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信息系統理論與應用
- 陳德良
- 4502字
- 2020-06-18 15:09:15
1.2 信息系統與管理
1.2.1 當代管理環境的變化
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成為企業的重要財富和戰略性資源。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在管理,特別是在各項專項管理中,被越來越廣泛地運用。計算機和網絡手段的應用使得管理理論與方法發生了并將繼續發生變化(見表1-1)。
表1-1 信息革命下的企業環境變化

當代管理的一般環境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信息使空間變小,讓距離對經濟活動的約束日益弱化。經濟活動使國內和國外的界限變得模糊起來。知識無國界,而作為主要經濟資源的知識,必然導致經濟活動突破國界而成為全球活動。經濟全球化使國家之間的互相依賴程度加強,各國國內政策的自由度減少。經濟全球化具體體現在金融全球化、生產國際化和生活國際化。
(2)技術環境。國際網絡技術的普及和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開通、電子商務的迅速發展,使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顧客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聯系也更直接與緊密。
(3)法律環境。消費者的環保意識、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觀念增強。
(4)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他們需求的能力和機會構成威脅和危害的發展。保持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日益關心的問題。由此而引發出“循環經濟”的概念,即要求建立一種以物質閉環運動為特征的經濟,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環境與經濟雙贏。
(5)社會和文化。由于經濟的全球化和網絡技術的發展,跨國交流越來越頻繁,國與國之間的文化沖突也愈發激烈,相似的地方互相融合,不同的、有差異的地方卻得到加強,因此使得特色與本土化愈發明顯。
1.2.2 管理環境變化對管理理論與實踐的影響
管理環境的變化必然會對管理思想、管理理論與方法和管理實踐產生深刻的影響。
1. 對管理思想的影響
(1)重視對人的管理。在知識與信息時代,人不僅是知識與信息的傳遞者、使用者與制造者,同時還是組織中最重要的元素,因而當代管理更加強調對人的管理,要求理解人、尊重人、充分發揮人的主動性。對人的管理包括運用行為科學、重塑人際關系、增加人力資本、提高勞動質量、改善勞動管理、推行民主管理、提高勞動者的參與意識、建設企業文化、培育企業精神等。
(2)以顧客為導向。信息與網絡的發展使企業可以直接面對顧客。這種面對面的、無須中間媒介的接觸,使企業與顧客的交流更直接。
(3)重視對無形資產的管理。信息與知識充斥全球,其傳播極其方便與快捷,因而要求企業加強對無形資產的管理,其中包括知識產權、企業形象與聲譽、品牌以及人力資源等的管理,防止無形資產被盜用、外流及侵犯等。
(4)重視企業競爭。信息化和全球化將在很多方面改變企業的競爭格局和態勢,同時使得競爭加劇,但信息化和全球化也將給企業帶來新的戰略性的機遇。因此,企業只有重視競爭才能在競爭中取得一席之地。
2. 對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影響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應用,使得管理方法發生了并將繼續發生變化。
(1)在經營決策方面,計算機被應用到高層決策上,國內外相繼出現了多種高功能的通用和專用決策支持系統,如交互式財務計劃系統(Interactive Financial Planning System,IFPS)、主管信息系統(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EIS)等都是很流行的決策支持系統軟件。隨著決策支持系統與人工智能相結合,出現了智能化決策支持系統(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IDSS)。DSS與計算機網絡相結合,出現了群體決策支持系統(Group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GDSS),使得高層決策的速度和精確度加大。
(2)在生產管理方面,準時生產制(Just In Time)在生產和物資管理中的應用,大大降低了零部件和其他物資的庫存,降低了成本。柔性制造系統(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技術使制造系統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而且產生了新的企業形式——虛擬公司。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基本思想是圍繞著新產品或新經營機遇的產品,通過建立動態聯盟來進行產品的經營、開發、生產和銷售。動態聯盟的主要特征為集成性、敏捷性、虛擬性和時效性。
(3)在生產流程方面,實施企業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將組織的作業流程做根本性的重新思考與徹底翻新,以便在成本、品質、服務與速度上獲得戲劇化的改善。企業再造的中心思想是必須采取激烈的手段徹底改變工作方法,強調“一切重新開始”,組成團隊來進行,使信息在各個部門得到充分的運用。
(4)在營銷方面,出現了網絡營銷以及企業形象塑造。這不僅使企業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也能使企業形成良好的經營理念。
3. 對組織結構方面的影響
組織為了對環境更具有適應性,必須進行組織結構的重新設計,使組織結構具有下列特點。
(1)組織結構分立化,包括橫向分立和縱向分立:橫向分立,即將有發展前途的產品分離;縱向分立,即不僅從事多品種經營,而且對同一種產品進行上游、下游的分離。
(2)組織結構柔性化,即要求建立臨時團隊、工作團隊及項目小組,以保證組織具有一定的柔性。
(3)組織結構中空化、網絡化。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組織若想具有一定的反應力和靈活性,就要求組織是一個精干的組織。
(4)組織規模合理化。一個組織選擇更小、更精干的規模,還是選擇更大、更具規模優勢的規模?在新的環境下,要求組織規模應更合理化。規模小的企業有利于適應環境的變化,在未來變化的環境中更具優勢,但它們也需要具有規模大的企業的一些特征;而大規模的企業則要求通過組織的調整與組織結構的設計具備一些小企業的特性。
4. 對管理人員的影響
對管理人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管理環境對管理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他們不僅要管理素質越來越高的下屬和知識勞動者,同時還要學會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成為知識管理者、變化管理者和跨國管理者的技巧。
1.2.3 信息系統的作用
