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韓愈詩文選評
  • 孫昌武
  • 4094字
  • 2020-06-12 16:04:03

送孟東野序[1]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2]。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3];水之無聲,風蕩之鳴?!滠S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4];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5];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6]。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7]!樂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8]。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9]。維天之于時也亦然,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是故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四時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10]

[1]貞元十三年(797),孟郊自南方至汴州,依行軍司馬陸長源,與韓愈相識;十五年早春南歸,韓愈有《醉留東野》詩相送;十六年,孟郊至洛陽應銓選,得溧陽(屬江南西道宣州,今江蘇溧陽縣)尉,后以不治官事,調為假尉,不得意;曾至長安,將歸,韓愈作《送孟東野序》送之,時在十八年或十九年。

[2]不得其平:謂不能處在平正無頗狀態。

[3]撓:擾動。

[4]其躍也或激之:謂水面揚波是因為有激蕩它的原因?;?,有。趨:急行,這里指急流。梗:阻礙。炙(zhì):燒。

[5]金石:這里指樂器;金如鐘之類;石如磐之類。

[6]不得已:謂不能自制。

[7]懷:感念。弗平:不平。

[8]郁于中:積聚于內心。泄于外:發露在表面。

[9]這里所述為“八音”即八類樂器。金,如鐘、鈸。石,如磬。絲,如琴、瑟。竹,如管、龠。匏(páo),如笙、竽。土,如塤(xūn),陶制,形如紡錘,中空有孔。革,如鼓。木,如柷(chù),形如漆桶,四方形,左右擊之。

[10]推敚:變遷。敚,“奪”古字。

其于人也亦然:人聲之精者為言;文辭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鳴者也,而假以鳴[11];夔弗能以文辭鳴,又自假于《韶》以鳴[12];夏之時,五子以其歌鳴[13];伊尹鳴殷[14];周公鳴周[15]——凡載于《詩》、《書》六藝,皆鳴之善者也[16]。周之衰,孔子之徒鳴之,其聲大而遠[17];《傳》曰[18]:“天將以夫子為木鐸[19]?!逼涓バ乓雍?span id="iseadtr" class="super">[20]!其末也,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21]。楚,大國也,其亡也,以屈原鳴[22]。臧孫辰、孟軻、荀卿,以道鳴者也[23]。楊朱、墨翟、管夷吾、晏嬰、老聃、申不害、韓非、眘到、田駢、鄒衍、尸佼、孫武、張儀、蘇秦之屬,皆以其術鳴[24]。秦之興,李斯鳴之[25]。漢之時,司馬遷、相如、揚雄,最其善鳴者也[26]。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嘗絕也[27]。就其善者,其聲清以浮,其節數以急,其辭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為言也雜亂而無章[28]。將天丑其德莫之顧邪[29]?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30]?

[11]唐虞:傳說中堯與舜的國號。咎陶(gāo yáo):又作“皋陶”、“咎繇”,傳說舜時東夷首領。禹:傳說中遠古夏部落首領,被舜定為繼承人。《尚書》有《皋陶謨》和《大禹謨》。

[12]夔(kuí):相傳堯、舜時為樂官。假于《韶》以鳴:借助于《韶》樂而鳴。傳說《韶》是堯、舜時樂曲,經典中不見夔制《韶》樂事。

[13]《史記·夏本紀》上記載“(夏啟之子)太康失國,昆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偽《古文尚書》里有五篇歌詞。

[14]伊尹:商臣,伊姓,尹為官名。偽古文《尚書》里有《伊訓》、《太甲》、《咸有一德》等篇,托為所作。

[15]周公:姬姓,名旦,周武王弟,曾助武王滅商,武王死,成王年幼,暫行攝政。相傳他制禮作樂,言論見今文《尚書》的《大誥》、《康誥》、《多士》、《無逸》、《立政》諸篇。

[16]《詩》《書》六藝:指《詩》、《書》、《易》、《禮》、《樂》、《春秋》六經。

[17]孔子之徒:孔子一派人。相傳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易》,作《春秋》,其弟子編輯其言論為《論語》;又相傳其弟子卜商序《詩》,作《喪服傳》,曾參撰《孝經》,作《曾子》,等等。

