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沸點(第三卷)
- 趙海峰
- 2275字
- 2020-06-05 18:22:14
三 既生堅何生犍
苻堅大帝一旦認真起來,后果便變得相當嚴重。
拓跋什翼犍同樣感受到了危機,他深知苻堅實力強大。不過到底有多強,心里還不是很明了,于是決定派人去探探虛實,他選中的人是自己最為信賴的燕鳳。
苻堅早就聽說過燕鳳的大名,所以親自接見了他,于是雙方留下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對話。苻堅上來便開門見山問:“代王是個什么樣的人?”燕鳳說:“代王寬厚仁愛,經謀高遠,實為一代雄主,常有吞并天下之志。”苻堅聽后有些不以為然,覺得這位什翼犍自我感覺過于良好,作為一個“二流國家”的國君,怎么會有如此大的野心。
他很不屑地問:“你們這些鮮卑人,無鋼甲利器,敵弱我進,敵強我退,這樣怎么能吞并天下呢?”苻堅相當看不上這種游擊戰術,他更崇尚“大兵團”作戰,殊不知,幾千年后的現代戰爭史上,有支軍隊就是以“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術起家,最終奪得了勝利。
燕鳳確實有三寸不爛之舌,他解釋說:“我們的壯士異常強悍,上馬時手拿三種兵器,奔跑如飛。我們代王雄俊過人,統率大軍統一北地。代國如今有精銳百萬,號令整齊劃一,軍隊沒有輜重、糧草的拖累,能從敵人那里搶到各種補給,這就是南方常感疲憊不堪而我們代國常常打勝仗的原因。”
燕鳳的話聽上去“雄赳赳氣昂昂”,實際上更多的是吹牛,但這無疑是一種正確的策略,俗話說“馬善被人騎,人弱被人欺”,面對比自己厲害的對手,最重要的是上來不能示弱。
苻堅對此半信半疑說:“代國現在有多少人馬?”這話問得有些缺乏水準,這是最高軍事機密,誰也不可能全盤托出,燕鳳說:“精銳士卒幾十萬,戰馬一百萬匹”,這個數字確實有些嚇人,但燕鳳說得臉不紅心不跳,苻堅當然打死也不會相信,他說:“你所說的人數差不多,戰馬多的有些離譜了。”對此,燕鳳辯解說:“云中川從東山起到西河長二百里,北山到南山寬一百多里,每年的初秋,馬匹常常聚集在這里,差不多要把全川塞滿了,如果按照這種情況推算,恐怕一百萬匹都說少了。”
苻堅問到哪里,燕鳳就對答到哪里,苻堅知道他夸大其詞,但嘴長在他臉上,也只能由著他說。不過,經過此番對話,苻堅覺得燕鳳確實是個人才,所以在燕鳳離開前秦時,給了他不少賞賜。
燕鳳的話顯然沒有嚇住苻堅,燕鳳走后不久,苻堅便開始謀劃伐代事宜,此時跳出一個人,表現得比他還積極,此人便是劉衛辰,他對拓跋什翼犍恨得牙直癢,自告奮勇要當“馬前卒”和“帶路黨”。
就在前秦蠢蠢欲動時,拓跋什翼犍卻遇上了大麻煩,建國三十四年(371年),在代國發生了一起未遂政變,代國大將長孫斤行刺拓跋什翼犍,雖然沒有得逞,但代國太子拓跋寔為救父親而身負重傷,最終不治而亡。他死后兩個月,他的遺腹子出生,拓跋什翼犍看到這個孫子便想到剛剛死去的拓跋寔,心里很疼愛這個嬰兒,為他取名拓跋什翼圭,史書上稱他為拓跋珪。
建國三十九年(376年)十月,苻堅任命大司馬苻洛為統帥,帶領二十萬大軍分三路向代國發起進攻,代國實力本來就遜于前秦,屋漏偏逢連夜雨,此時拓跋什翼犍突染重病,無法親自帶兵作戰,結果可想而知,拓跋什翼犍派出的幾路兵馬都大敗而歸,更雪上加霜的是,本來已經投降的高車部趁亂突然反叛,拓跋什翼犍四面受敵,只好帶著殘部向漠南轉移,后來前秦兵稍退,才又重新回到云中地區。
緊接著,歷史上一個重大疑案發生了。
剛剛穩定局勢后,拓跋什翼犍突然被殺了,殺他的是他的庶長子拓跋寔君,這是什么情況呢?還要從那位主動讓位的拓跋孤說起,為了感謝這個“顧大局識大體”的弟弟,拓跋什翼犍將一半國土分封給他。拓跋孤死后,他的兒子拓跋斤繼承其父的位置,但這位拓跋斤很不成器,時常被拓跋什翼犍斥責,因此懷恨在心,一直想找機會報復。
前秦的進攻給了他難得的良機,拓跋斤找到了拓跋寔君,說拓跋什翼犍準備冊立其他兒子為太子,但怕拓跋寔君作亂,準備派他的兄弟來殺掉他。拓跋斤說自己得知消息后因感到于心不忍,才冒著生命危險來報信。
拓跋寔君聽后,頓覺熱血往上涌,他派人偵察一番,發現自己的幾個兄弟果然個個身披戎裝,像是要動手的樣子。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他帶領自己的部眾殺了諸位兄弟以及父親拓跋什翼犍,其他僥幸逃脫的諸王子的妻室及宮人跑到了前秦軍營。苻堅手下的將領聞風而動,對拓跋部展開了猛烈的攻勢。拓跋部的軍隊人心渙散,已經沒有還手之力,無奈之下,拓跋寔君和拓跋斤率領殘部投降。
苻堅聽說此事后,非常痛恨拓跋寔君弒父的做法,稱之為“天下之惡一也。”于是下令逮捕拓跋寔君和拓跋斤,在長安將他們游街示眾,并用車裂的酷刑將二人處死。
說這是一樁歷史疑案,是因為它只記載在《魏書》中,更重要的是其他史書如《晉書》《宋書》《南齊書》等記載與之截然不同,按照《晉書》的記載,代國滅國后,拓跋什翼犍并沒有死,而是被苻堅安排到前秦的太學深造。
更為詭異的是,這些史書都認為拓跋珪的父親不是拓跋寔,是拓跋什翼犍,因為拓跋寔死后,拓跋什翼犍便將自己的兒媳賀蘭氏納入了后宮。而拓跋寔君等都是《魏書》虛構出來的人物,由此,“拓跋寔救父身亡,拓跋寔君叛亂殺父”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歷史。
這樣的說法完全是空穴來風嗎?非也。北魏統治者對修史的政治性無比看重,史書中多有隱諱、曲筆,可以說北魏的歷史是經過了“美圖秀秀”處理過的。再說這些名字也足夠奇怪,特別是“拓跋寔君”,聽上去和“拓跋弒君”完全一樣,好像這個名字就是為了這個事件而取的,不由讓人感覺有些太假了。
歷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還真不太知道,畢竟沒有人可以穿越回去看看當時到底發生了什么。
總之,雄才大略的拓跋什翼犍死了,代國也從歷史的版圖上消失了,說不清楚是拓跋什翼犍的兒子還是孫子的拓跋珪,在母親的保護下,跑到了獨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