畫而放縱波畫之勢,向左右發筆,上下運動受到制約,橫撇捺三種筆畫逐漸約定俗成地形成在落筆約過全畫三分之一長度以后頓筆,越頓越肥,結字筆畫上邊齊平,下邊向上微斜,有時略高。橫捺呈微波起伏之勢。長畫末端多用挑法,筆畫形態方筆漸多最終形成八分筆法。”鄭彥卿.試論八分書的形成和發展[J].寧夏社會科學,2011(2):133—136.

“八分書”是有“挑腳”的隸書,是隸書成熟發展的表現形式,它取左右分布之勢,突出挑畫和捺畫,筆畫的波磔挑法大量使用;另外由于筆的改進和紙的發明,書寫時可以不受竹木簡牘尺寸的限制,字體逐漸由瘦長繁復向扁平方正簡約方向發展,具有嚴整雄闊、飽滿厚實、古雅樸拙的特點,字體更加美化,更具有裝飾性。東漢隸書的代表作品《曹全碑》(圖版1),書法工整精細,運筆勁健有骨力,結構舒展,秀美靈動,充分展示了漢隸的成熟與風格。東漢隸書的另一典范之作《乙瑛碑》(圖版2),法度謹嚴,方正沉厚,骨肉勻適,用筆宛轉,結體俏麗,很得歷代書法家贊譽。隸書的產生,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隸書結構的改變,提高了書寫速度和效率,為后來楷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圖版1 東漢隸書·曹全碑(網上資料)

圖版2 東漢隸書·乙瑛碑(網上資料)

李元昊重視本民族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在建國之前,就仿漢字創制了“字形方整類八分”的西夏文字。西夏文書體和漢字一樣,也有楷書、行書、草書、篆書、隸書。傳世的西夏文文獻中,發現了大量優秀的西夏文楷書、行書和草書作品,西夏文篆書作品則僅見于西夏碑刻和印章、符牌(圖版3、4、5、6、7)。

圖版3 國家圖書館藏寫本行書《大般若經》

圖版4 甘肅省博物館藏寫本楷書

圖版5 國家圖書館藏刻本楷書《佛母出生三法藏經》

圖版6 俄羅斯藏寫本草書《孝經傳》

圖版7 武威藏《西夏碑》篆書碑額

目前還沒有發現典型的西夏文隸書作品,因此,西夏文隸書不被研究者重視,或者將楷、隸當作同一種書體。我國清代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羅福萇在《西夏國書略說》中論述:“《宋史》‘蕃書字體方整類八分,而畫頗重復?!酥^楷書也,今傳世石刻及《掌中珠》佛經等是?!?img alt="吳天墀.西夏史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254.原文見羅福萇.待時軒叢刊(第五冊)."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60D02/1710399300558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980006-tpGnAQIBTjFQdyakHlkOkpEiqnlD1AGn-0-113f04ce70448a74fe407ec9caeba146">吳天墀先生也認為,“西夏字流傳至今的絕大多數都是楷書,它是仿照漢字的楷書制造的?!?img alt="吳天墀.西夏史稿[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254."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60D02/1710399300558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980006-tpGnAQIBTjFQdyakHlkOkpEiqnlD1AGn-0-113f04ce70448a74fe407ec9caeba146">

事實上,從文獻記載可知,李元昊創制的“類八分”的西夏文字,是隸書書體,而且是有別于楷書的隸書書體。

《宋史·夏國傳》:“元昊自制蕃書,命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類八分,而畫頗重復,又若符篆,教國人用以紀事?!?img alt="(元)脫脫等.宋史·夏國傳[M].卷四八五.北京:中華書局,1985."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60D02/1710399300558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980006-tpGnAQIBTjFQdyakHlkOkpEiqnlD1AGn-0-113f04ce70448a74fe407ec9caeba146">

《西夏書事》:“元昊善繪畫,明律法,通蕃漢文字,能創制物始。嘗以己意造蕃書,令謨寧令野利仁榮演繹之,成十二卷。字形方整,體類八分。而畫頗重復,教國人用以紀事?!?img alt="(清)吳廣成.西夏書事[M].卷一二.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143."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60D02/1710399300558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980006-tpGnAQIBTjFQdyakHlkOkpEiqnlD1AGn-0-113f04ce70448a74fe407ec9caeba146">

