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沸點(第二卷)
- 趙海峰
- 1720字
- 2020-06-05 11:27:05
二
潘安離京,最痛苦的想必是那些女粉絲,生活中突然少了許多美好,關鍵是以后水果也無處可投了。
玉樹臨風,偏又才華橫溢,“潘帥鍋”擁有如此多鐵粉太過正常,似乎發生一些風流韻事也在情理之中,風流倜儻本是這個圈子的標志,相互@的不是朝三暮四的登徒浪子,便是拈花惹草的多情種子。
但潘安在這方面絕對屬于另類,對于女色,他似乎是個“絕緣體”,香氣之中,視而不見,幾乎一輩子沒有鬧過緋聞,如果用一句歌詞形容他的感情生活,便是“一生只為這段情,一生只愛一個人”。
哪個女子會如此幸福呢?
她的名字叫作楊蓉姬,她的父親楊肇是揚州刺史,也是當時的大儒士。楊肇和潘安父親是世交,于是便從小便結下了兒女親家,潘安與楊蓉姬有兩歲之差,基本屬于同齡之人。
潘安十二歲時兩人便定親,雖不能說是“娃娃親”,但肯定是“媒妁之言”,不過潘安始終沒有忘記這門親事,在成為到處被追星的翩翩美男后,雖然身邊的美女絡繹不絕,且都懷著傾慕之情,但潘安完全能hold住自己,只將一片癡情獻給這個比自己小兩歲的未婚妻。“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詩經》中的這十六個字對潘安完全適用,大意為:“身邊環繞的美女多如天上的彩云又如何?我只一心一意固守著對未婚妻的思念。”
“獨悲安所慕,人生若朝露。綿邈寄絕域,眷戀想平素。爾情既來追,我心亦還顧。形體隔不達,精爽交中路。不見山上松,隆冬不易故。不見陵澗柏,歲寒守一度。無謂希見疏,在遠分彌固。”這首《內顧詩》是潘安寫給長期兩地分居的未婚妻的。
借用一段充滿詩意的翻譯:如同朝露般短暫的生命里,有什么是值得眷戀的呢?即使我寄身綿邈的絕域,我知道你如海的深情會波濤洶涌地追隨而來,而我鴻雁般思念你的心,也會不遠千里地返回故鄉。哪怕我們的形體永遠分離,自由的精魂也會在互相尋覓的路上相會。請你看看山上的松樹吧,隆冬里終不改綠意;請你看看山澗的柏樹吧,嚴寒中還依舊守候。我們的愛情,不會因為難以相見而疏遠,分離只會更加堅定我們相守的信念。
“潘帥鍋”實在太深情了。
讓潘安如此癡情的女子到底什么樣子呢?對不起,史書上幾乎沒有留下只言片語,無法滿足后人的好奇心,這時候一樣需要開動想象力。
兩人正式成親后,舉案齊眉、琴瑟和諧,相守相愛了一輩子,直到楊蓉姬四十多歲病逝,他們用一生之愛創造了一個美好的成語——潘楊之好。
楊蓉姬香消玉殞后,潘安痛不欲生,他時常追憶兩人在一起時的幸福時光,為此寫下了三首《悼亡詩》,在表達無盡哀傷的同時,更為中國文學史開創了一個獨特的題材。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我們就像翰林鳥一樣,現今我卻形單影只;如同在小河里一起遨游的比目魚一樣,你的中途離開讓我再難以前行。翰林鳥和比目魚都是愛情的象征物。尤其比目魚,只有一個眼睛,還長在頭的一側,必須與眼睛長在另一側的比目魚并游。
常見用鴛鴦做比喻生死相依,“潘帥鍋”很有創意,選用比目魚進行比興,讓人眼前一亮的同時,更能感受到一種痛徹心扉的浪漫。
后來的元稹、蘇軾等也寫過深情的悼亡詩,無論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元稹還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蘇軾,墨跡干后,他們都有了新愛,只有潘安終身未再娶,似乎也再沒有聽說他喜歡過哪個女子,在他的心房里,楊蓉姬注定是唯一的“房東”。
潘安的小名叫作“檀郎”或“檀奴”,他以才貌雙全+愛情忠貞,使得這個小名成為女性心中對完美丈夫或心上人的代名詞,后世不少詩句中都出現這兩個字,南唐后主李煜曾詼諧的寫道:“爛嚼紅,笑向檀郎唾”。
作為一個男子,如果心愛之人以“檀郎”稱呼你,恭喜!你在她心目中已接近完美。
“情”是潘安最看重的一個字。不僅對妻子用情專一,而且對母親極為孝順,并以此成功入選了北宋前編著的《二十四孝》,成為了“感動西晉”人物。
入選的劇情是“辭官奉母”的故事:說的是父親去世后,潘安接母親到任所侍奉。有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隨即辭官要奉母回鄉。上司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么兒子呢?”上司被他的孝所感動,便批準了他辭職申請。歸鄉后由于沒有生活來源,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后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喂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身體完全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