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的沸點(第二卷)
- 趙海峰
- 1378字
- 2020-06-05 11:27:05
三
容貌出眾、才華橫溢、至情至孝的潘安,理應成為人生贏家,可是到頭來卻輸得一塌糊涂,令人扼腕不止。
為什么會這樣呢?主要原因潘安是個“官迷”,他想在仕途上走得很遠,到最后卻忘記了為什么出發。
潘安對于自己被貶到河陽縣,心里起初很不痛快,但后來便釋然了,他想或許年輕就要付出一定代價吧。來到河陽縣后,潘安寫了兩首詩來表露心跡,其中有兩句“誰謂邑宰輕,令名患不劭”,意為誰說縣官無足輕重,干好了一樣留名后世,這位潘縣令還挺會安慰自己。
既來之則安之,像他在詩中所寫,潘安決心先在這個七品縣令位置上搞出些“亮點”,河陽縣南臨黃河,北靠邙山,中間是一片平川沃野,按說自然條件不錯,就是老百姓太窮,怎么才能實現精準扶貧呢?他想起古人治世格言:“五谷宜其地,六畜宜其家,瓜瓠葷菜百果俱備。”
一句話——“因地制宜”。
于是一場脫貧攻堅戰開始了,他號召百姓廣種桃李,綠化荒山。每逢春天到來,河陽縣境內綠滿山花滿園。秋日里累累的果實又為老百姓帶來了豐厚的收益。河陽縣就此有了“河陽一縣花”的美名,“潘帥鍋”居然把扶貧也搞得如此浪漫。他也被百姓們戲稱為“花縣令”,“花樣美男”成為他的專屬名號。
古代一般用花來形容女子的容貌,用花來形容男子的,潘安還是第一個。
唐代苦情詩人李商隱對此不禁吟道:“晚醉題詩贈物華,罷吟還醉忘歸家。若無江氏五色筆,爭奈河陽一縣花。”惺惺相惜的李商隱對潘安的浪漫情懷發出了由衷地贊嘆。
作為一名勤政愛民的好官,潘安并沒有等來升遷的機會,沒過多久,他被調回洛陽城,但只是平調,朝廷絲毫沒有考慮到他在基層鍛煉的經歷,潘安又一次感到很受傷。
潘安決定這次不能獨自舔傷痕,他需要發泄,否則非抑郁不可,當時尚書仆射山濤、吏部尚書王濟、裴楷等主管人事工作,身感懷才不遇的潘安決定拿他們出氣,于是在宮殿大門柱子上寫下歌謠:“閣道東,有大牛。王濟鞅,裴楷鞧,和嶠刺促不得休。”
什么意思呢?閣道東,是指朝廷的辦公地點,大牛是指山濤,意為他年齡大責任重,鞅讀作樣,是牛拉東西時架在脖子上的器具。鞧讀作秋,是拴在牛屁股上的皮帶。意思是說,山濤這條老笨牛,王濟在前面牽著,裴楷在后面扶著牛鞧,兩人鞍前馬后地侍奉著山濤卻沒用,只有和嶠一個人在累死累活地拼命吆喝——就是說山濤、王濟、裴楷三人全是廢物,只有和嶠還稍微有點用。
潘安確實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山濤的位置相當于總理,王濟是組織部長,裴楷、和嶠都是皇帝身邊的紅人,他自創的這個段子,一下子將這四位重臣全部得罪,而且還不是私底下說,居然寫在朝廊上,搞得朝臣皆知,焉能有好果子吃。
既然不想在洛陽待,就繼續下放鍛煉吧,這次他被貶到離洛陽更遠的懷縣做縣令。如果上次是因他鋒芒畢露而遭人嫉恨,這次則完全是咎由自取。
潘安更加灰心,但此時他內心的責任感猶在,并沒有撂挑子,依然兢兢業業,想著造福于民。不過,每當夜深人靜時,他內心總會泛起些許波瀾,一次深秋時節,他借古人宋玉、賈誼悲秋的典故寫下了《秋興賦》。“宵耿介而不寐兮,獨輾轉于華省。悟時歲之遒盡兮,慨俛首而自省。斑鬢髟以承弁兮,素發颯以垂領。”輾轉反側,終不得睡,三十二歲的他,發現自己烏黑的秀發竟然添了不少銀絲。
潘鬢悲秋,想當年自己曾經無限風光,受到廣大女性同胞的深情愛戴,但因鋒芒太盛,反倒招人嫉恨,以致自己仕途多舛,長達十年不得重用,種種打擊使得潘安本應光輝璀璨的人生,變得越來越黯淡無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