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沸點(第二卷)
- 趙海峰
- 4022字
- 2020-06-05 11:26:58
三
最初組建這個群的人叫作山濤,他當時在山陽做小官,山陽也是這個群主要的活動地點。山濤先加了青年才俊嵇康,然后又加了阮籍,并把阮籍介紹給嵇康,三人同意組群,接下來,山濤拉進了老鄉(xiāng)向秀,阮籍則把自己的侄子阮咸和王戎拉了進來,劉伶可能聽說這個群都是好酒之人,也申請加入,自此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個群體就誕生了。
“竹林七賢”,顧名思義,他們聚會的地點應是在竹林之中,按照現在比較公認的說法,聚會場所是嵇康提供的,當然,他們也不總是七個人都能齊刷刷地聚齊,三人一聚,四五人聚聚的可能性更大,七人在一起的機會應該并不多見。
嵇康是這個群體的精神領袖,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美男子,《世說新語》如此形容:“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按照現在的度量標準,他的身高接近一米九,而且氣度不凡,他的好友山濤形容他:“站立時如孤松獨立,醉倒時似玉山將崩”。
關鍵他不是“小鮮肉”,身上的肌肉就像天天在健身房鍛煉過似的,因為他有個特殊的愛好——打鐵。
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嵇康對打鐵環(huán)境有嚴格要求,他的鐵鋪在一棵枝繁葉茂的柳樹下,嵇康引來山泉,繞著柳樹筑了一個池子,打鐵累了,就跳進池子泡一會兒。從池子里出來的剎那,“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想必能迷倒一大片女粉絲。
當然,他能成為這個桀驁不馴群體的領袖,并不是因為身材和長相,更不是因為提供了場地,而是因為才華和膽識,嵇康精通音律、擅長書法和丹青,寫得一手好詩和散文,思想上更是倡導玄學新風,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張,引領一時風尚,成為遠近聞名的大名士。
最早組群但沒當上群主的山濤,沒有絲毫失望,他是這里面年齡最大,也是氣度最大的一位。關于他的氣度,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山濤的夫人韓氏,有段時間看到自己老公天天和嵇康、阮籍泡在一起,經常早出晚歸,甚至夜不歸宿,覺得不大對勁兒,山濤解釋說這兩個是奇人,這反倒引起了韓氏更大好奇心,她很想見見老公口中的奇人到底如何。
于是山濤請兩位到家做客,由于當時女子不能隨便見男客,所以山濤好酒好菜款待后,請嵇康、阮籍留宿一夜,好讓自己老婆好好觀察一番。夜深人靜,韓氏透過墻上的小洞窺視兩位奇人,頓時被他們的風姿所迷住。
第二天天色剛亮,山濤便迫不及待地問夫人,看后感覺如何,韓氏先給自己老公潑了瓢涼水,說無論長相和才華,山濤比他們都差得很遠。但隨即又說看上去老公你的氣度要比他們更大。知己莫如老婆,山濤對此大為贊同:“夫人說得對,我也覺得自己的氣度超過他們。”
這位韓氏是個奇女子,通過短時間的窺視竟能洞悉三位牛人的特長優(yōu)劣。
這幾位都是好酒量,但論對酒擁有最純粹的熱愛,無疑是劉伶,以至于今天還有一款酒叫作“劉伶醉”,據說銷量還不錯。
首先要說明的是,與嵇康恰恰相反,劉醉仙長得非常對不起觀眾,史載“身長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不到一米五的身高,長得也有些歪瓜裂棗。不過,劉伶并不在意自己的長相,他心中唯一中意的只有“酒”,這個字比生命還重要,他常常坐著鹿車,帶一壺酒,讓仆人扛著鋤頭跟著,說:“醉死在哪里,就把我在哪里埋了。”好一派“青山處處埋醉鬼”的瀟灑做派。
視死如歸,用在劉伶身上再恰當不過。
劉伶喝酒還有一個特色,可能由于服食寒食散,為了散熱經常邊喝邊脫掉衣服,赤身裸體在屋中轉來轉去,有人看到這樣場景覺得太過荒誕,便不由譏笑他,劉伶非常不客氣地回道:“我以天地為房屋,以房屋為衣褲,你們沒事干嘛跑到我褲子里來?”
