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哀辭后[1]
愈性不喜書,自為此文,惟自書兩通[2]:其一通遺清河崔群,群與余皆歐陽生友也,哀生之不得位而死,哭之過時而悲[3];其一通今書以遺彭城劉君伉[4]。君喜古文,以吾所為合于古,詣吾廬而來請者八九至,而其色不怨,志益堅[5]。
[1]題目或作《題歐陽生哀辭后》。
[2]不喜書:不好書寫。通:篇。
[3]崔群(772—832):與韓愈同年進士,后于元和年間拜相;清河是他的郡望。不得位:指不得較高官職。
[4]劉君伉:待考;彭城也是郡望。
[5]詣吾廬:來到自己住處。
凡愈之為此文,蓋哀歐陽生之不顯榮于前,又懼其泯滅于后也[6]。今劉君之請,未必知歐陽生,其志在古文耳。雖然,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邪[7]?思古人而不得見,學(xué)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古之道,不茍譽毀于人[8];劉君好其辭,則其知歐陽生也無惑焉[9]。
[6]顯榮于前:取得榮耀于生前。泯滅于后:死后銷聲匿跡。
[7]句讀不類于今:斷句不同如今;“今”謂今文即流行的駢體文。
[8]茍:隨便。譽毀:褒貶。
[9]無惑:無疑。
這一篇是對寫作《哀辭》的說明。一方面指出寫《哀辭》是“哀歐陽生之不顯榮于前,又懼其泯滅于后”,即發(fā)抒對友人的同情和紀(jì)念;另外更補充重要一點,就是歐陽詹在喜好古文方面與自己同道,哀悼他也是為了宣揚古文。
韓愈在這篇簡短的文字里明確指出,自己寫作和提倡古文,并不是單純追求表達形式的變革,主要是為了學(xué)習(xí)和提倡古道即儒家圣人之道。他在別的地方也一再說明這樣的想法,如說:“愈之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辭之好,好其道焉爾。”(《答李秀才書》)這樣就不只賦予他所提倡的古文以正大的旗號和充實的內(nèi)容,更使得革正文體的努力與當(dāng)時思想文化戰(zhàn)線的斗爭緊密配合起來。這也是韓、柳倡導(dǎo)古文得以成功并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當(dāng)然,韓愈還有另外的說法,如說:“余之志在古道,尤甚好其言辭。”(《答陳生書》)表明他同樣十分重視語言表現(xiàn)形式的作用。他提出“文以明道”,更明確地界定了文與道兩者的地位和作用,即文以道為內(nèi)容,道靠文來表達。如此兩者兼重,處理好其間的辯證關(guān)系,正是韓愈等人提倡和寫作古文取得成功的關(guān)鍵。
這篇雖只是短短的題跋,但仍有轉(zhuǎn)折提頓,在陳述、議論中表達生死契闊之悲,文自情生,深情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