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魁”拜師趙三多
梨園屯有十八個年輕力壯的男人。其中的一個,就是我們在歷史書中常見的閻書勤。他們都出生于貧困之家,沒有讀過什么書,不懂什么大道理。他們從小就從父輩的口中聽到玉皇廟的爭地糾紛,小時候是躲在樹后用彈弓襲擊教民和傳教士,現在,他們決心用行動來捍衛家鄉人民的財產和尊嚴。
而他們的行動,就是訴諸武力。十八個小伙子公開宣言:官已經不講法,那我們就不守法!
他們不會再上告了,十幾年的上告已經被證明是毫無結果的,官府只關心穩定,并不在意何為真正的矛盾糾紛和利益訴求。矛盾很復雜,但地方官府只會用“不允許破壞穩定”的說法來維護穩定,這樣的穩定又如何能維持?
“十八魁”就是鎮民給他們取的外號,看來照這樣發展下去,什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一百單八將”也很快就會出現。用專業術語說,“十八魁”是一種“激情型的政治參與”,他們對土地之爭的感性認識要遠遠超過理性認識。他們只知道“要守住祖祖輩輩的土地,不要讓它們被洋人奪去”,即使是用武力,即使是用暴力,他們也不會認為這有什么不對,他們自認是在做一件無比正義之事——維權!
因為窮,“十八魁”也并沒有什么可以害怕失去的。怕個啥,干吧!
“十八魁”包圍了教堂,對教堂發起了進攻,各種長短的扁擔飛舞,各種大小的石頭橫飛,教堂的擴建陷入僵局。然后,“十八魁”沖進教民家,把教民們趕出了梨園屯,直到教民們搬來了救兵。
在這之后的幾年時間里,梨園屯的局勢陷入了僵持:只要教會前來擴建教堂,“十八魁”就會率領鎮民冒死拆房;而只要鎮民試圖在地皮上推倒教堂重建玉皇廟,教會則也會出動洋槍隊阻止。
無奈的東昌知府只好下了一道命令:雙方都不得修,就讓那塊地荒在那里吧。
這仍然只是道和稀泥的命令,也仍然讓雙方都不滿意。而隨著教會勢力越來越大,“十八魁”很清楚:要奪回土地,就必須戰勝洋人的洋槍!
有什么辦法呢?
他們的目光落到了鄰縣威縣(屬直隸)一個叫趙三多的人身上。“十八魁”打算前去拜師,而趙三多,是大名鼎鼎的梅花拳傳人。
在介紹趙三多和梅花拳之前,我們要先介紹一下當時直(直隸)東(山東)境內的三大民間武術組織。
首先是白蓮教。白蓮教雖然在清國的北方地區影響廣泛,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白蓮教算不上是真正的武術組織,而是一個崇尚武力的宗教組織。
它的教義認為,這個世界是有末日的(不是2012年,具體哪天不太清楚),而且這世界末日還不止一次,是有三次——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各一次,這也就是白蓮教說的“三劫”。由一劫轉向另一劫稱為“運劫”,此時白蓮教信仰的最高神——無生老母就會指派一位救世主(從過去到未來分別是燃燈古佛、釋迦牟尼和彌勒佛)降世,信奉白蓮教的人們就是在這“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的帶領下,“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將要到來”,最終戰勝世界末日(不信教的人就不敢保證了)。
白蓮教的活動中心在北方,而北方的活動中心在山東,每當人們感覺活不下去的時候,白蓮教就出場了,它是被利用得最多的起義旗幟。元末,這里的人們利用白蓮教的旗幟反元(給朱元璋幫了忙)。明朝建立后,白蓮教又反明。而到大清建立,白蓮教竟然又成為反清復明的旗幟,成為一個永遠反政府的組織。
對于歷代王朝的統治者來說,他們談白蓮教而色變,白蓮教幾乎就是叛亂的代名詞。朱元璋雖然也是混過白蓮教的,但他上臺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禁教。此后明清的各位皇帝都繼承了這個傳統。白蓮教被定性為歷史悠久的“邪教組織”,一旦發現,就會被嚴厲鎮壓。
其次是大刀會。它是甲午戰爭之后在山東地區新出現的民間團體。
