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印文明:中國古代印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印刷博物館組編
- 751字
- 2020-06-15 17:24:09
一、古代印刷史對泥活字的研究
世界最早記載活字印刷的文獻是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書中記錄了慶歷年間畢昇發(fā)明泥活字印刷的完整過程。全文雖只有300字,但準確描述了活字印刷的原理和技術。
此后的宋、元、明三代,史料中關于泥活字印書的記載寥若晨星,泥活字印刷的實物更加少見,除西夏泥活字印本外,未見其他存世的泥活字印本。
明清以來,活字印刷作為雕版印刷的重要補充形式已經(jīng)普遍使用,活字印本存世極多,但相關活字印刷技術的文獻依舊少見。學界也極少有人關注活字印刷,更遑論泥活字了。典型的例證是到20世紀初,中外著名學者還對泥活字是否存在過,是否能勝任印刷表示懷疑。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這種情形有了改變。原因是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一批關于泥活字的文獻史料、印本實物及泥活字字丁實物。
隨著這些和泥活字印刷史料及實物的發(fā)掘和研究,我們對泥活字印刷比較前人有了更加明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撰寫的文化史、印刷史以及和泥活字相關的版本目錄學研究資料,大略這樣描述泥活字和印刷活動:
畢昇首先采用膠泥制成一個個的單字,再用火燒堅硬后成為活字,用這批活字試制印刷書籍獲得了成功。此后,西夏政權采用泥活字印刷佛經(jīng),并有實物流傳至今;元代時有人繼續(xù)用此方法印刷泥活字本,可惜沒有實物留傳,元時期的泥活字印刷書籍,已無從查考了;清代時,李瑤和翟金生兩人分別采用畢昇方法自制泥活字印書獲得成功,而且已留傳至今。
也就是說,自北宋發(fā)明泥活字印刷術以來,就印刷實物而言,先后有西夏的西夏文佛經(jīng),清徐志定、呂撫、李瑤、翟金生制作的十余種印本存世。存世的泥活字實物只有道光涇縣翟氏一種。無疑,翟氏的泥活字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目前所能見到的僅有清代涇縣桃花溪的翟金生(1775—?)制作的泥活字及其用泥活字印刷的數(shù)本書籍。張樹棟、龐多益、鄭如斯《簡明中華印刷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