[18]《傳》:此指《論語》,“傳”是相對于“經”而言。

[19]語出《論語·八佾》,謂上天利用孔子為宣揚教化的工具。木鐸,本指以木為舌的大鈴,上古用以發傳達政令的信號。

[20]弗信:不可信。

[21]荒唐之辭:《莊子·天下》篇說所著為“荒唐之言”;荒唐意謂游說無根,漫無邊際。

[22]春秋時期楚國兼并周圍諸國,與晉爭霸,戰國時又攻滅越國,故稱“大國”;屈原身處國家衰滅之際,以辭賦抒寫憂國傷時的情思。

[23]臧孫辰、孟軻、荀子都被認為是儒家賢人,因此肯定他們以“道”鳴。臧孫辰,又稱臧文仲(字仲,謚文),春秋時魯國執政,言論見于《左傳》及《國語·魯語》。

[24]楊朱:戰國初魏國人,屬于早期道家。墨翟:即墨子,春秋、戰國之際魯國人,一說宋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管夷吾:字仲,春秋初期思想家,助齊魯公稱霸。晏嬰:字平仲,即晏子,春秋時期齊國人,政治家。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道家創始人。申不害:戰國中期趙國人,早期法家,為韓昭侯相。韓非:戰國末期韓國公子,法家。眘(“慎”古字)到:戰國時期趙國人,法家。田駢:一名陳駢,戰國人,學黃、老之術,一般列為眘到一派。鄒衍:亦作騶衍,戰國時齊國人,陰陽家。尸佼:戰國時期晉國人,一說魯國人,為商殃門下客,殃曾師事之。孫武:戰國末期齊國人,兵家,助吳王闔閭稱霸。張儀:戰國時期魏國人,為秦相,主連橫,縱橫家。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期東周洛陽人,拜六國相,主合縱,縱橫家。以上列舉諸家,均為“百家爭鳴”的各派代表人物,從儒家立場看他們不合于“道”,因而稱之為“術”,即學說、技藝。各家基本都有著述(如《老子》、《墨子》、《韓非子》、《孫子》等,但今本均不無問題),多數已佚,或存后人輯本,其思想學說則可通過文獻及考古發現考見。

[25]李斯:戰國末楚國人,秦政治家,協助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為趙高所忌被殺。他善文工書,著有《薦逐客書》、《蒼頡篇》(已佚,有輯本)等。

[26]司馬遷(約前145—?):西漢史學家,著有《史記》。司馬相如(前179—前117):西漢文學家,善辭賦。揚雄(前53—18):西漢文學家、思想家。漢代文章為韓愈所師法,因而這些人被評為“最善鳴者”。

[27]魏、晉氏:魏王朝和晉王朝。魏,曹氏;晉,司馬氏。未嘗絕:沒有斷絕。

[28]就其善者:縱然是其中良好的。就,縱。清以?。褐^聲韻清輕飄浮。數(shuò)以急:謂音節繁雜急促。淫以哀:謂文詞過分藻飾而凄惻。淫,過度。弛(shǐ)以肆:松懈而放縱。無章:沒有條理。章,法規,條理。

[29]將:抑,或。天丑其德:上天厭惡其德行。丑,憎惡。莫之顧:不照顧它。

[30]何為:為何。不鳴其善鳴:謂不使善鳴者鳴。

唐之有天下,陳子昂、蘇源明、元結、李白、杜甫、李觀皆以其所能鳴[31]。其存而在下者,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于古[32];其他浸淫乎漢氏矣[33]。從吾游者,李翱、張籍其尤也[34]。三子者之鳴信善矣。抑不知天將和其聲而使鳴國家之盛邪[35]?抑將窮餓其身、思愁其心腸而使自鳴其不幸邪[36]?三子者之命則懸乎天矣。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37]

東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釋然者[38]。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39]。

[31]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初唐文學家,致力于文體革新,被認為是“古文運動”先驅。蘇源明(?—764):字弱夫,京兆武功(今陜西武功)人,工文辭,有盛名,與杜甫等人交好。元結(719—772):字次山,河南(今河南洛陽)人,盛唐文學家,亦致力于詩文革新,受到杜甫稱贊。李觀(766—794):字元賓,隴西(今甘肅隴西)人,亦工古文,本與韓愈同年輩,早逝。韓愈作此文時李觀逝世未久。上述諸人皆以文名,且創作均有“復古”傾向。