《西夏書事》:“元昊既制蕃書,尊為國字,凡國中藝文誥牒,盡易蕃書。于是立蕃字、漢字二院。漢習正草,番兼篆隸,其秩與唐宋翰林等。漢字掌中國往來表奏,中書漢字,旁以蕃書并列;番字掌西蕃、回鶻、張掖、交河一切文字,并用新制國字,仍以各國蕃字副之。以國字在諸字之右,故蕃字院特重?!?img alt="(清)吳廣成.西夏書事[M].卷一二.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147."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60D02/1710399300558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980006-tpGnAQIBTjFQdyakHlkOkpEiqnlD1AGn-0-113f04ce70448a74fe407ec9caeba146">

從文獻記載可知,李元昊創制了“字形方整體類八分”的西夏文字后,為了推行西夏文字,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又設立蕃、漢二字院,并規定“漢習正草,番兼篆隸”。這一記載,明確了楷書和“八分”隸書的不同。

關于西夏文的特點,史金波先生曾有論述:“西夏文形式與漢字相近,由橫、豎、撇、點、捺、拐、拐鉤等筆畫構成,斜筆較多,一般四角飽滿,字體勻稱?!?img alt="史金波.西夏文教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108."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60D02/1710399300558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980006-tpGnAQIBTjFQdyakHlkOkpEiqnlD1AGn-0-113f04ce70448a74fe407ec9caeba146">與漢文相比,西夏文的特點是斜筆多,撇筆和捺筆豐富,且“畫頗重復”,西夏文的這些特點,正符合了漢字“八分書”書寫時的規律和特點。西夏文筆畫繁復,特別是撇、豎、橫等筆畫,多有重復,形成了西夏文方正飽滿的特點(圖版8)。西夏文多撇筆和捺筆,在書寫時左右開張,揮灑自如,左邊撇筆行如曲波,右邊捺筆筆鋒開張,“波磔”特點頗為顯著,增強了文字的動感和張力(圖版9)。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夏文中沒有“豎鉤”筆畫,而這是只有在漢字隸書中才有的特征。

圖版8 國家圖書館藏泥活字《華嚴經》

圖版9 寧夏藏木活字《華嚴經》

具有“八分書”特點的西夏文字,用筆端莊凝重,筆意分明,波磔豐肥,結構寬扁,字體飽滿端莊,重心安穩,形態舒和,方勁古拙。這種形體優美的西夏文隸書字體,自創制以來就受到西夏書法家的鐘愛。文獻記載:“遵頊端重明粹,少力學,長博通群書,工隸篆?!?img alt="[清]吳廣成.西夏書事[M].卷三九.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461." class="qqreader-footnote"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260D02/171039930055837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1980006-tpGnAQIBTjFQdyakHlkOkpEiqnlD1AGn-0-113f04ce70448a74fe407ec9caeba146">李遵頊是西夏后期的神宗皇帝,繼位前曾在西夏廷試進士中獲得唱名第一,他是非常喜愛并擅長書寫隸書的西夏書法家之一。至于存世的西夏文隸書書法難得一見,或者是因為有宋以來,隸書書法備受冷落得不到文人和社會重視,進而影響了西夏?;蛘呤且驗槲飨恼疄榱搜杆賯鞑ッ褡逦幕?,推廣使用了標準化的西夏文楷書的緣故。就像西夏文篆書僅見于碑刻、印章中一樣,西夏文隸書作為一種書法藝術也僅限于少數書法愛好者書寫,或者在某種特定的環境中被借鑒使用。而這個特定的環境,應該就是印刷行業。西夏文活字印本《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圖版10)和《大方廣佛華嚴經》(圖版11),盡管因為出自不同的書寫者和雕刻者而每個字的字體大小、筆畫粗細有所差別,但通篇字體筆力端勁,筆畫或方折雄闊,或左撇右挑,形體寬扁,端莊方整,古樸渾厚,整體規范和諧,具有典型的隸書“八分書”意象。

圖版10 甘肅省博物館藏木活字《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

圖版11 國家圖書館藏木活字《大方廣佛華嚴經》

為了快速傳播文化知識,滿足社會對書籍的需要,西夏很快便借鑒使用了中原漢族的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技術,并創造性地運用于西夏文字的印刷出版。西夏文印本中的文字,已經是標準化了的、經過了裝飾的楷書,但從中依然可見濃厚的隸書“八分書”的特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孝感市| 上林县| 顺义区| 大石桥市| 永定县| 苍山县| 舞钢市| 内黄县| 巴马| 那曲县| 小金县| 兴国县| 阳高县| 汶川县| 天津市| 成都市| 五大连池市| 辽宁省| 长兴县| 略阳县| 虎林市| 叶城县| 虎林市| 赣榆县| 随州市| 湘潭市| 措勤县| 锡林郭勒盟| 信阳市| 邻水| 洛浦县| 峨山| 隆昌县| 潞城市| 成安县| 盖州市| 南召县| 长丰县| 黎城县| 福贡县| 黎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