信息系統在管理各項事務中被普遍應用,促進了企業管理工作的提升。管理信息系統是為管理服務的,其使企業擺脫落后的管理方式,是實現管理現代化的有效途徑。管理信息系統將管理工作統一化、規范化、現代化,極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效率,使現代化管理成為了統一、高效的系統。傳統的管理方式是以人為主體的人工操作,雖然管理人員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然而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管理工作難免會出現局限性,或帶有個人的主觀性和片面性。管理信息系統是使用系統思想建立起來的,以計算機為信息處理手段,以現代化通信設備為基本傳輸工具,為管理決策者提供信息服務的人—機系統。這無疑是將管理與現代化接軌,以科技提高管理質量的重大舉措。管理信息系統將大量復雜的信息處理交給計算機,使人和計算機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從而組織一個和諧、有效的系統,為現代化管理帶來便捷。
在現代化管理中,管理信息系統已經成為企業管理不可缺少的幫手。它的廣泛應用已經成為管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企業管理現代化中,組織、方法、控制的現代化離不開管理手段的現代化。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和網絡逐漸應用于現代管理之中。面對越來越多的信息資源和越來越復雜的內外部環境,企業有必要建立高效、實用的管理信息系統,為企業管理決策和控制提供保障。這是實現管理現代化的必然趨勢。管理信息系統在管理現代化中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其不僅是實現管理現代化的有效途徑,同時也促進了企業管理走向現代化的進程。
管理信息系統是為了適應現代化管理的需要,在管理科學、系統科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的基礎上形成的一門科學,其研究管理系統中信息處理和決策的整個過程,并探討計算機的實現方法。它是一個由人、計算機、通信設備等硬件和軟件組成的,能進行管理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儲、傳輸、維護和使用的系統。管理信息系統可促使企業向信息化方向發展,使企業處于一個信息靈敏、管理科學、決策準確的良性循環之中,為企業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因此,管理信息系統是企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企業發展的一條必由之路。
1. 管理信息系統幫助企業進行全球化的市場競爭
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極大地提高了信息在企業中的利用價值,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信息系統為企業進行國際貿易和全球規模的業務管理提供了通信條件和分析能力。企業能夠通過通信系統全天與供應者和分配者溝通,以控制分布在全球不同環境下的各個子公司,使企業比以前更容易進入市場,參與國際競爭。然而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應用也給國內企業帶來了新的威脅,在一個更加開放和一體化的市場中,利用網絡化的通信和管理系統,顧客可以全天候地在世界市場上采購物資,獲得可靠的價格和質量信息,因此,企業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變得更有效率和獲得利潤,就必須擁有強大的信息處理和交流系統。
2. 信息和知識的生產日益成為經濟的核心
最近20年來,發達國家的經濟結構逐漸從工業經濟向信息與知識經濟轉變。工業經濟時代的主導產業——制造業正在快速地向低工資的發展中國家轉移。在以信息和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知識和信息成為創造財富的關鍵要素。如美國1976年在辦公室工作的白領工人的數量超過了在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工作的藍領工人的數量。農業經濟的價值體現在勞動力和土地的占有上,工業經濟的價值體現在資源和金錢的占有上,而知識經濟的價值則體現在知識和智力的占有。知識、信息和技術在一定意義上是比貨幣實物資本更重要的資本,是最為重要的社會財富。從個體商品來說,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商品凝結的知識量成正比關系,知識量越高,商品的價值越大;從社會經濟來說,知識成為社會生產的新的資源,知識、智力的投入對經濟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知識成為無形資產并介入分配,社會價值取向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正如美國著名未來學家托夫泰所說:“正如工業革命使金錢取代暴力成為控制社會的主要手段一樣,正在到來的變革使知識取代昔日金錢至高無上的地位而成為主要的權力象征”。
在信息與知識經濟時代,完全以信息的生產、處理、分配的知識和信息密集型組織已經變得越來越強大。在這些組織中,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其生產的信息產品和提供的服務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如信用卡、全天候包裹運送、世界范圍的儲存系統和采購系統都以新型的信息技術為基礎。在20世紀90年代服務產業的資本投資中,對信息技術的投資超過了70%。在所有產業中,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生產性的企業和它們的管理者的關鍵戰略性資產。信息系統用來盡量使企業內部的信息與知識有效地流動并使幫助管理企業的知識資源最大化。因為雇員的生產率將依靠信息系統提供給他們的信息質量,而信息系統幫助企業決策對于企業的生存和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3. 管理信息系統成為形成新型企業特征的重要工具
傳統的企業結構特征是層級型、中央控制、對專家進行固定安排的結構。這種企業結構特征典型地依賴一系列標準化的運行程序來從事大規模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新型的企業是扁平化(非層級型)、分散型的,能夠根據企業的戰略需要靈活地安排業務流程,很好地適應特殊市場或大規模客戶化的產品生產要求。這種新型的企業結構特征隨著信息技術應用的日益普及表現出良好的競爭力和生產力。
企業傳統的管理團隊主要依靠正式的計劃、嚴格的勞動分工、正式的規章制度和絕對的管理權威來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新型企業的管理者依靠信息系統來確定目標,以合適的團隊和個人來靈活安排工作任務。通過面向客戶的任務來取得雇員之間的協調,運用專業化和公司的知識資源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行,信息技術使這種新型的管理方式變得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