[32]高出魏、晉:謂其水準超越魏、晉人之上。及于古:達到古代水平。古此指先秦盛漢。

[33]浸淫:浸潤,引申為接近。漢氏:指漢代詩文。

[34]其尤:其中的杰出者。

[35]和其聲:相互唱和。

[36]思(sì)愁其心腸:使其怨思愁苦。思,怨思。

[37]在上、在下:指仕途是否順利。奚以喜、奚以悲:致疑之詞,文中表否定。

[38]役于江南:指任溧陽尉。役,服役;溧陽在江南。不釋然:心情郁悶不解。

[39]命于天:受之天命,安慰之詞。

這篇同樣是送序,同樣是對友人的慰藉之詞,但立意和寫法又有特點。

因為孟郊仕途不得意,心情郁郁,韓愈要安慰他,稱贊他的文字可以和古代圣賢相比擬,并發揮出一套“不平則鳴”和鳴之善否的理論。立意從“鳴”字生發,主要篇幅是排比古今二十九種“鳴”的狀況,議論滔滔,妙遠不測,造成氣勢,得出結論。而雄辯的議論中自然流露出感慨悲歌之情。

上面已經提到,韓愈提倡“古文”的綱領是“文以明道”?!暗馈笔侵溉寮沂ト酥?。前面的《答李翊書》正集中闡述了這一綱領。而韓愈在理論的具體發揮和創作實踐中則表現出更為積極、更為豐富的傾向。其中一個重要觀念就是本文提出的“不平則鳴”。這種觀念上承孟子、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下開宋人“文窮而后工”論,一方面明顯有替在下位、受屈辱者鳴不平的意味,另一方面則大力肯定和表揚這些人的文學業績。這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韓愈所列舉的“善鳴”典型,古代有儒家圣賢,也有諸子百家,本朝舉出的則全是不得志的文人。這既顯示了他的觀念的開闊,也鮮明地表現出其文人本色。他主張好文章(詩文)要作不平之鳴,就是要求寫作揭露現實矛盾,關懷民間疾苦,在人格上則提倡安于貧賤,不畏權勢,這些都體現了古代文人的優良傳統。

但如果仔細分析這篇文章,論述邏輯上卻不無矛盾。古人早經指出其“格奇而調變,不能謂為有道理之文”。首先是所述基本觀念的所謂“不平”實際包含兩種意義:一是平正不頗,如開頭作為類比的草木、流水等等所處狀態,因而后面的“鳴國家之盛”和“自鳴其不幸”就都可以作為“不平”而并列了;再是不均,即貴賤、貧富、高下等等的不平,那么所鳴就是低賤者發憤之所作。韓愈在文章里顯然把二者攪在一起了。但讀這篇文章,一般卻不會覺察觀念、邏輯上的這種矛盾。這是因為文章先聲奪人,氣勢特別盛大。

開頭陡然而起,憑空立論,這是韓愈常用的手法。以下由物及人,由人及天,再由天及于人言,一氣直下,逐步引出文章所論主題的“文辭”;說文辭則由唐虞、三代、秦漢直說到本朝,高屋建瓴,排蕩而出。全文以四十個“鳴”字相貫穿,交錯轉換,句式抑揚變化,語氣升降頓挫,淋漓盡致地寫出各種類型的“不平則鳴”,最后歸結到對所送友人孟郊的慰解。是為友人鳴不平,是替自身抒怨憤,也是對壓抑人才的現狀的有力抨擊。如此行文、構思,都顯示了高度藝術技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市| 乡城县| 庐江县| 宁安市| 土默特左旗| 万荣县| 威宁| 武冈市| 沈丘县| 卓资县| 咸阳市| 梅州市| 颍上县| 吕梁市| 麻栗坡县| 涟源市| 巴彦淖尔市| 栖霞市| 开原市| 康马县| 茌平县| 丹棱县| 肃北| 弋阳县| 抚州市| 新晃| 固阳县| 桃江县| 伊吾县| 苏州市| 紫金县| 浠水县| 哈密市| 两当县| 徐汇区| 依兰县| 舒城县| 武川县| 辽阳县| 增城市| 东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