甲午戰爭中,山東內陸的大量兵力被抽調到奉天前線保護陵寢,導致當地兵力空虛。這種情況正是土匪喜聞樂見的,所謂月黑風高夜,謀財害命時,地主家的“密碼箱”他們已經惦記很久了。而地主老財為了保護財產,自然要花錢雇用一些武術高強的人做保鏢,后來這些人干脆成立了一個組織——大刀會。
大刀會的成員中有不少武師,由于他們是奉行拿人錢財替人消災的,所以他們很喜歡吹牛,比如他們的刀是世界上最快的刀,而他們的身體也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盾——刀槍不入。另外,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加入大刀會,除了要會武術,入會時還要交上一筆“香火錢”,相當于“加盟費”,從此就有資格受雇于地主老財了。
一開始,地方官府對大刀會的存在基本上是默許的,打擊土匪盜賊,這也是好事嘛。然而后來官方開始嚴厲打擊大刀會,因為大刀會做了一件給政府找麻煩的事——反教(教會)。
土匪們洗劫財物后,為了逃避打擊,紛紛入教。對于教會來說,這只是又增加了幾個教民,而大刀會和教會的梁子卻正式結下了。
最后出場的是梅花拳,它既沒有“反清復明”的宗旨,也沒有打擊土匪盜賊的任務,這是一個真正屬于老百姓自己的傳統武術組織,在直隸和山東有廣泛的練習者(引自《梅花拳拳譜》:“好練之家可傳也,不好練之家僅僅收藏也,不可傳匪人也”)。
梅花拳最初是在樁上練習的,因此它又叫“梅花樁”。關于拳法的部分這里就不過多講述了,它主要包括基本形體(架子)、成拳、擰拳和器械四個部分。大家可以想象,一個原本在樁上練習的拳法,對身體的柔韌性、協調性的要求那是相當高的;練練它不僅可以減肥,還能在腹部練出像梅花花瓣一樣的若干塊腹肌。
而梅花拳除了練習拳術套路的“武場”之外,還有練習內功心法的“文場”,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白蓮教式的宗教迷信。我曾經看過部分“文場”的詞句,看完后深受啟發,感覺在塵世中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因為它們簡直是另外一個版本的“心靈雞湯”,比如練武要講究武德、保持高尚的情操等。
另外,作為民間自衛的武術組織,梅花拳并不反抗朝廷,這是梅花拳和白蓮教的一個區別。
平時加入梅花拳的都是普通人,主要是為了鍛煉身體、保護自己,他們不反朝廷,也不像大刀會的成員那樣,把武術當作一種謀生的手段。梅花拳的武術宗旨強調的是“自衛”,也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以理服人;人若再犯……掄起拳頭上去,直打得對方兩眼冒梅花!每年春天梅花盛開的時日,正是所有梅花拳傳人的節日,各大梅花拳傳人都要聚在一起,組織自己的門徒進行拳法套路表演和切磋——亮拳。
作為大名鼎鼎的梅花拳第14代傳人,趙三多已經收了近2000名弟子了,面對前來拜師的“十八魁”,他感到很為難。
趙三多很清楚“十八魁”拜師學藝的目的就是對付教會,礙于梅花拳嚴格強調“自衛”的傳統,趙三多并不想卷入與洋人的糾紛中。既然連“六大冤”都因害怕遭到打擊報復離開了梨園屯,他這個外鄉人更加有理由不去管。
但對“十八魁”的遭遇,趙三多又深感同情,他雖然是外鄉人,但梨園屯兩代人維權的故事還是打動了他。他很矛盾,他覺得作為一個遠近聞名的武術大師,他有必要為鄉鄰仗義出手。
考慮了很久,趙三多還是拒絕了。沒辦法,師門的規矩太嚴格,而洋人的槍又太厲害,自己是沒有辦法抵擋的。
但是,趙三多不答應,他的弟子們很有意見,因為“十八魁”訴說的冤屈引起了這些熱血弟子的同情。他們一起找到趙三多,跪地請求趙三多,然后他們采用了激將法:師父啊,您好歹也是十里八鄉的武術大師,怎么會怕洋槍呢?
跪請和激將之下,趙三多終于同意收“十八魁”為徒。梨園屯拆遷事件終于變成了梅花拳師門的事。而趙三多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個決定,將使他再也沒有回頭路。