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印文明:中國古代印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印刷博物館組編
- 974字
- 2020-06-15 17:24:09
八、帶穿孔的銅活字具有中國古代活字特征
這批銅活字中有5枚在印體上有貫通的穿孔(圖13,穿孔活字)。這是中國古代金屬活字獨有的特征(圖13)。

圖13 穿孔活字
上引王楨關于錫活字的記載說:“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于盔內,界行印書。但上項字樣難以使墨,率多印壞,所以不能久行。”這說明在1300年之前,中國的金屬活字已經具有穿孔,在排印時用鐵條將一列活字穿起,可以防止其左右移動。
朝鮮學者李圭景(1788—1856)對印刷術深有研究,他在《鑄字印書辨證說》(《五洲衍文長箋散稿》卷二十四)一文中對比中國和朝鮮的鑄字印刷技術時說:
“中原活字,以武英殿聚珍字為最,字背不凹而平,鉆孔貫穿,故字行間架,如出一線,少不橫斜矣。我國字式,則或大或小,或厚或薄,又凹字底,不鉆不貫,故字行齟齬。”
聚珍字是乾隆皇帝對武英殿所刻木活字的美稱,但武英殿木活字并無穿孔,而且李圭景比較的是“鑄字印書”,所以潘吉星先生認為此聚珍字是指武英殿排印《古今圖書集成》所用的銅活字。李圭景去古不遠,又留心印刷技術,故其道出中朝銅活字的一個重要區別:中國銅字“鉆孔貫穿”,朝鮮活字“不鉆不貫”。
考察朝鮮古代銅活字,確實都不帶穿孔。高麗時代傳下來的那枚“?”字,并不帶孔。《白云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字間筆畫交叉,其活字并非規則的四方體。這種形狀的字需要用印蠟黏合在版上,也不穿孔。朝鮮時代早期的癸未字、庚子字,“其底如錐”,不是方正的四方體,在排版時也用蠟黏合,所以也不需要穿孔。自甲寅字以后,朝鮮銅活字改進為方正的四方體,排版時相互擠緊,所以也不穿孔。甲寅以后的朝鮮銅活字,傳世多有,皆無穿孔。
上文所述是中國活字在元代和清代的穿孔特征。明代居于中間,有一些跡象表明,此時一些金屬活字本可能是用“鉆孔貫穿”技術排版印成的。例如,無錫華氏會通館“活字銅版”所印書,其版面呈現的一些特征,用普通的擠字排版法無法解釋,用“鉆孔貫穿”法則可很好解釋。文獻方面,明崇禎刻本《吳興藝文補》卷三十九,張朝瑞撰《宋登科錄后序》述及版本源流時說:“嘉靖壬午,汀守巴陵胥君文相刻于郡之學宮,汴有宗室西亭者,聯活字為板,印二錄行于世。”僅僅將活字排列起來,并非“聯”的狀態,張朝瑞說的有可能是用穿條將活字連成一串的方法。
綜上所述,活字印體上帶有穿孔,是中國古代金屬活字的獨有特征。這5枚活字,可以確定為中國古代銅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