攤到這樣一位喝酒不要命的老公,劉伶的老婆也是夠不幸的。有次劉伶因酒精中毒,好不容易搶救過來,他夫人一怒之下把酒倒掉,把酒器毀壞,并哭著勸他不能再喝了。劉伶說:“好吧。但我自律性不行,只能向鬼神發(fā)誓來戒掉酒癮。你就準備祭祝用的酒肉吧。”妻子把酒肉備好,劉伶跪在神前說道:“天生我劉伶,酒是我的命。一次喝一斛,五斗消酒病。婦人之言辭,千萬不能聽。”說完拿起眼前的酒肉吃喝起來,很快又醉死過去。
《世說新語》寫到這里便沒有接著往下寫,很想知道這個故事是什么樣的結局。
喝多了在家老婆管不了,到外面則很容易挨揍,有次劉伶喝多撒酒瘋,和別人發(fā)生爭執(zhí),那人掄起拳頭要打他,這時候劉伶被嚇清醒地說:“這位仁兄,實在對不住啊,我瘦得像雞肋不能讓你的拳頭打得舒服。”那人一看,確實也是,眼前這個骨瘦如柴的醉鬼,一拳下去很可能背上命案,于是把掄出去的拳頭收了回來。
古往今來世上醉鬼千千萬,劉伶能脫穎而出,不僅是因為他對酒愛得純粹,愛得深情,關鍵是人家會總結,把喝酒的心得寫成了一篇著名的《酒德頌》,這才是真正的喝酒高手。
王戎是七人中年齡最小的,但他從小便頗有膽識,六七歲時,在宣武場看表演,當時猛獸在籠子中咆哮,眾人都被嚇跑,只有王戎站立不動,神色自如。魏明帝曹叡看見后,稱贊王戎是奇童。小時候他與同伴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結滿李子的李子樹,其他人爭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動聲色,別人問他為何如此,答曰:“樹在道旁而多果實,果實必定是苦的。”這幫小孩吃過以后,果然奇苦無比。
阮籍很欣賞王戎,也是他將比自己小二十四五歲的王戎拉進了“群”。阮籍和王戎的父親王渾很熟,但是阮籍到了王家,基本不怎么和王渾說話,覺得談不到一起,他讓王渾把他兒子王戎叫出來,兩人相談甚歡。
王戎長大后卻仿佛換了個人,以“超級吝嗇”而聞名朝野,出身于瑯琊王家這樣的名門望族,后來位居三公這樣的高官,他的所作所為讓人大跌眼鏡。摳門到什么程度?他家種了棵很好的李子樹,結的李子很好吃,他不顧寒磣拿到市場高價去賣,這還不算,這位仁兄怕別人得到李子核后能種出一樣的李子樹,居然把每個李子核都挖出來再去出售。
親情在吝嗇面前顯得冷冰冰,王戎的侄子要成婚,他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后居然又要了回來。即使對自己的親生女兒也如此,他女兒出嫁時,向他借了一些錢,但一直沒還,這要換作其他人,就當送給女兒當嫁妝了,何況王戎家里非常有錢,但他卻擺出一副“地主家也沒有余糧”架勢,每次女兒回家省親,他的臉都拉得很長,女兒知道她老爸的心思,趕緊湊錢把債還了,王戎這才恢復笑容。
王戎的表現,因為太“匪夷所思”,所以不少人認為他是用“自污”來避禍,因為身為高官不能太完美,否則很容易受到天子猜忌,他用吝嗇為自己涂了一層保護色,似乎要告訴所有人,自己對權力沒有太多渴望,眼中只有孔方兄。如果真是這樣,只能佩服王戎入戲太深、裝得太像。
王戎的吝嗇,被所有人都看不上,但卻有一個堅定的支持者,那便是他夫人。據說他們在家最愛干的事,就是每當夜深人靜時,拿出錢財寶物和各種生意賬目,在燈燭下反復看、反復算。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所以王戎和他夫人的感情很好,恩愛到什么程度?后世形容男女親昵無比的成語——“卿卿我我”,便是他們的原創(chuàng)。
王戎之妻常以“卿”稱呼王戎,而按照禮儀,“卿”是對小輩的昵稱,一般只有父親稱呼兒子或皇帝稱呼大臣才如此,婦人應以“君”稱其夫。老婆天天“卿來卿去”搞得王戎有些不好意思,王戎就說:“你這樣叫我,按照禮儀屬于不敬,往后不要再叫了。”可他的妻子卻說了一段繞口令:“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翻譯過來就是“我愛你疼你,才叫你卿卿的,我不叫你卿卿,誰又叫你卿卿呢!”
