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師說[1]

古之學者必有師[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4]?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5];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6]?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7]。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8]。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9];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10]

[1]師說:論師之說;說是論說文體的一種。

[2]學者:志學之人,治學之人。

[3]傳道:指傳圣人之道。受業:教授藝業。受,通“授”。解惑:解除疑難。

[4]意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孰,誰。

[5]固先乎吾:本在我之前。固,本來。

[6]庸知:謂怎能計較。庸,豈。

[7]以上意本《呂氏春秋·勸學》:“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師者也。尊師則不論其貴賤貧富矣。若此,則名號顯矣,德行彰矣。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于道。”

[8]師道:為師、尊師之道。

[9]出人:超出一般人。猶且:尚且。

[10]出于此:由于這,指“恥學于師”。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1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12]。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13]

[11]童子之師:指孩童啟蒙、教授讀寫的老師。句讀(dòu):指斷句,這是幼學的基本功。讀,通“逗”。

[12]或不焉:不,同“否”。

[13]小學而大遺:學其小者而忽略大者。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14]。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15]。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6]。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17]。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1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14]巫醫:上古巫、醫不分;語本《論語·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百工:各類工匠。巫醫、樂師、百工被看作是士大夫之下的低賤之人。

[15]族:類。

[16]相若:相類似,不相上下。

[17]位卑則足羞:謂所師者地位低下則從師者感到羞恥。官盛則近諛:謂所師者官位高則近乎諂媚。

[18]不齒:不與等列。

圣人無常師[19]。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20]。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2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22]

[19]意本《尚書·咸有一德》:“德無常師。”又《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20]郯(tán)子:春秋郯國君主,郯國故地在今山東郯城縣,據《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魯,孔子從學“少皡氏鳥名官”事。萇弘:春秋時周敬王大夫,后以晉公族內訌被殺,據《孔子家語·觀周》,孔子至周,“訪樂于萇弘”。師襄:春秋時衛國樂官,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學鼓琴師襄子”。又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聃”,但孔、老關系多有不明處,“問禮”不一定是史實。

[21]語本《論語·述而》:“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韓愈取其前半,突出學無常師義。

[22]術業:技藝學業。專攻:專門致力處。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23]。不拘于時,學于余[24]。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25]

[23]李蟠:舊注謂貞元十九年進士。六藝經傳:《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的經與傳,概指儒家經典。

[24]不拘于時:不受時風(不重師道的風氣)所拘束。

[25]古道:指古代從師之道。貽(yí):送,給。

據舊注,李蟠貞元十九年進士,這篇文章作于他十七歲的時候,應是在他登第以前。文章中關于尊師重道、人非生知、學無常師等議論,本都是歷來的常談,沒有太多新意。本文的意義在于其強烈的針對性,而其感染力則得自高超的表達技巧。

柳宗元被貶官永州,江南士子紛紛從學,他以“系囚”身份力避師名。他寫《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這里說到韓愈居長安、挈挈而東,是指他早年奔走幕府時情形。從前面所選《此日足可惜贈張籍》等作品可以知道,他當時就已極力團結后學,以師道自任。這是因為師道乃是傳播圣人之道、教授古文之業的保障,也是他從事儒學和文學“復古”事業的重要條件。正基于此,他作《師說》,提倡師道,就表現出強烈針對性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至于他在文章里把“道”與“藝”并舉,“傳道”與“受業”并重,抨擊士大夫間恥于相師,批評他們不如“巫醫、樂師、百工”,筆墨更顯得相當尖銳。

文章表達清通簡要,無一冗言贅語。開頭使用韓文習見的先聲奪人筆法,開門見山地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樹立論點,作為前提。然后條分縷析地論述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誰人可為師、師道的現狀等;再用古今對比做轉換,提出“愛子擇師”、“巫醫等不恥相師”、“圣人無常師”三項加以具體發揮;最后點題,說明寫作緣起。短短四百余字,結構精嚴,波瀾起伏,有尺幅千里之勢。而作為提倡“古道”的具體體現,文中多處引用經典,但點化如己出,不露痕跡,則顯示了使典用事的高度技巧。

還值得提出的是,文中提出“年相若”則恥相師,他和張籍等人的年齡正不相上下。可能在這點上他頗受非議,文章有為而發,也可見他“好為人師”的姿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兴县| 吉林省| 长海县| 云龙县| 定南县| 延吉市| 涡阳县| 苏州市| 榆树市| 大荔县| 南乐县| 平湖市| 庄河市| 离岛区| 瓮安县| 富民县| 略阳县| 湟源县| 富阳市| 中牟县| 从江县| 天等县| 桃源县| 怀远县| 武陟县| 南川市| 昌都县| 玉林市| 宁武县| 凭祥市| 台东县| 措美县| 京山县| 普定县| 行唐县| 尚义县| 青河县| 年辖:市辖区| 新巴尔虎右旗| 夏河县| 鄂托克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