話雖很好翻譯,但里面的那股嬌嗔勁兒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王戎看到老婆這個樣子,也只好聽之任之。于是,這個成語便一直流傳下來。
愿天下有情人都能天天“卿來卿去”。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與其說他是文學家,不如說是音樂家,他有一個屬于自己的榮耀,那便是一種叫作“阮”的樂器,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阮咸和他叔叔一樣,身上有股狂勁兒,他和阮籍當年住在路南,這個區(qū)域是窮人聚集區(qū),路北邊是阮家的富人區(qū),每年的七月七日,當地有曬衣服的風俗,可能是夏天雨水多導致衣服容易發(fā)霉,但后來這個風俗異化,變成了炫耀奢華的比賽,到了這天,路北的一些有錢人把家里的綾羅綢緞拿出來晾曬,顯擺自己有錢,對此阮咸很看不慣,他的做法是把自己的內褲挑得高高的,掛在竹竿上,面對其他人詫異的眼神,阮咸說:“大家都在晾好東西,我也不能免俗,也曬曬我的好東西。”
阮咸也是好酒之徒,不過他喝酒的方式和他人不一樣,他覺得用杯或碗喝酒太麻煩,于是他請族人喝酒時,會讓人搬來大酒缸,大家圍坐在酒缸旁,把頭伸到酒缸里喝,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他家里的豬聞到酒香,也來湊熱鬧,把頭伸進酒缸里一起喝,阮咸竟然毫不在意,和豬一起暢飲。
豬和人共飲一缸酒,人和動物如此和諧共處的場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更讓人感到驚世駭俗的是,阮咸的母親去世了,他竟穿著重孝去追一個鮮卑族的婢女,這個胡女當年是他姑母帶來的,阮咸看上了這位姑娘,兩人干柴遇烈火,沒想到這位女子后來懷孕了,母親去世后,姑母帶著這位女子離開,阮咸得知消息,愣是騎著毛驢把這個懷有身孕的女子給追了回來,嘴里還嘟囔著:“人種不可失。”
父母之喪,應該大孝三年,阮咸這樣的做法確實突破常理,但這就是他,“寧做輕狂人,不做偽君子”。
向秀相比于“群里”其他六位,他酒量最小,因此顯得比較“正經”。他最美好的時光是與嵇康在一起打鐵的日子,他的工作職責是拉風箱,嵇康負責掄錘打鐵,二人配合默契、旁若無人、自得其樂。他有時候還去另一個朋友呂安家?guī)退膛藞@子。
后來嵇康、呂安都被殺,這對與二人交往甚密的向秀打擊巨大,擦干眼淚后,他不得不低下自己的頭顱,投誠司馬昭。司馬昭問向秀:“聽說你以前有隱居不仕的‘箕山之志’,為什么今天卻來見我了呢?”言外之意是說你不是很清高嗎,如今來投靠我是幾個意思。向秀表示那些自視清高的人,并不了解帝堯求賢若渴的用心,所以隱居的生活并不值得羨慕。就此司馬昭接受了他,向秀后來官至黃門侍郎、散騎常侍。
但向秀心里非常痛苦,官場沉浮多年,他對政治越來越厭惡,想起過去意氣風發(fā)的日子,以及今天的茍且過活,向秀時常感到五內俱焚,于是他逐漸遠離官場,一心一意用來研究《莊子》,終成為學術大家,他為《莊子》所做的注解,以及郭象在他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莊子注》,成為后世研究莊子的重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